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者:回歸祖國才是臺灣的最大尊嚴(圖)

2020-12-15 騰訊網

  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於臺北市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圖為裝飾的會場大門彩牌。

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同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正式運作。圖為在街頭樹立大幅國家疆域版圖,開始向與祖國隔絕50年的臺灣省同胞介紹祖國情況。

國民黨的「臺灣核心利益論」遠較民進黨的「臺獨」論述傷害更深。

兩岸分裂是自1895年迄今(除1945-1949年外),長達110年,故兩岸分裂的本質及其強度,與東西德分裂截然不同;這些觸目驚心的事實,均遠非東西德之分裂案例可比。

  新華網消息,臺灣中國統一聯盟宣傳部長戚嘉林博士在《中國評論》月刊四月號發表專文《臺灣需有「祖國認同」與祖國史觀》。

  作者認為:「『臺胞認同祖國化』在政治上可震懾深綠、感化淺綠、凝聚淺藍、鞏固深藍。至於如何改變此一形勢,其具體落實之法就是樹立並高舉『祖國認同』的旗幟,於臺灣史領域建構『祖國史觀』,使島內能有與深綠抗衡的論述能量,並以『祖國史觀』豐富『祖國認同』內涵。」

  文章內容如下:

  臺灣自上世紀1989年開放探親的政治鬆綁以來,隨著內地經濟飛騰,綜合國力倍增,兩岸關係發生巨大的積極變化,與冷戰時期的兩岸關係非可同日而語。

  因此,島內藍營精英對如何解決兩岸問題的途徑,從邦聯、聯邦、歐盟模式、一國多制、一中二憲(黃光國)、一中三憲(張亞中)、一中四憲(高準)、統合論(張亞中)等各說百家爭鳴,至於各種具體而微的兩岸和平協定模式,諸如曹興誠〈兩岸和平共處法〉、邱進益〈臺灣海峽兩岸和平合作協議草案〉、張亞中〈兩岸和平發展基礎協定草案〉,甚至有論者倡議「過渡時期臺灣或『中華民國』」(Taiwan/ROC in Transition),眾說紛紜。

  惟回神一望,就整體臺灣民眾而言,十餘年來支持統一的民調不但與日俱降,且形成傾向「臺獨」的40%綠色鐵板一塊,這是多麼令臺灣統派駭然的事。

  事實上,前述諸多的統一途徑與模式,其最終落實是在島內民眾的「統一認同」,也就是「祖國認同」。

  深層思考,若不以「派」廢言,「獨派」政治人物強力推動「臺獨」理念,其學者不乏認真從事影響國族認同之臺灣史的基礎研究。相對於「獨派」,藍營學者於孕育認同的臺灣史之學術研究,力度相對不足。

  藍營不知是否曾經深思,若不同步扭轉認同,在有40%民眾抗拒(其中甚至深綠堅決反對),但又無10%民眾挺身旗幟鮮明視中國為祖國之政治氛圍下,前述所提的任何統一途徑與模式,勢必牽就綠營勢力及其論述,甚至與之妥協,致實質不利兩岸終極和平統一。

  「祖國論」的政治至高點

  臺灣在李扁執政二十年來分離主義論述鋪天蓋地的壓制下,藍營群眾不乏雖然心中贊同統一,但受制於李扁所建構的「臺灣第一」、「臺灣優先」等臺獨論述思維影響下,難以招架。

  尤其是在「臺灣主體性」意識籠罩下,凡事涉「臺灣」「臺灣人」的認同糾葛,「獨派」幾乎無往不利,政治人物更是競相表態「愛臺灣」。

  在島內,「陸委會」平日不但「臺灣人民利益」朗朗上口,2010年12月6日更集其大成提出捍衛臺灣民主等七項「核心利益」的「臺灣核心利益論」。該七項核心利益分別是「民主、主權、安全、對兩岸關係的未來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有意義的參與國際空間的權利、不被歧視的權利、弱勢者的生存權利」。

  這是「中國國民黨」2008年執政以來首度闡述的大陸政策基調,就兩岸終極統一而言,「臺灣核心利益論」遠較民進黨的「臺獨」論述傷害更深。

  首先,「臺灣核心利益論」七條件是以「民主、主權、安全、歧視的抽象核心衍生具體的統獨選擇權、國際空間權、弱者生存權。」無論是抽象或具體,每一條件均堪與民進黨的「臺獨」訴求媲美。

  其次,「臺灣核心利益論」顛倒黑白的能力更勝於民進黨,例如兩岸貿易明明是臺灣對內地設下諸多不公平的貿易競爭障礙,明明是祖國對臺灣大幅讓利,惟不但無一絲感念之意,還被講成好似祖國在歧視臺灣而要求「不被歧視的權利」。

  再者,就黨名仍有中國二字的「中國國民黨」且又是反「臺獨」的執政黨,此一論述黨魂何在?對其忠實選民而言情何以堪?尤其是「對兩岸關係的未來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一語,其與「臺獨」論述何異?

