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巨大的考驗中體悟,我也更加有自信的向世界表達 : 我來自臺灣的部落,我是驕傲的中國人。」
9月20日,第十二屆海峽論壇大會,臺灣少數民族歌手楊品驊以臺灣青年代表身份發言,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政治立場。
2020年9月20日,楊品驊在海峽論壇以臺灣少數民族青年代表的身份發言。
此舉在不少朋友看來極為「大膽」。
「很多朋友問:臺灣反對的聲浪緊張,為什麼你選擇站上演說臺?甲午之恥,當日本人攻進部落後的百年以來,我們臺灣少數民族在主流聲音裡沉默了多少年?」楊品驊在個人社交帳號寫出上述感受。
他很珍惜這次在海峽論壇上的演講機會。
「這一次,要讓兩岸聽見部落的聲音。」楊品驊在演講中稱,「今天,不是激昂的歌聲,而是肺腑之言。」
作為一個「北漂」臺灣青年,多年的大陸生活讓他有了更清晰的國家認同感。
「找到了回家的感覺。」楊品驊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稱,到北京才發現大陸對少數民族文化很包容,沒有邊緣化,而且是平等的。
臺灣少數民族歌手楊品驊
闖蕩北京
1982年,楊品驊出生於臺灣花蓮縣吉安鄉娜荳蘭部落,這是一個阿美族部落,小時候,他跟隨父親定居新北市永和區,之後在臺北求學、成長。
少數民族出身,他一度面臨身份認同層面的尷尬。
「我童年時期在部落成長,但我念書、生活卻都在臺北,無論是臺北還是部落,我都很熟悉,也有些陌生。」楊品驊說,他從小在都市長大,成長環境已經沒任何差別,但阿美族所有文化、歌謠和飲食習俗,只有回到部落跟族人聚會時才能體驗。
「我不會母語,回到部落反而格格不入了。」楊品驊對澎湃新聞稱。
雖然生活在都市,他卻發現自己身上永遠有一條無法撕掉的「標籤」。
「我們通常被視為特殊群體,人們會用奇怪眼神相待,由於入學考試時少數民族有加分,因此被很多同學認定有水分,無法獲得尊重。」楊品驊稱。
臺灣少數民族的生存卻與主流社會存在落差。
「我父輩一代,阿美族族人大多在工廠或工地上班,每次聚會都要去工地找人,最了不起是變成包工頭。」楊品驊說,他父親能做生意已經很少見了。
由於獨特的身份意識,讓他很早關注少數民族議題。大學期間,他也經常參與臺灣少數民族的相關會議和討論。
大學畢業後,他應聘至一家香港公司上班,並於2007年調任北京工作。
「北京每天都在變。」楊品驊說,作為外派人員,他對北京當地人的生活產生極大興趣,還為此和北京同事一起去聽相聲,了解北京人的普通生活狀態,北京的胡同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老北京的人間煙火都在胡同裡。」楊品驊說,北京也是中國本土文化的「大熔爐」,原來只在教科書閱讀的文化古蹟,到北京才發現都活靈活現擺在了眼前。
最關鍵的是,北京對待少數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令他驚訝。
「這裡所有文化形態都是平等的。」楊品驊說,他2008年辭去香港公司副總職務,決意留在北京為臺灣少數民族闖出一條道路。
早期,他先是在北京三元橋附近租了一間小倉庫居住,沒有暖氣,條件極為艱苦。為更好的了解、學習大陸生活和語言,那時他還常看電視劇《奮鬥》。
「北漂」生活不輕鬆,楊品驊還住過地下室,也曾迷惘自己的方向。
2012年,他用自己所有積蓄創建了漂流木文化藝術團,節目創作以展現臺灣少數民族族群風貌為主。藝術團不僅參加北京各大文化活動,還以此促進兩岸民間藝術文化的交流。
為配合漂流木文化藝術團的表演,楊品驊在前門大街擺了4個攤位,銷售臺灣少數民族農特產品及工藝品,起初生意不好做,每天賣多少,決定藝術團成員當晚吃什麼東西。
伴隨漂流木文化藝術團名氣日興,楊品驊創立了一個臺灣少數民族工藝品牌集成平臺,幫助臺灣少數民族工藝品提高銷量。
