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的臺灣少數民族青年,如何在大陸找到國家認同

2020-12-19 中國青年報

「今年在巨大的考驗中體悟,我也更加有自信的向世界表達 : 我來自臺灣的部落,我是驕傲的中國人。」

9月20日,第十二屆海峽論壇大會,臺灣少數民族歌手楊品驊以臺灣青年代表身份發言,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政治立場。

2020年9月20日,楊品驊在海峽論壇以臺灣少數民族青年代表的身份發言。

此舉在不少朋友看來極為「大膽」。

「很多朋友問:臺灣反對的聲浪緊張,為什麼你選擇站上演說臺?甲午之恥,當日本人攻進部落後的百年以來,我們臺灣少數民族在主流聲音裡沉默了多少年?」楊品驊在個人社交帳號寫出上述感受。

他很珍惜這次在海峽論壇上的演講機會。

「這一次,要讓兩岸聽見部落的聲音。」楊品驊在演講中稱,「今天,不是激昂的歌聲,而是肺腑之言。」

作為一個「北漂」臺灣青年,多年的大陸生活讓他有了更清晰的國家認同感。

「找到了回家的感覺。」楊品驊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稱,到北京才發現大陸對少數民族文化很包容,沒有邊緣化,而且是平等的。

臺灣少數民族歌手楊品驊

闖蕩北京

1982年,楊品驊出生於臺灣花蓮縣吉安鄉娜荳蘭部落,這是一個阿美族部落,小時候,他跟隨父親定居新北市永和區,之後在臺北求學、成長。

少數民族出身,他一度面臨身份認同層面的尷尬。

「我童年時期在部落成長,但我念書、生活卻都在臺北,無論是臺北還是部落,我都很熟悉,也有些陌生。」楊品驊說,他從小在都市長大,成長環境已經沒任何差別,但阿美族所有文化、歌謠和飲食習俗,只有回到部落跟族人聚會時才能體驗。

「我不會母語,回到部落反而格格不入了。」楊品驊對澎湃新聞稱。

雖然生活在都市,他卻發現自己身上永遠有一條無法撕掉的「標籤」。

「我們通常被視為特殊群體,人們會用奇怪眼神相待,由於入學考試時少數民族有加分,因此被很多同學認定有水分,無法獲得尊重。」楊品驊稱。

臺灣少數民族的生存卻與主流社會存在落差。

「我父輩一代,阿美族族人大多在工廠或工地上班,每次聚會都要去工地找人,最了不起是變成包工頭。」楊品驊說,他父親能做生意已經很少見了。

由於獨特的身份意識,讓他很早關注少數民族議題。大學期間,他也經常參與臺灣少數民族的相關會議和討論。

大學畢業後,他應聘至一家香港公司上班,並於2007年調任北京工作。

「北京每天都在變。」楊品驊說,作為外派人員,他對北京當地人的生活產生極大興趣,還為此和北京同事一起去聽相聲,了解北京人的普通生活狀態,北京的胡同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老北京的人間煙火都在胡同裡。」楊品驊說,北京也是中國本土文化的「大熔爐」,原來只在教科書閱讀的文化古蹟,到北京才發現都活靈活現擺在了眼前。

最關鍵的是,北京對待少數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令他驚訝。

「這裡所有文化形態都是平等的。」楊品驊說,他2008年辭去香港公司副總職務,決意留在北京為臺灣少數民族闖出一條道路。

早期,他先是在北京三元橋附近租了一間小倉庫居住,沒有暖氣,條件極為艱苦。為更好的了解、學習大陸生活和語言,那時他還常看電視劇《奮鬥》。

「北漂」生活不輕鬆,楊品驊還住過地下室,也曾迷惘自己的方向。

2012年,他用自己所有積蓄創建了漂流木文化藝術團,節目創作以展現臺灣少數民族族群風貌為主。藝術團不僅參加北京各大文化活動,還以此促進兩岸民間藝術文化的交流。

為配合漂流木文化藝術團的表演,楊品驊在前門大街擺了4個攤位,銷售臺灣少數民族農特產品及工藝品,起初生意不好做,每天賣多少,決定藝術團成員當晚吃什麼東西。

伴隨漂流木文化藝術團名氣日興,楊品驊創立了一個臺灣少數民族工藝品牌集成平臺,幫助臺灣少數民族工藝品提高銷量。

前幾年,他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在古樸靜謐的五道營胡同裡開設了一家音樂餐飲酒吧,這是大陸第一家臺灣少數民族音樂餐飲,它很快成為臺灣少數民族部落族人到北京的落腳地,也是大陸少數民族音樂人的根據地。

