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以烹製海鮮取勝和口味崇尚清淡等

2020-12-20 小頁聊文化

本文乃作者小頁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我們說潮州菜受到閩菜的影響,甚至某些潮州菜的做法、口味與閩菜非常相似,但是總體說來潮州菜並不等於閩菜。翻開潮州菜館的菜單,從名貴的燕、翅、鮑、參到一般的魚、蝦、螺、蟹再到普通的蛤貝,林林總總,幾乎有五分之三都是海產。燕窩、魚翅明代以前我國食譜不載,只在《本草綱目》、《閩中海錯疏》中有記,說它們是「南海珍品」、「南人珍之」,據考是鄭和下西洋擴大了海外貿易後才從東南亞輸入中國的。潮汕不產燕、翅,雖產鮑魚、龍蝦而產量不多。但是潮汕以華僑為媒介,同東南亞關係密切,他們不僅可以從香港、東南亞等地方便地引進原料,還廣泛地學習、吸收泰國菜、馬來菜、香港菜乃至粵菜烹製燕、翅、鮑的技藝,再加以融會創造,使得潮汕的「雞茸官燕」、「冰花官燕」、「神仙魚翅」、「桂花魚翅」、「紅燜明鮑」等等,成為潮州菜中膾炙人口的精品。

雞茸官燕

內陸人看見潮州菜館「生猛海鮮」的廣告,總認為吃海鮮價高,難得,是一種高消費。其實海邊的人每日三餐都在吃它,並不將這看成是什麼大事。當然海鮮也有檔次之分。魚翅、龍蝦,因為其稀有,變成了海鮮中的貴族;可是有些最多產、最平常、最廉價,因而也最具平民性的海產品,經過加工,仍然是一種美味。比如薄殼( 即蛔,一種短齒貽貝)就是這樣。潮人有竹枝詞說:「六月暑海蜩登場,鮮美更比江珧強。醃作五香寄遠客,「鳳眼"傳情思故鄉。」薄殼,鳳眼,都指峋的形狀。它可以鮮炒,可以鹽醃,鮮炒滋味尤美。

魚翅

潮州菜以烹調海鮮取勝的特點,除了地理環境優越外,還受到古越人食俗和閩菜的影響。周作人曾說:「古人稱越人斷髮文身,與蛟龍鬥,與蛙黽處,現在不是那樣了,但其與水族的情分總之還是很不錯的。」的確如此。如果照《孟子》書中說的「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要潮汕人從中挑出一個的話,我想潮汕人選出的大概還是魚。如果比較來說,北方菜重烤涮,山東菜善爆燴,湖南菜喜辣味,四川菜愛辛香,山西嗜酸,江浙偏甜,它們都屬於濃重或比較濃重的一路,與潮州菜有著明顯的不同。潮州菜在口味上追求的是清淡,清末徐珂在《清稗類鈔》中曾說「粵人喜歡淡食」,看來也不免失於籠統。因為梅州地區的人也是「粵人」,客家菜追求的卻是鹹香;珠江三角洲一帶的人也是「粵人」,粵菜「五味俱備」,也不是「淡食」所能概括。「喜歡淡食」的提法,只有用於潮州菜才最合適。

粵菜

淡食曾經是一些美食家追求的日標,潮州菜崇尚的清淡除了少用鹽、少用刺激性強的調料外,還特別強調「」。什麼叫「」?它至少包括了下面一些要求:(1)菜的色澤素淡;(2)菜的氣味清芳; (3)不油不膩; (4)突出主料,去其渣滓;突出主味,去其雜味。我們試看潮汕製作的湯,一般總是湯料多而湯汁少,儘量使其精華畢聚,鮮味集中。在煮湯過程中還要時時去除渣滓,去除油星和浮沫。這樣做成的湯,不但鮮美可口,兼且清沏透明。由此可見「清淡」不是簡單,不是淡而無味,而是淡中求鮮,清中取味,正如浣紗溪邊的西施,充分展現出她的天生麗質和淡妝的美。潮汕地處亞熱帶,年平均氣溫21一22度,夏季長達6個月。前人總結說「寒國之人好多脂,熱國之人好淡泊」,可見潮州菜崇尚清淡,同它所處的自然環境大有關係。

