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曲劇角色行當 戲曲

2020-12-19 我愛的稻草人

角色行當

早期的河南曲劇在表演上繼承了高蹺曲的歌舞身段和行當分工。

高蹺曲一般有五個角色:老婆(老旦)、媳婦(青衣)、姑娘(小旦)、相公(小生)、和尚(醜)。和尚經常兼扮演老旦,並且有時還會增加諸如"二姑娘"、"瞎子"等配角行當。早期的河南曲劇無論演什麼戲,角色一般不外乎以上五種主要形式。早期演出時,劇中的人物出場,一般開始時都是背對觀眾,走至臺中心後才轉身亮相,然後踩著"大起板"的弦樂伴奏節拍跑"剪子股"圓場,形式與踩高蹺時的打場子相同,必須跑完四十八板再進行正式演唱。曲劇的動作、身段、架勢還基本保留著高蹺曲舞姿的原型:表現為不停地前走和後退,而和尚或瞎子(丑角)則在其間不斷地插科打諢。

1933年,曲劇流傳到河南中部周口和東部開封一帶。到抗日戰爭時期,又流行於陝南和鄂北。在流傳的過程中,隨著上演的劇目的豐富,曲劇在吸收了豫劇、京劇、越調、漢劇等兄弟劇種的表演藝術後,才逐漸建立起生、旦、淨、醜完整的各行當,並出現了一批較有成就的演員。

旦行是曲劇各行當之首。因早期大多演出"三小戲",又多以旦角為主,所以河南曲劇的旦行名角頗多,在表演藝術上也各具特色。建國前的演出,旦角多由男性來扮演,較著名的演員有許文興、胡定、李金波、朱天水(藝名香水)、李九常等;建國後曲劇又培養了諸多女演員,象張新芳、王秀玲等在表演藝術上就較有成就。

朱天水人稱"洛陽迷",表演時嗓音細膩、音色樸素自然,唱腔甜美,聲情並茂,以演劇本《藍橋會》著稱。許文興擅長表演農村少女形象,當時有"活閨女"之美譽。胡定(青衣)擅長於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徵以塑造人物形象,表演時穩重大方,擅長演出的舉目有《遊龜山》等。張新芳的表演形式樸實、真切,唱腔講究吐字歸韻,擅長應用"大閃板"方法,所演出的《陳三兩爬堂》一劇,成功地塑造了陳三兩的形象。(見 圖曲劇-1)李九常表演風格細膩,所演的《風雪配》中場景姑娘做針線活,從合線、抖線、咬線、紉線、納鞋底乃至不慎而導致針尖扎手的過程,表現得細緻入微、極其逼真,各環配合也絲絲入扣。

生行大多以小生為主,表演時一般以文生、空生一類角色居多,沒有武生。從40年代曲劇開始演出"袍帶戲"後,發展了鬚生。小生朱六來在河南曲劇發展的初期,在沒有鑼鼓伴奏的情況下而創造出一套載歌載舞、柔和自然的表演藝術,使曲劇的表演突破了高蹺曲的傳統程式。鬚生海連池、馬琪均以表演質樸,並富於生活氣息見長。後者的所演《寇準背靴》中的寇準,在臺步、水袖、髯口、帽翅等技巧的運用方面,有頗高的造詣。

醜行在曲劇發展的早期,作用僅限於插科打諢、逗人取笑。發展自王振東開始,注意從人物的性格出發,逐漸向唱做並重方向演變,形成了諸如娃娃醜、正醜、官醜、惡醜等不同類型的丑角。例如王慶生,在以丑角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就有過頗多創造。

淨行自張廣耀、李雲城開始,逐漸成為河南曲劇的轉行。他們從〔陽調〕中分出淨角的專門唱腔。建國後,謝錄專攻黑頭,以《鍘美案》 、《下陳州》等劇而享名。

曲劇唱腔調高多用1=C,有時用1=?#C。男女聲演唱均以真嗓為主。淨行的虎音和"炸音"唱法富有特色。20世紀50年代以後,曲劇樂隊的文場主要樂器有:曲胡(又名"大弦")和古箏、三弦、琵琶、二胡、笛子、嗩吶、笙、悶子、大提琴等;80年代中期,增加了電子琴。武場主要有手板、班鼓(單皮鼓)、大鑼、手鑔、小鑼、戰鼓、大鼓或定音鼓等。早期器樂曲牌只有〔大起板〕及數支〔遊場〕,以後不斷增加了如〔高山流水〕、〔思春〕、〔和番〕等板頭曲以及〔菠菜葉〕、〔十番〕、〔錯字〕等弦樂曲牌和〔欠場〕、〔尾聲〕、〔三槍〕、〔嗩吶皮〕等嗩吶曲牌。武場鑼鼓經基本來自豫劇、越調、京劇等劇種。?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 曲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藝術特點

