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學怪狀:正統文壇質量不高,邊緣領域卻備受推崇

2020-12-24 待曉兒

明代文學在文學史上比較特殊,正統文壇的特色不鮮明,反而是在當時一些不是很受重視的文體在後世評價很高。

古典文學如果做一個大致的分類,明代比較有特色的是主流文體的「詩文」、遊戲文體的「詞」以及通俗文學的小說、戲曲。

它們與唐宋時期相比,都有非常明顯的差別。

「詩文」的擬古風氣和小品文的光輝

明代主流文壇最大的特色就是「模擬」,對於先秦兩漢和盛唐文學非常崇拜,以至於出現了非常多的流派都已擬古著稱。

比如著名的青丘子高啟,他就以擬古著稱,並且是當時甚至是有明一代在詩歌擬古上最為出色的詩人。

其他流派都有模仿的對象,或兩漢、或魏晉、或盛唐、或六朝,在山水、田園等等流派上也比較固定,而這個高啟卻是對於各個時代、各個流派的詩歌都非常擅長模仿,創作出了的詩歌有著那個時代的神韻。

但可惜的是,他的優點也同樣是其缺陷。這樣一位才學華茂的詩人,因為去世太早,並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以至於在詩壇地位並不高。

其他的諸如明朝的「前七子」與「後七子」,在擬古一途上雖然熱衷,但質量實在不高,斧鑿拘泥,刻意的痕跡非常明顯。

他們更是提出了「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口號,在文壇上掀起了一股持續了非常久的復古風潮。

而與之唱對臺戲的也大有人在,那就是以茅坤、歸有光、唐順之等為首的「唐宋派」。

這些人公開反對前後七子的「文必秦漢」的觀點,雖然認可先秦兩漢文章的價值,但對於唐宋的文章更為推崇。

從實際來看,歸有光等人反對的不是文章的朝代,而是前後七子提倡的只注重模擬風格而使得文章缺乏思想的弊病。

但是,唐宋派從擬秦漢變為擬唐宋,其實也沒有脫離擬古的窠臼。

這也與當時的社會現狀有關,前七子的首領李夢陽、何景明以及後七子的首領李攀龍、王世貞都是文壇執牛耳者,其影響力極大,唐宋派並不足以與之抗衡。

然而,更需要看到的是,明朝為何會興起擬古的風潮?

這就與文脈傳承有關了、先秦兩漢古文極為質樸,而魏晉玄學興盛、六朝綺糜文風。到了唐代韓流古文運動之後才有了轉變。,之後傳承都較為穩定。

但是,明朝之前的元朝,文脈其實是中斷的,很多傳統與風氣都中斷了近一個世紀之久。因為文人地位的低下,為了謀生不得不轉而寫作通俗文學,比如傳奇、戲曲、雜劇等等作品。

這就使得正統文壇主角的「詩文」風氣沒落,幾乎沒有大家。

那麼,明代重續文脈,必然有一個學習的過程,這就是有明一代擬古盛行的根本原因。

也就是說,不是這些文人沒有自己的思想,而是時代的客觀原因使得他們不得不走向擬古的道路,其實這批人的學識還是很了不起的。

值得一提的是,晚明時期在「散文領域」裡出現了一種小品文,雖然在當時並沒有稱為主流,但卻是後世最為推崇的作品。

著名作家比如張岱、袁宏道、葉紹袁等等,或以日記形式、或以隨筆形式記錄個人生活、情感,比較有靈動性。

而這種文體最大的價值就是創作者都是傳統的文人,有著士大夫的情節,所以他們的生活經歷以及情感變化的來源多是社會現實,這就使得他們的文字有了反映社會的功用。

比如張岱《湖心亭看雪》,被很多版教科書收入到了課本之中,很多人都熟悉。

這篇文章創作於明亡之後,是一篇追憶的山水小品,開篇就是「崇禎五年十二月」。

如果知道這篇作品是收入了《陶庵夢憶》之中,就會聯想到張岱的自序:

雞鳴枕上,夜氣方回,因想餘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今當黍熟黃粱,車旅蟻穴,當做如何消受?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

當可明白這些傳統士大夫在亡國之後的心緒變化。

再比如葉紹袁的《甲行日注》,其中記載了其出家為僧的過程,並且交代,如果明朝復國有望,那麼親人還有團聚之日;否則就是永無相見之日了。

可以說寫得非常悲戚,但也可以反映當時一些有著很高社會聲望的學者在面對清廷徵召之時的選擇,遁入空門也不願出仕新朝。

這些文字因為其生動感人,充滿著鮮活的個人氣息,有著非常明顯的個人色彩,所以對比於之前的前後七子、唐宋派等都更有傳播力。

因為其在客觀上反映了社會狀況,所以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透過這些作品的個人情感,可以很好地探究到當時文人對於家國之變的心緒。

