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眾的民族認同感如何?

2021-02-14 還是你要的溫柔


在分析民族認同的變動如何受到族群文化、和現實物質因素的影響之前,我們必須先討論什麼是「民族認同」。在一般的用法、有時候甚至在學術討論中,民族(nation)和國家(state)經常被混淆。部份原因可能來自中文對這兩個概念沒有清楚的分辨。在社會科學的討論中,「國家」指的比較是一個「政治體制」,因其具有壟斷性武力,而在其轄區領域中擁有最高權威的行政和法律秩序(Weber 1978,56)。可是在中文裡,國家除了可以是state之外,也可以是country,更可以是nation。National identity因此經常被翻譯成「國家認同」。事實上「國家認同」指的是national identity,亦即「民族認同」。可是由於中文在這幾個概念上的混淆,許多研究者在討論「國家認同」的時候,經常被名詞翻譯所誤導而分析了state identity。             

初步的分析發現:中國的武力威脅和臺灣民族認同的變動,並沒有顯著的關係。原因可能是:武力威脅一直存在,特別是1996年的飛彈試射之後;可能是武力經常引起更大的敵對,如表一所示1996年飛彈危機後臺灣民族主義者的急速增加。我們對「實用主義者」態度轉變的分析也發現:武力威脅的認知反而顯著預測他們轉變為「臺灣民族主者」。     

 可是一個人可能「認同」(identify with)一個「國家」(state)嗎?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討論社會科學中關於(群體)「認同」的概念。             

在歐美社會科學的傳統中,「認同」指的是將自己視為某一「群體」(group)的一份子,如「階級認同」、「性別認同」等。這些有關認同的社會現象,都是以具有某類特徵或特性的群體(種族、族群、階級、性別、政黨立場等)為對象,將自己視為該群體的一份子,並且因而認為自己和所屬的群體有共同的特性和利益,甚至共同的「命運」。正如Cerulo指出的,集體認同的概念來自古典社會學,包括涂爾幹的「集體良心」、馬克斯的「階級意識」。這個概念指涉一個群體的我族感(we-ness)。它強調群體份子所共同擁有類似或相同屬性(1997,386)。David D. Laitin也對認同做這樣的定義,「社會認同是當人們自我宣稱、或被認定是屬於某一社會類屬的成員的時候,他們給自己的標籤、或因而被賦予的標籤;這個類屬和他們之間必須存在著令人(包括自己和別人)信服的相同歷史或行為上的連系」(1998,16)。2也就是說,認同的對象是「群體」、是人所構成的群體;因為對某一群體的認同,個人認為他/她屬於該群體的一份子。可是「國家」卻是一個統治「權威」、政治權力「體制」。它不是一個我們可以歸屬、可以和它分享光榮和恥辱的「群體」。面對一個體制,一個人可能「支持」它。

