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文化認同凝聚共識,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記憶與精神家園,體現著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反映著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岸同胞一家親,根植於我們共同的血脈和精神,紮根於我們共同的歷史和文化。這昭示我們,兩岸同胞血濃於水,增進文化認同是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一個重要層面。 增進文化認同,需要正視兩岸文化差異。
-
中新時評:交流合作勢不可擋 兩岸關係克難前行
中新社廈門9月19日電 題:交流合作勢不可擋 兩岸關係克難前行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第十二屆海峽論壇20日將在福建廈門舉辦大會。該論壇作為兩岸規模最大、範圍最廣、影響最深的民間交流盛會,今年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和民進黨當局阻擋幹擾下順利舉辦,更顯難能可貴。正如國務院臺辦發言人馬曉光日前所言,這說明加強兩岸交流合作是兩岸同胞的主流民意,眼前困難和阻礙無法撼動兩岸交流合作的歷史趨勢。
-
共享文字情感 加深文化認同 網絡文學熱風吹兩岸
國臺辦新聞局局長馬曉光在頒獎典禮上發出邀請,期盼兩岸青年能夠共同追尋夢想起航的新起點,攜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網絡文學走向前沿主流自1998年臺灣作家蔡智恆在網絡上寫下《第一次親密接觸》,網絡文學的種子被吹過海峽,以迅猛的速度進入到兩岸民眾的生活中。
-
電影創作家陳澤松:用影歌的方式記錄兩岸中國人的「文化認同」
為了拍攝土地,陳澤松一直在兩岸間行走。去過河南、湖北、福建還有上海等等,故事的主角雖有不同,但是於陳澤松而言,內容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都是在土地上發生的。陳澤松真正在意的,還是關乎土地。 「我們做的工作就是把這些文化重新剪接之後精緻化的呈現。」對於自己的這份工作,陳澤松這樣詮釋。 中國人的認同歸根到底是「文化的認同」 在20多年關於土地的拍攝經歷中,陳澤松記錄下了形形色色地故事,有些對於土地特別的記憶,對於他來說也是一種震撼。
-
《祭侄文稿》日本展落幕 蔡當局「媚態」難擋兩岸文化認同
蔡英文當局盡顯「媚態」和「軟獨」背後的心思昭然若揭,但阻擋不住的,卻是兩岸民眾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與歸屬。2019年2月23日下午,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觀眾為參觀「顏真卿特別展」排隊。中新社記者陳小願攝 製造兩岸對立,蔡當局「文化臺獨」愈演愈烈 其實,這已經不是臺灣當局第一次在文化方面因做法不當,而招致批評不滿了。自蔡英文當局上臺以來,「文化臺獨」的現象愈演愈烈。
-
吳伯雄談兩岸族群認同:自認炎黃子孫與政治無關
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十二日下午在長沙閉幕,有記者提問:有人說,兩岸越交往,界限越明。是否如此?文化的交流是會增進兩岸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還是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如果你了解臺灣歷史,就會更理解臺灣人的想法。他們有一個悲情的歷史,形成了臺灣意識,但臺灣意識和『臺獨』意識是不一樣的。」
-
「臺獨」史觀建構臺灣新認同?兩岸學者介紹史觀由來
兩岸學者指中華民族歷史記憶不會「了斷」中新社北京12月8日電 (記者 楊程晨)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8日在北京召開「『臺獨』『去中國化』歷史教育批判」座談會,邀請兩岸近30位涉臺研究學者介紹「臺獨」史觀的由來,研判臺灣新課綱上路後的實質影響。
-
港臺年輕人熱衷在內地工作 城市認同比文化認同更有效
對此,有島內評論稱,兩岸除了和平發展外,似乎正開始進行一場和平競賽,雙方以各自的優勢條件博取新世代的青睞,而兩岸的精英人才也將以本身的去留行動,為兩岸社會投下認同票。同樣值得關注的是,也有越來越多的香港青年選擇到內地就業、生活。與傳統意義的「文化認同」不同,「城市認同」將港臺年輕人與內地連接得更緊密。
-
應不斷建構跨兩岸的群際共有文化
(記者 臧涵)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學理論專業博士後王貞威日前在江西省九江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前瞻」學術研討會中表示,應理性面對臺灣群內「臺灣主體意識」不斷增強,「中國人認同」逐步下降的客觀趨勢,並對一定時期內存在的兩岸文化差異甚至於文化衝突保持冷靜,對兩岸群際共有文化的建構,包括「新中國人」認同的建構等保持耐心和定力。
-
民調顯示兩岸認同的意識形態之爭仍未終結
