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飾文化「知多少」

2020-12-11 騰訊網

本文選自《解放日報》。

紅裙寬袖、青衫白褂……你是否注意到,如今的街頭巷尾,穿漢服的人越來越多了。這一古代服飾尤其受年輕人的喜愛。服飾之美,不僅滿足生活的需要,帶來視覺的享受,其發展還呈現了一段時期民俗和文化的特點。古代服飾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古人又是如何染布、製衣的?

「華夏」名稱與服飾相關

漢服,越來越走入我們的生活。一些高校、社區成立了漢服社團;電商平臺上,漢服成了年輕人喜愛的暢銷品;各類漢服秀更是屢見報端。承傳千載的國風成了時代潮流的元素。

穿漢服,更要懂得中華傳統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漢服愛好者在著漢服的那一刻,就承擔了中華傳統文化傳播者這一新角色。服飾是人們衣食住行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服是從何而來的?

中國自古以來稱為「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與服飾有關。《尚書正義》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這裡將帽子、衣服的華美叫作華,將人口眾多的國家稱為夏。《春秋左傳正義》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可見,華夏一詞,不僅指地理層面的,還有文化沉積的價值。

漢服,顧名思義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裝,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據一些古籍資料顯示,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在漢朝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

在古代,服飾不僅僅是衣裳之用,而是包括衣、冠、髮式、鞋等一整套禮儀體系。漢民族傳統服飾的總體風格偏向於凝重、古樸、典雅,其基本特徵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繫結,常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所謂「交領」,是指衣服左右前襟重疊,兩邊相交成領;「右衽」,就是上衣前襟左邊長、右邊短,衣服前襟向右掩。這一服飾的誕生,體現的是中國古人泰然自若、寬厚仁愛、與世無爭的民族性格和人生境界,從某種程度看也反映了古人天人合一的世界觀。

「布衣」源於大山裡的葛麻

服飾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在歷代詩詞歌賦中都有表現。在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更見端倪。據統計,《詩經》300多篇中,有60餘篇涉及服飾描寫,從中也可窺探先秦時期漢服的材質、色彩和意韻等。

漢服愛好者之間互稱「同袍」,這一稱呼也與《詩經》相關。《秦風·無衣》一篇有云:「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裡所說的「袍」透露了當時漢服的材質,也就是填充了麻絮的長衣。麻布衣是當時漢服的主流。

《詩經》中的《周南·葛覃》篇就生動記載了當時製衣的過程。在當時,漫山遍野的葛麻是人們製衣取之不盡的源泉。葛是一種草本植物,莖可用來做繩,纖維可用來織葛布。從詩歌中可以看出,當時的製作工藝比較簡單,人們採集山上的葛草、藤枝等,浸泡在流動的河水中,材質不會發臭,再用蒸煮捶打揉搓等方法抽出裡面的纖維,細纖維可織成細布,做貼身穿的衣服;粗纖維可紡織成粗布做外套,厚實而耐磨。

據記載,在先秦時期,葛、皮毛、蠶絲等都是主要的服裝材料。葛多為平民百姓製衣所用,以麻布為主要衣著材料的庶民,被稱為「布衣」。而皮毛、蠶絲等多為王公貴族所用。動物毛皮,是人類最早採用的服裝材料之一,《詩經·秦風·終南》就有記載:「君子至止,錦衣狐裘。」其他先秦文獻裡也有羊、狐、虎、狼、黑貂等毛皮做裘服或衣飾的記載。

《詩經》中,與蠶作、桑、絲等相關的內容多達四五十篇,可見養蠶在當時的地位。據傳說,養蠶技術是黃帝的妃子嫘祖發明的,考古學家的發現也佐證了這一說法。新中國成立後,考古學家在浙江錢山漾遺址中發現了距今數千年的絹片;在河南滎陽的青臺遺址中,發現了留有絲綢殘痕的甕棺。這些發現都說明,中國先民很早就利用蠶絲編繩、織布等。

「綠衣黃裳」全靠染色

春秋時期,古代服飾就已有「綠衣黃裳」,服裝有了色彩,而染色工藝已有較高的水平。

《詩經》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談及交領和青色上衣;「縞衣綦巾」「縞衣茹濾」等詩句也可看到衣服的多色系。縞是白色的絹,綦巾是指淺綠色的裙。濾是一種麻類植物,通過染色可以變成紅色。在當時,服飾已出現紅、黃、藍、綠、白等多種顏色,其中貴族尤其崇尚朱紅色。

