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戲劇種類45種之多 堪稱「戲曲之鄉」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河南被人們稱為「戲曲之鄉」、因為這裡有光輝燦爛的戲劇文化。豐富多採的戲劇種類,在河南戲劇園地爭奇鬥妍。

  明清以來,在河南有據可查的曾經流行的劇種有45種之多。到了80年代,有專業或業餘劇團演出的戲曲劇種仍有31種,主要有豫劇、曲劇、越調、大平調、宛梆、懷梆、懷調、落腔、道情戲、四平調、柳琴戲、墜劇、豫南花鼓戲、蒲劇、大弦戲、京劇、二夾弦等等。這些劇種都有屬於戲曲大家族,它們有許多相同或相似之處,但細細品味,又風格各異,迥然有別。大體上我們可以把它們分為地方大戲和地方小戲。

  所謂「大戲」,就是較多地上演反映政治鬥爭、軍事鬥爭這類社會重大問題的劇目,行當齊全,生旦淨末醜均有,而又往往以黑臉、紅臉、為主,豫劇、越調、大平調、懷梆、懷調、大弦戲等就屬於此類。這類戲,都有熱烈、紅火、激昂、明快等特點。地方大戲多演政治鬥爭、軍事鬥爭等社會問題的劇目,並不能否認它同樣也上演一些反映家庭生活情趣的劇目。而且隨著社會生活中民主意識的增長,反映普通人悲歡離合的劇目還在不斷增加。而地方大戲在上演此類劇目時,也往往行當較全,矛盾衝突較為尖銳,情節較為複雜,場面也較為龐大。

  所謂地方小戲,是多演表現家庭糾葛、生活情趣的戲。它以小生、小旦為主,或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稱為「二小戲」或「三小戲」。在河南,曲劇、二夾弦、道情戲、豫南花鼓戲等,都是地方小戲。

  河南的地方戲劇種近80%是產生於清代。清代的乾隆、嘉慶年間,中國戲曲的發展進程出現了一個重大轉折,原來風靡全國的大劇種崑曲,逐漸出現了衰敗趨勢,而產生於民間的各種地方戲劇種,在與崑曲的競爭中取得了優勢。戲劇史家們稱這段歷史為「花雅之爭」。

  「花」就是「花部」,指地方戲劇種;「雅」就是「雅部」,指崑曲。河南為數眾多的地方戲劇種正是在「花雅之爭」的風雨中產生、發展、成熟的。1956年底,河南舉辦了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這是一次河南地方戲的大展覽、大檢閱。23個劇種,演出93個劇目,真可謂百花爭妍,一片繁榮。多年來,儘管河南地方戲的發展也曾遇到過不少曲折和艱難,但它是紮根於民眾的藝術,一直受到人民大眾的喜愛。

  河南人向外地人說起豫劇,往往眉飛色舞,自豪之情溢於言表;外地人對河南人提起豫劇,也大都蹺指稱讚。可以說,豫劇是河南人的驕傲。

  豫劇具有光輝燦爛的發展歷程,誕生之後,不斷向外拓展,不僅生根開花於河南全省的城鎮鄉村、平原山區,而且流布了全國16個省區,專業劇團數量最多時達到39個,居全國360多個劇種之首。《花木蘭》、《穆桂英掛帥》、《七品芝麻官》、《朝陽溝》等劇目風靡全國,家喻戶曉。從東海之濱到青藏高原,從寶島臺灣到鴨綠江畔,無處不有「豫劇迷」。

  進入80年代後,不少藝術門類,所有戲曲劇種都在驚呼危機!而豫劇卻在與困難的奮力拼搏中顯示了它特有的生命力,繼續為自己贏得了榮譽。豫劇的上座率、自給率,豫劇的演員人數、觀眾人數在全國一直處於領先地位。豫劇大約產生在清代乾隆(1736-1755)年間,那時叫河南梆子。到了清代末年,河南全省各地都有了河南梆子戲的演出團體。所以,我們把從乾隆年間到清代末年這一段時期叫作河南梆子的產生和成長期。

  到了中華民國時期,河南梆子進入了成熟時期。1914年,有一個戲班叫義成班,班中有個名演員叫時倩雲,進入了開封羊市街普慶茶社演出。別輕看了這次演出,它可是河南梆子發展歷程中的一個轉折。所謂普慶茶社,就是當時的茶園兼戲院的娛樂場所。原來的梆子戲都是在鄉村的廣場高臺上演出,這次演出,算是進入城市戲院的開始,此後由小戲院到大戲院,逐漸擴大了梆子戲的影響,提高了梆子戲的聲譽。