由於曲調來源於民間生活小戲,因此歌詞易學,並大多採用本嗓來演唱,表演也相當接近生活,傳播速度極快。

河南曲劇的唱腔是採用曲牌體式。最初登上舞臺時,曲劇的腔調大多採用"雜牌小調"的形式,僅有〔陽調〕、〔剪靛花〕、〔詩篇〕等十餘支。後逐漸吸收流行於南陽一帶的曲藝"大調曲",豐富了唱腔的形式。曲劇的曲牌大多由兩句、三句、四句以及各種垛子組成,有大牌子(大調)、中小雜牌(小調)和絲弦曲牌之分。總的風格特點是:質樸、自然、婉轉、柔美,悠揚纏綿,抒情性強,生活氣息濃鬱。

曲劇的唱腔結構為長、短句--曲牌聯套體制。唱腔、曲牌大約有150多種,其中有來自明、清民歌小曲的〔陽調〕、〔剪剪花〕、〔詩篇〕、〔打棗竿〕、〔茨兒山〕、〔太平年〕、〔羅江怨〕,有來自鼓子曲的〔馬頭〕、〔青陽扇、〔潼關〕、〔小桃紅〕、〔滿江紅〕、〔劈破玉〕〕等。伴奏用的絲弦曲牌有〔大起板〕、〔狀元遊街〕、〔山坡羊〕、〔高山流水〕等130 多種。

大牌子(大調)一般均在百板以上,主要有〔馬頭調〕、〔邊關〕、〔黃鸝調〕、〔滿江紅〕、〔劈破玉〕、〔背弓〕、〔疊落〕、〔寄生草〕、〔疊斷橋〕、〔小桃紅〕、〔起子〕、〔重樓〕、〔金紐絲〕、〔上小樓〕等。這類大調一般慢板長腔,表現婉轉柔細,纏綿悱惻。

中小雜牌(小調)則均在百板以下,主要有〔陽調〕、〔太平年〕、〔詩篇〕、〔滿舟月〕、〔打棗竿〕、〔羅江怨〕、〔銀紐絲〕、〔剪剪花〕。這類小調多表現為聲韻清亮,靈活多變,音域寬廣,音調隨高就低舒展自如,可塑性大,表現力強。也有一些把原有曲牌改編成新曲調的,如〔小漢江〕、〔軟詩篇〕等。另有吸收其他劇種的,如〔書韻〕、〔瓦碴堆〕等。

絲弦曲牌則主要有:〔老八板〕、〔過街俏〕、〔葡萄架〕、〔開手〕、〔哭周瑜〕、〔山坡羊〕、〔羝元遊街〕、〔大起板〕、〔高山流水〕、〔小雀〕等。這類曲牌主要在劇中用來烘託氣氛,配合各舞蹈動作來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

按表現內容風格的不同來分,曲劇的曲牌中表現活潑愉快的情緒的有〈銀扭絲〉、〈垛子〉、〈太平年〉等;表現悲傷哀愁的情緒的有〈在漢江〉、〈詩篇〉等;表現激越憤慨的情緒的有{陽調}等。

河南曲劇的主奏樂器是墜胡。另外還有三弦、嗩吶、琵琶、二胡、箏、笙、月琴等。新中國建國後,有些劇團還分別增加了諸如木管、銅管、弦樂、定音鼓等西洋樂器。打擊樂器最初僅有鑼鼓,只用於"打鬧臺"。於1940年前後,曲劇吸收了京劇、豫劇的鑼鼓經,打擊樂器才逐步得到完善,有象鼓板、大鑼、二鑼、鐃鈸、小鈸、風鑼、木魚等。

在現代形式的戲劇的表演方面,河南曲劇比較注意運用舞蹈動作用以表現現實的各種生活內容。例如劇本《趕腳》中的耍傘、趕驢、騎驢; 《遊鄉》中的挑擔子趕路、爬山; 《下鄉》中的推車、拉車; 《掩護》中的划船過封鎖線及騎馬等,都特別設計了生動而富有生活情趣的舞蹈動作。

