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之前小編就已經提出,對於服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併不是要復原與傳統一模一樣的原型,更多的是要將傳統民族服飾元素運用到現代服飾中,使得現代服飾充滿特色,通過現代的形式傳承傳統服飾文化。這裡就產生了一些相關概念,什麼是元素?什麼又是服飾元素?元素,對於這個詞的運用可以追溯到古代,那時人們普遍將元素作為世界的主要組成來理解,如古巴比倫人和古埃及人就曾經把水、空氣、土作為萬物構成三元素,而古代中國人又把金、木、水、火、土五元素作為萬物之基本。
總之,元素是事物存在、發展的動力,是其內在因素和成分。如水是由氧元素和氫元素構成,又如某食品由一定的蛋白質、澱粉、脂肪、鐵、鎂等成分構成。我們這裡講的元素主要是針對設計運用而言,一般稱其為設計元素,它是構成視覺藝術作品的基礎單位或符號,我們常常在形、色、質三個主要方面來將其挖掘,「無論一個設計背後的靈感和理念是什麼,都有一些重要的元素在綜合完善設計的過程中是必須要考慮的。花點時間去考慮設計的形狀、形態、質地、色彩、肉體和情緒的衝擊力、功能、材料和工序,以確保你沒有錯失任何可以改善、提高和豐富你最終設計的有價值的機會」。設計元素對視覺藝術作品進行塑造時分為有形外在物象的視覺搭建和無形內在物象的內涵構成,這是具體與抽象的結合,這樣構成的物象具有多方位的真實效果,尤其是對視覺心理能產生很強的感染力。
在服飾中元素的定義更廣,包括有服飾結構造型元素、色彩元素、圖案裝飾元素、服飾材質元素、工藝技法、穿著形式及功能、服飾內涵理念等,這些正是進行服飾設計所應考慮的各個方面。同時這些方面也可以再細分,如點、線、面元素排列組合的造型構成效果;色彩三原色元素,它們的混合與搭配可以獲得更多的顏色類別和色彩效果;用什麼樣的服飾材質元素和工藝方法進行服飾肌理質感和整體效果的體現;服飾中整體蘊含的設計理念和文化內涵;等等。這些大大小小、方方面面的服飾元素也分有形與無形、具體與抽象,既有外在形象的組成部分,又涵蓋內在構建形式,它們構成了服飾的最終效果。
有形具體的服飾元素包括可見可觸的服裝款式造型、色彩圖案、材質肌理等,這是服飾外在形式效果,給人直接審美感受;而無形抽象的服飾元素則包括融入服飾中的工藝技法、製作過程、設計主題理念以及主導外在具體元素排列組合的構成形式和方法等,它們是構成服飾風格、服飾寓意必不可少的內涵因素,給人造成在服飾心理感受上的延伸。正是這些服飾中有形和無形元素的融合,我們才能更直接地感受服飾風格特徵,才能使服飾關於美的展現更加豐富多彩。以從服飾本身進行全面深入了解為前提關於服飾元素的挖掘應該是全方位的,挖掘力度越大就越全面而深入,其可以運用的素材就越多,設計適應面就越廣。
對於服飾元素本身而言,其可挖掘的層面較多,既有關於視覺效果的層面,又包括其工藝製作過程的層面,以及相關設計理念層面,等等。因此我們在對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元素進行挖掘時應該從服飾造型、色彩、圖案、材質、工藝、設計思路等方面來對其進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收集更多相關服飾信息資料,才能最終把握服飾特色。我們除了挖掘服飾表象的層面效果外,還要注重內在層面形式。表象層面往往是我們在眼觀之際視覺感官下所能直接把控的效果,也是物象所直接呈現的效果,那麼這些效果呈現的方式是什麼?如何呈現?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呈現?這些是服飾內在的構成層面,它促使我們在對元素進行挖掘時能深入下去,這樣才能將服飾全方位真實展現。
在挖掘服飾元素的過程中,除了對服飾本身相關元素的挖掘外,還應該在某種程度上跳出服飾本身,到服飾的外圍去進行相關發現和探索。如民族美麗的神話傳說、民主生活習俗、居住環境、民族語言等,這些都可以作為服飾設計運用中的元素補充,使設計產生意想不到的創造性,同時也是民族傳統文化更全面展現的途徑之一。這和設計中的「跨界設計」運用相似。什麼是「跨界設計」?曾經有個經典笑話講道:「不想當個廚子的司機不是好裁縫」,其正是「跨界」的特點,它「應該是在新的設計概念引導下,突破形式(外觀)、技術、材料以及專業的限定,實現更好、更新的設計創意的成功」,其主要內容就是在具體設計類別中發揮和拓展非本設計類別的能力和價值,因為在藝術設計界始終有一個觀念一「藝術相通」,它揭示了藝術設計關於美的藝術價值本質。
不同類別對美的創造和批判,以及在設計過程中所運用的審美思維意識和設計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可以互通和轉化的,它要求設計師將自我與生俱來的擁有不同於常人的創意思維發揮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不同內容的職能性偏重不同而已。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的服飾都曾由另外的功能用途物品演變而來,這些物品原本不屬於服飾,但由於人們隨身攜帶,久而久之開始注重它在人體上的裝飾效果,形成了服飾美的一部分。如雲南少數民族中背小孩用的背篼,其為長方形造型結構,左右縫有長帶,方形布塊兜住小孩身體,長帶則為纏綁固定於背上之用。原本背篼的功能就是用來專門背小孩,當其從身上被解下來後,就不在身上任何地方出現。但是背篼其材料主要為布,並且和服一樣都進行刺繡裝飾,同時圖案紋樣也具有美好象徵寓意,因此後來它漸漸成為服飾的一部分,尤其是一些講究的人們,將背篼的色彩、圖案紋樣以及裝飾形式等與服飾風格相配套,使其在使用時完全成為服飾。
因此我們與其在描述它時強調它的功能,不如深入分析它所具有的服飾效果。另外,我們對於服飾的運用也可以不僅僅只局限在服飾範圍中去考慮,它也可以被跨界運用,使其具有另一種功能形式。如「雲南十八怪」中有一怪被講作「草帽當鍋蓋」,在雲南不少地方,尤其是滇南一帶,家家戶戶的廚房裡都有一頂「草帽鍋蓋」。其實這並不是真正的草帽,而主要是指鍋蓋的形狀酷似草帽,一般為上尖下寬的圓錐體,用山茅草編織而成,採用了草帽的形和質,使得原本作為服飾的草帽造型被跨界運用到炊具用品範疇中,為平凡的炊具帶來創新,為人稱奇。因此我們之所以強調對元素挖掘的全面性,特別是要跳出原來本質來尋找外圍元素,這是一個能 讓服飾元素變得豐富而有特色的方式之一。
參考資料《中國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