  尤其是因為二十年來在分離主義的強力教化,「臺獨史觀」改變臺灣民眾的認同,在目前分離主義認同成為主流情勢下的自由選擇,不是擺明了搞「臺獨」嗎?

  就餘提出之「臺胞認同應祖國化」的「祖國論」而言,臺灣回到祖國,在祖國的呵護下,才是臺灣人民的核心利益。

  如果臺灣人民視中國為祖國,就現階段而言哪怕是有7%的臺灣人民視中國為祖國,對「臺灣核心利益論」所衍生諸如臺灣需要國際空間、需要軍購撤飛彈等抽象主權安全之尖銳議題,即迎刃而解。

  試問如果中國是祖國,天下哪有地方向祖國要求「有意義的參與國際空間的權利」?如果中國是祖國,則天下哪有買武器槍口對準祖國母親的呢?

  在祖國的呵護下,何來所謂的臺灣遭歧視及弱勢者生存權利的問題?

  此外,當臺灣人民視中國為祖國時,其衍生意涵就是對李扁執政教化臺灣要與中國「對等」「有尊嚴」的論述,也均不攻自破。

  因為,天下哪有向母親要求「對等與尊嚴」?回到祖國母親懷抱,就是臺灣人民的最大尊嚴。

  「臺獨」鼓吹「兩岸共同體」 萬萬不可將兩岸搞成「共同體」

  關於兩岸事務,論者不乏力主藉鏡德國經驗,例如普魯士透過關稅同盟,經由建立日爾曼共同市場最後促成德國統一、或東西德籤訂《基礎條約》的統一經驗、或歐盟設立「共同體」經驗的模式以解決兩岸問題,從而以切割的形式提出兩岸建立「文化共同體」「農業共同體」等諸多「共同體」。

  關於「切割」技術,這是臺獨論述在臺灣為實行「去中國化」,將中國切割成什麼「海洋中國」、「文化中國」、「經濟中國」;試問,當今世界有人將美國切割成「海洋美國」、「文化美國」、「經濟美國」?當然沒有,惟此亦反映「臺獨」論述思維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

  至於歐洲的「共同體」經驗,兩岸與歐盟本質完全不同。兩岸在大清時原屬一國長達210年之久。

  1895年時臺灣人是以犧牲數千人性命的方式保衛臺灣保衛祖國;日據時期臺灣同胞在日人鐵騎壓迫下仍想方設法維繫對祖國的強烈認同,1945年時臺灣人更是狂歡慶祝臺灣回歸祖國,這與歐洲千年來從未是一個國家截然不同。

  此外,歐洲是因上世紀前半期,發生兩次世界大戰,歐洲人生靈塗碳,歐人為謀求和平,方有「歐洲共同體」之議。

  回顧僅是這一二百年的近現代歷史,兩岸原屬一國,故吾人萬不可自我倒退地將兩岸關係搞成「共同體」關係。

  再者,論者可能不知將「共同體」概念應用在分離主義論述上的還另有其人,達賴早在1991年就拋出「共同體概念」,而且是鼓吹「民主共同體」,其前還加上國際區域概念的「亞洲」二字,向國際社會宣傳「亞洲民主共同體」,將西藏、內蒙古和新疆當成該「共同體」的「獨立會員」,與中國平等。

