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認同感與語言學習

2021-02-20 知曉之聲

學語言就是學文化,那麼對文化認同感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究竟如何?

本文小編將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您兩者之間的關係。

小編從高中畢業後便加入了留學大軍。在美國學習的幾年,小編不僅收穫了專業的知識,還結交了一班美國本土的小夥伴,一塊度過了歡樂的大學時光。現在歸國之後,每每閒暇之餘,仍會跟遠在大洋彼岸的朋友們視頻聊天敘敘舊,一起回憶一下當初在美國寬廣的高速公路上愜意駕駛的暢快、熬夜通宵寫Essay(大學論文)的辛苦和初次在將近一百個美國學生面前用英語做Presentation(作業展示)時的緊張。

記得剛進入大學校園的第一天,我們這些留學生既緊張又興奮,而美國本土的大學新生同樣對陌生的大學校園和來自世界各地的新同學們充滿著好奇。當晚的迎新Party中,在RA(由大二大三學生組成的宿舍管理團隊)的帶領下,大家分別用英語做了自我介紹。可能因為初來乍的靦腆或是英語表達尚未熟練,我們這些中國留學生與美國本土大學生之間並沒有太多互動。相反,來自其他國家的留學生們卻非常積極大膽地用著自己生硬的英語去和當地大學生們交流。從這些留學生的神態與動作中可以看出他們對美國社會充滿著濃厚的興趣,不熟練的英語並不能阻擋他們表達對美國文化的熱愛。

正式開學後一段時間裡,我固步自封地將自己的社交範圍維持在中國同學之間,每天在除了上課期間必須使用英語之外,其他時間都是通過漢語與身邊的人交流。一個月下來,我發現自己的英語並沒有任何的進步,對於教授上課提問的問題,我依然很難用英語順暢而清晰地表達我心中所想。反觀那些來自其他國家的留學生們,大部分已和本土的美國同學有說有笑打成了一片,僅僅一個月時間,他們的英語有了飛躍式的提升。

在一次Group project meeting(作業討論)時,我認識了一位白人同學Carl。經過近一個小時的交流, Carl告訴我他來自莫斯科,來美國讀書已是第二個年頭,現在是一名大二的經濟系學生。聽著他純正的美式英語發音,想起他平時和學校橄欖球隊成員一起出入學校飯堂的身影,我永遠不會猜到他是一個俄羅斯人。我好奇地問他為什麼他的英語會聽起來與正宗美式英語無異?他想了想,說了一個詞——「Adapt.」 (適應)

Carl說,兩年前他是我們大學唯一的俄羅斯留學生,他的兩個室友是當地的美國人。在環境的影響下,他不得不開始嘗試適應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包括飲食、語言、禮儀、娛樂等各個方面。在嘗試的過程中,Carl逐漸習慣並喜歡上了美國文化,開始有意識地模仿美國人的語音語調與用詞方式來磨練自己的美式口音。他每天用類似心理暗示的方法進行自我激勵,告訴自己每天都在一點點的改變、一點點進步。兩年下來,Carl自然而然地養成了與當地人一般的行為舉止和語言能力。我依稀記得他當時如同一個美國人般地聳了聳肩,對我說:「Love what you learn, it’s much easier that way.」 (愛上你要學習的東西吧,那樣的話事情就簡單多了。)

