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讓臺灣青年看見「新大陸」

2020-12-17 人民日報海外網

海外網11月30日電島內九合一選舉剛剛結束,民進黨遭遇雪崩式潰敗。「韓國瑜現象」折射出的不僅是民進黨執政的不得人心,更是島內民眾對兩岸關係回暖的期待。對於兩岸關係,很多臺灣青年們也有話說。11月27日,海外網舉辦第23期金臺沙龍活動,邀請了四位在大陸學習、工作的臺青,聽他們講了講與大陸有關的故事。

張立齊(攝影:謝明)

「九合一」後:盼加強兩岸交流

海外網:九合一選舉結束了,在島內年輕人看來,誰是贏家,誰是輸家?如何看待未來的兩岸關係走向?

陳翊瑄(清華博士):我覺得最大的贏家是民眾。我們這一票可能造成政治上的變化,就是用選票去教訓這些你看不慣的政黨。在這個變化下,高雄和其他城市,現在又可以加強兩岸交流,對經濟發展也有利。

張立齊(北大博士):臺灣青年中有一部分人已經覺醒。在臺灣經濟發展現狀下,民進黨讓人民很痛苦,讓年輕人沒出路。兩岸要交流、要開放,臺灣才會好。網上已經有很多人反映,支持兩岸交流,他們都覺得臺灣的經濟能因此變得更好。

郭雪筠(兩岸媒體人):「韓流」(韓國瑜潮流)絕對是一個現象,很多老記者都沒有想到韓國瑜會贏,而且贏這麼多。我覺得,今後臺灣選舉會慢慢走向務實模式,不管是民進黨、國民黨都要務實地提出,在兩岸路線方面要注重什麼。

王裕慶(北大博士):在我來看,未來兩岸先可以先從交流開始,再慢慢融合。

王裕慶(攝影:謝明)

中華文化認同:這很難被「臺獨」挑撥

海外網:民進黨當局執政期間一直搞「去中國化」,但與此同時,他們也無法與中華文化絕對切割,如何看待這種矛盾的心態?作為臺灣青年,你們對中華文化到底怎麼看?

張立齊:我讀大學時開始參與兩岸交流,這重塑了我對中華文化的認識,重塑我對國家、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我們要多鼓勵臺灣青年「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多到大陸看一看。現在兩岸交流活動非常豐富,我接觸的很多臺灣青年,來了一次就有很大的心理震撼。他們不只看到文物古蹟,也看到大陸現代化的發展、經濟的蓬勃,這對臺灣青年重新建構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有良好的幫助。民進黨「去中國化」的勢頭,抵不過臺灣同胞的心理追求,這個逆流,不會長久。

王裕慶:像我們這四個臺生,雖然大家觀點不盡相同,但有一樣絕對相同,我們在談中華文化時,是一致的,這種東西很難被「臺獨」分子挑撥。我們在座這些人,誰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陳翊瑄:民進黨更多在作秀,他們不過就是想用「鄉土文化」取代中國文化,但我們的鄉土文化裡面,本身就有中國文化。

郭雪筠(攝影:謝明)

文化交流:年輕人愛看《延禧攻略》、刷淘寶

海外網:民進黨執政期間試圖通過修改教科書、「轉型正義」等手段在島內大肆推行「去中國化」,這是否影響島內年輕人對大陸的看法?島內年輕人究竟如何看待大陸,還會有刻板印象嗎?

陳翊瑄:很多沒有來過大陸的人,他們對大陸的刻板印象已經漸漸不再,我們可以通過網絡了解更多消息。

郭雪筠:臺灣許多小青年、很多95後對大陸認知很強,他們看《延禧攻略》,關注「雙十一」購物節。這不只會影響他們自己對大陸的認知,也會影響兩岸關係的發展。

王裕慶: 我2017年回臺灣的時候,有特別留意臺灣青年人對大陸印象。現在臺灣青年喜歡買大陸手機,OPPO變成臺灣年輕人的主流,賣得比iPhone還好。十年前我回臺灣的時候,很多人都說大陸貨是山寨,但現在每個人都買。現在網絡很發達,臺灣有很多年輕人知道「雙十一」,有很多人去淘寶買東西。

張立齊:我們來到大陸學習,希望把大陸發展前景、經濟現代化的發展模式介紹給臺灣同胞,能夠幫助臺灣持續發展,幫助臺灣社會恢復生機。

陳翊瑄(攝影:謝明)

臺生心聲:來大陸發展實現自我

海外網:我們看到這兩年有越來越多臺生「西進」大陸,甚至來這裡創業,是什麼原因讓你們選擇來大陸?來到這裡心態有什麼變化?

