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小頁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我們說潮州菜受到閩菜的影響,甚至某些潮州菜的做法、口味與閩菜非常相似,但是總體說來潮州菜並不等於閩菜。翻開潮州菜館的菜單,從名貴的燕、翅、鮑、參到一般的魚、蝦、螺、蟹再到普通的蛤貝,林林總總,幾乎有五分之三都是海產。燕窩、魚翅明代以前我國食譜不載,只在《本草綱目》、《閩中海錯疏》中有記,說它們是「南海珍品」、「南人珍之」,據考是鄭和下西洋擴大了海外貿易後才從東南亞輸入中國的。潮汕不產燕、翅,雖產鮑魚、龍蝦而產量不多。但是潮汕以華僑為媒介,同東南亞關係密切,他們不僅可以從香港、東南亞等地方便地引進原料,還廣泛地學習、吸收泰國菜、馬來菜、香港菜乃至粵菜烹製燕、翅、鮑的技藝,再加以融會創造,使得潮汕的「雞茸官燕」、「冰花官燕」、「神仙魚翅」、「桂花魚翅」、「紅燜明鮑」等等,成為潮州菜中膾炙人口的精品。
內陸人看見潮州菜館「生猛海鮮」的廣告,總認為吃海鮮價高,難得,是一種高消費。其實海邊的人每日三餐都在吃它,並不將這看成是什麼大事。當然海鮮也有檔次之分。魚翅、龍蝦,因為其稀有,變成了海鮮中的貴族;可是有些最多產、最平常、最廉價,因而也最具平民性的海產品,經過加工,仍然是一種美味。比如薄殼( 即蛔,一種短齒貽貝)就是這樣。潮人有竹枝詞說:「六月暑海蜩登場,鮮美更比江珧強。醃作五香寄遠客,「鳳眼"傳情思故鄉。」薄殼,鳳眼,都指峋的形狀。它可以鮮炒,可以鹽醃,鮮炒滋味尤美。
潮州菜以烹調海鮮取勝的特點,除了地理環境優越外,還受到古越人食俗和閩菜的影響。周作人曾說:「古人稱越人斷髮文身,與蛟龍鬥,與蛙黽處,現在不是那樣了,但其與水族的情分總之還是很不錯的。」的確如此。如果照《孟子》書中說的「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要潮汕人從中挑出一個的話,我想潮汕人選出的大概還是魚。如果比較來說,北方菜重烤涮,山東菜善爆燴,湖南菜喜辣味,四川菜愛辛香,山西嗜酸,江浙偏甜,它們都屬於濃重或比較濃重的一路,與潮州菜有著明顯的不同。潮州菜在口味上追求的是清淡,清末徐珂在《清稗類鈔》中曾說「粵人喜歡淡食」,看來也不免失於籠統。因為梅州地區的人也是「粵人」,客家菜追求的卻是鹹香;珠江三角洲一帶的人也是「粵人」,粵菜「五味俱備」,也不是「淡食」所能概括。「喜歡淡食」的提法,只有用於潮州菜才最合適。
淡食曾經是一些美食家追求的日標,潮州菜崇尚的清淡除了少用鹽、少用刺激性強的調料外,還特別強調「清」。什麼叫「清」?它至少包括了下面一些要求:(1)菜的色澤素淡;(2)菜的氣味清芳; (3)不油不膩; (4)突出主料,去其渣滓;突出主味,去其雜味。我們試看潮汕製作的湯,一般總是湯料多而湯汁少,儘量使其精華畢聚,鮮味集中。在煮湯過程中還要時時去除渣滓,去除油星和浮沫。這樣做成的湯,不但鮮美可口,兼且清沏透明。由此可見「清淡」不是簡單,不是淡而無味,而是淡中求鮮,清中取味,正如浣紗溪邊的西施,充分展現出她的天生麗質和淡妝的美。潮汕地處亞熱帶,年平均氣溫21一22度,夏季長達6個月。前人總結說「寒國之人好多脂,熱國之人好淡泊」,可見潮州菜崇尚清淡,同它所處的自然環境大有關係。
我國有不少飲食著作都重視食療的原味,蘇東坡把它叫作「自然之味」,南宋倪思把它叫作「正味」,又有人將它叫做「本味」,意思完全一樣。
明末清初李漁在《閒情偶寄●飲饌部》說:「吾謂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以其漸近自然也」。
這種「近自然」即重本色的觀點從頭到尾貫穿在他的全書裡。袁枚在《隨園食單》中也反覆強調說:「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資稟。」「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根據他們的觀點我們認識到:什麼是「味」?「味」 首先是食療的「原味」、「本味」,而不只是配料、調料的外味配料和調料當然不可缺少,但是它們的作用只在於清除異味,突出正味,增加滋味,豐富口味,而不是用外未來將本味淹沒。也就是說,配料和調料只是綠葉,要食療的天然之味才是紅花。
潮州菜的烹製正是遵循以上這些美食家的理論來行事的。比如吃魚,李漁曾說:「制魚良法,能使鮮肥迸出,不失天真,則莫妙於蒸。置之鏇內,入陳酒、醬油各數盞,覆以瓜姜及覃筍諸鮮物,緊火蒸之極……鮮味盡在魚中,並無一物能侵,亦無一氣可洩,真上著也」。這正是潮州菜最常用的吃魚方法,杭州的酷溜魚、西安的乳釀魚、湖北的粉蒸魚、四川的幹燒魚等等,雖然也是當地一道名菜,但潮汕人未必能夠欣然接受,因為那些加I方法都多少有損魚的「原味」。依照同樣的原理,在潮州菜中蟹常生炊,蝦要白灼,鱉喜清燉,珠蚶一定只燙至半熟,乃至有時肉要生促,菜要生啖等等,由此形成了它的又一特色。
人們的口味不是劃然一律的, 有些人喜歡味道淡一點,有些人又喜歡濃一點,重一點。在潮汕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便是給一些菜配上 「味碟」,將調味的權力「下放」給每一個進食者。潮菜筵席上盤盤碟碟特別多,如食蟹必配上姜醋碟,食蝦棗必配上「桔油碟」,食鵝必配上醋蒜碟,食炸乳鴿必配上椒鹽碟,食炊魚必配上豉油碟,諸如此類,它既能使得菜餚與調料巧妙配合,相得益彰,還能使各地食客或各類食客都能各取所需,得到滿足,最能說明潮菜重視原汁原味的例子便是以往潮汕人喜吃魚生、蠔生與蝦生,即將新鮮的蠔、蝦徹底洗淨後配上一定的調料生吃。周碩勳《潮州府志》稱,在潮州「蠔生、蝦生、魚生之類,輒為至味。」
美國人至今還吃生蠔,日本人愛吃的「魚刺身」,其實就是生魚片。我國政府為了保障人民健康,防止細菌和寄生蟲感染,曾經下令禁止餐廳、菜館出售魚生。但是美、日等國經嚴格消毒精心製作後,仍然保留了這種食品。
參考資料《中國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