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語言就是學文化,那麼對文化認同感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究竟如何?
本文小編將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您兩者之間的關係。
小編從高中畢業後便加入了留學大軍。在美國學習的幾年,小編不僅收穫了專業的知識,還結交了一班美國本土的小夥伴,一塊度過了歡樂的大學時光。現在歸國之後,每每閒暇之餘,仍會跟遠在大洋彼岸的朋友們視頻聊天敘敘舊,一起回憶一下當初在美國寬廣的高速公路上愜意駕駛的暢快、熬夜通宵寫Essay(大學論文)的辛苦和初次在將近一百個美國學生面前用英語做Presentation(作業展示)時的緊張。
記得剛進入大學校園的第一天,我們這些留學生既緊張又興奮,而美國本土的大學新生同樣對陌生的大學校園和來自世界各地的新同學們充滿著好奇。當晚的迎新Party中,在RA(由大二大三學生組成的宿舍管理團隊)的帶領下,大家分別用英語做了自我介紹。可能因為初來乍的靦腆或是英語表達尚未熟練,我們這些中國留學生與美國本土大學生之間並沒有太多互動。相反,來自其他國家的留學生們卻非常積極大膽地用著自己生硬的英語去和當地大學生們交流。從這些留學生的神態與動作中可以看出他們對美國社會充滿著濃厚的興趣,不熟練的英語並不能阻擋他們表達對美國文化的熱愛。
正式開學後一段時間裡,我固步自封地將自己的社交範圍維持在中國同學之間,每天在除了上課期間必須使用英語之外,其他時間都是通過漢語與身邊的人交流。一個月下來,我發現自己的英語並沒有任何的進步,對於教授上課提問的問題,我依然很難用英語順暢而清晰地表達我心中所想。反觀那些來自其他國家的留學生們,大部分已和本土的美國同學有說有笑打成了一片,僅僅一個月時間,他們的英語有了飛躍式的提升。
在一次Group project meeting(作業討論)時,我認識了一位白人同學Carl。經過近一個小時的交流, Carl告訴我他來自莫斯科,來美國讀書已是第二個年頭,現在是一名大二的經濟系學生。聽著他純正的美式英語發音,想起他平時和學校橄欖球隊成員一起出入學校飯堂的身影,我永遠不會猜到他是一個俄羅斯人。我好奇地問他為什麼他的英語會聽起來與正宗美式英語無異?他想了想,說了一個詞——「Adapt.」 (適應)
Carl說,兩年前他是我們大學唯一的俄羅斯留學生,他的兩個室友是當地的美國人。在環境的影響下,他不得不開始嘗試適應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包括飲食、語言、禮儀、娛樂等各個方面。在嘗試的過程中,Carl逐漸習慣並喜歡上了美國文化,開始有意識地模仿美國人的語音語調與用詞方式來磨練自己的美式口音。他每天用類似心理暗示的方法進行自我激勵,告訴自己每天都在一點點的改變、一點點進步。兩年下來,Carl自然而然地養成了與當地人一般的行為舉止和語言能力。我依稀記得他當時如同一個美國人般地聳了聳肩,對我說:「Love what you learn, it’s much easier that way.」 (愛上你要學習的東西吧,那樣的話事情就簡單多了。)
Carl說的很對!在接下來4年的在美生活中,我開始不斷地嘗試融入美國同學的社交圈,去觀察和了解他們的生活,並嘗試享受他們所喜愛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產品,體驗到了許多中國留學生們沒有體驗到另一種美國大學生活。在此過程中,我的英語口語水平也隨之快速提高到了一個相當自信的程度,徹底擺脫了啞巴英語的尷尬狀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想這句話應該可以得到家長們的廣泛認同。對於英文學習,因為客觀環境的限制,國內的家長們大多無法將年紀尚小的孩子送到一個純英語的環境中去成長,但是讓孩子較早接觸英語並了解其背景文化卻是非常必要的。同是一年級的孩子,小明和小紅可能因為從胎教時期起就開始不間斷地接觸英語文化,通過收聽美國原聲睡前小故事、觀看美國原音效卡通片等方式,腦海中對英語的印象是歡樂生動且自然親切的。他們學習起來自然輕鬆愉悅、事半功倍。而小剛則可能因為家長在學齡前忽視了對孩子第二語言習慣的培養,上學後也就很可能落後於小明、小紅這些同齡人,身邊這些基礎優秀的同學們對英語的快速掌握能力對比自己對英語的陌生感,或許會讓小剛對英語產生抗拒感,進而影響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在英語學習上產生對自我能力的懷疑甚至是自卑感,在今後的英語學習中留下難以抹去的心理陰影。
小編在美國學的是心理學專業,從心理學角度上看外語教育,家長們應該在外語教育初期就著力培養起孩子對外語以及該語言背景文化的親切感,讓孩子在語言認知(Language cognition)尚未完全成型之前便擁有一定程度的外語文化認同感。通過長期高頻地對目標外語文化類產品的接觸,引導孩子在潛意識中對該語言充滿著積極美好的情緒,既可使孩子們對語言學習產生較強的自覺性,又可大大節省家長在孩子外語輔導方面額外付出的精力與時間,做到事半功倍!
「知曉之聲」為「知曉微學」官方宣傳號。「知曉微學」教育是「適度教育信息化 」和「習慣培養教育」的教育思想的倡導者,以「科技賦能教育」為理念,聚焦於利用教育信息化改進和服務於現有教學流程。
尖端技術 貼地飛行
歡迎關注我們的教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