Carl說的很對!在接下來4年的在美生活中,我開始不斷地嘗試融入美國同學的社交圈,去觀察和了解他們的生活,並嘗試享受他們所喜愛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產品,體驗到了許多中國留學生們沒有體驗到另一種美國大學生活。在此過程中,我的英語口語水平也隨之快速提高到了一個相當自信的程度,徹底擺脫了啞巴英語的尷尬狀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想這句話應該可以得到家長們的廣泛認同。對於英文學習,因為客觀環境的限制,國內的家長們大多無法將年紀尚小的孩子送到一個純英語的環境中去成長,但是讓孩子較早接觸英語並了解其背景文化卻是非常必要的。同是一年級的孩子,小明和小紅可能因為從胎教時期起就開始不間斷地接觸英語文化,通過收聽美國原聲睡前小故事、觀看美國原音效卡通片等方式,腦海中對英語的印象是歡樂生動且自然親切的。他們學習起來自然輕鬆愉悅、事半功倍。而小剛則可能因為家長在學齡前忽視了對孩子第二語言習慣的培養,上學後也就很可能落後於小明、小紅這些同齡人,身邊這些基礎優秀的同學們對英語的快速掌握能力對比自己對英語的陌生感,或許會讓小剛對英語產生抗拒感,進而影響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在英語學習上產生對自我能力的懷疑甚至是自卑感,在今後的英語學習中留下難以抹去的心理陰影。

小編在美國學的是心理學專業,從心理學角度上看外語教育,家長們應該在外語教育初期就著力培養起孩子對外語以及該語言背景文化的親切感,讓孩子在語言認知(Language cognition)尚未完全成型之前便擁有一定程度的外語文化認同感。通過長期高頻地對目標外語文化類產品的接觸,引導孩子在潛意識中對該語言充滿著積極美好的情緒,既可使孩子們對語言學習產生較強的自覺性,又可大大節省家長在孩子外語輔導方面額外付出的精力與時間,做到事半功倍!

「知曉之聲」為「知曉微學」官方宣傳號。「知曉微學」教育是「適度教育信息化 」和「習慣培養教育」的教育思想的倡導者,以「科技賦能教育」為理念,聚焦於利用教育信息化改進和服務於現有教學流程。