《詩經》中不少詩篇提及染料植物,包括柘、藍、綠、楰等。比如《大雅·皇矣》中提到的「柘」,指黃桑,可用作黃色的染料,用以染製成黃色衣物。《小雅·採綠》云:「終朝採綠,不盈一匊……終朝採藍,不盈一襜……」這裡的「綠」與「菉」同義,是一種草本植物,可用來做黃色的染料。而「藍」也是一種草本植物,指蓼藍等,可用它做青藍色的染料。

「在古代技術條件下,藍色很容易染。」科學松鼠會成員、植物學博士史軍說,藍色的原料也很多,主要有菘藍、蓼藍等。《說文解字》有個描述是:「藍,染青草也。」這指的是當時的衣服染料菘藍。菘是古語中對白菜類蔬菜的統稱,油白菜、大白菜都在「菘」的範圍之內,菘藍比較適合在北方種植,所以也被稱為「北板藍根」。蓼藍的花朵,像紮成了一束「狗尾草」的小花,它的栽培數量遠低於菘藍,出場的機會並不多。

中國素有「衣冠古國」的美譽,早在周代,衣服不僅用來防寒保暖,還被賦予特殊的政治、禮儀等功能,從中可以看到先人「思想的形象」。

先人在特殊場合對服裝有特別的要求。比如,正式場合中,貴族身穿與其身份地位相應的服裝來彰顯身份,同時表達對彼此的尊重。在《詩經·小雅·採菽》中描寫了天子賞賜諸侯的場景——「又何予之?玄袞及黼。」「玄袞」指的是繡有黑色龍紋的禮服,「黼」為有黑白相間花紋的禮服。在當時,「皮弁服」也是古代最早的朝服,這種朝服一般採用獸皮製成,多用獸骨和玉石來裝飾。「緇衣」也是古代用黑色帛做的一種朝服。

繼承衣冠文化不僅僅是復古

秦代之前,服飾就形成了「深衣」漢服體系。之後,各個朝代根據時代和社會的特點,形成了各自風格的服飾。

隋唐時期,漢服在不脫離原本特徵的基礎上創新。女子服飾中可以看到許多鮮豔的花卉圖案,藝術風格強烈,服裝更為華麗。而兩宋時期更崇尚簡潔、清新和質樸。元朝沒有強制實行易服制度,民間仍以漢服為主,但蒙古服飾與漢服二者呈現影響的趨勢。明太祖朱元璋時期,詔令天下「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舊」,恢復了漢服的傳統,服飾款式更加多變。清朝實行剃髮易服政策,漢服的傳統被迫終止。

到了民國時期,政府頒布剪辮易服法令,各族服飾文化逐漸恢復。受當時國際潮流的影響,國人穿上西式服裝,中西合璧的旗袍和中山裝,風靡一時。近年來,我國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國際地位逐步提高,中國風成為引領的時尚潮流,漢服走入尋常生活,甚至走出國門。

不少專家指出,並不是說穿漢服就是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我們對漢服和相關文化的認識不能浮於表面,成為形式上的復古。作為「漢服愛好者」,在欣賞漢服飄逸灑脫而靈動的美學的基礎上,還應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探索傳統的天人合一、包容萬物等東方思想和美德。在傳播漢服文化的同時,也能弘揚古法工匠精神,結合新時代的特點,賦予漢服新內涵。

大家都在看

你的移動文學圖書館:這有小說、散文、詩詞,還有歷史典故,更有中華傳統文化和寫作技巧方法等。本號是一個傳播傳承純文學的平臺,拒絕網絡爽文「小說」!

閱讀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關注本號,一起來讀書養性、終身學習!