前幾年,他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在古樸靜謐的五道營胡同裡開設了一家音樂餐飲酒吧,這是大陸第一家臺灣少數民族音樂餐飲,它很快成為臺灣少數民族部落族人到北京的落腳地,也是大陸少數民族音樂人的根據地。
「曾和我一起並肩的有臺灣的阿美人、賽德克人、布農人、西南方的彝族、藏族、苗族、北方的蒙古族、俄羅斯族等夥伴,用共同的熱情和各民族的魅力,交織出無數歡樂的時光。」楊品驊在海峽論壇演講時稱。
認識大陸
近年來,楊品驊以臺灣少數民族歌手身份走遍大陸 68個城市,從海洋到高原,從北京前門到西南邊境,並在舞臺上完成了 500 餘場演出,讓大陸同胞能聽到來自「太平洋畔寶島的聲音」。
他認為此前少數民族在臺灣一直和主流社會有所脫節,而大陸發展極為驚人,更別說北京、上海、深圳和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總是日新月異。
「我希望讓族人不要再背離大陸發展的方向。」楊品驊說。在他看來,臺灣已經沒有創新的社會環境了。
楊品驊曾親身經歷臺灣經濟和文化從興盛到衰敗的過程。
「以前臺灣經濟好的時候,大家都有錢消費,全球好電影和文娛活動都往臺灣扎,如今大家生活都相對艱難,不輕易消費文化商品或文娛活動了,外資也都撤走了,街上的外國人也越來越少。」楊品驊認為,一個社會的知識精英階層最高追求是從事政治,這個社會定是畸形的。
大陸卻完全相反,人民收入不斷提高,看電影、演出、出國旅遊和購買奢侈品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最關鍵是全社會對創新充滿了期待。「在大陸,唯有創新才能生存。」楊品驊稱,當前臺灣還有部分年輕人對大陸存有誤解,最根本原因是沒有真正認識大陸。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看到兩岸信息誤區太多,他決定走進北京城大街小巷,用短視頻記錄真實的北京,給臺灣的家人和朋友了解。同時,他還發起「心手相連傳遞信心」的短視頻接龍行動,此舉得到大陸各地響應,最遠到中緬邊境的滄源,不少佤族學生也拍來視頻講村莊的防疫工作。
「祖國防疫沒有死角。」楊品驊演講時稱,比疫情更可怕的,是人心與謠言。他認為,作為一個新時代的年輕人,應該勇於挖掘真實。
而他願意站出來講述真相,是因為「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做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近年,楊品驊常到大陸很多地方演出和交流,乃至偏遠邊陲。有一次他到雲南滄源縣演出,不遠處是緬甸佤邦,兩地經常舉辦聯歡晚會,滄源這邊歌舞昇平,佤邦卻時刻擔心發生戰事。
「這說明國家安定是多麼重要。」楊品驊稱,當地很多老村民普通話說不好,卻能唱黨歌,可見當地老百姓對國家有很高的認同感。
有一次,他和父親到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參與萬人共舞的目瑙縱歌節。
目之所及的場面令他一生難忘。
「全場景頗族人穿著自己傳統的服飾,驕傲地向遊客展現自己的文化風採,萬人狂歡中,自治州提供各類的安全措施來保障族人完成祭典,歌舞散去,諾大無邊的場地居然看不到垃圾,也看不到推搡擁擠。」楊品驊說,當時父親激動地對他說:「這不就是我們一生在努力的嗎? 」
「民族復興的希望深植在每一寸土壤裡,不管是世界級的一流城市,還是純樸的民族村寨。」楊品驊在海峽論壇演講稱。
2018年開始,他所創建的文化藝術團和餐廳在大陸擁有相當的知名度,盈利狀況趨於穩定,大陸媒體也把目光聚集在了他身上。
在北京打拼這麼多年,楊品驊也經常想念家鄉,但他已習慣了這座城市的節奏,平常忙於工作,很少回去臺灣。今年春節,他把父母接到北京過年,父親陪他一直待到快4月份才回去。
「我或許退休時才會回到臺灣,看老家是不是真的改變了。」楊品驊說。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