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學院原創豫劇《石壕吏》,亮相黃河戲劇節

2020-12-19 北京日報客戶端

中國戲曲學院原創豫劇《石壕吏》,經過層層遴選,於2020年12月10日,亮相第九屆黃河戲劇節。

豫劇《石壕吏》是中國戲曲學院研究生跨系部聯合創作劇目。本劇的整體風格大悲大喜,大開大合,以倒敘的方式展現了汪三郎一家在戰爭中的悲慘命運。杜甫與三郎一明一暗的兩條線,兼具了抒情與敘事,作曲、燈光、服裝、舞美等多部分協調配合,才最終將豫劇《石壕吏》呈現在舞臺。

而這些最終的呈現是在演員的身上,所以豫劇《石壕吏》的人物形象設置力求個性鮮明,給演員帶來最大的發揮空間。

飾演劇中人物汪三娘的時露露表示,豫劇《石壕吏》的整體風格是大悲大喜大開大合的,汪三娘雖是弱女子,但為了救回公婆,不惜深陷戰場,她將這種剛柔並濟的個性用鬥篷身段進行表現,貢獻出了一段令人拍手叫好的表演;

飾演汪三郎的徐帥文表示,劇本是用倒敘的方式呈現了汪三郎一家的悲慘命運,汪三郎敘事、杜甫抒情,所以自己在表演的時候注重文武兼濟,與三娘的對唱需要展現出三郎的無奈、戰場之上的埋屍則需要展示出三郎的悲憤,汪三郎身為本劇的主角,是邊舞邊唱的,這也正體現出戲曲最大的特點;

飾演老翁老嫗的崔增才與李洋洋表示,如何演出老嫗的瘋癲,以喜襯悲,如何表現出老翁的憤恨與絕望,做出反抗的舉動,是這個角色的重中之重,李洋洋與崔增才在遵循生活邏輯的基礎上運用了戲曲程式化的形體動作,如髯口、水袖、圓場、吊毛、搶背等技巧來塑造人物形象,將老翁老嫗白髮人送黑髮人卻不自知的絕望境地刻畫的淋漓盡致;

飾演杜甫的趙藝多則是面臨著更多的困難,杜甫在劇中承擔著抒情的作用,而老本行是崑劇小生的藝多面臨著長篇幅的抒情片段,要跨劇種跨行當的來進行演繹,更是花費了許多功夫,深挖出杜甫身上的文氣與骨氣,在兩個時空的跳進跳出中加入自己的理解,讓杜甫這個人物串聯了整部劇的劇情;

李帥與李澤斌飾演的石壕吏甲乙更是給這部悲劇添加上了一抹跳脫的滑稽喜色,來調劑整部戲的悲劇底色,兩人飾演的角色一個貪財一個惜命,一個憨、一個精,如何將兩個石壕吏演得不同但是又和諧成為了飾演石壕吏的重中之重,在深挖角色的時候,兩人加了許多戲曲程式化的動作,雖是滑稽的,但是在這種滑稽的背後,更是著重刻畫出了石壕吏的狠辣無情;

飾演將軍、士兵的孫錦濤則表示,只有小演員,沒有小角色,在劇中自己飾演了多個角色,正是這些角色共同努力,發揮出自己的作用,才可以將豫劇《石壕吏》最終呈現於舞臺。

主演汪三郎的飾演者徐帥文表示,作為青年人傳播好我們的文化,是我們的職責,而豫劇《石壕吏》更是會秉承著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戲曲學院師生信中提到的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優良傳統,守正創新,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更大的貢獻!

導演吳秋霞表示:作為國戲學子要以優秀的藝術作品踐行總書記的囑託: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優良傳統、堅持守正創新,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貢獻。《石壕吏》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藝術實踐,更是國戲學子守正創新的具體體現。我們一定要用最用心的藝術創作去為中國的戲曲藝術貢獻力量。

據悉,豫劇《石壕吏》孵化於中國戲曲學院2020年度研究生跨系部聯合創作項目,耗時一年半,精心打造,搬上舞臺。該劇經歷了「傳幫帶」的過程,新的主創隊伍接過了師哥師姐的接力棒,認真創排,打造經典,將豫劇《石壕吏》最終呈現於舞臺,獲得了一致好評!