所以魯迅在《小品文的危機》說其如匕首、如投槍,有著驚人的戰鬥力和生命力。

明詞「淫哇」和通俗小說的崛起

拋開正統文壇的「詩文」,明代的詞作其實並不好,有著「淫哇」的評價,可以說是非常低質的。

這也難怪,詞這一文體起源有很多種說法,六朝說、初唐說、盛唐說、五代說等等爭論,莫衷一是。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文體在兩宋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然而可惜的是,兩宋之際的「詞」就像一朵蓮花,還沒有完全綻放的時候,就被元朝不重文化的風氣所摧毀,一時間除了元好問等人之外,鮮有優秀的詞作者,這種文體也沉寂了近百年。

「詞」真正的成熟其實要算到清朝,所以清詞的質量還是比較高的。

這就不難看出,明代的詞其實是隔著百餘年文脈的中斷,向唐宋學習。接續文脈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詞本身又是遊戲娛樂的文體,多用於宴飲歡謔以及歌欄瓦肆,所以在承繼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也要撿起這樣的風格。

這就是明詞「淫哇」的根由了。

即創作上本身就非常生疏,缺乏傳承,又放大了詞體自身原本的功用。

所以有明一代的詞幾乎沒有大家,但也偶有優秀作品。比如後來被放在了《三國演義》卷首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就是明代楊慎的作品。

但值得注意的是,因為元代有非常多的文人從事通俗文學的創作,以至於明代社會裡,民間的通俗文學基礎非常好,受眾極廣,正好符合了通俗作品逐利的性質。

於是,有非常多的小說、戲曲問世。

可以和唐代傳奇對比一下,比如元稹《鶯鶯傳》中的語言就非常典雅華麗,根本不想是民間通俗作品的風格。

崔之出人者,藝必窮極,而貌若不知;言則敏辯,而寡於酬對。待張之意甚厚,然未嘗以詞繼之。時愁豔幽邃,恆若不識;喜慍之容,亦罕形見。異時獨夜操琴,愁弄悽惻,張竊聽之,求之,則終不復鼓矣。

這是《鶯鶯傳》中的一段文字,可以看到非常的工整,在後世通俗小說中極為罕見。

而雖然明代有很多題材、故事都是來自於唐傳奇、宋話本,但其風格更為市井。創作者在創作之初就以迎合大眾口味為目的,作品中有很多生活氣息。

這種文學樣式是在明代才出現的,之前的元代只是戲曲、雜劇的興盛,影響力還不是特別深遠。直到了明朝,通俗文學得到了非常有利的發展環境,這也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關,更追求精神文明的薰陶。

