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遇見大陸」到「看見臺灣」

2020-12-24 海外網

圖為陳勝泰與他的兩岸導遊記錄。新華社記者 張鍾凱攝

  翻看一本發黃但整潔的筆記本,裡面是密密麻麻用鉛筆和原子筆書寫的筆記,都是大陸各個地方的人文地理和風景名勝典故,頁邊角處貼著標籤,標註著大陸城市的名字:廣州、濟南、瀋陽、成都……

  這是68歲的臺灣老導遊陳勝泰第一本「大陸行記」。從1988年帶隊到大陸探親旅遊開始,近30年來他帶隊臺灣遊客到大陸去過約400次,「大陸比較知名的景點沒有我沒去過的」。

  1987年,臺灣當局開放部分民眾赴大陸探親,兩岸長達30多年的隔絕狀態被打破。從尋親之旅開始,越來越多臺灣同胞跨過海峽,「遇見」神往已久的大陸。

  陳勝泰對第一次到大陸的情景念念不忘。1988年初,他帶領34位老兵經由香港到達廣州,自己專門走了一個小時找到了黃花崗。

  「以前在書上、電視上見過的景點竟然都在眼前了,那種激動沒法形容。」陳勝泰的眼睛開始泛紅溼潤。

  2008年兩岸關係邁入和平發展軌道,兩岸交流開啟嶄新局面。隨著兩岸「三通」的實現和大陸居民赴臺旅遊開放,大陸同胞終於有了遊歷祖國寶島、看見美麗臺灣的機會,兩岸人員往來由此呈現出雙向化的繁榮景象。

  相比受中老年遊客青睞的團隊遊,兩岸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個人遊。今年「十一」長假期間,27歲的北京姑娘劉麗驍獨自來臺旅行,9天時間走過臺北、高雄、臺中、臺南、花蓮等地,漫步阿里山、泛舟日月潭、嬉遊墾丁海岸,一路美好行程和所見所感都被她用心記錄下來。

  「這是我第一次來臺灣,嚮往已久。這裡風景很美,衣食住行都很便捷,文化同根同源,更重要的是人都很熱誠。」劉麗驍說。

  在臺灣旅行中有一點讓劉麗驍很是驚訝: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大陸的行動支付工具,也有不少優惠活動,有些商戶還主動邀請陸客使用大陸的支付平臺。

  走進臺北民生西路附近的寧夏夜市,抬頭可見一棟建築上的廣告牌閃爍著一行字:歡迎使用支付寶。在這條長約400米的夜市裡,約有1/4的商戶都在其攤位前擺上了支付寶的支付二維碼。

  「大陸遊客一直以來都是來我們這裡最多的,我們使用支付寶也是為了適應陸客的消費習慣,確實用了之後吸引了不少陸客。」在寧夏夜市營業十多年的攤主林女士告訴記者。但她也注意到,去年開始,陸客數量比往年少了很多。

  自2016年民進黨當局上臺以來,大陸遊客驟減,臺灣觀光產業一改之前八年的連年上漲趨勢,入境遊客人數和旅遊收入雙降,花蓮、日月潭、阿里山等「重災區」生意掉了一半以上,許多旅館、遊覽車不得不掛牌求售。

  往年「十一」長假期間,花蓮計程車司機黃偉業在七星潭、太魯閣運送陸客,一天最多能賺1萬元新臺幣。「現在能掙5000塊就不錯。」他無奈地對記者說。

  臺灣旅遊業資深人士李奇嶽認為,兩岸關係陷入僵局造成大陸民眾來臺意願降低,改善兩岸關係不只是對臺灣觀光產業好,臺灣百業都會因此受益。

  三十載兩岸交流,同胞跨越海峽,你來我往,人潮絡繹。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兩岸人員往來累計近1.17億人次,其中臺灣同胞來大陸逾9340萬人次,大陸居民赴臺逾2395萬人次。兩岸同胞不希望交流大門被人為變窄,期望彼此越走越近、越走越親。

  當了近40年導遊的陳勝泰如今是旅行社的大陸部執行長,負責培訓年輕導遊接待大陸旅行團。談及退休以後的生活,他說:「那時候,我要帶著老婆再去大陸轉轉,去看看我的大陸朋友和親人們。」

  新華社臺北電(記者張鍾凱、劉剛)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7年12月08日   第 11 版)