  豫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形成了統一的稱謂,從此豫劇才真正進入繁榮興旺時期,建國後人民政府組織豫劇演員學習文化、學習戲劇理論,大大提高了演員和文化素質和思想覺悟。於是演員隊伍不斷壯大,演出水平不斷提高,使得豫劇不僅在全省處處紮根,並且迅速向外省流布。

  談起豫劇劇目,除深受人們喜愛的《花木蘭》、《大祭樁》、《七品芝麻官》等古代戲外,現代戲也以其獨特的風格贏得了人們的青睞和讚譽。1965年9月,中南區在廣州舉行戲劇觀摩演出大會。河南參加演出的現代戲劇目達11出之多。其中《遊鄉》、《扒瓜園》、《鬥書場》、被觀摩演出大會推薦北京匯報演出,《人歡馬叫》被西安電影製片廠拍攝為戲曲藝術片。接著,觀摩演出大會又把河南的《人歡馬叫》、《李雙雙》、《朝陽溝》、《遊鄉》、《紅管家》、《好媳婦》、《賣籮筐》、《扒瓜園》、《鬥書場》、《夫妻倆》諸多現代戲劇目作為優秀劇目向全國推薦。

  在不同的時期,豫劇都有一些水平較高的代表作,如50年代前期有《小二黑結婚》、《羅漢錢》、《新條件》、《劉胡蘭》、《趕腳》等;50年代後期有《朝陽溝》、《掩護》、《冬去春來》等。60年代更是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現代戲劇目。80年代雖然戲曲陷入困境,但河南的現代戲卻是出現了《金雞引鳳》、《倒黴大叔的婚事》等一批較有影響的劇目。

  豫劇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培養了一大批藝術造詣很深的表演藝術家。常香玉、閻立品、馬金鳳、牛得草、王善樸、魏雲、馬琳、高潔都以其深厚的藝術功底、精湛的表演藝術為人們所稱道。近些年來,又有許多青年豫劇表演藝術家,象湯玉英、王清芬、王希玲、虎美玲、谷秀榮等漸漸成長起來,走向成熟。

