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作家專欄——華之:「建安七子」系列之——徐幹

2020-12-19 澠池廣電

2020年,庚子鼠年,一場新冠肺炎引發的瘟疫從武漢撕開小口,很快如裂帛般,抖落全世界的平靜。我所在的小城,重門深鎖,長街空巷,這個春天來得無比寂寞。而從手機上看國外,混亂,死亡,衝突,拉攏,排擠,陰謀,戰爭,世界似乎冰火兩重天。但瘟疫引發的海嘯效應,似乎遠不至此,世界格局是否就此改變,也是一個未知數。

每一次在看不見的瘟疫面前,都會有東西被看見。比如,建安二十二年,也發生過一場可怕的瘟疫,它奪去的,不只是人的生命,更讓當時名噪一時的建安文學走入低谷。

但文學低了,風骨顯了,一群個性高蹈的年輕人,以超拔的文學建樹和張揚的性格特色,凸起一個時代的脊梁,後世稱之為:建安風骨。

這群年輕人,就是人們說的「建安七子」。

今天,我們為大家推出的是「建安七子」系列之——徐幹。

徐幹:君子如玉

文/華之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在建安七子裡,徐幹都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物。

他勤奮好學,卻鄙薄官祿;他生活清苦,卻恬心寡慾;他渴望出世,卻最終選擇歸隱;他潛身窮巷,卻身系家國,用畢生精力,寫下一部關於倫理與政治的論集。

一個矛盾的人,內心一定是時時掙扎的,人生的天平一定是左右搖晃的。但徐幹完美統一了自身的悖論,在濁世,寫下堅定而清澈的一筆。

徐幹出身寒門,是一個學習非常刻苦的孩子,《中論》序裡記載:徐幹少有才氣,好學成癖,能苦讀,善沉思,發憤忘食,以夜繼日。父恐其得疾,常禁止之。徐幹的父親甚至害怕徐幹因為學習累出病,常常禁止他學習。和現在頑劣異常,經常逃課的熊孩子相比,徐幹的父親實在是太幸福了。

也正因為勤學苦讀,徐幹十五歲就能「誦文數十萬言」,二十歲「五經悉載於口,博覽傳記,言則成章,操翰成文」。 曹植在《與楊德祖書》中寫道:昔仲宣獨步於漢南,孔璋鷹揚於河朔,偉長擅名於青土,……仲宣和孔璋是王粲和孔融,偉長就是徐幹。看來在當時,徐幹已經因為文章名揚一方了。

不禁要想一下,古人這樣刻苦讀書究竟為了什麼。

孔子34歲時,開中國私家辦學的先河,據稱弟子三千。春秋時期,世道混亂,孔子想為國家多培養治國安邦的人才。但他沒想到的是,大多數弟子求學的目的,都是為了前程,為了工作,為了待遇,說得再直白一點,就是為了錢。還有弟子請教孔子怎樣做官,孔子苦笑不得,只好感嘆說: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假若在我這學了三年,不是為了做官得俸祿,實在是太難得了。

孔子是以讀書為樂的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他認為讀書和遠方的朋友一樣,都會帶來不期而遇的快樂。孔子還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裡說到讀書的態度,用現在的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孔子最看重他的弟子顏回,因為顏回很純粹,享受讀書的快樂,「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孔子珍愛顏回,不僅因為顏回的德行,或許還因為,顏回讓孔子看到了塵世裡的另一個自己。所以在顏回死的時候,孔子慟哭失聲:天喪予,天喪予!

但在古代「學而優則仕」的普世準則下,大多數人讀書還是直奔仕途而去的,狂傲如李白,也曾向廟堂伸出過橄欖枝,豁達如蘇軾,一貶再貶,也沒有貶出帝王的視線。即使在現在,讀書也是人生最大的捷徑。

徐幹不同於顏回,但也不同於其它讀書人。顏回是琥珀,內心的憂樂澄澈可見,和外界卻是隔絕的,他自成世界。徐幹是璞玉,在塵世裡磋磨,光焰無法收束時,就寫語句灼灼的情詩,在和世俗的交鋒裡,光芒一點點溫潤下來,後來,不急了,也不躁了,便在匣中安靜自持,讀書,做學問。