2. Laitin認為,「令人信服」(plausibility)的條件非常重要。他舉了一個例子:澳大利亞兩個白人小說家和白人畫家,為了推銷他們的作品都取了原住民的筆名。這件事被揭發之後,引起民眾甚大的憤怒,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欺騙行為,他們沒有權利捏造原住民的認同。這個例子清楚說明,雖然認同是「建構的」,可是也不能隨意建構,必須有某種事實的基礎,而且必須受到社會的認可。「效忠」它、或「抵制」它,卻不可能「認同」它。事實上, 民族主義之理念的核心之一正是:一群自認屬於相同「民族」(nation)的人,在政治上要求掌握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state)。也就是說,民族認同的對象是稱為「民族」的一群人,而目標則是建立一個僅屬於該群體的「國家」體制。以性別運動做比喻,認同的對象是「女人」,目標則是建立「兩性平權制度」;以階級認同做比喻,認同的對象是「勞工」,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或社會福利制度。事實上,在英文的著作中,民族認同也偶而會和國家效忠混淆,而成為「民族主義的學術研究中最基本的錯誤」(Connor 1978,380)。「民族和國家的混淆是日常生活語言所造成的基本錯誤」(Miller 1995,19)。為什麼作為一個群體的「民族」和作為一個政治權威體制的「國家」,在民族主義的研究中常被混淆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民族主義運動經常和「國家」密不可分。Breuilly(1982,3)以下列三個思想信條為民族主義下了一個廣被引用的簡潔而清楚的定義:(1)存在著一個具有明顯而性格特殊的群體(民族);(2)這個群體的利益和價值凌駕所有其它的利益和價值;(3)這個群體必須具有充分的政治主權。也就是說,民族主義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為某一個特殊的群體追求一個主權的「國家」。換言之,「民族」的範圍、或界線必須和「國家」的範圍或界線一致:不應有不同的民族存在於同一個主權國家底
下;而同一個民族也只能有一個主權國家。在臺灣民族主義者眼中,由於臺灣和中國屬於不同的群體(民族),所以臺灣必須有獨立的主權國家。而在中國民族主義者眼中,由於臺灣和中國屬於同一個群體(民族),所以必須接受一個統一的主權
國家。雖然雙方在政治上極端對立,可是所依據的民族主義原則卻完全相同。唯一的差異只是雙方對「民族」範圍之劃定有所不同。為民族追求一個屬於自己的主權國家(sovereign state),是民族主義思潮的基本內涵之一,也是民族主義運動的主要任務之一。這也是為什麼民族認同經常和「國家」認同混淆的原因。除此之外,中華民族和中華民國的特殊歷史經驗,也是民族和國家容易被混淆的重要原因。就民族和國家的起源關係而言,大致上有兩個路徑:一是先存的國家建構民族認同,如西歐各國;另一是形成中的民族、或已形成的民族追尋其自己國家,尤其是殖民地民族運動。中國的特殊性是,(中華)民族

和(中華民國)之國家兩者不但同時出現,中華民國在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中扮演甚大的角色。在清末國民黨的革命運動中,一直沒有出現中華民族的概念。國民黨民族主義的內涵起初是「驅逐韃虜」的漢族族群民族主義。正如孫中山於1906年在民報紀元節演講中所說的,「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滿州人滅我們的國,主我們的政,定要撲滅他的政府,光復我們的國家」(李國祈1994,124)。這是明顯的以「漢族民族主義」為指導理念的民族革命運動,而非包含各民族的中華民族理念。在清朝帝國崩潰後,如何處理各民族的關係成為帝國的繼承者、以及當時的知識界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梁啟超先前所提出、卻未被重視(甚至為國民黨漢族民族
主義革命派所敵視)的「中華民族」概念,獲得了新的生命。梁啟超曾在1902年首先使用「中華民族」的概念,雖然當時「中華民族」指的比較是漢族。可是梁在後來的論述中,「中華民族」逐漸包含了各個民族(黃興濤2002,130-131)。共和革命之後,第一項建構「中華民族」的行動是由黃興等人於1912年三月組織的「中華民族大同會」。兩個月後,袁世凱更授意組成「五族國民合進會」,發起人包括黃興、蔡元培、黎元洪、段祺瑞等。該會的「會啟」宣稱,「滿、蒙、回、藏、漢五族
國民,故同一血脈,同一枝派,同是父子兄弟之儔,無可疑者」。打造「中華民族」的企圖雖已經出現,可是這樣的民族神話在五四運動之前並未成為主流(138)。中華民族的理念深入人心,應該是中華民國成立甚晚以後的事。

