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祖珺:用文化彌合臺灣青年對大陸認知的「時差」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楊祖珺:用文化彌合臺灣青年對大陸認知的「時差」

2017-12-12 18:41:4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李夏君

  中新社北京12月12日電 題:楊祖珺:用文化彌合臺灣青年對大陸認知的「時差」

  作者 夏守智 陳小願

  1988年1月14日,首個臺灣返鄉探親團從臺北出發,繞道香港前來大陸。闊別故土四十載的老兵抵達廣州,並未直接回家,而是前往西安拜謁黃帝陵。

  「這也算完成半個世紀前林獻堂、丘念臺等臺灣抗日前輩的遺志。」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副教授楊祖珺近日來北京參加紀念兩岸開放民間交流30周年活動,談起30年前自己推動並參與臺灣返鄉探親團的故事,一切恍若昨日。

  作為上世紀70年代臺灣民歌運動的重要推手,楊祖珺說,正因投身民歌運動,她才會在30年前積極推動老兵回鄉。

  她還記得,1970年代臺灣流行「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的順口溜;西方文化處於強勢地位,唱英文歌曲、吃漢堡喝可樂、讀美國名校成為一代乃至幾代人共同的價值追求,而「我們自己的文化與歌曲被忽視了」。

  原本也打算赴美留學,楊祖珺因緣際會進入了《夏潮》雜誌社工作,接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洗禮,也了解了當時大陸的發展情況;受到李雙澤等民歌運動奠基者的影響後,她響應「唱自己的歌」的號召。

  「《少年中國》《愚公移山》《送別》這些歌對我影響很大。唱歌不僅是娛樂消遣,更是自我文化表達。『唱自己的歌』代表了文化覺醒,既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與繼承,也是對一味西化的反對。」她說。

  正是基於這份文化認同,楊祖珺致力於打破兩岸隔絕狀態,也決定盡己所能幫助老兵回大陸探親。

  轉眼間,30年已成為過去。楊祖珺認為,兩岸交流合作固已成大勢所趨,但很多臺灣年輕人對大陸的認知卻存在「時差」。「如今的大陸經濟社會經過高速發展,早已不是60年前或30年前的模樣,可我接觸過的一些臺灣學生對大陸的了解甚至還不如我的父輩」。

  對此,楊祖珺認為,臺灣的一些政治人物和大學教師要負起責任。長時間的不當教育和出於政治算計的刻意抹黑,讓臺灣年輕人不能客觀了解大陸的發展,很多沒到過大陸的學生僅憑想像,拼湊心中不完整甚或扭曲的大陸意象。

  她表示,雖然兩岸開放交流已經30年,2008年起更一度步入「歷史最好時期」,但是大部分交流合作限於觀光、經貿等具體議題,對歷史和文化維度的了解與體認則相對缺位。長期的「去中國化」教育,讓臺灣民眾特別是青年一代對中華傳統文化知之甚少。

  楊祖珺說,兩岸有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應挖掘其中的養分,用文化的力量彌合臺灣青年的認知「時差」。(完)