所以說,明代文學與唐宋等朝代相比,在正統的「詩文」領域其實是遠遠不如的,幾乎沒有能興起一代文風的大家;而詞的創作也不如前面的兩宋和之後的清朝,地位也非常尷尬。

但是在通俗文學的領域和一些較為具有私人化的短小散文中,它的價值是其他朝代無可比擬的。

清朝為何能取代明朝成為正統?看看它為此進行了多少精心的布局

相關焦點

  • 何宗美、劉敬:《四庫全書總目》中的明代文學思想辨析 ——以明代...
    不過仍不難發現,學界對於《總目》在明代文學評價問題上存在的嚴重局限,無論是明代文學研究的視角還是「四庫學」研究的領域都缺少具體討論和細緻的辨析,學術上因襲的慣性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此兩項研究的融合與深入。本文試以明代文學復古問題為例,對《總目》明代文學思想從一個側面加以檢討,旨在立足於今天的學術視野和思想平臺,就長期以來明代文學批評觀念給予清理,從而刷新舊說,建立新知。
  • 明代前後七子是哪些人?他們的文學主張是什麼?
    朋友們可曾聽說過明代前後七子呢?他們究竟是何許人也,和小編一起來認識他們吧。明中葉以後,社會矛盾激化,外患頻繁,明王朝的統治發生了嚴重危機。社會的動蕩變化,引起了文壇的變化。明代前期,統治文壇的是「臺閣體」。
  • 明代文壇前七子都是誰
    明代文壇前七子都是誰前七子是明弘治、正德年間(1488—1521)的文學流派。皆為進士,多負氣節,對腐敗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氣不滿,強烈反對當時流行的臺閣體詩文和嘽緩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習氣。他們都是誰呢?
  • 明代後期誕生的文學流派「公安派」,反對抄襲,遠見卓識令人嘆服
    原題:《「公安三袁」中的袁中道與全椒的緣分 | 秦德著》在明代後期,文壇沉寂之際,突兀誕生了一個新的文學流派,給文壇帶來一股強勁的衝擊———這就是中國文學史上有名的「公安派」。這個文學流派以提倡「性靈」為旨歸,其領袖是出生於湖北省公安縣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史稱「公安三袁」,他們都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公安三袁,居公安縣長安裡。
  • 明代雲南文學的崛起,有助於我們對雲南文學發展史及其地位的認識
    由於地大物博,文化的多元和發展的不平衡,中國文學自先秦以來就形成了南北之分,南方區域通常被人們劃分為荊楚、吳越、巴蜀、嶺南等文學圈,而雲南文學在明代以前還不成氣候,至明代的發展無疑超越了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期。朱明王朝在政治、軍事方面控制邊睡,在文化、教育方面化民成俗的空前強勢,使雲南文學實現了與全國的合流,從而立起了雲南文學發展史上一座新的裡程碑。
  • 旗子與靶子——《史記》在明代文學中的地位和影響
    (張新科)  《史記》作為中國古代散文的經典,對後世散文以至整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明代部分文學家倡導某種文學主張,特別是散文創作的主張,都會以《史記》為旗幟。而另外一些文學家倡導相反的文學主張,也會把《史記》當成靶子,通過對它的闡釋和批評,構建自身的理論體系。於是作為前代文學經典的《史記》,就成為明代文學發展的一個風向標。
  • 賈連友新作《當代文壇名家紀實》李青石文學評論集《漢中文壇風景...
    60多位作家、文藝評論家和文學愛好者參加了首發座談。賈連友的《當代文壇名家紀實》一書記錄了陳忠實、賈平凹、雷抒雁、莫伸、葉廣芩等十五位享譽中國文壇名家的生活狀態與藝術追求。作者現任漢中市文聯主席,且長期工作在宣傳思想文化系統,與書中描寫的多位文壇名家有著多年的交往並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 這6種佛教聖花,寓意平安喜樂,在國內備受推崇,欣賞價值高
    這6種佛教聖花,寓意平安喜樂,在國內備受推崇,欣賞價值高花卉是不分國度和信仰的,但是一些花卉在特定的領域受到人們的一致歡迎,就像是佛教中這6種花卉植物,在國內格外受到推崇。這些花卉不止是漂亮、寓意好,還帶有非常高的欣賞價值,快來看看吧。第一種,千佛蓮花這種蓮花是我國特有的花卉植物,株型不是很高大,但是看起來端莊秀麗,就像是觀音座下的蓮花一般,因此在佛教教徒的眼中欣賞價值非常高。
  • 《福爾摩斯探案集》備受推崇的傳奇偵探...
    小說以連載的形式在雜誌上刊登,初一問世就以奇巧的構思、嚴密的推理、驚險的劇情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在世界文壇中獨樹一幟。《福爾摩斯探案全集》可謂是開闢了偵探小說歷史「黃金時代」的不朽經典,風靡全世界,是歷史上最受讀者推崇的偵探小說。在此書問世百年後,英國皇室決定授予小說同名主人公大偵探福爾摩斯以爵士爵位。
  • 備受推崇的芝加哥大學到底是什麼樣的?
    在歷年世界大學排名和美國大學排名中,芝加哥大學一直位居前列,是所有學子心中夢想的學習殿堂,那麼備受推崇的芝加哥大學到底是什麼樣的?接下來立思辰留學小編為你詳細介紹。音樂史,藝術史,視覺藝術學,語言學,古典研究,拉美研究,中世紀研究,中世紀研究,比較文學,斯拉夫語言和文學,戲劇與表演,日耳曼研究,歷史學,中世紀研究,歷史,哲學與社會科學等。