尖端技術    貼地飛行

歡迎關注我們的教育公眾號

相關焦點

  • 石中英:如何提升教師對學校文化的認同感
    讓教職工和學生從文化層面對學校產生認同感,將大大降低集體內部成員之間交流、溝通以及達成共同願景的成本。今天,我們與您分享清華大學石中英教授的這篇文章,進一步理清文化認同和學校發展之間的「強連接」。
  • 民族認同影響雙語者的語言態度
    語言的實用性和社會地位影響民族認同語言認同和民族認同之間存在著複雜的關係。中國英語學習者對漢語情感認同對英語理性認同語言態度是影響第二語言學習的重要情感因素。 關鍵詞:認同;漢語;英語;文化;語言態度;少數民族;身份;民族語言;情感;母語 作者簡介:   民族認同是指個體對本民族的信念、態度和對民族身份的承認,包括群體認識、群體態度、群體行為和群體歸屬感四個基本要素。
  • 全球化進程中英語給文化認同帶來的影響
    對此的批評更是激烈,批評者認為,國家大肆提倡學習英語,應試教育更是誇大了英語的重要性,盲目學習外語不僅消耗了人們太多的精力,而且弱化了民族自尊心和認同感,降低了民族凝聚力,助長了媚美畏美的心態情緒。近些年,對外雖有開設孔子學院來宣揚漢學教育但成效不容樂觀,國內雖已掀起傳統文化學習熱潮但真正是為弘揚國之精神的人少之又少。如果在跨文化傳播中從一開始就喪失了文化對等的資格,傳播的結果只會令人失望。跨文化傳播中漢語的地位下降,代之為英語更為長久的霸主地位,文化的對等交流將成為空談。
  • 最無情的國家:幾乎沒有民族認同感,以「內向」為文化導向
    但這些都比不起一個以內向為文化來教育下一代的國家。更直觀的表現是,在過去的30年裡,這裡人口減少了3成,這也被稱為最冷漠的國家。中國對拉脫維亞的印象,仍處於「波羅的海三國」的層次。這個小國的歷史是如此複雜,以至於連自己的人民都懶得去看:最初的居民是波羅的海土著,9世紀後維京人統治這裡,俄羅斯崛起後第一次佔領了這個領土,波蘭、立陶宛、丹麥和瑞典也曾接觸過,甚至合併。
  • 增強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通過活動增加了學生們對家鄉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增強了青少年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市實驗雷劇團供圖)    現場>>    「戲曲進校園」學生們踴躍參與    為了讓學生們了解更多的戲曲知識,欣賞到更精彩的戲曲藝術,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廣東省教育廳聯合主辦,湛江各級宣傳、文化、教育部門聯合協辦的「2019—2020年度廣東省戲曲進校園演出
  • 文化認同感會伴隨人的一生
    這就意味著孔氏家族不承認金國的統治地位,寧可南遷拋棄家廟,祖先墓地,也要追隨著自己認可的文化認同遷徙。金庸筆下的武俠英雄喬峰,自幼認為自己是宋人。曾經帶領丐幫八年,率部在宋北部邊境抗擊遼軍,成為了叱吒風雲的武林絕頂高手。之後由於自己身世原因辭去丐幫幫主職位。
  • ...堅定文化自信增強認同感歸屬感 更好凝聚「爭得城市榮光」強大...
    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舉行學習擴大會 堅定文化自信增強認同感歸屬感 更好凝聚「爭得城市榮光」強大合力 … 2020-09-30 23:0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傳統文化節目流行 國人認同感強烈
    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節目在回歸之時力量也如此之大。如果究其原因,可能是國人對於傳統文化的強烈認同感。這種力量是一種幾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埋藏在國人靈魂深處的力量。正如《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中國成語大會》的總導演關正文所說,它是我們中國幾千年的文化一脈相傳、不斷積累形成的今天的主流價值觀。當然它在今天更開放,跟世界各國各民族文化交融性、交流性更好。
  • 周振鶴:從方言認同、民族語言認同到共通語認同
    語言是文化的核心,語言的變遷意味著文化的變遷,語言認同實際上就是文化的認同。
  • 民族教育:民族認同與文化認同的艱難博弈
    而且,「民族文化影響和制約著課程的目標設置,學習方式,同時課程對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反作用,體現為課程的文化傳遞、保存、優化整合、更新、創造等多種功能。」[3]這些研究表明,文化是課程的核心和要素,課程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事實上,學校課程在某種程度上要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人們對課程的認可實質是文化認同。
  • 構建「大灣區人」的身份認同感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主人翁,「大灣區人」應如何構建身份認同感?要讓所有參與大灣區建設的人有屬地認同、情感認同、社會認同和國家認同感,同時又允許各自特色的存在,形成既有多元文化、又有大灣區人認同的大灣區特色文化。具有身份認同感的群體會更積極地發揮主觀能動性,為大灣區建設服務。《中國社會科學報》:在構建大灣區人身份認同感方面,您有哪些具體建議?
  • 講述「紅船精神」 強調中華文化認同感
