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冷漠民族:把內向當文化教育下一代,民族認同感接近於零

2021-01-10 行走在陌路

說到最冷漠的民族,很多人會想到北歐國家,民眾因天寒地凍不願出門,漫長的極夜更令抑鬱症頻發。但這些都比不上一個把內向當文化來教育下一代的國家,更直觀的體現是30年來減少了三成人口,也因此被稱之為最冷漠的民族。

中國人對拉脫維亞的印象依舊停留在「波羅的海三國」階段,這個小國家的歷史繁雜到連本國人都懶得去學習:原始居民為波羅的海土著,9世紀後被維京人統治,俄國崛起後第一時間就佔了這塊地盤,隨後的波蘭、立陶宛、丹麥以及瑞典等國也都曾經染指過,連並不交界的德意志帝國也以「飛地」形式佔領過。宗教進程也在東歐基督教和天主教之間無數次輪換,頻繁到「無所謂」信什麼的程度。

當然,最終還是蘇聯以大規模移民的方式「改造」了拉脫維亞,形成了如今俄羅斯人只佔比25%,卻有98%的拉脫維亞人會流利使用俄語的現狀。而佔比62%的主要民族拉脫維亞人,卻有20%沒學過拉脫維亞語,極其罕見的人種與語言構造曾引起各國注意,拉脫維亞政府也多次號召普及本國語言,卻被視為對俄羅斯族文化的歧視,最終不了了之。

2017年,拉脫維亞Fakti輿論研究公司發起第二次調查,最終得出「30年人口減少三成」的結論,其中被重點關注的兩組數據是1987年的總人口270萬,俄族90萬、佔比34%,拉脫維亞族140萬、佔比52%,以及2017年的總人口195萬,俄族50萬、佔比25%,拉脫維亞族120萬、佔比62%。

表面上看起來這兩組數據體現的是人口減少,但結合拉脫維亞國民的生活現狀後,卻得出了另一個調查結論:對拉脫維亞民族文化認可的國民越來越少,甚至面臨著俄族人口越來越少,而本國文化卻更加俄族化的傾向。其主要體現在使用俄語的拉脫維亞人佔比98%,能流利使用拉脫維亞語的卻不足80%;過俄族民俗節日的佔比97%,而慶祝拉脫維亞獨立日、波羅的海日與歐洲節日的人口卻從未超過60%,飲食方面更是全面倒向俄族習慣。

在拉脫維亞人眼裡,「民族認同感」是一種很廉價的感情,從千年前的一盤散沙開始,這個國家就從未有過安穩的發展階段,一戰二戰期間更被當成「肥肉」誰來都能咬上一口。1994年俄羅斯軍隊撤離後才有了那麼點「主人」的意思,但放下身段投入北約和歐盟的懷抱,並沒有給拉脫維亞帶來太多好處,用拉脫維亞人萊特伊爾的話說:我們跟墨西哥一樣「離上帝太遠、離魔鬼太近」,所以習慣把內向當文化來教育下一代要避開別人、學會獨處。

或許是缺失的民族認同感導致拉脫維亞人十分冷漠,甚至內向到不願出現在人群裡。在這個國家旅行,很難看到扎堆的人群和長長的隊伍,連餐廳都少有能容納4人以上的桌子,因為大家都喜歡一個人佔一張桌子。另一個統計或許更能直觀體現拉脫維亞人的內向:80%的城區人口都住在蘇聯時期的集體公寓樓裡,這部分人的民族認同感幾近於零,他們期待的只有「離開這個國家」和「搬出集體公寓」這兩個願望。

作為波羅的海三國之一,並不缺乏美景美食的拉脫維亞卻從未被遊客正視過,因為冷漠、內向、沉默令他們看起來十分傲慢;反之同理,拉脫維亞人對喋喋不休、吵鬧不堪的陌生人也很厭煩,甚至車廂閒聊、餐廳嘮嗑還會被視為無禮。其中既有從小接受「內向文化」的原因,也有享受獨處的個人習慣,比如我請來的22歲拉脫維亞戶外嚮導維拉米爾,除了帶路提醒時會說話,多數時候都是靜靜的看著遠處......

