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獨」史觀建構臺灣新認同?兩岸學者介紹史觀由來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臺獨」史觀建構臺灣新認同? 兩岸學者指中華民族歷史記憶不會「了斷」

中新社北京12月8日電 (記者 楊程晨)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8日在北京召開「『臺獨』『去中國化』歷史教育批判」座談會,邀請兩岸近30位涉臺研究學者介紹「臺獨」史觀的由來,研判臺灣新課綱上路後的實質影響。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臺灣史研究中心主任張海鵬首先指出,作為學術單位,社科院臺灣史研究中心向來不對臺灣政局發表意見。但長期存在的歷史教科書問題涉及學術範疇,「我們應就臺灣中學歷史教育發表重要意見」。

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主持的「課審大會」8月通過新版高中課綱,其歷史部分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架構,不再單獨設章。對此,張海鵬表示,任何脫離中國史的臺灣史及東亞史都是不能容忍的。他呼籲,兩岸須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反對「臺獨」。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維一梳理了過去近30年臺灣歷史課綱的變遷。他強調,清末啟蒙思想家龔自珍有句名言「欲知大道,必先為史」,講出了歷史文化教育與國家認同的直接關係。「臺獨」分子所走的嚴重危害國家民族根本利益、背離全體中國人民共同意願的「邪道」,絕不可能得逞。

針對臺灣內部被廣泛討論的所謂「天然獨」說法,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系學者石佳音評價,所謂「天然獨」其實是「人造獨」。但他也提醒,當文化「臺獨」的主張被相關部門當作「客觀知識」放入教學中,意識形態容易被年輕群體誤認為是一種「信仰」。

南京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指出,文化「臺獨」是「臺獨」分子自認操之在我的柔性行為,因此食髓知味、措施綿密,意圖培養更多所謂「天然獨」,割斷兩岸文化聯繫的「臍帶」。

他認為,民進黨當局試圖通過重構歷史記憶消解臺灣人的原有認同並建構新認同,最終「未必能取得成功」。原因在於,臺灣社會的中華民族認同根基穩定,中華傳統在日常生活中依然起到重要作用,在中華民族史觀下的歷史記憶不可能「了斷」。

天津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石勇強調,臺當局推行的「臺獨」歷史教育扭曲了青少年的價值觀,導致年輕人的身份認同、國家認同被誤導。兩岸有識之士應該聯合起來,批判、抵制「臺獨」教育,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兩岸關係價值觀。

「歷史學的本質是追本溯源、探求真相。」臺灣中興大學教授孫若怡說,民進黨當局強行修改課綱,讓臺灣青少年接受顛倒錯亂的歷史教育。這是徹底的「反教育」,只可能將臺灣年輕人培養得短視功利,而缺乏完整史觀和長遠眼光。

與會的臺灣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今年與朋友發起了「反『去中』歷史課綱連署」活動,並提出「三自運動」構想,即成立歷史教學網絡平臺,把當局教育主管部門不教的中國歷史「自己救、自己寫、自己教」。

「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臺灣這塊土地一定要有中國歷史,我認為自己應該要站起來。」吳昆財說,連署最後能否成功還未有定論,但這一工作更重要的目的是喚醒民眾對於祖先的認同。

與會學者還圍繞「現階段臺灣地區歷史教科書中關於光復初期臺灣史的敘事趨向及其實質」「臺灣地區新歷史課綱裡的殖民主義遺留」等課題展開研討。(完)