喜歡這篇文章請點個「在看」吧

相關焦點

  • 宋和元的古代服飾,你了解多少
    嗨,也不知道你是第幾次刷到小編,但是小編很開心遇見你~希望你別覺得小編的古代裝束很無聊哦~宋和元的古代服飾,你了解多少既然小編在之前講了上古啊,夏商周啊,春秋戰國啊,魏晉南北朝啊,還有大唐的服飾簡介,今天輪也輪到了宋元明清了
  • 2020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二分會場 | 少數民族服飾研究
    線上宣講題   目:《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古代西北民族的毛皮服飾研究》摘要:中華傳統服飾作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文化文獻,既是古代諸多民族的民族習性、生產生活方式等民族文化多樣性的物化載體,更彰顯出多元凝聚、互動融合的中華民族文化共同性的民族記憶
  • 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以及發展
    歡迎來到貝拉說歷史,下面要講述到的是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以及發展大千中國,服飾的種類五彩繽紛,在不同的階段出現不同的服飾,已經漸漸地成為了一種習慣。而服飾也作為人類所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不管在何時這樣的一種文化都可以做到深深地影響著人們,讓人們對於這樣的一門文化的了解更多了幾分。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上,服飾也是作為一種極其重要的文化,並且在整個發展過程中具有著悠久的歷史還有著豐富的積澱,不管何時這樣的文化都能夠繪製成一幅豐富多彩的畫卷,吸引著無數的人前來觀看。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彙編(二):古代服飾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彙編(一)頭衣冕,從月古代的裙和裳不同如《爾雅》說:「繞襟謂之裙。」意思是說所以要從衣襟斜下通過右腋,往下繞至腰臀間,以至前膝。後代的裙與古代的裳則接近。如《林黛玉進賈府》:「其釵環裙襖,三人皆是一樣的裝飾。」古代體衣在質地、顏色上都有嚴格的等級規定,如司馬光《訓檢示康》批評「近歲風俗尤為侈靡」時說「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
  • 古代的時尚記憶:古代服飾妝容風格文化大全
    古代的時尚記憶古代服飾:峨嶺﹑羽衣﹑深衣﹑澤衣﹑霓裳﹑寶帶﹑錦褲﹑素襪﹑纖履九章。-《湮沒的時尚.雲想衣裳》古代香製品:茉莉花香皂﹑薔薇露﹑桂花頭油﹑澡豆。古代妝容:慵來妝﹑啼妝﹑曉霞妝﹑梅花妝﹑額黃妝﹑紅妝﹑白妝等。
  • 古今華服一起亮相山東博物館,下午2點看「活著」的宋明服飾文化
    「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即將於29日下午2點整,在山東博物館開展。快手號「老喬旅記」將直播。這是一段跨越時空的對話,更是一場連接傳統與時尚的視覺盛宴。將對中國人有重要影響的宋、明服飾文化藝術,與今天人們的穿著裝飾藝術同臺展出,可以讓人們發出「孰更美」之問,一定會對中華祖先的穿著美儀智慧發出感慨。展演主題為「知來處,明去處」,極好的切中了展演的主題。共分為「知來處」和「明去處」兩個部分,將從博物館古代服飾復原和現代服飾創新設計兩個方面進行詮釋。展演的這些復原古代服飾跨越唐、五代到宋、明。
  • 古代服飾都咋穿?
    但在古代,則不僅僅是愛好問題,還是禮節問題。服飾,也是一種文化。一、 頭衣(冠、冕、巾幘)冠,用以捆住頭髮,同時也起裝飾的作用。圖:女子褻衣(內衣)四、服飾與人物代稱>古代的服飾以顏色、材料或質地等鮮明的特徵,顯示了穿者的尊卑貴賤或性別職業,故不少服飾詞語成為某類人物的代稱,有的通用至今。
  • 傳統服飾及創新設計展演將亮相山東博物館「明代服飾文化展」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備受期待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即將於2020年9月29日下午2點整在山東博物館開展。此次展覽是一段跨越時空的對話,是一次穿越古今的邀約,更是一場連接傳統與時尚的視覺盛宴。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服飾元素的概念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之前小編就已經提出,對於服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併不是要復原與傳統一模一樣的原型,更多的是要將傳統民族服飾元素運用到現代服飾中,使得現代服飾充滿特色
  • 中國古代布料、服飾的特點及演變
