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獨」史觀建構臺灣新認同? 兩岸學者指中華民族歷史記憶不會「了斷」
中新社北京12月8日電 (記者 楊程晨)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8日在北京召開「『臺獨』『去中國化』歷史教育批判」座談會,邀請兩岸近30位涉臺研究學者介紹「臺獨」史觀的由來,研判臺灣新課綱上路後的實質影響。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臺灣史研究中心主任張海鵬首先指出,作為學術單位,社科院臺灣史研究中心向來不對臺灣政局發表意見。但長期存在的歷史教科書問題涉及學術範疇,「我們應就臺灣中學歷史教育發表重要意見」。
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主持的「課審大會」8月通過新版高中課綱,其歷史部分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架構,不再單獨設章。對此,張海鵬表示,任何脫離中國史的臺灣史及東亞史都是不能容忍的。他呼籲,兩岸須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反對「臺獨」。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維一梳理了過去近30年臺灣歷史課綱的變遷。他強調,清末啟蒙思想家龔自珍有句名言「欲知大道,必先為史」,講出了歷史文化教育與國家認同的直接關係。「臺獨」分子所走的嚴重危害國家民族根本利益、背離全體中國人民共同意願的「邪道」,絕不可能得逞。
針對臺灣內部被廣泛討論的所謂「天然獨」說法,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學者石佳音評價,所謂「天然獨」其實是「人造獨」。但他也提醒,當文化「臺獨」的主張被相關部門當作「客觀知識」放入教學中,意識形態容易被年輕群體誤認為是一種「信仰」。
南京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指出,文化「臺獨」是「臺獨」分子自認操之在我的柔性行為,因此食髓知味、措施綿密,意圖培養更多所謂「天然獨」,割斷兩岸文化聯繫的「臍帶」。
他認為,民進黨當局試圖通過重構歷史記憶消解臺灣人的原有認同並建構新認同,最終「未必能取得成功」。原因在於,臺灣社會的中華民族認同根基穩定,中華傳統在日常生活中依然起到重要作用,在中華民族史觀下的歷史記憶不可能「了斷」。
天津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石勇強調,臺當局推行的「臺獨」歷史教育扭曲了青少年的價值觀,導致年輕人的身份認同、國家認同被誤導。兩岸有識之士應該聯合起來,批判、抵制「臺獨」教育,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兩岸關係價值觀。
「歷史學的本質是追本溯源、探求真相。」臺灣中興大學教授孫若怡說,民進黨當局強行修改課綱,讓臺灣青少年接受顛倒錯亂的歷史教育。這是徹底的「反教育」,只可能將臺灣年輕人培養得短視功利,而缺乏完整史觀和長遠眼光。
與會的臺灣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今年與朋友發起了「反『去中』歷史課綱連署」活動,並提出「三自運動」構想,即成立歷史教學網絡平臺,把當局教育主管部門不教的中國歷史「自己救、自己寫、自己教」。
「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臺灣這塊土地一定要有中國歷史,我認為自己應該要站起來。」吳昆財說,連署最後能否成功還未有定論,但這一工作更重要的目的是喚醒民眾對於祖先的認同。
與會學者還圍繞「現階段臺灣地區歷史教科書中關於光復初期臺灣史的敘事趨向及其實質」「臺灣地區新歷史課綱裡的殖民主義遺留」等課題展開研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