責編:劉亞偉、總編室

31200219,.從「遇見大陸」到「看見臺灣」,.2017-12-08 06:04:47,.204333,.劉亞偉、總編室

相關焦點

  • 流行文化讓臺灣看見「新大陸」(看臺絮語)
    島內親綠的「臺灣民意基金會」近日調查發現,四成九臺灣人對大陸有好感,四成四人反感。調查者說,這是他們歷次調查首次發現好感者多於反感者,是「歷史性轉變」。   單一數據可能有水分,但確定無疑的是,近兩年島內多個調查都顯示,臺灣社會對大陸的好感度總體在上升。
  • 臺灣人看大陸:我與大陸交換生——雖在不同地方成長 回憶卻驚人相似
    大學第一年,我像是個留守的人,駐紮在臺灣一所小小的大學,每個學期迎接剛到臺灣的交換生,一學期後,揮揮手,送走他們。這樣的循環,讓我習慣聽見飛機飛過的聲音時,抬頭望向天空,想著每一個從我生命經過的大陸學生(陸生),如今他們在對岸是否過得安好,在繁忙的大城市裡會不會懷念在臺灣的悠閒生活?
  • 臺灣學子感謂真正地看見大陸
    參訪團帶隊老師、世新大學媒體公關林書毅說,這短短的七天參訪行程,就好像見到那令人心儀的女孩或男孩,即使只是短暫的相處,我們的心仿佛被人勾走似得,因為這裡的現代化城市,美麗的上海外灘,臺商企業耕耘的足跡,和大陸學者、學子的對話,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文化交流讓臺灣青年看見「新大陸」
    對於兩岸關係,很多臺灣青年們也有話說。11月27日,海外網舉辦第23期金臺沙龍活動,邀請了四位在大陸學習、工作的臺青,聽他們講了講與大陸有關的故事。作為臺灣青年,你們對中華文化到底怎麼看?張立齊:我讀大學時開始參與兩岸交流,這重塑了我對中華文化的認識,重塑我對國家、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我們要多鼓勵臺灣青年「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多到大陸看一看。現在兩岸交流活動非常豐富,我接觸的很多臺灣青年,來了一次就有很大的心理震撼。
  • 臺灣人在大陸:在北京發掘自己的小小幸福
    臺灣人在大陸:在北京發掘自己的小小幸福 2012年12月04日 10:03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灣遊客來大陸旅遊後,這樣形容大陸,為何臺灣人聽後感到懷疑?
    臺灣,相信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了,它與大陸可是不可分割的,不過這兩個地區之間也存在著很深的誤解與生活水平的差異。比如說,我們之前所提及的茶葉蛋,臺灣人覺得大陸是吃不起茶葉蛋這種食物的,但是他們並不知道,在大陸茶葉蛋可是隨處可見的小吃,在許多街頭的小店一般都能看見。像這樣如此之深的差異與誤解還有許多許多。
  • 看見臺灣 偶遇墾丁到花蓮路上的文藝枋寮
    枋寮車站門臉如果在大陸,我這樣的行為早就被轟出來了,於是我拍的比較忐忑。但是沒想到,他們看到我咔嚓咔嚓拍,反倒笑臉相迎。這就是從枋寮到花蓮的火車票,時間和費用很明細  更多《看見臺灣》系列文章請點這裡:  《看見臺灣 文藝範十足如電影般的集集車站》  《看見臺灣 發掘特色主題民宿之羊兒煙囪》  《看見臺灣 記憶裡的五班斑斕臺北初印象》
  • 臺灣與大陸男人,在臺灣女人眼中的分別!
    ——廖信忠我們小時候常聽到大陸新娘嫁到臺灣的故事。那時中國大陸還沒有在我們的眼中,我們知道許多臺灣商人到大陸都會包養「大陸妹」,讓臺灣原配氣得牙痒痒的。因此,只要老公要去大陸,老婆多半會鬧著要跟去。不過,關於大陸男人的印象可就不一樣了。
  • 看見,臺灣
    從事航拍近30年,拍攝了超過30萬張照片,為臺灣地理地貌及生態環境留下了很多珍貴的影像。他掌機的臺灣第一部全航拍紀錄片《看見臺灣》,電影製作長達三年時間,斥資9000萬臺幣,成為臺灣電影史第一部全航拍紀錄片,同時也是製作成本最高的紀錄片。
  • 大陸學生在臺灣:大陸學生的臺灣夢(圖)
    北京人常誠(化名),是剛到臺灣的第二代陸生。本科就讀於上海復旦大學心理系,曾在考研中失利,最終在臺灣大學實現了自己的哲學夢。  「我其實是一個有北大情結的人。初中和高中都是在北大附中讀的,所以對那裡會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但是,當我抽出專業課考試題時候,兩道題不會,我的心也就涼了。」常誠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 在臺灣,我遇見了許多有趣的事兒和人……