來源:華夏經緯網作者 蕭衡鍾 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臺灣《遠見雜誌》在11月29日晚間公布了該雜誌11月所做的最新民調結果,這次的年度臺灣民心動向大調查針對的是臺灣民眾對經濟以及兩岸關係等方面的看法,顯示有多達66.3%
-
學者:兩岸文化交流需要注意的三個問題
最近,臺灣海基會會長江丙坤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希望相關部門拿出具體的文化交流意見。兩岸部分學者提出了籤訂兩岸「文化ECFA」的建議。由此可見,加強兩岸文化的交流是大勢所趨,在未來的幾年,兩岸文化交流將呈現更加熱絡的局面。筆者認為,兩岸文化交流要特別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兩岸文化的交流要圍繞著「增進認同」這個中心展開。
-
海峽兩岸邀請賽獲央視報導 認同體育電競促進兩岸交流
1500名學生參與,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對這一活動進行了報導,認同高校賽體育競技等活動能夠更好的幫助兩岸年輕人交流,促進感情升溫。上海市同濟大學體育部副主任葉宇說到:「體育競技類活動是人和人之間比較直接的交流方式,通過體育競技的交流,可以促進兩岸青年思想、文化、情感上的很好溝通。」
-
外媒看清了大陸決心,蔡英文誤判形勢算盤打空,兩岸統一勢不可擋
在解放軍戰機進入臺灣西南領空之後,臺軍展開了所謂的廣播驅離,其實明眼人都知道,兩岸之間的實力懸殊,又豈止是螞蟻與大象的區別。在實力被揭穿之後,蔡當局卻改口稱雖然「武力」難以均衡,但至少能夠給島民帶來「安全感」。這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民進黨作為挑釁戰爭的始作俑者卻稱是為了島民安全。
-
祖國統一勢不可擋!兩岸權威專家紛紛發聲 觀點有理有據 一起來聽
在議題二「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有多大」的討論中,多位兩岸權威專家紛紛發聲,並給出了自己的觀點。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周志懷認為,和平統一的可能性並未消失,促進經貿談判是重要的一步。周志懷強調,和平統一的主導權不在於島內,而是在於大陸。換句話說,統一沒有爭議,只是路徑有分歧。
-
26日,國防部亮劍「臺獨」,兩岸統一勢不可擋
臺灣一直都是中國神聖領土的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在一些「臺獨」分子和西方極端政客的幹擾下,兩岸統一還沒有完成。隨著時間的推移,儘管臺海問題仍是中國對外發展的阻礙,但兩岸統一已經勢不可擋。和諧統一一直都是海峽兩岸人民的殷切期望,「臺獨」分子的任何掙扎都是無用功,歷史的車輪不會因為少數人的反對而停下,西方霸權主義和「臺獨」分子的野心只能成為歷史的車轍。
-
「兩岸媽祖緣」文化交流活動啟動 「眾水合一」兩岸情濃
    天津北方網訊:昨天上午10時,在古文化街天后宮大殿前,一場匯聚兩岸濃情、令民眾心連心的「兩岸媽祖緣」文化交流活動,舉行盛大啟動儀式。活動將持續到6月10日,其中在津活動3天,在臺活動9天。
-
近9成臺灣民眾認同中華民族 臺媒呼籲蔡英文說出「兩岸一家親」
中國臺灣網4月23日訊 從2013年開始進行臺灣民眾國族認同調查的臺灣競爭力論壇,23日公布2018年上半年調查結果,顯示近9成臺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民調說,其一,超過86%的臺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調查顯示,有過半的臺灣民眾認同是「中國人」,若考慮「法理」與現實後,「泛中國人認同度」更持續攀升至近66%。在兼顧臺灣利益與有利兩岸和平發展的因素後,「泛中國人」的認同度更達69%。
-
美智庫視訊演說 蔡英文認同兩岸歷史文化連結
蔡英文重申今年5月就職演說中,提到兩岸關係互動將秉持「和平、對等、民主、對話」的四項原則維持兩岸互動,並持續尋求和平共存之道,避免兩岸關係惡化。 蔡英文提及,「我們認知兩岸的歷史與文化連結」,堅信兩岸可以分享彼此的成功與成果,可以有更好的未來。但在此之前,我們必須務實認清雙方的差異。臺灣的民主已臻成熟,2300萬民眾有權利決定自己的未來,這和北京的立場迥異。
-
中華文化發展方略——兩岸四地文化沙龍在福州舉行
原標題:中華文化發展方略——兩岸四地文化沙龍在福州舉行 中國臺灣網10月20日福州消息 日前,以「促進融合 增進認同」為主題的第二屆「中華文化發展方略——兩岸四地文化沙龍」在福建福州舉行,30餘名來自兩岸四地以及海外的文化界名人圍繞「兩岸四地文化多元與一體」、「兩岸四地文化差異與互補」、「兩岸四地文化共生與互利」及「兩岸四地文化融合與發展
-
兩岸青年臺北對話:用理性和獨立思考走出認同迷思
兩岸六位青年學生12日在臺灣立法機構一間會議室並排而坐,根據自身到對岸參訪、學習的體驗,表達對「國族認同」的看法。 臺灣競爭力論壇當天舉行「2016年國族認同調查結果研討會」。與以往邀請專家學者互動不同,此次研討會分別請來3位臺灣學子和3位大陸來臺學生,以年輕人的視角觀察臺灣民眾的身份認同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