相關焦點

  • 河南的戲曲資源豐富,你都知道有哪些嗎?
    我最初喜歡戲曲主要受到了河南衛視《梨園春》節目的影響,在我小的時候,每周周末最開心的事也就是看《梨園春》,既有十多歲的小擂主,也有許多豫劇、曲劇、越調等派別的大師,可謂是百花齊放。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河南地區的經典地方劇種以及經典的戲曲作品吧!河南省地處中原,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自古以來文化事業欣欣向榮,這其中也包括戲曲。
  • 曲劇《新版·白兔記》「李三娘」的悲歡離合
    直播預告鄭州市曲劇團時隔一個甲子之後再次進京演出,曲劇《新版·白兔記》將於10月24、25日在梅蘭芳大劇院上演,喜歡河南曲劇的朋友不容錯過。2016年6月榮獲第三屆中國曲劇節十大新秀獲得者;2016年8月榮獲河南省第八屆青年演員戲曲大賽二等獎。
  • 河南曲劇90高齡 「曲劇之鄉」汝州看她的前世今生
    汝州是河南曲劇的發源地,河南曲劇是河南第二大劇種,是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風雨滄桑,河南曲劇走過了90年的曲折發展歷程。歲月遽變,體制幾易,始終守望在基層演出一線,擔當河南曲劇藝術發展傳承和保護的汝州曲劇團,也在風雨飄搖的前行中度過了近60個春秋。
  • 戲曲中的女性角色行當,你知道多少?
    女性角色行當,為什麼叫作「旦」?歷來人們眾說紛紜,也莫衷一是。徐渭在《南詞敘錄》中說:「旦,宋彼上場,皆以樂器之類置籃中,擔之以出,號曰『花擔』。今陝西猶然。後省文為『旦』。」引此一說,略見一斑,其餘各說不贅。
  • 來了一撥新生代 河南曲劇能否迎來新時代?
    2017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曲劇表演人才培養」在6月3日晚舉行了結項匯報演出,中國戲曲學院2014級曲劇本科班畢業匯報演出4日晚也在鄭州拉開序幕,一批年輕的曲劇人,即將投入到曲劇新發展的事業中。新力量的注入能否讓曲劇煥發出新生機?作為河南第二大劇種,如何不斷出精品?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連日來進行了採訪。
  • 角色行當同劇本人物反串,緣於各種因素,戲曲演員能肆意而為
    反串的權力運作不僅充分展示了戲曲演員對角色行當身份認同的多樣性,而且有利於全面展示演員個性化的藝術才華,有利於大大提高戲曲舞臺搬演的意外審美效果,有利於進一步開拓戲曲舞臺搬演的審美文化豐富性。此外,反串的謀生機制與藝術定型也有密切關係。
  • 著名曲劇表演藝術家王秀玲喜收新徒
    先是自己的得意弟子、河南省曲劇團的優秀青年演員李衛紅正在緊鑼密鼓排練新版《風雪配》,準備參加5月18日在汝州舉行的「首屆中國曲劇藝術節·優秀劇目展演」首演,接著是5月7日又收下了一位高徒。  收徒儀式由中國戲曲表演學會、河南戲劇家協會主辦,優秀青年演員、《梨園春》金獎擂主王光姣在眾多藝術前輩和新聞媒體的見證下,成為王秀玲老師的入室弟子。
  • 河南戲劇種類45種之多 堪稱「戲曲之鄉」
    河南被人們稱為「戲曲之鄉」、因為這裡有光輝燦爛的戲劇文化。豐富多採的戲劇種類,在河南戲劇園地爭奇鬥妍。  明清以來,在河南有據可查的曾經流行的劇種有45種之多。到了80年代,有專業或業餘劇團演出的戲曲劇種仍有31種,主要有豫劇、曲劇、越調、大平調、宛梆、懷梆、懷調、落腔、道情戲、四平調、柳琴戲、墜劇、豫南花鼓戲、蒲劇、大弦戲、京劇、二夾弦等等。這些劇種都有屬於戲曲大家族,它們有許多相同或相似之處,但細細品味,又風格各異,迥然有別。大體上我們可以把它們分為地方大戲和地方小戲。
  • 戲曲名家名段演唱會上演 評劇河北梆子曲劇同臺
    農曆新年來臨之際,由北京演藝集團出品、中國評劇院承制的「梅花傲雪總傳香——戲曲名家名段演唱會」於昨天在全國地方戲演出中心上演。北京演藝集團邀請旗下中國評劇院、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北京市曲劇團三大戲曲院團的名家大師和親傳弟子,對經典戲曲唱段進行跨界重構,同臺演出。
  • 戲曲的行當與服裝
    很多人喜歡看戲,但在欣賞古典戲曲時,對戲曲的劇種、腔調、行當、服裝、表演程式等等常常弄不明白。為幫助廣大戲曲愛好者了解我國戲曲藝術中的一些知識,現就戲曲的行當分類與服裝區別略介如下:戲曲的「行當」,也叫「角色」,是長期的藝術實踐逐漸演化歸結而成的演員專業分工的類別。
