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名菜納入英語教材,以文化碰撞強化文化認同

2020-12-13 光明時評

  作者:然玉

  「DongPo Pork」(東坡肉)、「West Lake Vinegar Fish」(西湖醋魚)……這個學期起,浙江省杭州市85所小學試點在一年級開設英語課,作為地方課程,這些當地的傳統名菜被編入教材《English for Kids》。「小孩子最感興趣的是食物,所以我們在一年級上下兩冊裡將『叫花雞』『西湖醋魚』等杭州名菜、美食列入。」 教材主編、杭州市基礎教育研究室辦公室主任吳萍告訴記者:「讓孩子們認識家鄉、了解家鄉,可以向國際友人介紹杭州。」

  這一新聞應該分為兩部分理解。其一,杭州從這一學期起在一年級開設英語課;其二,不少杭州傳統名菜被選入英語教材。一邊是英文課程,另一邊則是地方名菜,這背後其實是當地教育主管部門的創新與嘗試。「讓孩子們認識家鄉,了解家鄉,並可以向國際友人介紹杭州」,這樣的初衷可謂用心良苦。至於實際的教學活動能否取得預期的效果,將有待於現實給出答案。

  通過學習英語的形式,來重新了解當地的傳統菜餚,可以給孩子們提供一種「他者」的視角,再次認識和接受那些習以為常甚至熟視無睹的「傳統事物」。對於小朋友們來說,用英文來說「西湖醋魚」「叫花雞」,無疑是一件很新鮮很酷的事情。單從教育效果來看,能夠給學生們帶來「成就感」的教育形式,往往也是最有成效的。

  而進一步思考不難發現,將地方名菜納入英語教材,對英語教育和傳統文化的傳承都是一個極具啟發性的嘗試。一直以來,傳統文化教育已然陷入了顯而易見的方法論困境:總是局限於機械的說教、套路化的展示以及走馬觀花式的體驗。類似模式本身並沒有問題,但實際運作下來,卻越發呈現出一種文化上的內收和封閉傾向。由於和「現代文化」「異質文化」缺乏雙向互動和彼此映照,傳統文化的存在感不斷弱化,而這顯然是人們所不願看到的。

  以英文名來表達地方名菜,相當於是在英語世界裡讓部分傳統意象有了一席之地,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身份建構。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一種文化的碰撞與交流,是以外來刺激喚醒內在文化認同的可行策略。英語作為世界通行語言,將更多的中國元素、傳統元素融入其中,本身也有助於地方傳統文化的順勢傳播。這一切,從娃娃抓起,從小給之以浸染式的語言環境,培養中西結合的表達習慣,對其今後的成長大有裨益。

  短期內指望孩子們用流利的英語向國際友人介紹杭州美食,有些不切實際。但若是通過這樣特別的教學設計,推動小朋友們多一些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增強中西方文化彼此互融、促進的可能性,那麼其也算得上一個有益的嘗試。(然玉)

[責編:王營]