淡食

我國有不少飲食著作都重視食療的原味,蘇東坡把它叫作「自然之味」,南宋倪思把它叫作「正味」,又有人將它叫做「本味」,意思完全一樣。

明末清初李漁在《閒情偶寄●飲饌部》說:「吾謂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以其漸近自然也」。

這種「近自然」即重本色的觀點從頭到尾貫穿在他的全書裡。袁枚在《隨園食單》中也反覆強調說:「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資稟。」「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根據他們的觀點我們認識到:什麼是「」?「」 首先是食療的「原味」、「本味」,而不只是配料、調料的外味配料和調料當然不可缺少,但是它們的作用只在於清除異味,突出正味,增加滋味,豐富口味,而不是用外未來將本味淹沒。也就是說,配料和調料只是綠葉,要食療的天然之味才是紅花。

原味

潮州菜的烹製正是遵循以上這些美食家的理論來行事的。比如吃魚,李漁曾說:「制魚良法,能使鮮肥迸出,不失天真,則莫妙於蒸。置之鏇內,入陳酒、醬油各數盞,覆以瓜姜及覃筍諸鮮物,緊火蒸之極……鮮味盡在魚中,並無一物能侵,亦無一氣可洩,真上著也」。這正是潮州菜最常用的吃魚方法,杭州的酷溜魚、西安的乳釀魚、湖北的粉蒸魚、四川的幹燒魚等等,雖然也是當地一道名菜,但潮汕人未必能夠欣然接受,因為那些加I方法都多少有損魚的「原味」。依照同樣的原理,在潮州菜中蟹常生炊,蝦要白灼,鱉喜清燉,珠蚶一定只燙至半熟,乃至有時肉要生促,菜要生啖等等,由此形成了它的又一特色。

四川的幹燒魚

人們的口味不是劃然一律的, 有些人喜歡味道淡一點,有些人又喜歡濃一點,重一點。在潮汕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便是給一些菜配上 「味碟」,將調味的權力「下放」給每一個進食者。潮菜筵席上盤盤碟碟特別多,如食蟹必配上姜醋碟,食蝦棗必配上「桔油碟」,食鵝必配上醋蒜碟,食炸乳鴿必配上椒鹽碟,食炊魚必配上豉油碟,諸如此類,它既能使得菜餚與調料巧妙配合,相得益彰,還能使各地食客或各類食客都能各取所需,得到滿足,最能說明潮菜重視原汁原味的例子便是以往潮汕人喜吃魚生、蠔生與蝦生,即將新鮮的蠔、蝦徹底洗淨後配上一定的調料生吃。周碩勳《潮州府志》稱,在潮州「蠔生、蝦生、魚生之類,輒為至味。」

美國人至今還吃生蠔,日本人愛吃的「魚刺身」,其實就是生魚片。我國政府為了保障人民健康,防止細菌和寄生蟲感染,曾經下令禁止餐廳、菜館出售魚生。但是美、日等國經嚴格消毒精心製作後,仍然保留了這種食品。