相關焦點

  • 臺灣回歸祖國是抗戰勝利成果
    昨天紀念臺灣光復7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大會上表示,抗戰勝利、臺灣光復,洗刷了近代以來中國屢遭外來侵略的民族恥辱,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他還指出,臺灣回歸祖國,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贏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成果。俞正聲的講話清楚地點出了臺灣光復的重大意義:再次證明了臺灣是中國的領土。
  • 回歸、祖國與二二八:《悲情城市》中的臺灣歷史
    「本省人」與「外省人」的族群對立在二二八之後至今已經逐漸融合為一個「臺灣人」的族群認同(最佳的例證或許是去年大選期間,外省籍的省長候選人宋楚瑜強烈地強調自己「吃臺灣米、喝臺灣水長大」的臺灣認同,並且高票擊敗訴求「臺灣人選臺灣人」的本省籍候選人陳定南)。然而,二二八至今仍然不被遺忘,乃是因為在歷史的變動中,臺灣在一九四五年回歸祖國遇難後,因為祖國的政權分裂為二,致使臺灣至今依然在等待回歸的狀態。
  • 1945年臺灣回歸祖國全島狂歡三天三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傳到臺灣,臺灣島立即沸騰了,「被日本殖民主義者奴役了整整半個世紀的廣大臺灣同胞,抑制不住回歸祖國懷抱的無比喜悅心情,他們載歌載舞,奔走相告,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爭先恐後地懸掛中國國旗。 當商店買不到國旗時,就自己動手製作國旗。」
  • 臺灣重回祖國懷抱(紀念臺灣光復60周年)(圖)
    掛國旗、維秩序,百姓歸心似箭  早在1945年上半年,臺灣百姓就已經通過各種渠道獲知回歸在即。為了表示對回歸祖國的嚮往,臺灣民眾家中都掛起了國旗。這使島上掀起了製作國旗的熱潮,以致市面上國旗面料價格驟漲,商家用厚紙印刷來應市,也被搶購一空。然而,由於與祖國多年交流阻斷,臺灣民眾對國民政府的旗幟樣式並不熟悉,掛出來的自製旗幟各式各樣、五花八門。
  • 歷史上的今天丨臺灣正式回歸祖國
    在73年前的今天,1945年10月25日 (農曆九月二十),臺灣正式回歸祖國。 1895年,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朝戰敗,被迫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馬關條約》規定,清政府將遼東半島、澎湖群島和臺灣全島及其附屬島嶼割讓給日本。
  • 因弱亂而丟的臺灣,必將隨著祖國的強大而回歸
    也正是因為他的北洋海軍在甲午大敗,才造成了大清朝割地賠銀的恥辱。縱觀李鴻章的一生,這應該是一個有大智的人,甚至當時也受到世界各國尊敬。然而,當李鴻章在《馬關條約》上簽字,把他最得意的門生劉銘傳建成的當時中國最現代化的臺灣省割讓出去的時候,就註定了他悲劇的歷史定位。只是,割讓臺灣的歷史責任李鴻章承擔的起嗎?
  • 現在最大的統一戰線問題是臺灣歸回祖國問題
    現在最大的統一戰線問題是臺灣歸回祖國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一直把實現臺灣與祖國大陸的統一,作為自己神聖的歷史使命,並根據國內外形勢的變化,適時制定、實施和發展對臺方針政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首次以「臺灣回到祖國懷抱,實現統一大業」代替了「解放臺灣」的提法。1979年9月1日,鄧小平在聽取第14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情況匯報時指出:「現在最大的統一戰線問題,是臺灣歸回祖國、實現祖國統一問題。」
  • 網友:臺灣只有回歸祖國,未來發展前景才有希望
    臺灣政黨的大部分忙於選舉,對經濟發展失去前瞻規劃。島內經濟停留在原有產業上。對新興科技、新興產業基本沒有建樹,臺灣引以為傲的舊有產業正面臨嚴峻挑戰。如果臺灣在以5G通信、人工智慧、大數據、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工業革命浪潮中落伍,臺灣經濟勢必進一步衰落。
  • 歷史上臺灣曾三次被外族入侵,但終究回歸到祖國懷抱
    第二次是西班牙的入侵,幾乎是與荷蘭同時佔據臺灣,當時,荷蘭先於西班牙兩年佔據了臺灣南部,而西班牙則是在佔據了臺灣北部,但是荷蘭很快驅逐了西班牙,開始獨霸臺灣,所以西班牙盤踞臺灣北部的時間非常短。第三次是日本的「霸佔」,清朝晚期與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臺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了日本,後來一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國民黨才從日本人手中接過了臺灣。
  • 從臺灣自治到回歸祖國——日據後期臺籍精英對臺灣解放道路的探索
    他們曾尋求有限度的臺灣自治,未能如願。後來臺籍青年輾轉來到大陸,呼籲祖國同胞關注和支持他們的抗日鬥爭。抗日戰爭爆發後,臺籍精英投身祖國抗戰,認識到臺灣解放的出路在於回歸祖國,因而發起復省運動。由於資料等方面的原因,學術界對臺籍精英從主張臺灣自治到要求回歸中國的這段歷史研究甚少,本文擬由此入手,考察臺籍精英對臺灣解放道路的探索歷程,以求更多的歷史事實真相。
  • 王曉波:我們統派在臺灣苦心孤詣守著時間,祖國沒有辜負我們
    直到一九九七年,哲學系事件獲平反後,王曉波才復職重返臺大授課。 王曉波生前受訪(2015):中國是臺灣人民的血脈淵源,中國是臺灣人民不可侮辱的尊嚴。兩岸統一在我們看來,其實是臺灣最大的政治利益。