相關焦點

  • 黃河岸邊擺盛宴 梨園盛會聚中原——2020(第九屆)黃河戲劇節綜述
    本屆黃河戲劇節共收到河南、北京、天津、安徽、江蘇、湖北、青海、內蒙古、新疆等省、直轄市、自治區的70餘部作品,涵蓋豫劇、曲劇、越調、京劇、柳琴戲、音樂劇、兒童劇、梆子戲、二人臺、淮劇、泗州戲、評劇等12個劇種,覆蓋範圍之廣、申報劇目之多、涉及劇種之豐,創歷屆黃河戲劇節之最。黃河戲劇節已成為立足河南、輻射黃河流域、影響全國的重要戲劇活動,其品牌化效應日益突顯。
  • 天中大地上演戲劇盛宴 ——2020(第九屆)黃河戲劇節第一階段掠影
    11月30日至12月7日,2020(第九屆)黃河戲劇節第一階段線下展演在駐馬店成功舉辦。10臺劇目輪番上演,演員們在舞臺上爭奇鬥豔,為戲迷朋友們呈現了一場又一場精彩演出。戲曲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在一代又一代戲曲人的傳承發展下,正煥發出新的時代風採。
  • ...第九屆)黃河戲劇節在駐馬店市民中心圓滿閉幕 市委書記陳星出席
    12月23日晚,由河南省文聯,駐馬店市委、市政府和省戲劇家協會聯合主辦,駐馬店市委宣傳部、市文聯承辦的2020(第九屆)黃河戲劇節在駐馬店市民中心圓滿閉幕。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曾德亞,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陳湧泉,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省文聯副主席、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李樹建,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省豫劇院黨委書記汪荃珍,省戲劇家協會秘書長蔣愈紅等出席。
  • 第三屆黃河戲劇論壇在駐馬店市舉行
    「黃河戲劇論壇」在樊粹庭的故鄉駐馬店市隆重開幕,論壇圍繞「樊粹庭對豫劇的歷史貢獻與當代啟示」展開討論。現代豫劇《樊粹庭》入選2019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豫劇《皇家驛站》《嫂娘·大娘·親娘》《追夢》《杏花寨》分別榮獲省「五個一工程」獎、河南省文華大獎、黃河戲劇節金獎、河南省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等省級大獎,大型古裝《忠誠衛士》《陳蕃》《皇家驛站》《德孝情》等劇目先後赴京演出。全市有劇團346個,從事戲曲表演的專業藝術人才8800多人,年演唱場次高達近20萬場次。
  • 「名人堂」80、90戲曲追夢人|青年演員怎樣的「標配青春」?
    2001年考入河南省藝術學校(現名:中原文化藝術學院),2005年考入鄭州市豫劇院,主攻青衣。被豫劇名家虎美玲老師收為親傳弟子。2006年隨團參加了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曾多次參加由全國、省、市舉辦的各種戲曲大賽。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豫劇文化,舞臺美術
    在藝術方法論上也是在微觀、局部上搞戲曲化,而在宏觀、整體的戲劇結構上,仍然是一種寫實的戲劇模式。河南豫劇現代戲作為一種戲劇模式,對京劇樣板戲的成型起了較大的影響(這是因為在1962年豫劇現代戲晉京,其藝術形式對京劇現代戲影響頗大)同時樣板戲的最後確立,被視為一種神聖的藝術原則,又反過來相當深刻地影響了六、七十年代豫劇及其舞臺美術的走向。
  • 「抖音風」的戲曲你看過嗎? 小劇場讓青年觀眾成了戲迷
    跳著海草舞的「抖音風」戲曲你看過嗎?最近在駐馬店舉行的「天中杯」第八屆黃河戲劇節上,上海淮劇團參演的小劇場淮劇《畫的畫》讓人眼前一亮,不僅收穫年輕觀眾喝彩,連白髮老年觀眾也拍手叫好。
  • 2020年最後的戲劇節一定得趕上!
    (摘自:大楚網 12月2日) 2020第九屆黃河戲劇節在駐馬店市開幕 11月30日,由河南省文聯、中共駐馬店市委、駐馬店市人民政府、河南省戲劇家協會聯合主辦,中共駐馬店市委宣傳部、駐馬店市文聯承辦的2020(第九屆)黃河戲劇節在駐馬店市國際會展中心隆重開幕。
  • 馬金鳳谷文月等名家亮相戲曲教學成果展演
    新華社北京11月4日電(記者白瀛)中國戲曲學院多劇種辦學10周年教學成果展演4日開幕,22個地方劇種的38個劇目將在4天內亮相北京梅蘭芳大劇院,登臺者中不乏75歲高齡的評劇表演藝術家谷文月、80歲的晉劇表演藝術家王愛愛、98歲的豫劇表演藝術家馬金鳳等名家。
  • 實驗戲曲單元:實驗豫劇《朱麗小姐》
    以河南豫劇充滿鄉土氣息的道白與聲腔,鮮活地描繪出西方戲劇大師筆下人物的複雜心聲!  導演:  王紹軍,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主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央戲劇學院首位藝術(導演)學博士後,北京市「長城學者」。
  • 一個中國國粹,一個地方戲曲,京劇居然火不過豫劇?
    京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作為當之無愧的國粹,它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外國友人對中國的深刻印象之一。而發源於河南開封的豫劇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奇怪的是名聲較小的它看起來竟比京劇更受歡迎,為此不少人感嘆:大師無數的京劇居然火不過豫劇?