所以在建安七子裡,徐幹情詩寫的最好,也是唯一有學術著作的人。他的情詩代表作是《室思》六首,詩中模仿一個女子的口吻,抒寫對離家丈夫的思念。

「念與君相別,各在天一方」,「君去日已遠,鬱結令人老」,「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故如比目魚,今隔如參辰」,這些句子淺近樸素如日常,偏偏讀來讓人輕輕一顫,仿佛月光打在肩上。就好像《古詩十九首》裡那句「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一樣,一句:別想了,好好吃飯,勝過萬千安慰和珍重。

徐幹不愧是文章大家,《室思》之深情自不必說,這種以淺言撬動深情的寫法,正是《古詩十九首》的風骨。

但我最喜歡的是徐幹的另一首詩:《於清河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詩》:

與君結新婚。宿昔當別離。

涼風動秋草。蟋蟀鳴相隨。

冽冽寒蟬吟。蟬吟抱枯枝。

枯枝時飛揚。身體忽遷移。

不悲身遷移。但惜歲月馳。

歲月無窮極。會合安可知。

願為雙黃鵠。比翼戲清池。

清河,也許是一條河的名字,也許是清清的河水,就是在這樣的水邊,徐幹看見新婚少婦與挽船丈夫依依惜別。丈夫要去拉縴了,他們剛剛結婚一天,但生活的艱辛甚至容不得他們多溫存一刻。

「涼風動秋草,蟋蟀鳴相隨。冽冽寒蟬吟,蟬吟抱枯枝」,涼風撕扯秋草的季節,蟬尚在不知冷暖的吟唱,懷裡的一截枯枝,是它在這個世界僅能抓住的溫暖。但很快,枯枝也被風吹走了,蟬被甩到陌生的地方。

「不悲身遷移,但惜歲月馳」,人和蟬一樣,常常被時代的趔趄甩出生活的軌道,不知所歸。「歲月無窮極,會合安可知」,丈夫只是去拉縴,新婦卻生出「相會無期」的絕望,不是女子矯情,而是社會的動蕩,讓人生時刻生出變數,就像一隻蟬,經不起一陣小小的風,就像一對夫妻,經不起一次短短的離別。

「願為雙黃鵠,比翼戲清池」。新婦嚮往和丈夫長相廝守,恩愛交纏,日子是安穩的,池塘裡的水是清的,波紋是平的,但這樣庸常的日子竟成奢望。

喜歡這首詩,是因為詩裡的荒涼:新婦和縴夫,如抱著枯枝的蟬,不知道會被哪一陣風吹走。底色荒涼的時代,每個人的命運都如同一隻飄忽不定的蟬。詩歌最後,那個簡單的願望,忽然把歲月拉長,長到我們什麼也看不清。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徐幹的情詩,是在借男女之情寫君臣關係,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這首《於清河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詩》,才應該是他的代表作。因為《室思》裡,徐幹表達的是對理想中的君王單相思般的渴慕和幽思,而在《於清河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詩》,他渴望的是一種關係:自己和君王的關係,或者說天下有志之士和君王的關係,像雙黃鵠一樣,彼此無猜,篤定真摯。黃鵠是神話傳說中的大鳥,能一舉千裡,徐幹希望能遇到聖主,相互扶持,大有作為。

所以,這是一首寫情的詩,也是一首言志的詩。徐幹是一個淡泊的人,但他的內心也曾澎湃過火焰,燃燒過以身許國的熱望。

可惜的是,亂世之中,人人各懷心事,像徐幹這樣心懷天下的人,竟然無處安放自己,只好選擇歸隱。

徐幹成名之後,當時的州郡牧守,傾慕他的才名,紛紛力邀他出仕任職,但徐幹看清這些人的局囿,絲毫不為所動。他不想攀附權貴,更不想把才華出賣給個人,被利益和銅臭薰染。所以,即使身邊拉攏了一大堆文人,建立了盛極一時的鄴下文人集團的曹操,也不入徐幹法眼。

曹操曾先後三次邀請徐幹出仕,徐幹兩次都稱病拒絕。最後一次是在曹操統一北方後, 徐幹似乎看到了施展才華、建功立業的機會,便開始了他的仕途之路,但他在曹操身邊只做了五六年官,又稱病辭歸,顯然,曹操也不是他心中的黃鵠。從此,徐幹身居窮巷,專心著述。

過盡千帆皆不是,那些熾熱的讓人流淚的情詩啊,終是無處可寄。

徐幹的存世之作,是他的散文集《中論》。這是一部有關倫理及政治的論集,分上、下兩卷,上卷多論述處事原則和品德修養,下卷大部分論述君臣關係和政治機微。徐幹身在陋室,放不下的依然是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一直以來,孟子的這句話都被人們奉為「儒道互補」的圭臬,似乎做不成忠臣良相就必須拋家棄子去做煙波釣叟,徐幹卻在窮與達之間,選擇一種寬和的生活方式,著書,寫作,把日子過得安靜如常。