參考資料《中國飲食》

相關焦點

  • 關於中國飲食文化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人生不是平凡大道,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中國飲食文化。中國飲食中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國土遼闊,物產豐富。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飲食習慣。以漢族而言,各地物產和生活習俗不同,飲食習慣也有明顯的差異。
  • 江南人的口味:清淡從何而來
    飲食口味大多清淡、略帶甜味,本地人少食辣椒、大蔥、蒜、韭菜等口味濃烈的菜蔬。 江南人的口味   □甜淡口味是如何形成的 一方水土,一方口味。地域廣闊的江南之所以形成「主清淡、尚自然」的口味,除了水土出產使然,更為重要的則是傳統養生文化的影響。
  • 世界上文化各異,可從世界很有代表性的美食文化了解
    菜式崇尚精美,講究款式搭配、顏色組合,講究飲食環境與就餐氛圍,對「吃」的裡裡外外都追求美感和意境。 法式鵝肝是與魚仔醬、松露齊名的世界三大美食珍品之一,是法國的傳統名菜,在歐美其他國家的菜譜上極為少見。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粵菜形成與發展
    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過程是受著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飲食文化的發展也不例外。其發展過程是一個由多種社會歷史因素制約的動態過程。除此以外,飲食文化的發展還受著自然環境變化的制約。這除了形成各地區相互間的差異以外,還形成了飲食文化的發展與人類文明的進步趨勢一致,但進程並不完全一致的運動規律, 粵菜就是按這樣的客觀規律發展起來的。
  • 《飲食文化》第一章 中國飲食文化漫談
    第一章中國飲食文化漫談  第一節食在中華  飲食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是中華民族素享盛譽的傳統烹飪藝術,以其味美和精湛高超的技藝馳名世界,它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它既是文化,更是一種藝術。
  • 飲食文化|長江中下遊地區的珍饈佳餚你都品嘗過哪些?快來看看吧
    華東居民習慣以大米為主食間或吃麵粉,雜糧甚少,偶而食之,也只是調劑一下口味,他們最擅長烹製的年糕、米糰、糯米做的元宵獨具特色,平時大多不斷葷菜,節假日的食譜更是精約,有葷有素,幹稀調配,小碟小碗,精細雅致,一年四季蔬菜水果供應充足,雞鴨魚肉每月不缺,嗜好海鮮、河鮮與竹筍。
  • 炊之源陶瓷鍋與中國飲食文化的微妙關係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是地大物博文化源遠流長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結合56個民族的飲食特點,不斷的融匯交流,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烹飪方式及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  相信每個吃貨在各種美食紀錄片中,都看到了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中國美食可以說在全世界都有很高的聲譽,這也是我們飲食文化值得驕傲的地方。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它的發展成熟階段
    植物油的出現,是中國飲食文化史上十分值得注意的事件,它直接導致了油煎爆炒等烹飪技藝的重大變革。此時期肉類食物在整個膳食結構中的比重比前一階段加大,特別是豬和羊在肉類食品中的地位很重要,雞鴨犬兔等肉類也為廚中兼備之物,野味更多地被提及食療作用。由於水產養殖技術的提高。水產的品種和產量都大大地超過了前期。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區氣候及生態環境差異造成了食用原料品種分布的差異性和豐富性。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桂花鮮慄羹等名菜
    本文乃作者曉星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桂花鮮慄羹」是杭州地方的傳統美食。這一傳統名特飲食品,它是以顆長「三粒寸」糯米,配以蓮子、紅棗、薏仁米、瓜子仁、蜜櫻桃、蜜金桔、蜜桂花、蜜冬瓜條等八種特產原料,先製成八寶胚,再經用白糖和熟豬油散燴而成。成菜「八寶」色彩豔麗,風味滋美獨特。散燴八寶這一荊楚名饌,歷史悠久。且此美饌具八珍之味,清香甜潤,點餚並用,確實名不虛傳,為廣大食客所喜愛。
  •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教你如何吃飯
    「民以食為天」,飲食習俗是構成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標誌。中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在全世界享有盛譽,堪稱中國文化史上一顆最值得驕傲的璀璨明珠。直到現代,陶瓷食具美不勝收,燦爛輝煌,成為中國飲食文化中的一個亮點和特色。 中國傳統八大菜系中國菜已經歷了四五千年的發展歷史。它由歷代宮廷菜、官府菜及各地方菜系所組成,主體是各地方菜。其高超的烹飪技藝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堪稱世界一流。孫中山先生曾說:「悅目之畫,悅子耳之音,皆為美術,而悅口之味,何獨不然?