此種由國家和民族同時出現、並由國家建構民族的現象,

讓國家和民族成為一體,經常讓兩者難以分辨。將兩者混淆的不只是學者,一般人也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1930年一位作家在北京對一百位黃包車車夫做了問卷調查。當被問到「什麼是中華民國?」的時候,其中有五十位回答說「我們就是」、或
「我們的國家就是」。其他的回答則包括「大漢的國土」、「五湖四海」、以及「炎黃子孫」等(Harrison 2001,205)。後面半數受訪者的回答顯然混淆了國家和民族的區分。對民族認同現象的掌握和測量,都決定於我們對認同的定義。「認同」的對象是群體(民族),在民族的疆界和範圍確定之後,才以民族之名要求一個具有主權的國家/政治權威。根據這樣的理解,我們在本文中沿用過去對民族認同的測量方式,
了解臺灣民眾民族認同的態度變化。這個方式是以受訪者對下面兩個題目的答案,聯列後分辨出主要的三群人。「如果臺灣獨立之後仍然可以和中國維持和平的,請問你是不是贊成
臺灣獨立?」、「如果兩岸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大致相當,你是不是贊成中國統一?」同意第一個問題、而不同意第二個問題者,為「臺灣民族主義者」;不論中國是否自由民主、繁榮富裕,他們都不願意和中國統一。同意第二個問題、而不
同意第一個問題者,為「中國民族主義者」;即使臺灣獨立不會帶來戰爭,他們也不願意臺灣獨立。對兩個問題都同意者,本文暫時定義為「實用主義者」;統一或獨立他們都可以接受,只要政治制度、經濟利益和社會福祉受到保障。以此種方式測
量民族認同的主要理由是:在現階段的政治環境中,因為現實條件(武力威脅和兩岸發展差距)的「幹擾」,一般民眾的民族認同和其統獨立場有甚大的不一致性。此種測量方式祛除了這些現實條件,讓民眾的民族認同可以充分表現。這個測量方式受到許多研究民族主義學者的使用。大多數的沿用者都遵守學術倫理和道德規範同時將「臺灣民族主義者」改稱「有原則的臺灣獨立信仰者」,「中國民族主義者」改稱為「有原則的統一信仰者」,「實用主義者」則改稱為「心胸開放的理性主義者」。