  • 臺灣光復的最大意義是我們終於又做回祖國子民!——訪臺灣霧峰林家...
    新華社臺北10月24日電題:臺灣光復的最大意義是我們終於又做回祖國子民!——訪臺灣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新華社記者吳濟海、傅雙琪、祁星「光復後,臺灣人終於不用再當日本殖民統治下的二等公民,我們終於又做回祖國的子民!我認為,這是臺灣光復最大的意義。」林光輝說。今年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
  • 臺灣回歸祖國75周年,而這日子快被「臺獨」刪減沒了
    直到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臺灣於同年10月25日舉行了一場載入歷史的輝煌儀式:接受日本投降。那次受降儀式宣告了日本對臺灣長達五十年的殖民統治正式結束,同時,臺灣的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也回歸祖國版圖。
  • 全球最長難度最大 臺灣海峽通道夢走近現實(圖)
    人民日報11月15日訊 臺灣海峽通道是一個宏偉的夢想,一旦建成,它將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峽通道工程,更是連接兩岸經濟的「臍帶」。而隨著祖國大陸將京臺高速公路列入長期規劃,以及近日臺灣海峽通道學術會議的召開———
  • 今天|9月30日,38年前,「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方針發表
    1981年9月30日臺灣回歸祖國九條方針發表>1981年9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代表中國共產黨、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發表了關於「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九條方針。其主要內容是:建議舉行國共兩黨談判,實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統一大業;建議雙方共同為通郵、通商、通航、探親、旅遊等達成有關協議;國家統一後,臺灣可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權,保留軍隊;中央政府不幹涉臺灣事務;臺灣現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等;臺灣當局各界代表人士可擔任全國性政治機構領導職務,參與國家管理。
  • 蔡英文充滿幻想,臺灣學者:「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才不吃虧!
    民進黨當局膨脹充滿幻想民進黨當局膽敢做出這樣舉動的一個最大原因,就是民進黨當局都存有一種幻想。民進黨當局覺得自己無論怎麼做,大陸都不會動用武力統一臺灣,就算大陸動用了武力,自己也仍然擁有美國這個靠山。甚至民進黨當局還認為中國大陸離不開臺灣,美國也離不開臺灣。
  • 臺灣安全嗎?微軟最大投資落地臺灣!學者:答案很清楚
    導讀從微軟這個在臺最大投資案就可以理解現在臺灣到底安不安全。臺海到底會不會和平,答案已經很清楚了。微軟26日宣布在臺灣設立首座Azure資料中心區域,包括落地資料中心、增設雲端硬體團隊、發動產業生態系、注入國際資安資源等4大新計劃。
  • 臺灣600學者聯署 籲臺東縣政府拆除美麗灣違建
    中國臺灣網11月21日消息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東縣美麗灣開發案爭議多時,臺灣地球公民基金會今天說,全島學術界約有600餘名學者挺身聯署,呼籲臺當局介入代行拆除美麗灣違建。臺灣地球公民基金會指出,臺當局內務主管部門負責人李鴻源曾明確表示,據法院判決,美麗灣渡假村現況實屬違建,而臺東縣政府卻又公告,將於29日補做環評。臺灣島內學術界從14日開始舉辦「拆除美麗灣違建、捍衛法治尊嚴」聯署活動,1周內已有636名學者響應,其中有81名學者來自臺灣東部的東華大學及臺東大學。
  • 祖國大陸已成為臺灣最大直接投資輸出地 - 新聞中心
    東方網9月10日消息:作為最早幾批進入祖國大陸投資的臺灣商人,63歲的謝榮貴先生一直感到十分幸運:「14年前我來大陸考察八次後,下定了決心到大陸來發展。公司從8年前開始盈利,業務一直都在擴展。」「那時候,我主要從事紡織業,由於臺灣地價飛揚,人力不足,工資高漲,幾乎無法維持下去。到大陸後,才得以再生。於是我介紹了很多經商的朋友過來,他們發現大陸經濟發展迅速,市場大,社會穩定,又採取了很多政策保證臺商的利益,所以和我一樣,他們現在都把業務轉移到了大陸。」謝榮貴曾任福建省臺商聯誼會委員,經他介紹來祖國大陸投資的臺資企業已有70多家。
  • 臺灣回到祖國懷抱後,我們將獲得哪些好處?
    作者:年負「臺獨」試圖分裂祖國,分裂兩岸人民的做法,絕對是會被歷史所摒棄的。兩岸同胞親如一家,祖國完成統一大業才是大勢所趨。很多人都在關注,臺灣回到祖國懷抱後,我們將獲得哪些好處?臺灣出產大量優質農產品,比如水稻,一年可收三季,產量高,質量也好。如果臺灣回歸,那麼中國就多了一個產糧基地。更別提處在亞熱帶的臺灣擁有的豐盛海洋資源,除了漁業資源,還有石油、天然氣等。大陸發達的開採技術定會讓這些資源物有所值。第三點是發達的製造業。臺灣曾經是亞洲「四小龍」之一。特別要提的是臺灣在半導體行業多有建樹,這是大陸的晶片戰略所急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