相關焦點

  • 張亞中:蔡英文建構「臺獨」史觀會逼北京提早出手 激烈反應或超想像
    ,改而放在東亞歷史脈絡中討論,以建構下一代以臺灣為主體的史觀。對此,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張亞中21日在臺灣《中國時報》發表文章稱,蔡英文意圖建構的「臺獨史觀」會逼使北京提早出手。張亞中在文中表示,這將是一個「斬草除根去中國化」的歷史課綱。早期歷史課本分域為「本國史、世界史」,呈現的是「中華民族史觀」。
  • 臺灣宣布廢止"課綱微調"向"臺獨史觀"妥協
    微調的目的是糾正部分錯誤的史觀和日本「皇民思想」。  蔡當局一上臺即廢除這些修訂,從2016學年度開始,回復到2008、2011年發布的舊版課綱。蔡當局的做法被質疑帶有濃厚的「臺獨意識」及日本「皇民史觀」,是企圖在意識形態領域「去中國化」,推動「柔性臺獨」。
  • 濱哥哥:「臺獨」史觀會教育一時,可現實會打臉一世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濱哥哥】 6月19日,臺親綠媒體《自由時報》曝光了「12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聲稱要減少歷史內容、略古詳今,將「以漢人為主軸的史觀」改為「重點放在臺灣最近500年脈絡」,中國史將放在東亞歷史中討論,以此去建構下一代的史觀。
  • 守護歷史真相 反對「臺獨」史觀——臺灣各界紀念「二二八」起義70...
    原標題:守護歷史真相 反對「臺獨」史觀(兩岸聚焦)——臺灣各界紀念「二二八」起義70周年   1947年2月28日,以一位女煙販在臺北街頭遭到緝私警察毆打為導火索,臺灣同胞掀起了一場反對獨裁統治、要求民主自治的運動,史稱 「二二八」起義。
  • 蔡英文對「原住民」的道歉 史觀有問題實為政治秀
    [摘要]世新大學副教授戚嘉林在接受訪問時表示,蔡提到的重建「原民史觀」,是用來對抗「漢人史觀」,這是一套比李登輝「外來政權史觀」更升級,欲與大陸脫鉤以建立「臺灣主體性」的分離主義史觀。張榮隆攝藉口「轉型正義」 推行「臺獨」史觀——蔡英文的道歉實為政治秀本報記者 任成琦8月1日是臺灣「原住民族日」,蔡英文當天代表民進黨當局向「原住民」道歉,宣示將設置「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並親自擔任召集人。
  • 臺灣學者:回歸祖國才是臺灣的最大尊嚴(圖)
    至於如何改變此一形勢,其具體落實之法就是樹立並高舉『祖國認同』的旗幟,於臺灣史領域建構『祖國史觀』,使島內能有與深綠抗衡的論述能量,並以『祖國史觀』豐富『祖國認同』內涵。」  文章內容如下:  臺灣自上世紀1989年開放探親的政治鬆綁以來,隨著內地經濟飛騰,綜合國力倍增,兩岸關係發生巨大的積極變化,與冷戰時期的兩岸關係非可同日而語。
  • 兩岸學者齊聚廈門 探討「兩岸融合視野下臺灣史」
    新華社廈門4月17日電(記者 許雪毅)「兩岸融合視野下臺灣史論壇」17日在廈門開幕。兩岸專家學者就兩岸融合發展的歷史文化,以及新時期兩岸融合發展等話題進行廣泛交流。此次論壇由福建社會科學院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聯合主辦。
  • 蔡英文「文化臺獨」進入新階段
    「文化臺獨」在「國家分裂」基本教義之外,還試圖人為創造臺灣在人種、語言和歷史的「主體性」與「特殊性」,強行製造兩岸「我者」、「他者」的認同分野,建構具有本體屬性的「臺灣民族」,在分裂國家之外,謀求世界上罕見的「國族分裂」,這是兩岸和平與融合將持續面對的新型威脅。
  • 臺灣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 學者斥責:傷害臺灣未來
    隨著新學期開學,按照臺灣新課綱編寫的歷史教科書正式投入使用。 多位臺灣學者與歷史教師批評,新教科書扭曲事實、篡改歷史,其根本目的是構建所謂的「臺獨史觀」。臺灣中學歷史教師 曹若梅:這些孩子現在面臨這樣的教材,三五年後,當他們擁有投票權的時候,很難做到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甚至「我是中國人」的民族認同。執政當局這一次修改課本的目標,我相信它不只是要搶選票,而是要落實「臺獨」理念。
  • 臺灣教授談「臺獨教育如何扭曲中國認同?」
    潘朝陽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評論月刊數月前在中評社臺北會議室召開座談會,邀請世新大學教授王曉波,臺灣師範大學教授潘朝陽,佛光大學文學系主任謝大寧教授與會。座談會由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主持,與會者就臺灣教科書已經而且會進一步導致的兩岸認同危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各自發表了深刻的見解。
  • 蔡東傑:搞皇民化史觀是臺獨式微的反撲
    [摘要]蔡東傑判斷,理性考量,獨派在臺灣政壇的影響力是不會成形,會成立這些臺獨政黨跟參與反課綱的目的,都是希望在未來民進黨執政之後,能在兩岸政策有一些發言地位。臺灣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所長暨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蔡東傑【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香港中評社8月7日消息,隨著2016大選逐漸逼近,臺灣獨派人士動作頻頻,先是成立「臺獨政黨」又介入反課綱運動。