《中庸》裡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人生在世,一個「中」字最難得。化學裡的中和反應,是酸和鹼互相交換成份,生成平靜的鹽和水。人世間的七情六慾,該拿什麼去置換,才能抵達風煙俱靜的中和之境。

徐幹的《中論》,繼承了《中庸》以「中和」為用的思想,而他自己,正是這種思想的踐行者,在入世和出世之間,懷抱沉重,輕鬆轉身,只做最好的自己。

《詩經》裡說: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徐幹就是這樣一塊溫潤而澤的美質之玉吧,他用一生的時間,切磋琢磨,斂去光華,只為等待一個懂得。

聲明:本作品系澠池縣融媒體中心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侵權責任

聲明:本作品系澠池縣融媒體中心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侵權責任

《 捕獲》 湯青 攝

每日一語:

智者的夢再美,也不如愚人實幹的腳印。

第1294期

策 劃:馬 平 統 籌:韓 鵬監 制:李 新

審 核:姚 軼 編 輯:宋 佳

相關焦點

  • 本土作家專欄——華之:「建安七子」系列之——劉楨
    今天,我們為大家推出的是「建安七子」系列之——劉楨。劉楨:我有自己的驕傲文/華之一個人要有多倒黴,才會因為在人群中看了別人一眼,就被罰去做苦役。後來,又因為一場瘟疫,連命也送了。建安七子中的劉楨,就是一個個性和才華都突出的人。往上追溯,劉楨的祖上其實是很輝煌的。他的祖父劉梁,是漢室皇親,官至尚書令。不過劉楨的父親死的早,到劉楨這一輩時,家境已經破落,史上記載,劉楨少孤貧,曾淪落到靠在街頭賣書維持生計。
  • 三曹七子,建安文學「風向標」,不勝悲悼一波帶走「建安七子」
    文學史上將東漢獻帝「建安」年號的大概這一段時間以來的文學統稱「建安文學」,且是以曹魏方面的詩文為主體,反映社會現實、抒發情感、慷慨豪情、悲涼雄渾。「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曹魏不僅是政治家族也是文學大家,是建安文學的老大。「七子」即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人,多歸屬於曹操父子的鄴下文學集團。
  • 建安「三曹」「七子」,你知道是誰嗎?
    到了建安時代,文學得以「復甦」。這是因為,當時,東漢王朝經黃巾起義的猛烈衝擊已名存實亡。更重要的是,曹操統一了北方,社會生活較前安定,曹氏父子都是文學家,提倡文學,愛護文人,為文學的創作,提供條件,形成了一個以曹氏父子為中心的鄴下文人集團。建安作家中最著名的是「三曹」、「七子」。
  • 【常識備考】你不知道的建安文學
    曹丕的《典論·論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學理論與批評著作,寫於曹丕為魏太子時,文中要點有:1)評價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的文風和得失,「建安七子」的說法來源於此;2)提出「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認為作家的氣質決定作品的風格;3)肯定文學的歷史價值,「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 閒談「建安七子」與文學發展
    現在看來,魏晉文人,特別是建安時期的幾位作家和詩人,也許是中國最早意識到作為文學家存在於社會之中的獨立個體,他們作為文學家的個性,更為突出了,特別是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學成就,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
  • 有關建安七子的說法,錯誤的是()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間七位文學家的合稱。以下關於建安七子的說法,錯誤的是( )。A.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人 B.建安七子深受漢末戰亂之苦,投奔曹操後才過上了安定的生活,因此他們的文學作品與曹氏父子有許多共同之處,政見也與曹氏相同 C.建安七子都曾經在魏都鄴城居住過,因此又稱為「鄴中七子」 D.建安時期,以建安七子為領袖,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文人集團,他們共同發展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建安風骨」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
  • 「建安七子」是怎麼來的?「七子」都有誰?
    建安,是漢獻帝最後的一個年號,建安七子就是指建安年間(196—220年)的七位文學家的合稱。"七子"之說,最早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裡,仰齊足而並馳。"這七個人便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和劉楨。
  • 三國建安22年發生一件大事,導致許多人死亡,究竟發生了什麼?