    中國古代布料的演變按照中國歷史演進的順序,不少學者和論著沿用傳統的上古、中古、近古三分方式,描述中國古代文化史。中國古代內衣的演變是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呈現出了豐富的特徵和風格。上古先秦開始就有記載內衣文化的文字,當時男女內衣區分不大。《說文解字》雲:「褻,私服也。」
  • 古代傳統文化知多少,中國漢字大概有多少個?你都能認全嗎
    古代傳統文化知多少,中國漢字大概有多少個?你都能認全嗎?小編帶大家看一下。有專家統計過中國目前收集漢字最多的是中國大字典,共收集了7萬個多個字,其次是康熙字典,一共收集了有四萬一千多個字。我們的新華字典為準的話是一萬一千多個。 歷史上出現過的漢字總數有8萬多(也有6萬多的說法),其中多數為異體字和罕用字。
  • 知天命是多少歲 古代年齡的解析
    古代年齡一直是人們十分關注的問題,因此一直以來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那麼對於知天命是多少歲呢?相信對於這個問題大家也很想知道答案,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知天命是多少歲,通過對於古代年齡的了解使我們更好的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知天命是多少歲吧。
  • 漢服是我國古代的傳統服飾
    漢服是我國古代的傳統服飾。與日本和服相比,漢服歷史悠久。與和服的寬敞典雅相比,穿著漢服的女性更加優雅、典雅,展現了中國禮儀之鄉的魅力。那麼,漢服在不同朝代之間有什麼區別? 漢服的歷史發展 《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
  • 古代服飾與姓氏中的民族認同
    民族認同的文化聯結來自原生性要素的紐帶,如習俗、血緣、祖源、語言等的共同性,除此之外,宗教、服飾、建築等所有外顯的文化要素都可以作為人群互相區別的標誌。這種認同的因素,在中國古代可能表現得更為直接或明顯。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美學思想的基本特徵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的觀察也日益發展,向著廣度和深度展開。(《虞書益稷》)這些記載說明,中華民族的服飾從一開始就與大自然有著密切的聯繫,不僅製作服飾的材料取之於自然,裁製的款式、選用的色彩、裝飾的紋樣等等也都與人們不斷觀察自然,利用自然有關。服飾在滿足人們使用目的的同時,也產生了同大自然一樣多姿多彩的美學效果。這種以自然為美的服飾追求,始終貫穿於中國古代服飾美學效果的各個方面。
  • 清華思客|賈璽增:工藝、生活與制度——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之美
    藕荷色緞繡折枝藤蘿紋夾襯衫(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古代服飾文化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大陸型地理環境中形成和發展的,這使得中國古代服飾保持與世界其他服飾文化較遠的距離
  • 古代女子舉行成人禮,服飾的深層含義,你了解多少?
    中國古代的成人禮:男子行冠禮(一般二十歲),女子行笄禮(一般十五歲)。在古代時期,男子滿20歲時行加冠禮,表示其已成人,被族群承認,可以娶妻生子了。而女子則在滿15歲後就行笄禮,及笄之後便可以嫁人了。而古代女子在舉行成人禮時,三次加笄的服飾,更是蘊含了不同的深意。最初服飾:採衣採衣其實就是未行禮之前穿的童子服。女子穿著普通的衣服款式,梳雙鬟髻,通常採衣的色澤比較純麗,象徵著小女孩最初天真爛漫的模樣。
  • 中國古代服飾演變,五分鐘帶你了解各個時期的服飾
    原始社會服飾夏、商、周夏:出現了君王祭祀用的冕服。商:服飾的基本形式為上衣下裳,右衽交領,呈現出中國古代服飾的基本特點。冕冠,簡稱為冕,是指古代大夫以上的王侯所戴的禮帽。也是古代帝王最高等級的首服,冕冠由冕板、冕旒、筍、紘、充耳等組成。按規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
  • 隱藏在中國古代服飾顏色背後的秘密之青色
    大家都知道,我國古代數千年來,一直遵循著嚴格的長幼尊卑等級秩序。只是這一套完備的封建等級秩序,早已貫穿了人們衣食住行生活的方方面面,縱使是那時衣著服飾的顏色也必須得嚴格遵守規範,不得越矩。下面我們先來給大家籠統地介紹一下中國古代的五種正色。
  • 漢服文化等於cosplay?中國的服飾文化其實一直在演變
    #說起漢服,應該會馬上聯想到近段時間街上的那一些身穿漢服的漂亮小姐姐,但漢服文化的復興只是靠愛好是不行的,更需要的是漢服背後的中國文化復興。以西周為例,周朝因為禮樂制度的存在,服飾是很講究的,或者說等級森嚴,什麼階級的人穿什麼衣服,這也是古代貴族社會下的一個標誌。在這個時期,服裝還是分上衣和下裳的,但上衣無一例外還是寬大的袖子。最主要的是平民的衣物色彩是非常樸素的,那種大面積的彩色衣服只有貴族可以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