相關焦點

  • 楊祖珺:回望臺灣「校園歌曲」之初
    楊祖珺口中的「知識青年創作歌謠」即大陸所稱的「臺灣校園歌曲」,擁有從「50後」到「90後」的幾代聽眾,但其中不少聽眾會問:楊祖珺是誰?  背景二:  吃美國奶粉長大  楊祖珺在報告中引用戒嚴時期兩次成為政治犯的臺灣文學家陳映真對臺灣青年知識分子接受美國影響的比喻:吃美國奶粉長大。
  • 文化交流讓臺灣青年看見「新大陸」
    對於兩岸關係,很多臺灣青年們也有話說。11月27日,海外網舉辦第23期金臺沙龍活動,邀請了四位在大陸學習、工作的臺青,聽他們講了講與大陸有關的故事。我們這一票可能造成政治上的變化,就是用選票去教訓這些你看不慣的政黨。在這個變化下,高雄和其他城市,現在又可以加強兩岸交流,對經濟發展也有利。張立齊(北大博士):臺灣青年中有一部分人已經覺醒。在臺灣經濟發展現狀下,民進黨讓人民很痛苦,讓年輕人沒出路。兩岸要交流、要開放,臺灣才會好。網上已經有很多人反映,支持兩岸交流,他們都覺得臺灣的經濟能因此變得更好。
  • 臺灣青年在大陸築夢「鄉愁」
    臺灣青年在大陸築夢「鄉愁」 2020年12月09日 08:39:00來源:新華網 福建平潭愛玩客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臺灣青年林智遠說,「透過民宿的運營,我們更深刻地了解了鄉村。福建省鄉村振興的工作方式,對臺青發展起到很多作用。村落好,民宿才會好,我們要將臺灣對待村莊的態度,用共同的語言在大陸實踐。」  和林智遠一樣,有不少臺灣建築師、企業家穿過海峽、帶著「發現美的眼睛」,來到福建的農村,腳踏田埂,用共同的語言講述鄉村多樣的故事。
  • 2017銀鷹廈門銀行實習結業 臺灣青年完成大陸職場初體驗
    2日,登陸廈門銀行實習的臺灣輔仁大學金融系學生林立翔,用PPT與一同完成大陸職場初體驗的臺灣多所高校青年學子相互交流實習見聞時,投射在屏幕上的這段充滿詩意的感性文字,引起了在座臺灣師生共鳴和掌聲。  當天,來自輔仁大學、東海大學、金門大學等臺灣多所高校的79名青年學生,在廈門銀行順利完成為期30天的實習、正式結業之後,在該行總部舉行2017銀鷹臺灣青年廈門銀行實習結業儀式,相互交流登陸實習一個月來的見聞和收穫。臺灣實習生學南音。
  • 臺灣青年赴大陸交流活動成果展臺北舉行
    (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的陳威霖與雲南大學生一起,參加了「茶馬古道攝影紀行體驗營」,追溯藏地與古道的歷史,用鏡頭記錄歷史的痕跡。他說,當自己騎在騾子上走過「茶馬古道」,穿越雲南的森林,內心非常平靜。未來他夢想從廣州騎馬到西藏,並要用文字記錄沿途發生的故事。
  • 臺灣青年學者交流兩岸傳統民俗文化 探討共同歷史認知
    中新社北京7月17日電 (楊程晨 馮靖蓉)「兩岸傳統文化理論探索與實踐創新」圓桌交流會17日在北京舉行。多位臺灣青年學者以具體案例,分析、探討傳統民俗的當代傳播價值。湖北經濟學院講師謝雅卉發言表示,媽祖信仰是海洋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份。在當前「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研究媽祖信仰的周邊傳播活動具有現實及理論意義。謝雅卉說,媽祖信仰涉及政經、文學、藝術、教育等領域,課題研究內容豐富,學術價值頗高。
  • 臺灣青年看大陸:「我來對地方了!」
    臺灣青年翁安石。(圖片由受訪者提供)中國臺灣網訊 (記者 陳文韜)外公是北京人、母親在臺灣商務文教交流協會做兩岸交流的相關工作,來自臺灣臺中市的大三學生翁安石與大陸註定有著密不可分的緣分。他還表示,大陸的重點大學匯集五湖四海各民族的同學,他可以在東北和福建的同學講閩南話,和雲南、甘肅等地區的同學交流不同民族的文化,這個充滿豐富多元色彩的校園讓他大開眼界。
  • 臺灣青年赴大陸就業意願增強
    李大華還援引一項調查指出,有九成臺灣年輕人希望到臺灣以外地區就業,其中近三成希望去大陸發展,主因包括薪水高、語言文化無障礙、生活上方便且能享受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他說,大陸市場非常大,支持措施也非常吸引希望獲得發展機會的臺灣年輕人。
  • 2018寒假臺灣青年學生中華文化研習營
    他對參與活動的臺灣、大陸青年表示,「你們就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塊拼圖」,表達其對此行的眷戀與不舍。  通過臺灣中華文經交流協會參與活動的陸彤說,這次的行程非常充實,不僅了解到大陸的歷史文化,更感受到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溫暖。希望與臺灣及大陸的朋友保持聯繫、珍惜友誼。
  • 臺灣青年邂逅「大陸阿里山」
    生於1983年的臺灣青年陳濂豐,15日在第十一屆海峽論壇兩岸特色鄉鎮交流暨現代農業融合發展對接活動中,以《吾心安處是故鄉》為題,和大家分享「臺灣青年與『大陸阿里山』」的故事。  陳濂豐出生於臺灣南投一個制茶世家,此前在臺灣經營制茶廠。2015年,懷著對有「大陸阿里山」之稱的福建龍巖漳平的憧憬,他偕妻帶子來到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