「曾和我一起並肩的有臺灣的阿美人、賽德克人、布農人、西南方的彝族、藏族、苗族、北方的蒙古族、俄羅斯族等夥伴,用共同的熱情和各民族的魅力,交織出無數歡樂的時光。」楊品驊在海峽論壇演講時稱。

認識大陸

近年來,楊品驊以臺灣少數民族歌手身份走遍大陸 68個城市,從海洋到高原,從北京前門到西南邊境,並在舞臺上完成了 500 餘場演出,讓大陸同胞能聽到來自「太平洋畔寶島的聲音」。

他認為此前少數民族在臺灣一直和主流社會有所脫節,而大陸發展極為驚人,更別說北京、上海、深圳和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總是日新月異。

「我希望讓族人不要再背離大陸發展的方向。」楊品驊說。在他看來,臺灣已經沒有創新的社會環境了。

楊品驊曾親身經歷臺灣經濟和文化從興盛到衰敗的過程。

「以前臺灣經濟好的時候,大家都有錢消費,全球好電影和文娛活動都往臺灣扎,如今大家生活都相對艱難,不輕易消費文化商品或文娛活動了,外資也都撤走了,街上的外國人也越來越少。」楊品驊認為,一個社會的知識精英階層最高追求是從事政治,這個社會定是畸形的。

大陸卻完全相反,人民收入不斷提高,看電影、演出、出國旅遊和購買奢侈品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最關鍵是全社會對創新充滿了期待。「在大陸,唯有創新才能生存。」楊品驊稱,當前臺灣還有部分年輕人對大陸存有誤解,最根本原因是沒有真正認識大陸。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看到兩岸信息誤區太多,他決定走進北京城大街小巷,用短視頻記錄真實的北京,給臺灣的家人和朋友了解。同時,他還發起「心手相連傳遞信心」的短視頻接龍行動,此舉得到大陸各地響應,最遠到中緬邊境的滄源,不少佤族學生也拍來視頻講村莊的防疫工作。

「祖國防疫沒有死角。」楊品驊演講時稱,比疫情更可怕的,是人心與謠言。他認為,作為一個新時代的年輕人,應該勇於挖掘真實。

而他願意站出來講述真相,是因為「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做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近年,楊品驊常到大陸很多地方演出和交流,乃至偏遠邊陲。有一次他到雲南滄源縣演出,不遠處是緬甸佤邦,兩地經常舉辦聯歡晚會,滄源這邊歌舞昇平,佤邦卻時刻擔心發生戰事。

「這說明國家安定是多麼重要。」楊品驊稱,當地很多老村民普通話說不好,卻能唱黨歌,可見當地老百姓對國家有很高的認同感。

有一次,他和父親到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參與萬人共舞的目瑙縱歌節。

目之所及的場面令他一生難忘。

「全場景頗族人穿著自己傳統的服飾,驕傲地向遊客展現自己的文化風採,萬人狂歡中,自治州提供各類的安全措施來保障族人完成祭典,歌舞散去,諾大無邊的場地居然看不到垃圾,也看不到推搡擁擠。」楊品驊說,當時父親激動地對他說:「這不就是我們一生在努力的嗎? 」

「民族復興的希望深植在每一寸土壤裡,不管是世界級的一流城市,還是純樸的民族村寨。」楊品驊在海峽論壇演講稱。

2018年開始,他所創建的文化藝術團和餐廳在大陸擁有相當的知名度,盈利狀況趨於穩定,大陸媒體也把目光聚集在了他身上。

在北京打拼這麼多年,楊品驊也經常想念家鄉,但他已習慣了這座城市的節奏,平常忙於工作,很少回去臺灣。今年春節,他把父母接到北京過年,父親陪他一直待到快4月份才回去。