相關焦點

  • 將地方名菜納入英語教材,這種嘗試很新鮮很酷
    「DongPo Pork」(東坡肉)、「West Lake Vinegar Fish」(西湖醋魚)……這個學期起,浙江省杭州市85所小學試點在一年級開設英語課,作為地方課程,這些當地的傳統名菜被編入教材《English for Kids》。
  • 封面評論 | 地方名菜列入英語教材,是文化交流的有益嘗試
    「DongPo Pork」(東坡肉)、「West Lake Vinegar Fish」(西湖醋魚)……這個學期起,杭州85所小學試點在一年級開設英語課,作為地方課程,這些當地的傳統名菜被編入教材《English for Kids》。
  • 抑英語挺漢語大勢所趨 國學熱促本土文化求認同
    抑英語挺漢語大勢所趨 國學熱促本土文化求認同 中國高考納入英語科目30餘年來,應試教育制度重閱讀,輕交流,已經把英語教學扭曲成中式的「啞巴英語」,失去了語言交流的本來意義。在中國應試教育制度中,成績是唯一衡量標準。英語成績再好的學生,和外國人交流卻一句說不出口。因此弱化英語的應試功能,讓其回歸語言工具的本質,也是正本清源。  而官方未曾言說的背景,則是中國國內日漸興起的國學熱。
  • 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碰撞 英語的交際性
    >地點:博學1樓 四層合班教室主題: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碰撞                ——英語的交際性活動方式:講座、討論、互動、表演、操練,促進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樹立學生用英語來傳播中國文化的意識,我們邀請了大同大學的侯文亮同學來為我們高三英語文化社和外研社做講座「中國武術國際化」。
  • 《論語》納入2018年北京高考範圍,英語學科要求弘揚中國文化!
    據北京考試報消息,2018年高考北京卷《考試說明》近日公布,語文學科將儒家文化經典著作《論語》納入經典閱讀考查範圍;英語學科要求弘揚中國文化,用英語講好家國故事。《考試說明》指出,2018年將中國儒家文化的經典著作《論語》納入經典閱讀考查範圍,繼續體現出高考語文北京卷對經典閱讀的重視。
  • 文化自信視角下的小學英語文化教學策略 ——兼談譯林版《英語》教材修改對小學英語文化教學的啟示
    一、譯林版《英語》教材修改的主要內容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對其文化價值的肯定和認同。(李書蘭,2018)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修改增加中國元素、增強中國文化自信、增進中外文化交流,體現了這套英語教材鮮明的時代特色。1.
  • 民族教育:民族認同與文化認同的艱難博弈
    研究也同時指出,多元文化課程的實施,並不是要另設一門學科,也不是將所有少數民族文化的資產納入到現有的課程中,這樣會造成學校課程的壅塞,導致學生的學業負擔過重,而且也未必能真正使文化間有充分的交流和互動。
  • 民族文化認同危機意識下的法國文化政策嬗變機制研究
    民族文化認同危機意識下的法國文化政策嬗變機制研究* 鄧文君 (暨南大學外國語學院 廣州 510632) 摘 要[目的/意義]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交融與碰撞引發了民族文化認同危機,在文化全球化的語境下構建本民族文化認同成為當下各國文化發展所面臨的關鍵問題之一
  • 章仁彪:關於文化傳播與文化認同的一點思考
    「全球化」更突出的是世界的共同體、一體化的理念,而「國際化」的核心是尊重民族國家個性基礎上的交流(英語中以「inter-」這一表示「之間」、「(交)際性」為前綴,以』nation』為詞幹也包含著這個意思)。所以我想這兩個概念之間應該有所區別。本人以為,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客觀的趨勢,主要表現為「市場經濟的全球擴張,科學技術的全球互連(或曰同步),生態環境的全球聯動」3大方面的一體化趨勢。
  • 全球化進程中英語給文化認同帶來的影響
    中華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枝繁葉茂,就是因為中華文化的根不僅僅是一條主根、主流,還有許許多多分根、支流。以方言為載體的地方文化(包括地方戲曲、曲藝)是分根、支流,以百川歸海之勢匯成了普通話這一主流文化。語言與人類社會的關係最為密切,但人們最容易忽視的卻恰恰又是語言問題。自古至今,世界各民族的語言使用情況都十分複雜。
  • 華媒評高考英語弱化:擺正本土文化與全球化關係
    一文,文章指出,英語從高考、教育中的弱化,並不意味著中國要放棄學英語,當前英語依然是國際交流的工具,在「開放」已經成為中國穩定的步伐之下,如何用本土文化應對全球化,將是中國思考、破解的課題。  文章摘編如下:  近日,中國針對英語的高考改革引起廣泛關注。在一周前公布的該方案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北京市高考將「語文提分、英語降分」的舉措。
  • 備戰高考 | 熱詞解讀:文化認同(附考題例證)
    (三)關於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馬大正《文化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基礎——18世紀土爾扈特蒙古東歸壯舉的啟示》通過考察土爾扈特東歸的歷史,指出文化認同作為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和政治認同基礎的價值取向,為中國數千年來的政治統一奠定了堅實的信念和基礎。文化認同具有標識民族特性,塑造認同心理、規範社會行為,培育統一意識、凝聚民族精神,強化統一意識等功能。
  • 指向學生文化素養提升的小學英語教材開發研究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教材重建為例
    所謂中華文化,主流意見認為包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我國學生學習英語的重要價值之一在於提升文化素養,傳播中華文化。《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2017年版課標」)對「文化意識」素養的界定為「文化意識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的跨文化認知、態度和行為取向。
  • 使用國家統編教材 推進民族認同教育
    認同是團結的前提,沒有認同就沒有團結;認同是團結的根基,沒有認同,團結就是無本之末。加強民族認同,促進民族團結,關鍵在於開展好民族認同教育,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民族語言授課中小學使用國家統編教材能夠更全面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更深入地開展民族認同教育,從而強化各族學生的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各族學生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 王旭明:傳統文化繼承者為外語所累 應弱化英語強化母語
    原標題:王旭明:傳統文化繼承者為外語所累 應弱化英語強化母語   人民網北京10月20日電(劉雲 實習生申晴)文化需要發展,需要創新,更需要繼承。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交融中,彰顯出獨特魅力,也曾從開放的文化交流中汲取到更多靈感。然而,「英語至上」「考試為王」的大環境下,傳統文化也面臨著種種挑戰。
  • 文化自信根植於深層的文化認同
    文化自信必須根植於深層的文化認同,而文化認同則來自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認同是對本民族文化的感同身受,是一種心理歸屬、價值體認,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最牢固的感情紐帶,是凝聚力的最深層基礎,是價值觀的最核心構造,是內在的原始的目標驅動力,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有了文化認同,人們就生活在一個文化共同體中,有著相同的文化符號,有著共同的文化理想,有融進血脈中的文化理念。
  • 北京秋季開學教材大變臉 英語教材增加傳統文化
    人教版英語教材今年也有很大變化,新增了傳統文化內容,詞彙量減少至1500個。此外,北京版教材中,英語詞彙量也相應減少200餘個,並加入了北京地域特色場景。  2012年9月,教育部要求,新修訂的義務教育階段19個學科課程標準開始實施,涉及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的所有學科。  據介紹,本市中小學使用的教材主要涉及三個版本,即北京版、人教版和北師大版。
  • 文化認同感與語言學習
    學語言就是學文化,那麼對文化認同感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究竟如何?本文小編將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您兩者之間的關係。
  • 中國文化認同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每一個人都必須首先進入這個文化,必須學習並吸收文化。」[4]認知的核心在於選擇和過程,認同的形成是個體認知選擇的必然結果。從個體文化認知的視角來反思並重建當代中國文化認同,就是按照認知科學理論,把握個體認知規律,提升個體文化認同,消除文化認同危機,進而重建全體社會成員的文化認同。
  • 挖掘語言景觀的文化交流功能
    語言景觀承載著文化信息,是文明和文化最直接、最直觀的載體。推動語言景觀走出去強化文化傳播功能語言承載著文化,語言文化交流有利於打破文化之間的壁壘和隔膜,形成世界文化碰撞、交融和互動的局面。孔子學院從所在區域的受眾需求、文化環境出發,把以漢語為載體的春聯、相聲、音樂、書法、古詩詞、中醫等中華傳統文化打造成當地民眾喜聞樂見的語言景觀形式,融入所在國的社區和社會,這成為展示我國多樣化語言景觀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