    普通高中《歷史》全套教材共5冊,其中必修教材分《中外歷史綱要》上下2冊,選擇性必修教材分《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經濟與社會生活》和《文化交流與傳播》3冊。普通高中歷史教材總主編、中國史學會原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研究員張海鵬介紹,教材呈現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內容涵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包含的核心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共涉及歷史文化名人100餘位,思想、科技、文學、法律等著作80餘部,四大發明、天文曆法、醫學、數學、農學、地理學、水利工程等重大發明創造50餘項,書畫、音樂舞蹈、雕塑、器物等藝術作品40餘件,引導學生形成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 飯塚容:中日聯手找回東方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
    2017年5月飯塚容在首爾與餘華合影(受訪者供圖) 應該重視中日兩國的相互交流和學習 中國作家協會從2010年開始,每隔兩年主辦「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另外,此前飯塚容還參加過文化部主辦的「漢學家與中外文化交流座談會」,中國出版集團主辦的「中國文化國際傳播論壇」等活動。他認為,這些會議都很有意義,為中國文學走出去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應該多多舉辦。 他感覺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現在人們似乎更重視與歐美國家的文化交流,而忽視了中日兩國之間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學習。對這種現象,他甚至感覺到一種悽涼。
  • 由中亞東幹族留學生語言狀況看漢語認同
    這種外部語言環境改變包括:母語東幹語適用範圍狹窄,日漸式微;俄語原本的強勢地位正隨著中亞國家對國語地位的重視而逐漸衰減;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中國和中亞的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逐漸增多,中亞東幹族華裔留學生來中國學習,漢語成為了他們的目標語。因此,在華留學環境下這些中亞華裔留學生的「我對漢語認同情況如何?」「我的語言身份是什麼?」等問題變得更加突出。
  • 最冷漠民族:把內向當文化教育下一代,民族認同感接近於零
    中國人對拉脫維亞的印象依舊停留在「波羅的海三國」階段,這個小國家的歷史繁雜到連本國人都懶得去學習:原始居民為波羅的海土著,9世紀後被維京人統治,俄國崛起後第一時間就佔了這塊地盤,隨後的波蘭、立陶宛、丹麥以及瑞典等國也都曾經染指過,連並不交界的德意志帝國也以「飛地」形式佔領過。宗教進程也在東歐基督教和天主教之間無數次輪換,頻繁到「無所謂」信什麼的程度。
  • 昆明英語輔導班,學英語目的是培養自信自尊,豐富自我認同感
    英語輔導昆明英語輔導班,學英語目的是培養自信自尊,豐富自我認同感。佩文教育舉例說明:口語課主要是通過專題討論和深化場景,促進學生實踐;他的寫作課通過學習優秀案例、教授文章的基本結構、語言組織技巧等,來培養學生的學術寫作能力,閱讀和寫作。此外,他還擁有豐富的託福、雅思、課程的教學經驗,以其豐富的社會文化知識帶動課堂,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使學生在國外留學時可以迅速融入美國社會。
  • 王寧老師丨語言文字與文化認同——談港澳中文教育的重大意義
    2019年是澳門回歸祖國20年的紀念年份,兩岸四地的語言學與中文教學界的同行,協助澳門語言學會,召開了「澳門特區20年社會語言狀況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王寧老師以《語言文字與文化認同》為題,作為這次會議第一位主題發言人,她以港澳回歸前後中文教育的參與者、目擊者和見證者的身份,在文章中從自己的所見出發,充分闡釋了語言文字與文化認同的關係
  • 維吾爾族大學生媒介接觸內容與文化認同的實證研究
    格爾茨(Geertz)認為:「一個人出生在某個宗教社區、語言社區以及其生長所在地的社會習俗,這些與生俱在的共同文化構成其認同的基礎。」[4]那麼,我們所關注的就是維吾爾族大學生對漢族和本民族歷史、語言、習俗、思維等文化的「認識、學習和接納程度」[5]。
  •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多民族國家認同建構的基礎性工程
    在情感維度上是指人們對國家的依戀感、歸屬感、熱愛感、榮譽感、自豪感,是對國家作為政治共同體的合法性的承認,接受執政黨的政見,並參與國家的建設[2]。從現代民族國家現實運行的視角來看,國家認同建構與對國家的有效治理呈現出一體兩面的辯證依託關係。蔡文成認為,國家是客觀存在的政治共同體。現代國家建構是複雜的政治系統,現代國家的存在與發展既需要完善的國家治理,也需要堅實的國家認同[3]。
  • 以用戶認同為目的,如何構建自循環的社區文化?
    線上社區帶來的便捷是顯著的,個人基於自我認同在網絡上融入社區獲得了群體認同感。而對於社區運營者來說,社區從最開始的冷啟動到未來的用戶增長以及活躍度,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如今我們發現,許多熱門的社區例如:虎撲、B站、抖音,都擁有獨特的社區文化並支撐著社區的用戶增長以及活躍度。網絡雖不同於現實生活但也來源於現實生活,社會學和傳播學的理論知識是可以運用到網絡社區運營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