  • 中國戲曲文化,豫劇當代進程,及四十年的發展概況
    本文乃作者敏敏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們把中國建立後豫劇發展的四十年分為幾個階段,小編幫大家具體分析:第一階段通過大張旗鼓的戲劇改革,使豫劇迅速地走向了繁榮,是豫劇團體與藝人地位大提高。這一時期的第二個變化是,「三改」帶來了藝術生產質量的提高,河南的戲改開始較早,還在解放戰爭階段,解放區已經開始,並取得了成績。
  • 當交響遇上豫劇 交響戲曲「穆桂英掛帥」氣勢恢宏
    12月14日,中國交響樂團2020-2021音樂季《龍聲華韻》系列之交響戲曲「穆桂英掛帥」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舉行。 交響戲曲「穆桂英掛帥」由中國交響樂團與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共同打造,根據經典傳統豫劇《穆桂英掛帥》改編、創作而成,由李心草執棒中國交響樂團、中國交響樂團合唱團與河南豫劇院多位表演藝術名家聯袂演繹。作品由周虹、楊帆、李宏權作曲,白雪峰作詞及劇本改編。
  • 中國戲曲文化,豫劇文化,虛與實並進
    本文乃作者敏敏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建國前後許多豫劇團學習歌劇,移植排演了革命現代戲《白毛女》、《劉胡蘭)、《赤葉荷)、《王貴與李香香》等劇。儘管在服裝布景的製作上還帶有文工團式的臨時性,如一些服裝是借的,一些山石是用帆布棚或麻布蒙的,室內景片不夠大,槍枝等道具全是真的。但總的傾向是追求寫實的。
  • 中國戲曲學院校慶展演「繁花似錦」
    圖為京劇《龍鳳呈祥》名家版劇照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重要回信精神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慶祝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其教學成果展演收官之作於12月3日、4日在北京國家大劇院舉行。12月4日,《國戲風華·戲曲名家演唱會》上演。晚會開場以宋飛、牛長虹、馬瑞帶領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團隊演奏的戲曲器樂合奏《盛世歡歌》拉開帷幕。
  • 鄉音親豫劇折子戲驚豔亮相臺灣清華大學
    本報訊(記者劉洋)全本大戲《穆桂英掛帥》在臺灣巡演取得廣泛影響後,2月26日,河南豫劇院青年團又將「豫劇折子戲專場」帶進了臺灣清華大學,精彩的演出令臺灣的莘莘學子和觀眾新奇不已。    此次亮相臺灣清華大學的4出折子戲經過了認真篩選。郭曉鵬、杜永真、李多偉、孫敬鵬等青年演員分別為師生們獻上了《小商河》、《抬花轎》、《徐策跑城》、《鬧天宮》等經典豫劇選段。
  • 馬金鳳在中國戲曲學院是怎樣授課的?曾為校園綠化工人現場獻唱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習近平總書記10月23日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回信,對他們傳承發展好戲曲藝術提出殷切期望,勉勵師生在教學相長中探尋藝術真諦,在服務人民中砥礪從藝初心。作為收信人之一,中國戲曲學院榮譽教授、豫劇大師馬金鳳備受鼓舞,她說:「總書記回信勉勵的話,說到了我的心坎裡!我相信新一代戲曲人一定能在戲曲前輩的教導、帶領下,創造中國戲曲新的輝煌!」相比舞臺上塑造的經典角色,馬老在中國戲曲學院的授課情況,許多人知道的不多。
  • 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展「花落」浙傳,尚長榮、張光北、陶慧敏等知名...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汪佳佳為推動中華戲曲藝術文化的傳播與發展,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浙江省電影家協會、桐鄉市人民政府、浙江傳媒學院共同主辦,浙傳華策電影學院承辦的第三屆中國戲曲電影展暨浙江傳媒學院華策電影學院影視產業園啟動儀式
  • 豫劇在臺灣守得雲開見月明傳統戲曲在臺灣⑤
    蔣介石看過她率團演出的「愛國名劇」後大加讚賞,向在場軍政要員稱「豫劇是最富教育之劇種」。隨著「藝術為政治服務」年代遠去、愛聽經典老戲的外省老兵凋零,豫劇團相繼解散,僅存「飛馬」豫劇隊一枝獨秀,後成為臺灣唯一的公立豫劇團隊,更名「臺灣豫劇團」。曾永義說,中國地方戲曲劇種,如果算上大戲、小戲、偶戲共400餘種,隨國民黨當局遷臺而傳入的也有10來種。
  • 「河南省戲曲之鄉」為何花落寧陵
    上世紀80年代根據本縣救人英雄張環禮的事跡創作的大型豫劇《張環禮》,在河南戲曲匯演中獲得特等獎。上世紀90年代以駐村幹部為題材創作的大型豫劇《連心橋》在全市巡演……對寧陵豫劇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李斯忠,是寧陵柳河人,1960年調入河南省豫劇二團。李斯忠身材高大,扮相威嚴,嗓音清亮,做戲精當,他主演的《鍘美案》曾在中央電臺播放,一度受到周恩來總理的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