    司機大叔叫小莊,我想他是我在臺灣遇見的最有趣的人了吧。他把大陸稱之為祖國,會跟著女兒玩cosplay,還得意洋洋地給大家傳閱他的女裝照,自信十足地給大家介紹東北話「老鐵」的來歷,fh不分地非常嚴重,紅燈會說成fong燈,但依然還要倔強地跟我那nl不分的室友湊在一塊兒探討普通話,至今想來依然覺得好笑而可愛。
  • 臺灣有哪些節日和大陸不一樣?(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有哪些節日和大陸不一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有很多節日和大陸一樣,例如春節、端午、中秋,也有很多節日和大陸不一樣臺灣只會在5月1日放一天,所以也不會有小長假。更不會有工人聯歡晚會。  另外,臺灣還有一個假日是大陸絕對沒有的。那就是228紀念日,1995年2月28日,當時臺灣領導人李登輝代表臺當局首次為「二二八事件」向受難者家屬及全體民眾道歉。幾年之後,決定這一天放假。
  • 大陸學生臺灣緣─陸生的臺灣成長記憶
    ….」文中作者在學校的學習、雙主修及各種活動,生活因為在充實忙碌中追尋著自己的夢想,也看到許多臺灣年輕人為著自己的夢想努力著,一年的學校生活裡雖然被忙路填滿,但事後想想一切仍是值得的。小編看著看著也不禁感動,我想這也是每位大陸同學為何會選擇到臺灣讀書學習,臺灣或許就是他們的夢想之島吧!
  • 大陸學生:臺灣不喜歡大陸是因為我們太窮?
    從多久之前就在盼望著臺灣像香港、澳門一樣回歸,我不記得了。我只記得在有一年的春晚上,簡訊徵集意見在給兩隻大熊貓取名字的時候,我也拿媽媽的手機投票給了「團團」「圓圓」。那時候還小,以為臺灣很快就會回歸,沒想到,這條回歸路卻是那麼艱辛和漫長。我以為臺灣人和我們一樣,渴盼著回歸,只是因為政治上的原因,才緩步進行到破冰融冰進程而已。
  • 在這裡遇見臺灣的教育創新|2019教育創新100
    「教育創新100」是臺灣親子天下主辦的教育創新項目,持續關注臺灣教育的創新和轉型。21世紀教育研究院作為大陸地區的唯一合作單位,負責大陸地區項目的評選。從3月份開始,經過徵集、報名、評選,最終大陸有10個項目入圍。LIFE君和擔當者行動、分鐘美麗小學的小夥伴一同前往臺灣參加了今年的「教育創新100頒獎共創會」,一起來看看我們遇見的臺灣教育創新吧!
  • 大陸學生臺灣夢
    輔仁大學本科生夏逸平〈一學期臺灣設會之觀感〉一文中則提到:「臺灣社會有不僅有先進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對這些理念的實踐…」,諸如校園裡公共場所的無障礙設施讓殘疾朋友能夠有受尊重平等的感覺,垃圾分類回收環保概念的仔細確實等等細節上的東西,由此可知到臺灣學習讓不少同學都學習到臺灣人文各種在細節上的追求可以讓大陸以此為鏡相互學習世新大學交換生張昊同學〈一灣海峽兩岸情〉一文中則提到,
  • 大陸詞語在臺灣:從「進入」到「融入」
    原標題:大陸詞語在臺灣:從「進入」到「融入」【語文筆談】 海峽兩岸的語言文字,既有一些差異,也有融合。在兩岸開始交流之初,甚至在此後一段不短的時間裡,所謂融合,主要表現為一種單向性的趨同,即大陸向臺灣靠攏,具體表現就是從臺灣引進了大量的新詞、新語、新用法,以及一些表達方式等。
  • 臺灣健保卡到大陸可用!
    臺灣健保可給付大陸緊急醫療,有機會週遊世界各國
  • 大陸交換生:臺灣人怎樣才會喜歡大陸?
    臺灣是一個神奇的存在。在我還小的時候,不斷撥動著電視遙控器,有可能一個頻道正在播放著嚴懲「臺獨」分子的警告,但相鄰的頻道卻在熱播《流星花園》或者臺灣的綜藝節目。就如臺灣現在一邊播放著大陸當紅的《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一邊反服貿、警惕大陸一樣。然而,即使在那樣的環境中,我仍然希望有朝一日去看一下臺灣。
  • 臺灣遊客到大陸旅遊,吐槽說:大陸哪都好,就是生活不如臺灣
    臺灣遊客到大陸旅遊,吐槽說:大陸哪都好,就是生活不如臺灣我們大家都知道臺灣是我們中國的一部分,但是對於我們臺灣和中國大陸的人們來說,兩個地區之間還是比較陌生的,特別是生活在臺灣地區的人們,他們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大陸是怎樣的一個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