    建安七子,是指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人。「七子」之名,最早見於曹丕的《典論·論文》。 王粲身為建安七子之一,更是被《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讚譽為「七子之冠冕」,而且還留下了對研究漢末三國極為重要的史書《漢末英雄記》,可惜此書如今只有輯本,並無全書,可惜了;而建安七子餘下的六人在《三國志》均無單獨列傳,除孔融外,另外五人的傳記都是附在《王粲傳》之後。
  • 公元217年那場瘟疫,東漢建安七子幾遭「團滅」
    山海經 ◆東漢大疫洛陽為重災區,「建安七子」一朝凋零 古代關於瘟疫留下記載最多的,是從漢朝開始。《傷寒雜病論》中有這樣的描述:「餘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來,猶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傷寒十居其七。」可見,當時瘟疫影響之廣,破壞之大。
  • 常識積累 | 「建安七子」相關考點知多少
    「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裡,仰齊足而並馳。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他們分別是魯國孔融、廣陵陳琳、山陽王粲、北海徐幹、陳留阮、汝南應、東平劉楨。又因七人同居當時的鄴中,故又稱「鄴中七子」。建安七子對於詩、賦、散文的發展,都曾作出過貢獻。
  • 「建安七子」的詩歌,表現出建安詩風的特徵,主要在這3個方面上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建安七子」是建安時期七位詩人的合稱。七子之稱始見於曹丕《典論·論文》,指的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建安七子一、慷慨悲涼的時代之音。
  • 曹操兒子的奪嫡之爭拉開序幕,他們各顯奇能,推動建安文學的發展
    為了繼承曹操打下的基業,他的兒子曹丕、曹植、曹彰三人展開了一場奪嫡之爭,曹彰第一個出局,曹植文學才華橫溢,曹丕智勇雙全,他們和曹操一起,親手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建安文學時代,曹操父子與建安諸子還共同開創了別具一格的建安學堂。
  • 中華傳統文化研習專題之 建安文學
    建安時期,在黃巾起義的血泊裡和東漢帝國的廢墟上出現了軍閥豪強之間的殘酷戰爭,出現了社會的空前破壞和動亂,而在文學上卻是俊才雲蒸,文採風流。社會動亂,人民疾苦,在作家筆下得到真實反映,許多作品都表現了作者積極奮發的精神,又飽含了悲涼慷慨的情調。
  • 孫其昌作詞《中國建安之鄉》
    《中國建安之鄉》 作詞/ 孫其昌 作曲/吳可畏 演唱/王博功 悠悠肥子故國 哺育建安工匠 崢嶸歲月立史冊
  • 聞一多和《七子之歌》!
    聞一多在到美國留學時,各地的閱歷令他在留學期間心感悲憤,終在1925年將其愛國滿懷寫下《七子之歌》組詩,以寄愛國、思國之情。詩人以擬人的手法將這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懷抱的七個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訴他們被迫離開母親的襁褓,受盡異族欺凌,渴望重回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寫作這組詩篇的時候,正值聞一多在紐約藝術學院留學期間。
  • 建安七子(上)
    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學成就,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孔融(153-208),字文舉。魯國(治今山東曲阜)人。
  • 複習17:從建安風骨到正始之音|古代文學史考研複習
    建安時代,「叄曹」、「七子」幷世而出,為中國詩歌打開了一個新的局面,幷確立了「建安風骨」這一詩歌美學的典範建安(196~220)是漢獻帝的年號,建安文學指曹氏叄祖(曹操、曹丕、曹叡)時代的文學創作,大致包括漢獻帝和魏文帝、明帝時期的文學。
  • 《司馬懿之軍師聯盟》讓我探究什麼是建安風骨
    他的詩篇氣韻,確實如袁行霈所言,是「文採氣骨兼備」的,同時也是最能代表「建安風骨」靈魂的東西!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除了「三曹」以外的七位文學家的合成。這些人分別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些人除了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最後得罪曹操被殺外,其他人基本上都歸入了曹操的幕僚,被曹操所用。
  • 三國時期文化燦爛,建安文學中出了「三曹」,是哪三個人?
    建安,是漢朝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的年號,生活在這一時期的作家們雲集在北方曹操父子周圍,面對社會的動蕩和民生的艱難,他們傷時憫亂,著詩抒懷,表現出質樸剛健、慷慨悲壯的建安風骨,在「俊才雲蒸」的建安作家群中,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被並稱為「三曹」,他們的創作既體現出共同的時代精神,又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對於建安文學的繁榮發展各有其獨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