「我或許退休時才會回到臺灣,看老家是不是真的改變了。」楊品驊說。

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臺灣少數民族:認同中華民族,支持「九二共識」
    臺灣參訪團團員在座談會上表示,臺灣的少數民族認同中華民族,支持「九二共識」,希望深入了解大陸的民族政策,深化與大陸特別是大陸少數民族的交流,兩岸一家親。參訪團團長廖世傑向記者介紹了「中華兩岸少數民族文化經貿交流協會」支持「九二共識」聲明,聲明表示,臺灣少數民族現在所說的語言,所用的文字,都是中華民族共用的語言與文字,我們何其有幸與中華民族成為一家人,大陸對於少數民族的保護與尊重有目共睹,不管是民族語言文化的保護,還是民族產業的支持、民族學校的創設、民族自治區的設立,都令人羨慕。
  • 出書「看大陸」的臺灣「北漂」郭雪筠:現在回臺灣已經不習慣
    相比很多在無望中承受與忍耐的臺灣年輕一代,她顯得更有勇氣,當年決絕地離開了瀰漫著「溫吞」氣質的臺灣,奔赴北京,湧進「北漂」大軍發展。當我想批評某一個大陸現象時,她會列舉臺灣相似例子,如此一來比單刀直入地痛批大陸做得如何如何差更讓讀者看得進去。「這六年大陸人對臺灣印象由好轉差,雖然現實中多數人對臺灣人還是很好,但是氛圍的轉變我相信許多人都有體會。我身為文化從業者,一方面我害怕兩岸民意對立,但一方面我卻又無話可說,因為昔日大陸人也給過臺灣友好,是政治操弄下的臺灣沒有去珍惜。
  • 臺灣阿美人楊品驊「北漂」13年:「在店裡實現兩岸少數民族融合」
    (聚焦海峽論壇)臺灣阿美人楊品驊「北漂」13年:「在店裡實現兩岸少數民族融合」中新社廈門9月20日電 題:臺灣阿美人楊品驊「北漂」13年:「在店裡實現兩岸少數民族融合」中新社記者楊品驊坦承,他立意於把臺灣少數民族文化以文創形式行銷大陸,族人同胞卻囿於視野和「多年看不到部落的發展」,常對「未知的事情卻步」,總覺得「幸福不會這麼簡單降臨」而放棄築夢。他笑說,自己曾向族人描述北京奧運之光,卻被質疑「那是大陸的主線城市,當然又快又好」。「北漂」之路並非沒有坎坷。
  • 臺灣少數民族青年冬令營在長春交流其樂融融(組圖)
    臺灣少數民族青年用民族樂器演奏   10日長春消息   2006年臺灣少數民族青年學生冬令營昨日上午前往吉林大學參訪  2月9日,臺灣少數民族青年學生冬令營前往吉林大學參訪。熱情的學校領導向臺灣少數民族學生介紹了大陸高校的少數民族政策與吉林大學的相關情況,並與臺灣知名人士、民意代表廖國棟坦誠探討了兩岸教育的相關問題。吉林大學表示歡迎更多臺灣青年來該校參訪和求學。
  • 臺灣「北漂」女生:在北京有盼頭 再回臺已不習慣
    原標題:出書「看大陸」的臺灣「北漂」郭雪筠:現在回臺灣已經不習慣郭雪筠「我是2012年到北京的,那時還是太平洋的風,大陸人對臺灣的好奇還沒有減退。我那時一方面訝異,一方面也自覺羞愧──我知道大陸人看臺灣總是看到好的一面,而臺灣則相反。」
  • 臺灣阿美人楊品驊:回憶「北漂」13年的最大收穫
    四年前,來自臺灣花蓮的阿美人歌手楊品驊在北京雍和宮商圈,開了一家臺灣少數民族風情的音樂餐廳。回想起闖北京這13年,他最大的收穫是「在店裡實現兩岸少數民族融合」。  楊品驊坦承,他立意於把臺灣少數民族文化以文創形式行銷大陸,族人同胞卻囿於視野和「多年看不到部落的發展」,常對「未知的事情卻步」,總覺得「幸福不會這麼簡單降臨」而放棄築夢。  他笑說,自己曾向族人描述北京奧運之光,卻被質疑「那是大陸的主線城市,當然又快又好」。  「北漂」之路並非沒有坎坷。
  • 文化交流讓臺灣青年看見「新大陸」