  • 臺灣青年教師眼中的大陸「惠臺政策」
    □「我是臺灣人,來到大陸可以得到什麼?」  「我是臺灣人,去大陸發展,有額外津貼嗎?」  「我是臺灣人,去大陸創業,有房子住嗎?」  「我是臺灣人,去大陸任教,能直接評副教授嗎?」  幾乎沒有意外,王孟筠接到的臺灣青年諮詢,都會問這些「他可以得到什麼」的問題,「但是幾乎沒有人問過她,學校對老師的科研要求是什麼?」
  • 百名臺灣大學生湖湘文化研學之旅 用腳步感受大陸的溫度
    11日下午,來自臺灣高雄科技大學的龔琓築與百名來湘研學的臺灣大學生一起分享心得體會時,再次激動落淚。7月6日-11日,湖南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們激情四射、活力滿滿,帶著海峽兩岸人民的美好祝願,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他們是來自臺灣世新大學、高雄科技大學等多所高校,參加2019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湖湘文化研學營的青年朋友們。
  • 大陸:臺灣青年的創業新選擇
    江蘇省臺辦交流處副處長王豔介紹,這是該省首次舉辦類似活動,也是目前大陸對臺青年創業交流活動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參加人數近80人。其中,有已成功組建創業團隊的臺灣學生,也有對創業躍躍欲試的大陸青年,還有在美國哈佛學習的浙大博士等,王豔說,「營員普遍來自清華、臺大、臺灣清華等名校,含金量非常高」。
  • 出書「看大陸」的臺灣「北漂」郭雪筠:現在回臺灣已經不習慣
    她在子論壇「中華文化發展論壇」上以《現在的臺灣青年,已不是昔日的》為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用一個臺灣年輕人獨特視角,講述近幾年在大陸生活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此前,她用詼諧幽默的筆調書寫海峽兩岸不同的生活方式,最後集結成了《臺北女孩看大陸》一書,不僅在很多生活在大陸的臺灣年輕人群體產生共鳴,更吸引了無數大陸的讀者。
  • 遇見不一樣的「你」 臺灣青年暑假大陸行嗨翻天
    暑期交流季專題  中國臺灣網9月5日訊 「大陸之行臺灣青年最期待去哪裡?」「在大陸實習臺灣青年最嚮往的行業是什麼?」「大陸暑期體驗帶給臺灣青年怎樣的感覺?」……這個夏天兩岸青年交流的「熱度」被點燃,它飽含著四川特有的「辣」、福建地域的「緣」、陝西祖地的「根」、湖南品牌的「視」、貴州文化的「彩」、北京都市的「韻」,兩岸青年相聚在大陸各個省市,一見如故,相談甚歡,成為彼此最珍貴的記憶。
  • 臺灣青年平遙古城「尋寶」:追尋中華文化蹤跡
    圖為參與活動的臺灣青年在平遙古城合影留念。 張曉曦 攝   中新社山西平遙2月3日電 題:臺灣青年平遙古城「尋寶」:追尋中華文化蹤跡  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  主題為「相約冰雪·放飛青春」的2018年臺胞青年冬令營2月1日在山西正式開營。
  • 大陸50名青年跨海尋愛 將與臺灣50名青年聯歡
    大陸50名青年跨海尋愛 將與臺灣50名青年聯歡 2014年08月14日 09:50:36  來源:東南網
  • 最近大陸這些事兒,臺灣青年怎麼看?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時期,他希望與臺灣青年共同攜手推動兩岸經濟快速平穩發展,使兩岸經濟發展的福利惠及每一位臺灣同胞的工作和生活。講座結束後,與會臺灣青年展開熱烈討論。他們紛紛表示,通過這次講座進一步了解了大陸在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方面推出的政策措施。他們希望臺商借力「供給側改革」政策和「一帶一路」戰略,尋求兩岸經濟產業更大的發展空間。
  • 特寫:把「心」帶來大陸的臺灣青年
    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記者陳舒、查文曄)20日的首都賓館錦雲廳內,來北京十年頭一回沒能回臺灣過年的陳文成,和本計劃帶父親在北京體驗大陸年味的楊品驊不期而遇,他們笑言兩人最大的共同點就是雖「都沒能看到大陸的廟會」,但卻親身體會到「兩岸就是骨肉天親」「交流是割不斷的」。
  • 臺灣青年:在大陸就業更有安全感 臺灣感覺不到
    海外網1月26日電 「在大陸就業更有安全感」李秉修這樣形容在大陸工作的感受,也曾在臺灣工作過的他認為,大陸的勞動法律完善,勞動保障做的非常到位。 低薪已經成為臺灣社會揮之不去的夢魘。最新的統計顯示,臺灣薪資中位數與薪資平均數之差距有擴大現象,顯示低薪現象和薪資不均愈來愈嚴重。就業難、「薪情」差,讓許多臺灣青年開始思考職業生涯的另外一種可能——到大陸就業發展。不僅法律保障好,大陸的工作氛圍也讓曾在內蒙古支教過的張立齊印象深刻,他用家人形容工作夥伴「大陸同事很熱情,像家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