相關焦點

  • 最無情的國家:幾乎沒有民族認同感,以「內向」為文化導向
    提及最冷漠的國家,大部分人都會說北歐,人們因天氣寒冷不願出門,長夜使抑鬱症更為頻繁。但這些都比不起一個以內向為文化來教育下一代的國家。更直觀的表現是,在過去的30年裡,這裡人口減少了3成,這也被稱為最冷漠的國家。中國對拉脫維亞的印象,仍處於「波羅的海三國」的層次。
  • 民族教育:民族認同與文化認同的艱難博弈
    學校課程應為民族學生提供系統學習本民族文化的機會,了解、掌握本民族文化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尤其要重視本民族語言文字的學習,以促進民族文化的學習,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在此基礎上,學校課程才能喚醒民族意識,形成民族認同感。[4]有研究也指出了這種課程應該具備的文化品質、即課程應當既能體現與反映一定時期社會文化、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要求,又能適應與滿足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需要,具有很強的適切性。
  • 臺灣民眾的民族認同感如何?
    也就是說,民族認同的對象是稱為「民族」的一群人,而目標則是建立一個僅屬於該群體的「國家」體制。以性別運動做比喻,認同的對象是「女人」,目標則是建立「兩性平權制度」;以階級認同做比喻,認同的對象是「勞工」,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或社會福利制度。事實上,在英文的著作中,民族認同也偶而會和國家效忠混淆,而成為「民族主義的學術研究中最基本的錯誤」(Connor 1978,380)。
  • 民族認同影響雙語者的語言態度
    語言的實用性和社會地位影響民族認同語言認同和民族認同之間存在著複雜的關係。中國英語學習者對漢語情感認同對英語理性認同語言態度是影響第二語言學習的重要情感因素。其中,群體態度最為關鍵,它具有兩種基本的認同模式,即積極民族認同和消極民族認同。在雙語(言)和多語(言)社會中,因為民族認同、情感、動機、行為傾向的影響,人們會對一種語言或文字的社會價值形成一定的認識或作出一定的評價,這種認識和評價通常稱為語言態度。
  • 花垣縣2020年度民族文化教育成果單位系列之六:縣第三小學
    二、《美術.苗族服飾》課程,傳承民族文化苗族服飾多姿多彩,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最漂亮的民族服飾之一。因為沒有文字,苗族人就把本民族的文化風俗都繡在了衣服上,這些服飾圖案銘載著苗族歷經磨難的歷史變遷、古往今來生活環境的濃縮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縣第三小學地處苗族集聚區,豐富的苗族文化、風土人情給學校提供了最為寶貴的教學資源。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
    宗教認同早於民族認同,二者之間存在複雜的關係,宗教認同可以增強民族認同,亦可以削弱民族認同,宗教作為民族要素中最敏感的部分,無疑需要密切而嚴肅地對待。民族是一種隱性的、非組織化的共同體民族是我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概念,可謂耳熟能詳,然而熟知並不等於真知,究竟什麼是民族?民族有什麼性質?這些問題長期爭論不清。
  • 民族文化生態與國家政治認同
    民族文化生態與國家政治認同(原文發表於《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8年第2期,1-4頁)摘要:中國各民族彼此認同,共同認同開放包容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認同來自民心相通和互惠共生,把各民族的語言和文化建設成為包容差異、重疊共識的語言文化互聯體,是共同體認同的重要前提。
  • 以民族認同感為基礎,新教運動如何讓英格蘭君王成為國家的中心?
    民族認同感是國家繁榮的基礎,受到宗教改革的影響,排斥羅馬天主教的思想明顯增強,英格蘭民眾對民眾身份的認同逐漸加深民族認同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民族認同不斷形成發展的過程中,種族的價值觀、宗教信仰等歷史文化因素有重要的影響。
  • 周平、白利友:多民族國家的政治認同及認同政治
    一言以蔽之,多民族國家就是民族構成上的「多元」 與政治體系上的「一體」有機統一的一種國家類型。在極端民族主義者看來,只有單一民族國家才是最理想、最符合民族利益的國家形式。但「在現實中,單一的 『民族—國家』———國家與民族完全重合,即一個國家只有一個民族,一個民族只存在於一個國家中———是非常少見的」。當今世界,除少數幾個國家勉強可被視為單一民族國家外,大多數國家幾乎都是多民族國家。
  • 【邊疆時空】張帆 | 元朝的多民族統一與國家認同
    遼儘管沒有入主中原,只佔據了一小塊中原地區,但在文化上有很強的中國意識和內向認同,不僅自認為能夠代表中國,而且有和宋朝競爭之意。其君主(尤其後期)的身份感與中原帝王比較接近,例如遼道宗便自稱「吾修文物,彬彬不異中華」。金的建立者女真人本身是農業民族,入主中原後建立以中原制度為主導的政權。
  • 黃至安委員: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增強民族認同感、自豪感