  • 行當是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但是你知道它是怎麼分類的嗎?
    行當是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也叫角色、家門。它是戲曲藝術長期發展過程,逐漸穩定、發展而來的一種表演體制,即按照劇中人的年齡、性格、社會身份分成生旦淨末醜等幾個行當,並在化裝、表演方法、演唱方法等方面加以區別。
  • 新版曲劇《風雪配》夏日送清涼
    《風雪配》劇照  本報訊 (記者劉 洋)由著名曲劇表演藝術家王秀玲親傳弟子、省曲劇團國家一級演員李衛紅主演的新版曲劇《風雪配》上周末在「周末大戲院」上演,為喜愛王派藝術的戲迷朋友在炎炎夏日送去一道清涼的戲曲大餐
  • 本周三曲劇大咖空降丹江大觀苑
    河南電視臺《梨園春》欄目將於10月28日下午走進丹江大觀苑·印象丹江演藝場盛大開演!多位曲劇大咖親臨現場!趕快來丹江大觀苑聽大戲吧!河南電視臺《梨園春》欄目傳承曲劇經典,創新節目形式。婉轉的唱腔,精美的服飾,盛大的演出......使得節目精彩不斷,老少皆宜,爭相觀看。
  • 傳統文化進校園之戲曲行當生 旦淨醜
    戲曲表演——生生,戲曲行當。扮演男性人物的角色。始於宋元南戲,明清傳奇及地方聲腔劇種中都沿用。一般指青壯年男子,且為劇中主角。隨著表演藝術的發展,根據人物年齡及身份,又生發出支系,有小生、正生、老生、武生、娃娃生等。
  • 戲曲 各個行當都有各自的形象內涵和一套不同的程式和規制
    扮演劇中人物分角色行當,是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行當從內容上說,它是戲曲人物藝術化、規範化的形象類型。從形式上看,又是有著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的分類系統。這種表演體制是戲曲的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創造上的集中反映。每個行當,都是一個形象系統,同時也是一個相應的表演程式系統。舉例來說,老生就是一個形象系統,其中包容著一系列中年以上的、正直剛毅的男性人物形象。
  • 戲曲名家演大戲戲迷觀眾看好戲
    9月11日晚7點40分,河南省曲劇團將在河南省人民會堂演出由曲劇名家劉青領銜主演的古典名劇《荊釵記》,曲劇名家方素珍、劉豔麗、張曉英和曲劇新秀晉紅娟將加唱精彩的曲劇選段。    《荊釵記》是元明時期的戲劇作品,在舞臺上流傳至今,崑曲、越劇、曲劇等多個劇種都有此劇。該劇講述的是錢玉蓮和王十朋夫妻二人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
  • 16場戲曲演出陪著觀眾過大年
    由河南省戲劇家協會、大河報社、河南英協文化有限公司主辦,河南電視臺新農村頻道、河南人民廣播電臺戲曲廣播、河南省人民會堂協辦的「英協有戲」之八——2013新春戲曲周將於2月12日至2月24日(農曆正月初三至十五)在省人民會堂和河南英協劇院舉行。
  • 金水區第四幼兒園選手參加第十七屆河南省少兒戲曲小梅花大賽
    2020年10月24日,第十七屆河南省少兒戲曲「小梅花」大賽半決賽在河南省文聯舉行,金水區第四幼兒園的金起輝和王詩音小朋友經過鄭州市推薦參賽,取得了優異成績。此次河南省戲曲「小梅花」半決賽為線上比賽,根據選手賽前上傳作品的視頻,隨機抽籤排序成組,評委集中觀看選手視頻,現場打分。
  • 淺談:傳統戲曲中的小生角色表演教學
    我國傳統戲曲博大精深,它是民族文化的結晶,體現了民族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和精神元素。傳統戲曲有數百種,每一個曲種都有許多不同的角色,其中小生角色具有很強的代表性,無論是京劇還是黃梅戲、淮劇、評劇,都有小生這一角色的應用。我們在舞臺上經常看到小生的表演。
  • 中國五大類戲曲釋義
    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淨、末、醜等不同臉變化的角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念、做、打等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