在華夏廣袤的大地上,我們的祖先以偉大的創造力、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歷盡磨難,從遠古走到現代,從蒙昧走向文明。五千年來,中華民族走過了一條不尋常的道路,鑄成了燦爛的中華文明。作為中國人,我們只有全面了解民族的歷史,才能更好地把握今天,創造明天。真正成為一個優秀的炎黃子孫!
中華文化的起源據史料可查是起源於夏朝,夏朝也是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根據史書記載,大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
一,夏朝文化
夏朝,歷史上慣稱為「夏」。這一稱謂的來源有十種說法,其中較為可信的觀點是「夏」為夏族圖騰的象形字。夏朝時期出現的文字名為」夏篆「。夏篆的記載,夏禹書、禹王篆則是夏朝的傳世文字,由於人們未發現夏朝文字,所以一直對夏篆有不同看法,如:『夏篆,傳說中夏代的文字。一般以為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始為篆字,此『夏篆』所言之『篆』,泛稱也。從考古實物來看,尚未發現確切可靠的夏代文字;如有之,則比較甲骨文更原始一些。古人多有以金文大篆附會夏篆之說,凡此種種,皆依託之偽說』在這裡夏篆被認為是『附會』『偽說』其根據是夏朝文字不存在,就談不上夏篆了。
二里頭文化是目前已知的夏朝文化唯一的遺址,二里頭文化遺存中有青銅鑄造的刀、錐、錛、鑿、鏃、戈、爵等工具、武器和容器,同時還發現有鑄銅遺址,出土有陶苑、銅渣和坩堝殘片。出土的銅容器系採用複合範鑄成,反映當時的鑄銅工藝已有一定規模和水平。於2006年被國務院授為「華夏第一王都」。 雖然至今為止仍然存在對夏朝是否存在有一些爭議,但小編始終相信夏朝是存在的,中華民族也會一直尋根尋源,一直到充分證明為止。
二,商朝文化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末代君主帝辛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後自焚而亡。
商朝的服飾文化。商朝的服飾大致分為12種,交領右衽素長衣、交領右衽短衣、交領長袖有華飾大衣、肩背部披格子長條巾、直領對襟有華飾短衣、對襟長袍、對襟華飾長袖短衣、高后領敞襟長袖花短衣、圓領長袖花短衣、圓領窄長袖花大衣、圓領窄長袖花大衣、赤身露體或僅於腹前束一窄蔽膝。
商朝的音樂文化。自商代起,中國音樂進入了信吏時代。民間的音樂和宮廷的音樂,都有長足的進步。由於農、牧、手工業的發展,青銅冶鑄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從而使樂器的製作水平飛躍,大量精美豪華的樂器出現了。樂舞是宮廷音樂的主要形式。可考證的有《桑林》、《大護》,相傳為商湯的樂舞,為大臣伊尹所作。從事音樂專業工作的,主要有」巫「、音樂奴隸和「瞽」三種人。有關商朝的民間音樂的材料很少,《周易·歸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
商朝的藝術文化。商代的陶器有各種顏色,有些為輪制,有些則使用泥條盤築法,陶器上常壓印花紋。所知最早的中國釉料出現於商朝。此時期還有大理石及石灰石雕刻的真實與神話動物。由商代的都市可看出,當時已具中國建築的基本形式,值得注意的聚落包括商丘、二里頭、鄭州商城、殷墟等,這些地點在不同時期均曾為首都。商代晚期的統治者均熱衷於建立奢華的宮殿。
三,周朝文化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王朝。周亦為「華夏」一詞的創造者與最初指代。
周朝的文化之諸子百家: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
名家:代表人物鄧析。名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
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
縱橫家:代表人物鬼谷子。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遊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
雜家:代表人物呂不韋。雜家是戰國末期的綜合學派。因「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漢書.藝文志》及顏師古注)而得名。
農家:代表人物許行。農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小說家:代表人物虞初。小說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採集民間傳說議論,藉以考察民情風俗。 「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
周朝的文化之繪畫:
文獻記載是頗為豐富的,特別是壁畫。戰國時期的《山海經》、楚國的詩人屈原《天問》反映的內容,可以窺見當時壁畫所曾有過的巨大規模,可惜均未流傳至今。《人物龍鳳圖》、《人物御龍圖》代表了當時繪畫的最高水平。
周朝的文化之雕刻:
遠不如同時期希臘雕刻的水平,大型的具有獨立意義的雕刻作品尚未發現,當時的雕刻作品主要是隨葬的泥木俑、玉石雕刻品,製成動物形、人形的青銅器和漆器及其它工藝美術品。
周朝的文化之書法:
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青銅銘文及石鼓文代表中國書法藝術發展的第一個高潮,其風格或蒼勁古樸,或清秀典雅,具有特殊的美感,為後世所珍重。
周朝的文化之音樂舞蹈:
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重視和各階層人民的喜愛,其社會作用是相當大的。對上層來說,音樂舞蹈首先是用於祭祀和宴享等重大典禮,對百姓來說主要是娛樂休息。到戰國時代,宮廷樂舞吸收了不少民間樂舞成分,產生了鄭聲、楚舞、楚音、宋音、衛音、齊音等等,都值得後人研究。
夏商周文化被稱為「先秦文明」。這段時間中國處於奴隸社會,出現了最早的文字,建立了最早的政權,文化也出現了繁榮,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