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桂花鮮慄羹」是杭州地方的傳統美食。杭州古時就以「荷花十裡桂三秋」的景色著稱,而此美食正是用西湖藕粉作獒,調入糖燒鮮慄片,撒入桂花製成。色豔羹濃,清香可口,既可作點心食用,又宜在宴席中當甜品。自此,杭州地方便產生了各種不同的桂花樹,後在當地廚師的改進下,採用桂花、慄子、西湖藕粉烹製成「桂花慄子羹」這一人間美食,一直流傳至今。
散燴八寶,系荊州古城江陵「聚珍園」著名的筵席甜菜。這一傳統名特飲食品,它是以顆長「三粒寸」糯米,配以蓮子、紅棗、薏仁米、瓜子仁、蜜櫻桃、蜜金桔、蜜桂花、蜜冬瓜條等八種特產原料,先製成八寶胚,再經用白糖和熟豬油散燴而成。成菜「八寶」色彩豔麗,風味滋美獨特。散燴八寶這一荊楚名饌,歷史悠久。且此美饌具八珍之味,清香甜潤,點餚並用,確實名不虛傳,為廣大食客所喜愛。在荊州、沙市一帶民間,每逢年過節,宴請賓客,都要品嘗散燴八寶,尚有無「寶」不成席,無「寶」不請客之說。由於其製作精美華貴,因而,在全國頗有名氣。
相傳,在公元前的周王朝時期。周武王姬發繼位後。牢記文王早圖滅商的遺囑。他為了討伐荒淫無道、殘暴成性的殷紂王,便起用了伯逵、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腡等八個賢臣謀士的幫助,而這八個謀士是周代最有才能的人,故人稱「八寶」,又稱「周八士」,他們順從民意,積極參與了消滅殷商的鬥爭。在八士相聚行動時,曾舉糯米為誓,意為「同心緊密,完成大業」。從而,火焚王宮,燒死暴君,一舉消滅了殷商王朝。滅紂事成後,即舉行隆重的慶典活動,當時,王室的「庖人」依此採用八種珍品蒸製成一種佳餚,並用色紅似火的山楂汁澆於其上,寓「周八士火焚殷紂王」之意,以示紀念,這就是其八寶美餚最初產生的緣由。
周武王滅紂得天下後,於公元前11世紀建立了西周王朝,定都豐鎬(今西安西郊)。自此,王宮「飲食之餚必有八珍之味」。於是,這一八寶美餚便沿傳下來,一直成為御膳珍點,供歷代宮廷權貴們享用。直至清末,已成為慈禧太后御膳房的一種甜點。不過在烹製上已有了一些改進。由以往單純的蒸製改成先蒸後燴。即起名「散燴八寶」。並根據慈禧的口味愛好,「散燴八寶」卻不再澆山楂汁了,而是採用紅色的蜜櫻桃作了代替。其散燴八寶改進後的烹調絕枝,則為當時御廚肖代所掌握。
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進犯北京,清慈禧太后倉皇逃命西安,宮廷御膳房即隨之解散,滿族御廚肖代也遭驅逐出京,最後流落到古城江陵,被當時駐守荊州清朝官員恩將軍收留。肖代並在江陵與滿族名廚關煥海兄弟合夥開設餐館,專門製作經營滿族和宮廷菜點,後又與《聚珍園》廚師張林共事中,便使散燴八寶美餚傳入民間。譽為「遼瀋無雙味,江陵第一園」的《聚珍園》,就是以經營散燴八寶而著名,並由此流傳而建立起來的。散燴八寶,這個在過去只供封建統治者享用的宮廷點心,它在古城江陵「安家落戶」以後,層樓更上,氣象一新,如今樂為。廣大人民所吃食。而且,近些年來已在荊州製成瓶裝罐頭,並投入批量生產。1988 年,江陵生產的「騰龍牌御膳八寶飯」,在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榮獲銅牌獎。這種一瓶重500克的散燴八寶美食,加熱燴制後,可同時供八人吃一餐,且其散燴八寶,晶瑩光潤,富有營養,甘甜似蜜,回味芳香,並具有甜而不厭,油而不膩的特點。難怪人們贊它:「淺盞小勺細品嘗,餘韻悠長三日香。」
龍鬚菜,是湖北荊門市別具一格的素菜餚饌,因主料小豌豆苗尖,喻之為「龍鬚」。由於小豌豆苗上市早,季節長,產量多,群眾喜愛,加上烹製簡便,成菜迅速,使之龍鬚菜能在荊門民間廣為流傳。相傳清朝光緒年間,襄陽道臺走馬上任,路過荊門,荊門州官請來當地名廚邱氏,特為道臺大人烹製美味,盛情款待。當酒過三巡,飽嘗燒烤佳餚之後,邱氏又上了一道「龍鬚菜」。因此菜火功考究,命名典雅,色澤碧綠,清脆爽口,且在宴席中有振奮食慾、解膩開胃等特點,道臺大人食後連聲叫絕。他到襄陽執政後,還時時回味「龍鬚菜」的清香,於是專門派遣報馬來到荊門城,敦請邱氏去襄陽再為他烹製此菜。龍鬚菜主料豌豆苗尖,即是豌豆的嫩莖和嫩葉,俗稱豌豆藤,其質地柔嫩。並含有極多的鈣質和豐富的維生素B、c,以及胡蘿蔔素等營養成分。因而,在用於烹調入饌上,無論作為主料或作為配料,均鮮嫩滋美,清雋可口。若純作素饌炒食,則遠腥葷星。
蓴菜湯為我用南方傳統名菜,最著名的有蘇州「太湖蓴菜湯」和杭州「西湖純菜湯」兩品。太湖蓴菜湯又名蝦火蓴菜湯,系用蝦仁、火腿同大湖之純菜烹製而成;西湖蓴菜湯又名雞火蓴菜湯,系用雞脯絲、火腿絲同西湖蓴菜臺氽而成。均湯鮮味美,膾炙人口。蓴菜,亦名湖菜,又有水葵之稱。是一種水生類蔬菜烹飪原料。漢《古詩》們「採葵持作羹」之旬。用蓴菜烹調的蓴羹,清香潤滑,營養豐富,它與菰菜、鱸魚膾,被譽為江南三大名菜。而當時,張翰這樣做,不過是託辭退隱罷了。可是後來這個故事,竟形成了「蓴鱸之思」這一成語典故。關於蓴菜,在蘇、杭地方還有一些傳說故事。那是在很多年以前,太湖邊上有一個美麗勤勞的漁家姑娘,不幸的是,一次她被選為宮女,在解往京城途中,被她的未婚夫救回漁村,兩人便在漁船上成了親。
不久,官兵追來,他倆情知難免一死,與其被官兵抓住殺死,不如雙雙投湖。於是,當官兵逼近他倆時,便投湖自盡。後來,他們分別變成了蓴菜和鱸魚。至於杭州西湖蓴菜,民間卻傳說它是八仙之一呂洞賓留給人間的。雖然上述只是一些神話傳說,但以蓴菜作羹卻早已有之,並馳譽古今。蓴菜,這種類似瓊脂的黏液物質,具有豐富的營養和食療價值。據分析,它含有澱粉、蛋白質、多種胺基酸、維生素和微量鐵質。在醫學上具有止嘔、潤腸、治疽、解百藥毒等功能,並具有防治癌症的作用,尤對胃癌有一定的療效,可稱得。上是「靈丹妙藥」了。故蘇杭蓴菜湯,是一種食藥兼優倍受人喜愛的美餚。
參考資料《中國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