  • 臺灣當局修改高中歷史課綱被批破壞兩岸關係現狀
    這一決定引發島內輿論強烈質疑與批評,認為這是民進黨當局在歷史領域「去中國化」的又一政治操作,是在破壞兩岸關係現狀。據悉,新高中歷史課綱將採分域架構設計,不再依循「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架構,「中國史」內容將由1.5冊縮減為1冊,將傳統的朝代編年史改為按專題呈現,並改放在「與東亞、世界互動的脈絡下討論」。
  • 「去中國化」課綱審議通過 臺統派:實質「臺獨」最後一步
    「教育部長」葉俊榮講得明明白白,新課綱看見臺灣與中國大陸、臺灣與東亞、臺灣與世界的關係。試問,這樣剩下來的臺灣史,不就是未來「臺灣獨立建國」後的「臺灣國史」嗎?否則又是什麼? 下一步不就是改「國名」、「國旗」、「國歌」?離下一步完成「法理臺獨」只有一步之遙,或許這也就是為何課綱通過時,「教育部長」葉俊榮一度感動落淚?
  • 蔡英文稱臺灣光復有分歧 國臺辦:豈能包容「臺獨」史觀
    針對有記者問,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稱,對於臺灣光復有兩種不同的感受,既是某些人民族自信與勝利的歷史,也是某些人隨時代浮沉的記憶,應承認分歧,相互理解和包容,您怎麼看?國務院臺辦發言人安峰山10月28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應詢表示,臺灣光復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贏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成果,是中華民族的自豪與榮耀。
  • 「兩岸融合視野下臺灣史」論壇舉辦
    本報訊 (記者 陳夢婕) 「兩岸融合視野下臺灣史」論壇17日在廈門開幕。兩岸專家學者就兩岸融合發展的歷史文化,以及新時期兩岸融合發展等話題進行廣泛交流。    本次活動由福建社會科學院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聯合主辦,福建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承辦。
  • 民進黨對「二・二八事件」的符號建構撕裂臺灣
    「二・二八事件」是臺灣光復以後發生的非常嚴重的一次政治事件,不僅在當時引起海峽兩岸的廣泛關注,而且對此後臺灣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社會大眾及國家認同等諸多方面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二・二八」符號通過民進黨的建構已對臺灣社會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將直接衝擊未來兩岸關係的長遠發展。 「二・二八事件」已過去71年,作為臺灣社會一道醒目的歷史傷痕,每年的「二・二八和平紀念日」都會觸動臺灣人民的敏感神經。
  • 第十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在寧波舉行 聚焦兩岸新形勢新作為
    全國臺灣研究會在浙江寧波舉辦第十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中國臺灣網 李傑 攝)中國臺灣網3月28日寧波訊 (記者 李傑)第十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27日在浙江寧波舉行。本屆論壇由全國臺灣研究會主辦、浙江臺灣研究會協辦,主題為「新時代·新挑戰·新作為」,來自海峽兩岸40餘位青年學者參加並進行了深入研討。
  • 「文化臺獨」歷史課綱 如何應對
    從那時起成長起來的臺灣青少年,現在正值三四十歲的盛年,他們的歷史觀和國家認同明顯打上了課綱的烙印。   二十年來,有關高中歷史課綱的修訂及爭議每幾年就要發生一次。總體上說,經歷了李登輝、陳水扁和蔡英文三任領導人「去中國化」方向的不斷推進,中間穿插了馬英九時期一次試圖扭轉方向的努力,是一個「三進一退」的過程。
  • 臺青揭「獨派」基地宣揚「皇民史觀」 斥其公然美化日侵略罪行
    尤其民進黨上臺後拒不承認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推行和縱容「去中國化」,使「臺獨」勢力更囂張。據香港「大公網」8月11日消息,臺灣《遠望》雜誌社成員近年走訪全臺多地,經調查後發現「獨派」推行「臺獨」的方式已從教育層面滲透到日常生活中,並通過建立「基地」、神社等聯結所謂「臺日共同記憶」,在臺灣年輕人當中形塑「皇民史觀」、仇恨中國大陸。
  • 九月開學,臺灣毒害下一代的新「臺獨」歷史課本又要上路了!
    【兩岸快評第135期】   九月即將開學,在臺灣,備受關注的2019年版高中歷史課本也將上路使用了。  直到8月,臺灣新的歷史課本終審版才逐一露面。據臺媒報導,臺灣新版的高一臺灣史課本,竟宣稱「臺灣地位未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