  • 日本的飲食文化和中國文化有什麼不同?
    飲食文化是指人們食生產和食生活的方式、過程、功能等結構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總和。俗話說就是填飽肚子,就是 「吃」「喝」這兩個字。形式比較原始,只解決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我從小就很愛吃,身在新疆,接觸到的美食的確很多,但其實我對於這種文化現象感悟並不是很深,自從學了日語和英語,學習了解了別國的文化與歷史,使我認識到不同國家的「吃」文化也是受一定的影響而發展形成的。各個國家各不相同的飲食文化與其民族性格的差異應當是有一定聯繫的。像中國對日本的文化,有一種同類感。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魚鮮類食物
    本文乃作者小頁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魚圓,又名魚氽,是楚鄉湖北江漢平原著名的傳統佳餚,為鄂菜中的佼佼者,亦特別為湖北人民所喜愛。此後,每給文王烹製魚宴,首先必將活魚斬頭去尾,剝皮除刺。儘管如此,也難免有時不因細刺卡喉而使文王腦火,往往盛怒之下,便喝令處死做菜的廚師,於是,不知有多少御廚名師淪為刀下冤鬼,許多廚師便因此紛紛逃往他鄉。時有大臣建議出榜招賢,聘用會烹製無骨刺魚餚的名師。當獲得文王應允後,便立即行文張榜招聘。張榜數天,卻一直無人敢應聘。後來,有一位名廚應召擔任楚文王的御廚,但他烹製出的魚餚,仍不能令文王滿意。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全殼甲魚湯等地方風味
    房縣全殼甲魚湯的烹製,是將鮮活甲魚放清水裡,讓其排盡體內臟物,經宰殺治淨,沸水燙刮去皮,煮至將熟撈起,從魚側掏出全部內臟,再填入備好的豬裡脊肉餡,保持原形。然後用豬骨頭湯加香菇、木耳等多種調配料以小火燜燉而成。由於這一傳統名菜以其製法獨特馳譽全國,並被收入《房縣文史資料》一書。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及它的基本特徵
    而中國飲食文化就是在特有的重食傳統和觀念中成長起來的。中國人的重養、重味等觀念都是以重食為基點而產生的。重養是中國飲食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命題。養者,養生也,就是養的方式以求得人身體保持健康狀態並達到長壽的最佳效果。倘若說重食的目的是為了生存,那麼,重養則是追求人的生存質量的問題了。
  • 中國飲食文化簡介
    我們的國家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化底蘊的國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飲食文化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向來就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的慌。"這樣的口頭語在民間流傳著很多。
  • 給你介紹最詳細的韓國飲食文化
    在三國時代後期,已形成以飯為主、以菜為副的韓國飲食特點。韓國有栽培蔬菜的傳統,但山野中自生自長的野菜也種類繁多,野菜常被用來製作涼拌菜、飯糰、素菜、泡菜等,亦成為韓國飲食的一大特色。 光州被認為是韓國飲食文化的發祥地,因為歷史上王室御用的廚師大都來自於光州。不僅燒烤的式樣以光州最豐富,泡菜的種類也最為齊全(達100多種),而且滋補型的湯類名目繁多。
  • 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
    從古代到現代,中國的文化已經發展了有上下總共接近上萬年的歷史了。而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和其他的文化同脈相傳,一樣是歷史悠久,都可以算得上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有一句俗語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所謂天大地大,吃飯最大。
  • 飲食是一種生活,也是一種文化表現 從飲食文化看臺灣!
    而臺灣菜作為中華菜系中的一種,在臺灣佔有重要的位置,成為臺灣最基礎的飲食,深為臺灣人民所喜愛。臺灣飲食文化,是和當地的物產、文化傳統緊密相關的,它是在臺灣獨特的歷史文化、地理環境基礎上,經過多次的文化融合而形成的多元化飲食文化。 中國美食甲天下,是全世界公認的。
  • 西餐飲食文化介紹
    首頁>新聞中心 西餐飲食文化介紹 2013-01-28 16:08   來源:中國吃網    【大 中 小】       實際上,西方各國的餐飲文化都有各自的特點,各個國家的菜式也都不盡相同,例如法國人會認為他們做的是法國菜、英國人則認為他們做的菜是英國菜。西方人自己並沒有明確的「西餐」概念,這個概念是中國人和其他東方人的概念。  就西方各國而言,由於歐洲各國的地理位置都比較近,在歷史上又曾出現過多次民族大遷移,其文化早已相互滲透融合,彼此有了很多共同之處。
  • 關於西班牙,你只知道他們的鬥牛文化嗎?飲食文化也很有意思哦~
    歷史上腓尼基人、古羅馬人、西哥特人和阿拉伯人都曾統治過這片土地,而西班牙人也在世界上的許多地方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對外來文化的兼收並蓄,使得當今的西班牙具有明顯的多元文化色彩。以飲食為例,希臘人給西班牙帶來橄欖,羅馬人帶來了大蒜,稻米及各種蔬菜、水果則要歸功於阿拉伯人,土豆、番茄、紅辣椒粉則來自美洲新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