張立齊:臺灣的朋友經常在抱怨島內的發展,這個做不了,那個做不了,在大陸就能做到很多你想做的事情。臺灣年輕人應該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大陸只要你敢闖,只要你敢想,很多事情你想做就能做到。在大陸,我一直在自我實現。

王裕慶:我最初來大陸是因為兩岸婚姻,但來到大陸,我開始慢慢了解這裡,包括整個大陸社會的情況。大陸機會比臺灣多,甚至比美國、加拿大機會還多,還有先進的科技。

陳翊瑄:我來這裡發展,是因為在大陸看得到未來,在這裡可以凸顯我們中國人的國際地位。在臺灣,想要做一件事情特別難,尤其創業,得不到支持。如果想要更走向國際化,還是會想留在大陸。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情懷和認同感。我們從小接受的歷史教育,讓我們對中國大陸的大好河山都有認同。傳統文化對我們的影響還是挺深,尤其是像前陣子大家在討論的金庸,他所描繪的武俠和中國文化對我們這一代人影響特別深。(李萌/整理)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相關焦點

  • 流行文化讓臺灣看見「新大陸」(看臺絮語)
    兩岸政治對立加劇之際,臺灣民間對大陸的好感度卻逆勢上揚,折射出值得深究的兩岸關係新趨勢。   臺灣社會對大陸的誤解之深,可說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從臺灣日據時期一直到本世紀初,從「劣等民族」到「反共」「反中」「恐中」宣傳再到「去中國化」教育,島內民眾被灌輸的大陸形象,多半偏於負面且嚴重扭曲失真。   但就在這七八年間,事情起了變化。
  • 臺灣青年赴大陸交流活動成果展臺北舉行
    (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展示兩岸青年交流活動成果的「青春的一百種故事」展覽12月1日在臺北舉辦開幕式,通過文字、圖片、視頻和青年創作的作品,展現五個主題活動交流團赴大陸期間發生的精彩紛呈、難以忘懷的故事。  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的陳致瑋參加了「兩岸青年體育交流研討會暨北京冬奧體驗營」。
  • 楊祖珺:用文化彌合臺灣青年對大陸認知的「時差」
    中新社北京12月12日電 題:楊祖珺:用文化彌合臺灣青年對大陸認知的「時差」  作者 夏守智 陳小願  1988年1月14日,首個臺灣返鄉探親團從臺北出發,繞道香港前來大陸。  「這也算完成半個世紀前林獻堂、丘念臺等臺灣抗日前輩的遺志。」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副教授楊祖珺近日來北京參加紀念兩岸開放民間交流30周年活動,談起30年前自己推動並參與臺灣返鄉探親團的故事,一切恍若昨日。  作為上世紀70年代臺灣民歌運動的重要推手,楊祖珺說,正因投身民歌運動,她才會在30年前積極推動老兵回鄉。
  • 職派攜手臺灣青年交流協會,共建臺灣高校學子大陸實習就業孵化器
    2019年6月23日-6月26日職派CEO魏錸受海峽兩岸青年交流協會邀請赴臺交流兩岸大學生就創業交流互通事宜洽談落地職派(臺灣)就創業服務平臺拓寬臺灣學子赴大陸實習及就創業機會深化兩岸青年的就創業交流CEO
  • 臺灣青年來大陸「充電」成兩岸交流新趨勢
    臺灣大學生合影留念。 湖南中醫藥大學供圖 攝隨著大陸經濟快速發展和兩岸經濟文化交流不斷深入,越來越多臺灣青年利用假期來大陸「充電」。這一現象成為兩岸交流的新趨勢。7月6日至11日,包括黃冠豪在內的百名臺灣大學生在湖南參加了2019百名臺灣大學生湖湘文化研學營。
  • 大陸:臺灣青年的創業新選擇
    首屆兩岸大學生就業創業江蘇行活動圓滿落幕大陸:臺灣青年的創業新選擇 本報記者 張寶鈺 《 青年參考 》( 2015年08月04日   16 版)
  • 大陸青年交流團訪問臺灣慈濟基金會
    大陸青年交流團訪問臺灣慈濟基金會 2012年10月26日 00:21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灣青年大陸創業熱情高 分享臺味冀交流合作
    【解說】午餐時間,來自臺灣桃園的創業青年遊平開始忙碌了起來,備菜、做飯、擺盤,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裡,他一刻都沒停,臺味十足的便當一份一份地打包好給顧客送去。福建省漳州市臺商投資區是大陸臺資企業發展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到此創業。遊平就是其中的一員。
  • 10年「杭漂」臺灣青年陳聖浩:文化始終是兩岸交流的橋梁
    中新網杭州12月21日電(趙曄嬌 徐翹楚)「我始終認為,文化是兩岸交流的橋梁,挖掘兩岸文化元素就是我們的特色和使命。希望可以通過文化交流和教育融合將大陸與臺灣的精粹和氣息展現出來。」在從事了10年文化傳播和幼兒教育之後,陳聖浩更加堅定了文化對於兩岸交流的重要性。
  • 臺灣中學生赴京參訪交流 體驗大陸校園文化