    全國政協委員黃至安人民網北京3月13日電 ( 林洛頫)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國民珍惜和維護自己的思想文化,達到凝聚民心,增強民族認同感、自豪感和愛國心是當前我國社會的重要職責之一。」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湖南省道教協會會長黃至安提出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建議。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 2000—2017年美國民族認同研究綜述
    當然,民族認同與文化、心理健康、語言、自尊、家庭等之間的關係也受到了較多的關注。二、主要研究內容從篩選獲得的440篇文獻來看,目前美國民族認同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民族認同與文化適應、民族認同與心理健康、民族認同與國際收養、民族認同的測量、民族認同與消費行為、民族認同與語言、民族認同與自尊等。
  • 覃塘區:以「教育」為統領 助推民族團結髮展
    □本報通訊員 陳雄偉  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目的就是促進各族人民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團結互助,從而提高民族的認同感,鑄強各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近年來,貴港市覃塘區以學校為主陣地,以「教育」為抓手,積極探索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區創建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 周振鶴:從方言認同、民族語言認同到共通語認同
    故德國語言學家威廉·洪堡有言:「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從時間的維度上看,中國歷史十分悠久,其間有多次民族融合的事例,有邊疆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多次過程,因此出現了民族語言的認同問題。另一方面,從空間的維度看,各民族語言中的方言,尤其是漢語方言分歧頗大,方言的認同成為民族內部族群認同的一個標尺。
  • 【跨境民族】文化共享理念下跨境民族教育提升方略
    2006年以後,陸續出現了針對跨境民族教育的研究:鍾海青(2015:17)對跨境民族教育多方影響因素進行實地調研,探索其發展對策。柳翔浩(2013:Ⅱ)基於對雲南德宏州的實地考察,指出跨境民族地區中學生國家認同危機產生的根源在於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失諧,提出建構家庭、學校、社會三維一體的和合教育網絡體系。
  • 英媒:國學成中國教育最主流趨勢 有助強化民族認同感
    受僱於外國機構的中國教育顧問江學勤(音)說:「國學現在是中國教育中的最主流趨勢。對中國政府來說,隨著中國進入更激烈的全球競爭階段,國學是一種能夠統一中國人思想和價值觀的文化體系。對中國父母來說,有必要……在經濟、社會和技術變革時代強化中國人的民族特性。」報導稱,除了儒家典籍之外,國學研究的重點是講授唐詩和傳統書畫。支持者說,這樣的愛好能讓學生產生作為中國人的強烈認同感。
  •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多民族國家認同建構的基礎性工程
    在情感維度上是指人們對國家的依戀感、歸屬感、熱愛感、榮譽感、自豪感,是對國家作為政治共同體的合法性的承認,接受執政黨的政見,並參與國家的建設[2]。從現代民族國家現實運行的視角來看,國家認同建構與對國家的有效治理呈現出一體兩面的辯證依託關係。蔡文成認為,國家是客觀存在的政治共同體。現代國家建構是複雜的政治系統,現代國家的存在與發展既需要完善的國家治理,也需要堅實的國家認同[3]。
  • 胡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加強文化認同
    他認為,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不僅僅是物資交流、人員流動和民族間通婚,更重要的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融洽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認同。  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提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對這一提法,胡巖表示贊同。「交融不單是經濟建設、物質方面的你來我往,也不是單純的民族通婚,更應該是民族感情的融洽與和諧,是民族文化的向心力、認同感和自豪感。」
  • 東南亞地區的印度人,作為第三大民族,如何完成認同感
    馬來西亞獨立前,由於語言、宗教和民族各異,印度人內部的民族糾紛也時有發生。但獨立後為了維護權益的需要,各個民族逐漸建立起對"馬來西亞"這一新民族的認同感。印度人移居馬來西亞的歷史最早大約可以追溯到公元初年,那時移居馬來半島的印度人主要是商人和情侶。
  • 花垣縣2020年度民族文化教育成果單位系列之七:民樂小學
    民族花香,沁醉苗鄉——花垣縣2020年度民族文化教育成果單位系列之七:民樂小學民樂小學,位於湘、黔、渝兩省一市交界處,苗族聚集區之一,是一所地地道道的苗區小學,繼承和弘揚中華秀傳統文化是該校「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抓手,突出苗族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