  豫劇,這個河南人引以為驕傲的劇種,已經創造了輝煌的過去,它也必將有著輝煌的未來。在祖國戲劇的百花園中,這朵奇葩將會開得更加鮮豔奪目。

相關焦點

  • 「河南省戲曲之鄉」為何花落寧陵
    行走於梨鄉寧陵,你與老百姓打交道多了會發現,無論何時何地,你總會時不時地從他們嘴裡聽到哼出的幾句豫劇腔調。這就是葛天文化之鄉寧陵,今年又被授予「河南省戲曲之鄉」。戲曲,已融入梨鄉百姓的生活。寧陵素有「戲窩子」之美譽,戲劇藝術源遠流長,是傳統名劇《抬花轎》的發祥地,是山東快書一代宗師高元均,豫劇演員李斯忠、吳心平、孟祥禮的故鄉,是知名鬚生演員王筱樓的從藝處,更是豫劇傳承和發展之地。史料記載,自古寧陵就劇種多、劇團多、名演員多。可以說,寧陵「戲曲之鄉」的美譽名副其實。
  • 中國戲曲文化展亮相希臘戲劇之鄉
    新華社希臘埃萊夫西納8月11日電(記者劉詠秋 陳佔傑)中國戲曲文化展10日晚在雅典西北約20公裡處的埃萊夫西納市開幕,上百件戲服、圖片和音視頻作品在古希臘著名戲劇家埃斯庫羅斯的故鄉與希臘民眾見面。埃萊夫西納市市長楚卡拉斯在致開幕詞時說,戲曲對希臘和中國來說,都是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展覽就是這種重要性的具體體現。楚卡拉斯說,中希兩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的文明古國互相尊重,有助於架起兩國人民之間合作與友誼的橋梁,推動雙方在教育、文化、投資等領域的全面合作。8月10日,在希臘埃萊夫西納市,觀眾在中國戲曲文化展上參觀拍照。
  • 襄縣能申報成功「河南省戲曲之鄉」嗎?聽聽考察組怎麼說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11月25日至26日,河南省戲劇家協會組織專家考察組蒞臨襄城,對襄城申報「河南省戲曲之鄉」進行現場考察。這是2020年「河南省戲曲之鄉」申報考察第二站。考察組由河南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陳湧泉,河南省戲劇家協會秘書長蔣愈紅,河南省戲劇家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楊盛道,著名戲劇評論家董文建,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員劉景亮,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虎美玲,河南職業技術學院教授、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江團結,國家一級琴師、著名曲胡演奏家張付中,國家一級演員、著名曲劇表演藝術家劉豔麗,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文化理論研究部副主任賀寶林
  • 中國戲曲有哪些種類?中國戲曲介紹及其代表劇目
    中國戲曲有哪些種類?中國戲曲介紹及其代表劇目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
  • 河南曲劇90高齡 「曲劇之鄉」汝州看她的前世今生
    汝州市曲劇團青年優秀演員劉威榮獲梨園春擂主(右一)一場大雨|催生汝州高臺曲名片河南曲劇據《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記載:河南曲劇是「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雜牌小調與民間歌舞踩高蹺相結合,於1926年5月18日經臨汝縣(今汝州市)的朱萬明、關遇龍領班的踩高蹺唱曲的農民『同樂社』在一次演出中,適逢下大雨,無法踩高蹺,才解下高蹺登上高臺演出,形成了高臺曲,也就是當時的汝州曲子戲,汝州曲子戲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了現在的曲劇劇種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河南元素之曲藝介紹
    曲藝中河南墜子、三弦書既屬於戲劇,同時也屬於曲藝。那麼他們有什麼區別?戲劇講究的是唱、念、做、打一起,是語言、動作、舞蹈、音樂配合的藝術,需要多人共同完成;而曲藝更多是一種口頭藝術和說唱藝術,相對來說表演形式簡約,一人分飾多角兒。
  • 「崑曲之鄉」江蘇崑山打造中國戲曲百戲博物館
    「崑曲之鄉」打造中國戲曲百戲博物館新華社南京7月22日電(記者劉巍巍)2019戲曲百戲(崑山)盛典21日晚在「崑曲之鄉」江蘇崑山啟幕,來自全國20個省(區、市)112個劇種的118個代表性經典劇目將在此間集中獻演。
  • 撫州:打好戲曲禪宗美食鄉俗四張牌 引境外遊客來
    該市挖掘傳統文化,針對11個縣(區)文化特點,分別打造儺舞之鄉、採茶戲之鄉、獅舞之鄉、畲舞之鄉等。建立劇本創作基地、設置臨川四夢傳承班以及建設了湯顯祖大劇院、玉茗堂劇社等,組織創排鄉音版《臨川四夢》、音樂劇《湯顯祖》、大型實景劇《尋夢牡丹亭》,拍攝了電視連續劇《牡丹亭》,把撫州打造成寫戲、看戲、演戲、評戲的中國戲都。
  • 地產和戲曲是我的兩條腿
    他們中的一些,不光生意做得非常之好,還有自己鍾愛的藝術。二胡、戲劇、書法、詩歌……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因為藝術的浸潤,他們的商業生涯變得更加色彩斑斕,他們的人格魅力也更顯得與眾不同。  我的人在此岸,我的心在彼岸。在物慾的此岸和理想的彼岸之間,這些愛上藝術的商人,又有些怎樣的故事和感觸?本報從今日起推出系列報導《河南商人的藝術生活》,為讀者展現那些成功商人背後的藝術故事。
  • 戲曲傳承 攜手共建——河南大學音樂學院喊你來「上學」
    武秀之教授開創以戲曲為基礎的「三結合」(戲曲、民族、美聲三種唱法結合)、「假聲位置真聲唱」科學的教學模式,傳承至今,已經成為河南大學聲樂教育的一大特色。河南大學曾先後承辦多期戲曲聲腔技能研修班,通過教學、交流互動,全面提升青年戲曲演員工作者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 駐馬店戲曲藝術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梁山伯與祝英臺等20多部經典