    對於兩岸關係,很多臺灣青年們也有話說。11月27日,海外網舉辦第23期金臺沙龍活動,邀請了四位在大陸學習、工作的臺青,聽他們講了講與大陸有關的故事。如何看待未來的兩岸關係走向?陳翊瑄(清華博士):我覺得最大的贏家是民眾。我們這一票可能造成政治上的變化,就是用選票去教訓這些你看不慣的政黨。在這個變化下,高雄和其他城市,現在又可以加強兩岸交流,對經濟發展也有利。張立齊(北大博士):臺灣青年中有一部分人已經覺醒。
  • 特寫:把「心」帶來大陸的臺灣青年
    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記者陳舒、查文曄)20日的首都賓館錦雲廳內,來北京十年頭一回沒能回臺灣過年的陳文成,和本計劃帶父親在北京體驗大陸年味的楊品驊不期而遇,他們笑言兩人最大的共同點就是雖「都沒能看到大陸的廟會」,但卻親身體會到「兩岸就是骨肉天親」「交流是割不斷的」。
  • 最近大陸這些事兒,臺灣青年怎麼看?
    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各大知名高校的在讀臺灣青年學生以及在京工作、創業的臺灣青年代表近20人參加論壇。本屆論壇以「十三五規劃與供給側改革」為主題,邀請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所所長左傳長開展了關於「十三五規劃與創新發展」的講座。左傳長對當前經濟運行和發展環境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研判,對「十三五」規劃綱要進行了講解,並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了重點解讀。
  • 「臺灣政治上不認同大陸,經濟上卻想依賴,天下哪有這麼便宜的事!」
    兩岸關係進入賽局博弈的同時,大陸應可積極考慮在「一國兩制」下,提供臺灣青年赴大陸考公職、考教師的機會。臺灣中正大學政治學暨研究所教授廖坤榮廖坤榮為美國肯塔基大學政治學博士,學術專長包括比較政府與政治、政治經濟學、兩岸關係研究、社會企業發展與實作等。廖坤榮表示,兩岸關係先看當下兩岸認同問題。
  • 臺灣教授:政治上不認同大陸,經濟上卻想依賴,天下沒有這麼好的事
    據中評社7月7日報導,臺灣中正大學政治學暨研究所教授廖坤榮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臺灣受到新政治文化影響,對大陸的認同已在淡化,唯有經濟理性的寶劍可以打敗意識型態。兩岸關係進入賽局博弈的同時,大陸應可積極考慮在「一國兩制」下,提供臺灣青年赴大陸考公職、考教師的機會。
  • (兩岸關係)特寫:把「心」帶來大陸的臺灣青年
    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記者陳舒、查文曄)20日的首都賓館錦雲廳內,來北京十年頭一回沒能回臺灣過年的陳文成,和本計劃帶父親在北京體驗大陸年味的楊品驊不期而遇,他們笑言兩人最大的共同點就是雖「都沒能看到大陸的廟會」,但卻親身體會到「兩岸就是骨肉天親」「交流是割不斷的」。
  • 臺灣青年高呼「我是驕傲的中國人」,民進黨當局氣壞了
    他表示,通過自己的足跡,看到更真實的大陸,還說要勵志做好族人的眼睛,為中華民族團結,共築中國夢,添一份心力。發言中,他突然舉起手高喊:「我來自臺灣的部落,我是驕傲的中國人」,引來現場嘉賓紛紛鼓掌。楊品驊在大陸發展楊品驊的北漂之路不是沒有坎坷,當初一人在北京奮鬥,蝸居過地下室,後來他開了大陸第一個臺灣少數民族音樂餐廳,很快那間餐廳成為臺灣許多部落族人來京發展的棲息之地。
  • 臺灣青年楊品驊:歷史還給臺灣少數民族一個說出真相的機會