    (北京市臺聯 鞏珅 攝)  中國臺灣網5月17日北京訊 為增加兩岸青年文化交流,增強京臺兩地青年的深厚情誼,應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邀請,由中華兩岸交流促進會理事長羅海芸為團長的臺北市大同高級中學一行33人,5月16日抵京開展為期5天的專題參訪活動。
  • 陳春聲:客家文化是粵臺交流紐帶 鼓勵青年交流
    隨著客家人向臺灣遷移,大陸客家很多民間神的信仰,也在臺灣得到了非常好的傳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就是粵臺客家相近的民間習俗。包括各種節日儀式、飲食習慣等、建築形制、婚姻嫁俗、喪葬禮儀等等,臺灣的客家鄉村有許多是從大陸這邊承襲過去,再加以發展的。
  • 民進黨當局抹黑大陸難阻兩岸青年交流
    「懶人包」的內容包括「從大陸轉赴歐美高校深造較以往困難」「中美貿易摩擦致中國大陸就業創業情勢日益嚴峻」「大陸疫情信息不透明」「部分大陸學歷在臺不被承認」等等。這些信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都是臺當局憑空捏造的虛假信息,其目的在於製造兩岸之間新的對立,恐嚇臺灣學生赴大陸求學發展,破壞兩岸教育與文化交流。
  • 從「遇見大陸」到「看見臺灣」
    2008年兩岸關係邁入和平發展軌道,兩岸交流開啟嶄新局面。隨著兩岸「三通」的實現和大陸居民赴臺旅遊開放,大陸同胞終於有了遊歷祖國寶島、看見美麗臺灣的機會,兩岸人員往來由此呈現出雙向化的繁榮景象。  相比受中老年遊客青睞的團隊遊,兩岸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個人遊。
  • 臺灣青年在大陸築夢「鄉愁」
    臺灣青年在大陸築夢「鄉愁」 2020年12月09日 08:39:00來源:新華網 在8日舉辦的「兩岸鄉建鄉創融合發展論壇活動」上,來自臺灣的建築規劃師張欣頤說。  作為2020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本次活動以「青春築夢 不負韶華——兩岸青年建築師攜手鄉建鄉創,助推鄉村振興」為主題,來自兩岸的青年企業家、建築設計師與福建多個部門代表齊聚廈門,共同解讀惠臺政策、分享經驗,共話閩臺深化鄉建鄉創交流合作的新機遇。  「始於情懷,但不止於情懷。」
  • 2018年兩岸青年主題交流周在福州啟動 50多名臺灣學生感受大陸雙創...
    中國臺灣網8月21日福州訊 日前,由中國華藝廣播公司主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福建省閩臺文化交流中心等單位協辦的「華廣青年匯·雙創趴趴走——2018年兩岸青年主題交流周」活動在福州零到壹創業小鎮正式啟動。
  • 上海長寧區接待臺灣青年交流團
    上海長寧區接待臺灣青年交流團 2017年06月12日 09:33: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圖片來源:長寧區臺辦)  中國臺灣網6月12日長寧區訊 6月5—9日,上海長寧區臺辦在趙紅旗主任的帶領下全程接待了臺灣高雄、桃園、嘉義、雲嶺等地區的青年交流團一行26人。
  • 臺灣大學生:兩岸青年交流應向縱深發展
    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攝   中新社漳州7月24日電 (記者 陳小願)多位正在福建參加「情系青春——兩岸青年八閩行」的臺灣大學生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兩岸青年交流很有必要,應向縱深方向發展,不因臺灣政局變化而受影響。  臺灣東吳大學法律系學生徐于晴第一次來福建。
  • 臺灣青年看大陸:「我來對地方了!」
    臺灣青年翁安石。(圖片由受訪者提供)中國臺灣網訊 (記者 陳文韜)外公是北京人、母親在臺灣商務文教交流協會做兩岸交流的相關工作,來自臺灣臺中市的大三學生翁安石與大陸註定有著密不可分的緣分。他還表示,大陸的重點大學匯集五湖四海各民族的同學,他可以在東北和福建的同學講閩南話,和雲南、甘肅等地區的同學交流不同民族的文化,這個充滿豐富多元色彩的校園讓他大開眼界。
  • 臺灣學子感謂真正地看見大陸
    首先是南京的青奧會博物館,裡面展示了很多紀念品,包括運動員的籤名比賽服、各屆比賽的火炬與獎牌。在身為系籃球隊隊長的王天碁看來,這些對於鼓勵運動員來說是很重要的,臺灣真的應該加強對體育的投資。   另外,王天碁也表示,南京老門東也十分美麗,而且歷史文化的氣息也很厚重,很多商店中販售的文創產品感覺也並不遜於臺灣,而他本人也買了很多紀念品。
  • 臺灣青年:希望搭建起兩岸青年合作交流的平臺
    福建省漳州市臺商投資區是大陸臺資企業發展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到此創業。遊平就是其中的一員。【解說】2015年,22歲的遊平決定從臺灣來到大陸創業,開始為自己和家人的未來打拼。彼時的臺商投資區剛剛設立兩年,各方面都在建設初期,但是遊平依舊看好這裡的發展前景,決定和臺投區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