    資料顯示,早在春秋時期,在上蔡、汝南一帶興起的「蔡謳」,被稱為戲曲音樂的源頭,兩漢時期傳入宮廷。西漢時期,汝南人桓寬整理的專著《鹽鐵論》開中國劇作之先河。在宋、元雜劇時代,西平人李好古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被稱為志怪小說鼻祖;新蔡人幹寶創作的《搜神記》,至今仍為戲劇創作提供著豐富的營養。
  • 千年古縣,年畫之鄉,這家博物館美輪美奐,堪稱「民族藝術敦煌」
    一次「收官之年看扶一次「收官之年看扶貧」民間採風的機會,讓我有幸見識了「千年古縣」、「年畫之鄉」河北衡水武強民間藝術的無限魅力。驅車到縣城新開路的最東頭,來看看這家年畫博物館,你會驚奇地發現:原來,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無論是民風民俗、天文地理、花鳥蟲魚、戲曲傳說還是耕讀傳家、家國情懷,人們對生活所期盼的各種美好,像年畫這種藝術形式,竟然都能表現得淋漓盡致。地在採風之前,和朋友也聊過一些關於武強的話題。
  • 戲曲49種戲曲類型
    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樸。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8、蒲劇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
  • 中國傳統文化,戲劇戲曲學,戲劇學的民族特點
    建立京劇學,要從藝術學,尤其是戲劇(戲曲)學談起。戲劇、戲曲與京劇在現有的學科劃分中,藝術學下面的「戲劇戲曲學」,有點不倫不類,它反映了戲曲研究的複雜性和現狀的尷尬。王國維並未有意識地做中西比較,但無疑,具有鮮明民族色彩的「戲曲」的運用,是以西方drama為參照的結果。「戲曲」概念的釐定,強化了中國傳統戲劇的民族特徵、藝術特點,但也應當指出,「中國戲曲特徵不斷被強化,而同時我們的研究視界則呈萎化之態。視界的萎化又制約了我們對中國戲曲理論的研究只能是小理論,它的普遍性、涵蓋力就有限。」
  • 地處越調之鄉,河南這所高校讓越調走進課堂、走向全國……
    ——八段錦河南科技學院——河南嶽家拳平頂山學院——舞龍周口師範學院——越調河南城建學院——馬街書會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河南墜子河南職業技術學院——曲劇許昌學院——鈞瓷洛陽師範學院——洛陽三彩地處越調之鄉,周口師範學院越調文化傳承基地長期致力於傳承、保護越調藝術。該基地與河南省越調劇團等20多個劇團、傳承中心長期合作,在不斷優化學校資源的基礎上,聚集了何全志、申小梅、魏天葆、郭慶璋為代表的一大批越調表演藝術家、理論家和社會活動家。
  • 探索:戲劇對戲曲藝術形式的繼承表現
    而「南黃」的黃佐臨則一向主張將民族傳統藝術精神「化而用之」,他歸納出戲曲有四個鮮明的形式特徵:流暢性、伸縮性、雕塑性和規範性(程式化)並將它們靈活地運用到話劇中去。上述事實表明話劇與戲曲之間早已出現整合運動的端倪,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探索戲劇問世,一出生就帶上了中國話劇這種遺傳基因,像個靈童似的早早開始睜開了眼睛東張西望:一眼瞄向了國外,借鑑西方現代派戲劇,為我所用;一眼盯住老祖宗的遺產,吸取戲曲美學精義,在選擇現代主義的同時也顯示出重新重視民族傳統藝術,注目於戲曲魅力的趨向。
  • 皮影戲:歷史悠久的民間戲劇,曾東學西漸傳到奧斯曼土耳其
    其中戲劇就是廣為人們所歡迎的一種活動。而中國戲劇(China Drama) 主要包括戲曲和話劇,戲曲是中國傳統戲劇,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話劇則是20世紀引進的西方戲劇形式。 中國古典戲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堪稱國粹,她以富於藝術魅力的表演形式,為歷代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
  • 南京:「世界文學之都」打造時代戲劇名片
    來自文學、戲劇界的知名專家學者共同研討南京的文學與戲劇創作,展望「世界文學之都」的未來,提出打造南京戲劇名片的構想,進一步助推南京不斷推出文藝精品、培養優秀戲劇人才。● 徐興無(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南京大學文學院在申報「世界文學之都」的工作中,一開始就作為重要的學術支撐力量介入,特別是梳理南京為什麼能成為「世界文學之都」的歷史遺產方面。
  • 中國幾大戲曲種類
    央廣網北京9月29日消息 我國273個戲曲劇種中, 有5個戲曲劇種脫穎而去,即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被稱為「五大劇種」。     越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全國第二大劇種。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的戲為主,藝術流派紛呈。
  • 唐河縣戲曲藝術中心簡介
    其中代表劇目《青山明月》獲河南省第八屆戲劇大賽銀獎第一名、河南省第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河南人民政府第三屆文學藝術成果評獎優秀作品獎、河南省首屆「五四文學」獎、河南省縣級劇團最受歡迎優秀劇目獎、黃河戲劇文學獎、第十六屆中國「田漢戲劇」獎、第二屆中國戲劇文學獎等獎項,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教育廳聯合推薦在全省巡迴演出千餘場,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專家撰寫專題調查報告《青山明月現象》,上報中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