    臺灣青年楊品驊作為臺灣少數民族代表在「紀念臺灣光復7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發言,對於在「臺獨課綱」下成長起來的臺灣「人造獨」青年如何認識歷史的真相,他在會後接受採訪時表示,現在課本上不寫的內容可以通過自媒體以及相互的交流來了解,甚至兩岸的一些娛樂內容都可以進行關於對方人土風情的介紹。
  • 臺灣青年楊品驊:臺少數民族有了說出真相機會
    據香港中評社報導,臺灣青年楊品驊作為臺灣少數民族代表在「紀念臺灣光復7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發言,對於在「臺獨課綱」下成長起來的臺灣「人造獨」青年如何認識歷史的真相,他在會後接受中評社採訪時表示,現在課本上不寫的內容可以通過自媒體以及相互的交流來了解,甚至兩岸的一些娛樂內容都可以進行關於對方人土風情的介紹
  • 阿里山沒了大陸遊客,臺灣少數民族部落面臨消亡危機
    過去陸客到阿里山觀光除了帶來大筆觀光商機,更為臺灣少數民族鄒族部落創造就業機會。然而隨著兩岸關係轉冷,加上新冠疫情盛行,阿里山觀光業績一落千丈。對此,無黨籍嘉義縣少數民族議員武清山接受訪問表示,如果現狀持續惡化,恐怕阿里山鄒族部落經營的餐廳和民宿都要倒閉,面臨人口外流和凋零的噩運。武清山今年58歲,前年地方選舉以無黨籍當選嘉義縣山區少數民族議員,現為嘉義縣議會「無黨問政聯盟」成員之一。
  • 臺灣少數民族母語教師參訪團訪皖
    中新社合肥9月15日電 (記者 趙強)臺灣少數民族母語教師參訪團15日赴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牌坊回族滿族鄉參訪,並與安徽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及民族小學老師座談交流。據介紹,參訪團成員來自臺灣新北、臺北、高雄、南投及桃園等地,由阿美族、泰雅族、卑南族等臺灣少數民族母語老師組成,共33人。參訪團團長、臺灣中華兩岸少數民族文化經貿交流協會理事長廖世傑告訴記者,參訪團成員幾乎都是第一次來安徽。
  • 臺灣女孩「北漂」5年 出書聊大陸
    在北京工作的臺灣女孩郭雪筠住在地鐵沿線的一個建好幾十年的老小區中,和許多「北漂」一樣,她每月花1500元租住一間次臥,每天走十五分鐘坐地鐵上班,一路經過麻辣燙、肉夾饃、涼皮、手抓餅的攤子。因為我可以賺得多嘛,而且我真的希望大陸書市上能有一本寫兩岸交流互動的書,能夠讓大陸人了解一下,臺灣人不是那樣子的。」雖然有過在臺灣被批評的顧慮,甚至一度不敢用自己的真名出書,但她現在已經沒了這樣的糾結,她想也在臺灣出版這本書,「希望臺灣人能夠了解大陸,不是一天到晚看到髒亂差、經濟好,能看到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 上海旅行業者將推出「臺灣少數民族部落遊」
    吳亞明攝  在結束7天6夜的臺灣東部三縣少數民族部落主題旅遊「踩點」之後,上海16家大型旅行社負責人今天在臺北的分享會上表示,將儘快聯手推出「臺灣少數民族部落遊」產品,並爭取在今年8月18日前成行。  今年5月初,上海市副市長翁鐵慧到訪花蓮、臺東「原住民」部落,留下深刻印象。「立委」高金素梅倡議上海旅遊局能專門組織業者考察。
  • 臺灣青年教師眼中的大陸「惠臺政策」
    來到大陸前,在臺灣對未來是懵懂的;來到大陸兩年,她發現自己如一顆遒勁的大樹,雙腳像樹根一樣有力的在大陸這片土地上生長,找到充實豐盈的人生成長舞臺。  兩年「登陸」心路,王孟筠向人民政協報記者坦言,「如果兩年前她沒有勇敢走出這一步,自己的人生舞臺不可能有如此的廣度和成就。」  □惠臺政策讓她與大陸結緣  「沒想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