轉發是一種鼓勵,畢竟寫文章很艱難。

每天早上七點,推送文章。

相關焦點

  • 以民族認同感為基礎,新教運動如何讓英格蘭君王成為國家的中心?
    民族認同感是國家繁榮的基礎,受到宗教改革的影響,排斥羅馬天主教的思想明顯增強,英格蘭民眾對民眾身份的認同逐漸加深民族認同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民族認同不斷形成發展的過程中,種族的價值觀、宗教信仰等歷史文化因素有重要的影響。
  • 最冷漠民族:把內向當文化教育下一代,民族認同感接近於零
    說到最冷漠的民族,很多人會想到北歐國家,民眾因天寒地凍不願出門,漫長的極夜更令抑鬱症頻發。但這些都比不上一個把內向當文化來教育下一代的國家,更直觀的體現是30年來減少了三成人口,也因此被稱之為最冷漠的民族。
  • 「臺灣民眾國族認同調查」:85%自認是中華民族
    海外網10月16日電 16日,臺灣競爭力論壇舉行記者會,公布「臺灣民眾國族認同下半年調查」,調查顯示,85%的臺灣民眾自認是中華民族,不贊成是中華民族的比例則有所下降。
  • 民族教育:民族認同與文化認同的艱難博弈
    學校課程應為民族學生提供系統學習本民族文化的機會,了解、掌握本民族文化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尤其要重視本民族語言文字的學習,以促進民族文化的學習,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在此基礎上,學校課程才能喚醒民族意識,形成民族認同感。[4]有研究也指出了這種課程應該具備的文化品質、即課程應當既能體現與反映一定時期社會文化、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要求,又能適應與滿足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需要,具有很強的適切性。
  • 臺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比例近6年來最高
    中國臺灣網10月18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民進黨執政近兩年半,臺灣「競爭力論壇」18日公布最新民調,臺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較4月激增6.4個百分點,達58.3%,創近6年來的最高點,否認自己是中國人者則驟降
  • 近9成臺灣民眾認同中華民族 臺媒呼籲蔡英文說出「兩岸一家親」
    中國臺灣網4月23日訊 從2013年開始進行臺灣民眾國族認同調查的臺灣競爭力論壇,23日公布2018年上半年調查結果,顯示近9成臺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臺灣《旺報》23日評論說,大陸應該重視這份民調,這顯示惠臺措施有效,無須對臺灣絕望;蔡當局如果想髮夾彎,民調也告訴你,快彎吧!民調說,其一,超過86%的臺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調查顯示,有過半的臺灣民眾認同是「中國人」,若考慮「法理」與現實後,「泛中國人認同度」更持續攀升至近66%。
  • 臺「國族認同調查」統「獨」看法趨近 臺教授:希望臺灣民眾覺醒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餘潞】「如果兩岸已經無法維持現狀,請問您認為和平統一或臺灣獨立,哪一項對臺灣的未來比較有利?」臺灣競爭力論壇29日發布的「2019年臺灣民眾的國族認同調查」結果,令島內輿論產生憂慮。
  • 近九成臺灣民眾認同中華民族,主流民意臺當局懂嗎
    2018臺灣民眾國族認同下半年調查結果顯示,87.3%的臺灣民眾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有超過60%的臺灣民眾認為未來兩岸統一的機會遠大於「臺灣獨立」;近62%的民眾認為兩岸和平統一對臺灣最為有利。和島內某些政客信口雌黃相比,數據無疑更有說服力。曾幾何時,在綠營的操作下,「中國人」和「臺灣人」成了一個二選一的選擇題。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
    宗教認同早於民族認同,二者之間存在複雜的關係,宗教認同可以增強民族認同,亦可以削弱民族認同,宗教作為民族要素中最敏感的部分,無疑需要密切而嚴肅地對待。民族是一種隱性的、非組織化的共同體民族是我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概念,可謂耳熟能詳,然而熟知並不等於真知,究竟什麼是民族?民族有什麼性質?這些問題長期爭論不清。
  • 兩岸經濟合作為何沒帶來認同感?這些你可能沒想到
    兩岸經濟合作,為何沒有帶來兩岸民心交融,為何沒有增強臺灣民眾對大陸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呢?作為當時的工業化經濟體,臺灣80年代將落後的產業向島外轉移,以適應產業升級的需要,首先選擇了剛剛改革開放、要素成本極低、對外資政策又優惠的大陸。「這不能僅僅說成是兩岸同根同源的民族情節,可能根本還在於市場的力量。」臺灣經濟連年走低。