  • 明朝前七子反對八股文發起的文學復古運動影響了文壇百年之久
    弘治、正德年間,李夢陽、何景明針對當時虛飾、萎弱的文風,提倡復古,他們鄙棄自西漢以下的所有散文及自中唐以下的所有詩歌,他們的主張被當時許多文人接受,於是形成了影響廣泛的文學上的復古運動。除李、何之外,這個運動的骨幹尚有徐禎卿、康海、王九思、邊貢、王廷相,總共七人。
  • 明朝這場文學復古運動,對明代文學發展居然有這樣的作用
    與此同時,他們還通過自己具體實踐,模仿或評註李白詩歌,讓更多人熟知李白和李白詩風,進一步擴大了李詩在明代詩壇的傳播範圍。再者,弘正四傑隸屬前七子團體,而前七子的領袖李夢陽、何景明亦在四傑之中,他們文學成就頗高,正如明人袁袠云:「弘治初,北地李夢陽首為古文……其詩濟南邊貢、姑蘇徐禎卿及景明最有名,世稱『四傑』」。另王士禛云:「明詩莫盛於弘正,弘正之詩莫盛於四傑」。
  • 【知識梳理】——緒論·明代文學
    第七編明代文學 緒論 明代文學呈現波浪形態勢,大致可分成2個階段: 一.前期作為元文學餘波和明中後期文學突變的準備,可視為中古文學最後階段;
  • 為啥曾鞏在當代唐宋八大家裡最不出名,感覺是來湊數的?
    在明代茅坤選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時,選韓愈文352篇、柳宗元文120篇、歐陽修文286篇、蘇洵文60篇、蘇軾文251篇、蘇轍文172篇、曾鞏文87篇、王安石文219篇,曾鞏的文章數量倒數第二,說明那是還沒有把曾鞏推那麼高。
  • 唐宋八大家在文學發展上作出了怎樣的貢獻,為什麼如此受人推崇?
    他們二人雖然推崇古文,但是為人卻都比較溫和內斂,因此並沒有在文壇上引起太大的反響。但是他們的理念深深地影響到了韓愈,這也引發了唐代古文運動的興起。二、韓愈與柳宗元的復古嘗試韓愈作為唐代著名文人,其不但有著極高的文學素養,也有著不小的政治抱負,這讓他在為人處世方面顯得十分積極且富有熱情。
  • 明代十大文學家,你不認識誰
    不事科舉,不求仕進,著述終老。精小品文,工詩詞。是公認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學家之一,其最擅散文。他的散文語言清新活潑,形象生動,廣覽簡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入選了初中語文課本)是他的代表作。他推崇臺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為其後「臺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送東陽馬生序》你還會背嗎?
  • 備受推崇的哥倫比亞大學到底是什麼樣的?
    在歷年世界大學排名和美國大學排名中,哥倫比亞大學一直位居前列,是所有學子心中夢想的學習殿堂,那麼備受推崇的哥倫比亞大學到底是什麼樣的?接下來小編為你詳細介紹。哥倫比亞的特色之一在於它地處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本科熱門專業哥倫比亞大學本科熱門專業包括化學、土木工程學、計算機科學、電氣工程學、環境科學、材料科學、數學、力學工程、物理學、人類學、藝術/美術、藝術史、亞洲/東方研究、經濟學、英語、歐洲研究、法語、地質學、日爾曼語言與文學、希臘語、歷史、國際研究、義大利語、拉丁語、拉美研究、文獻學
  • 嘮一嘮明朝的文學運動和文學流派,你了解了嗎?
    嘮一嘮明朝的文學運動和文學流派,你了解了嗎?明初,政治舞臺上的風雲人物宋鐮、劉基等同樣活躍於文壇。劉基寫出了像《賣柑者言》這樣思想內容深刻的寓言散文。他們提倡樸實復古的文風,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永樂以後,楊士奇等人創立了一種文學風格,以應付宮廷和社交的需要。它在形式上的特點是雍容華麗,從容安閒,思想則平庸膚淺,缺乏內容。因這種文學風格的提倡者和文壇領袖是內閣大臣,故稱為臺閣體。李東陽是弘治、正德年間的內閣大臣,也被視為當時的文壇領袖。他是臺閣體文學的繼承者,講究形式上的工麗。
  • 明代文學研究的重要成果
    明代文學研究論著以晚明居多,前中期較少。林家驪所著《謝鐸與茶陵詩派》填補了明代文學研究的一處空白,是明代文學研究的一部力作。如論理學側重在其與浙東理學的歷史淵源,論史學具體到其天命觀、歷史順變觀及歷史真實觀、明君觀與賢臣觀、對權奸誤國的批判、反濫賞酷刑觀等,論教育思想留心到其在朝與隱居時的不同體現;論文學成就則以其所處時代的文壇狀況為背景,對其文學思想、詩文思想與藝術進行全面歸納和總結。本書運用了點面結合的研究方法。全書有對謝鐸的深入研究,也有對茶陵詩派其他作家作品的全面論述。
  • 文壇教父童慶炳心臟病去世 曾主編《文學理論教材》
    童慶炳在文藝學領域是泰鬥級人物,曾培養過該領域眾多知名學者,莫言、餘華、劉震雲等知名作家曾是他的學生。  另據新京報快訊6月14日晚十點半左右,於丹發布微博稱北師大文藝理論領軍人物童慶炳先生辭世,享年79歲。新京報記者獲悉,童慶炳先生14日下午六點左右因突發心臟病去世,其追悼會將於18日在八寶山殯儀館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