  • 閃電評論丨在傳承保護文化遺產中讓民眾找到文化認同感、歸屬感
    如何傳承好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三維動畫、虛擬實境、全息投影……現代科技提供保護傳承新方案,讓非遺傳下去,讓文化火起來。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讓寶貴文化遺產綻放新的光彩、更好滋養人們心靈,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大責任。從紀錄片到電影版,《我在故宮修文物》用一種年輕的視角望向故宮深處,近距離展示了稀世珍寶的「復活」技術。一件文物或者一項傳統技藝甚至可以復活一段已經消失了的歷史,喚起人們對民族、國家和文化的認同,正視文化使命和文化責任,更彰顯時代擔當。
  • 臺灣少數民族:認同中華民族,支持「九二共識」
    陳曉星攝海外網南昌4月10日電(記者陳曉星)臺灣「中華兩岸少數民族文化經貿交流協會」江西參訪團今天(10日)在南昌與全國臺聯和江西省臺辦、臺聯、民族宗教事務局、少數民族代表舉行座談會,全國臺聯和江西省與會部門向參訪團介紹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重要講話的要點、大陸少數民族政策、江西省落實惠臺政策「31條」的實施細則
  • 兩岸文化認同 勢不可擋
    在中共召開十九大吹響民族復興號角的前夕,臺灣競爭力論壇發布「2017臺灣民眾民族認同下半年調查」顯示,高達68.1%的民眾認為大陸已超越臺灣,只有3.5%還認為臺灣勝過大陸;而且有62%民眾認為兩岸如果無法維持現狀,和平統一對臺較有利,只有27.4%認為「臺灣獨立」較有利;然而在20至29歲族群中,有71%否定自己是中國人,30至39
  • 臺灣民調:八成二民眾認為臺灣文化基底是中華文化
    資料圖臺灣媒體ETtoday東森新聞雲26日公布的最新民調顯示,82.5%的受訪民眾認同臺灣文化的基底是中華文化。調查結果顯示,82.5%受訪臺灣民眾認同臺灣文化的基底是中華文化(含「非常認同」38.9%與「還算認同」43.6%),有14.9%表示不認同(含「不太認同」8.9%與「非常不認同」5.9%),有2.7%表示不知道或沒意見。
  • 如何獲得別人的認同感?
    現在還記得第一份工作的職業培訓時,培訓老師談到銷售說過:「銷售的宗旨就是被人對你的認同感和信任感」。我一直沒能理解到底如何獲得別人的認同感,直到懷孕期間,每次去醫院體檢,坐在診室外面聊天的準媽媽們總會相互講自己孕期的故事,我還因此認識了幾個朋友,我突然明白,是故事的力量讓我們對彼此感同身受,對彼此獲得了認同感。
  • 臺民眾"中國認同"再上升 蔡英文民調跌破基本盤
    早前就有媒體調查指出蔡英文上任一年後滿意度大幅下滑海外網8月15日電 臺灣偏綠智庫「臺灣民意基金會」14日發布民調顯示,蔡英文的聲望滿意度降到只有29.8%,不贊同其領導方式的人達有臺灣學者分析,這次蔡英文的民調,已經跌破民進黨支持者的基本盤,是非常嚴重的警訊。民調同時顯示,蔡英文上任一年之後,臺灣人的民族認同與去年5月蔡剛上任時相比顯現,認為自己是臺灣人的比例下降了8.8個百分點,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上升2.5個百分點,認為自己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上升4.5個百分點。
  • 黃道炫 | 戰時中國民眾的民族意識
    回望近代中國,關於這一時期民眾民族意識的描述,常常可以看到截然相反的說法。之所以如此,既緣於歷史本身的複雜性,還和歷史的解釋角度相關。許多人都會提到晚清乃至民國時期部分民眾與侵略者的合作,以此說明民眾缺乏民族意識。
  • 部分臺灣民眾認同已變 專家:依然是我們的同胞、要團結
    你好臺灣網12月17日消息 目前島內「臺獨」民粹氛圍升高。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主任孫亞夫表示,雖然部分臺灣同胞個人的政治身份認同和國家認同發生了變化,但是他們依然是我們的同胞。最後兩岸若要和平統一,我們還是要團結他們、同他們一起努力。
  • 「北漂」的臺灣少數民族青年,如何在大陸找到國家認同
    作為一個「北漂」臺灣青年,多年的大陸生活讓他有了更清晰的國家認同感。「找到了回家的感覺。」楊品驊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稱,到北京才發現大陸對少數民族文化很包容,沒有邊緣化,而且是平等的。
  • 民族認同影響雙語者的語言態度
    語言的實用性和社會地位影響民族認同語言認同和民族認同之間存在著複雜的關係。中國英語學習者對漢語情感認同對英語理性認同語言態度是影響第二語言學習的重要情感因素。其中,群體態度最為關鍵,它具有兩種基本的認同模式,即積極民族認同和消極民族認同。在雙語(言)和多語(言)社會中,因為民族認同、情感、動機、行為傾向的影響,人們會對一種語言或文字的社會價值形成一定的認識或作出一定的評價,這種認識和評價通常稱為語言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