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弱亂而丟的臺灣,必將隨著祖國的強大而回歸

2020-12-11 中國臺灣網

【兩岸快評第181期】

前幾天,去安徽合肥出差。

到合肥,每一個關心兩岸形勢的人,都會到劉銘傳的故居去看看。不為別的,就是緬懷這個臺灣首任巡撫,在西方殖民者瘋狂分食中原帝國的時代,是怎樣的守衛臺灣建設臺灣的。

劉銘傳所處的時代,可以說是中華帝國最弱亂的時期,歷經兩次鴉片戰爭,西方帝國主義憑藉船堅炮利劃分了在中國的勢力範圍,把中國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內外交困中,中法戰爭爆發。1884年8月23日,法國海軍在福建馬尾一舉消滅沉浸在和談幻影中的南洋海軍,法軍奪得臺灣海峽制海權,臺灣危在旦夕。賦閒在合肥老家的劉銘傳臨危受命,赴臺灣暑理軍務。劉銘傳一到臺灣,便加強臺北門戶基隆、淡水的防務,戰爭危急關頭,又毅然把主力撤出基隆,在淡水大敗法軍登陸部隊,挫敗法軍佔領臺灣的圖謀,取得臺灣保衛戰的勝利。

戰後,清政府採納劉銘傳的建議,在臺灣設省,劉銘傳也成了臺灣首任巡撫。自此,劉銘傳開啟了推動臺灣走向現代化的「自強新政」。

劉銘傳調整了臺灣的行政區劃,整頓臺灣防務,在臺北興建機器廠自製槍彈。他大力加強交通建設,興建臺北到基隆的鐵路。他興辦企業成立煤務局、煤油局、商務局等發展經濟。他重視教育,在臺北設立西學堂、番學堂。在他的大力倡導下,臺灣出現了第一條中國人自已建造的鐵路,第一部電話、第一盞電燈、第一枚郵票、第一所公立的新式學校,臺灣成為中國當時最現代化的省份。

然而,在清末這個腐朽的官場,劉銘傳在臺灣的努力只能是曇花一現。1891年,因基隆煤礦虧空遭彈劾,劉銘傳告病還鄉,又回到了合肥劉老圩,直到甲午戰敗,聞聽那個傾注了最後心血的臺灣割讓日本,吐血而亡!

講中國近代史上的臺灣,合肥還有一個比劉銘傳更直接影響臺灣命運的重要的人物,被譽為「大清裱糊匠」的李鴻章。是李鴻章組建淮軍與曾國藩的湘軍一起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消滅了捻軍起義。也是李鴻章發現了劉銘傳,讓他率領淮軍東乘西馳,累立戰功。李鴻章晚年,以洋務運動開啟中國現代化進程,組建了當時號稱「世界第六、東亞第一」的北洋海軍。也正是因為他的北洋海軍在甲午大敗,才造成了大清朝割地賠銀的恥辱。縱觀李鴻章的一生,這應該是一個有大智的人,甚至當時也受到世界各國尊敬。然而,當李鴻章在《馬關條約》上簽字,把他最得意的門生劉銘傳建成的當時中國最現代化的臺灣省割讓出去的時候,就註定了他悲劇的歷史定位。

只是,割讓臺灣的歷史責任李鴻章承擔的起嗎?當我們看到京城頤和園那艘開不動的石船時,就知道,大清朝這艘千瘡白孔的大船,早已在歷史的風雨中飄搖,面對西方列強的撕咬,它已無力甚至無心抵抗,失血掉肉成了它的歷史常態。在一個弱亂的朝代,那些手握權力的人,要麼承擔責任推動歷史變革,要麼就是歷史的替罪羊。忠於朝庭的大清重臣李中堂也就逃脫不了後者的命運。

其實,李鴻章對他號稱「世界第六、東亞第一」的北洋海軍的戰鬥力是清楚的。當時英國《布雷賽海軍年鑑》在介紹世界各國艦船力量時,以各國國名的英文首字母為順序,中國才排在目錄的第六位,北洋水師的實力根本不夠世界第六強的格。甲午海戰時,北洋水師其實己是一支艦齡都是十年以上的老邁之師,艦炮都是應淘汰的射速射程都有限的架退炮。1894年初,北洋水師上奏申請61萬兩白銀為「定遠」「鎮遠」等船換裝克虜伯速射炮,清庭不理。艦艇動力系統的鍋爐多已超期服役,1893年,北洋海軍提出更換,但核算下來需約150萬兩白銀,朝庭當然沒有錢。所以,面對處心積慮準備了20年的日本,甲午戰敗,對弱亂的中國而言,是必然的。

就在筆者寫作這篇評論的時候,新華社宣布,當年北洋海軍的旗艦「定遠艦」沉滅位置確認。這艘當年由德國坦特伯雷度的伏爾鏗造船廠建造的7000噸級一等鐵甲艦,1885年編入北洋海軍,一度被譽為「永不沉沒的定遠艦」。其實,定遠艦在設計上就不合理,是19世紀80年代出現的斜連主炮臺式鐵甲艦。這種結構嚴重浪費主甲板空間,影響戰鬥力發揮,19世紀80年代末就淘汰了。定遠艦在劉公島保衛戰中被日軍多枚魚雷擊中受損,後自爆沉沒。

安微合肥的這兩位淮軍將領對臺灣的影響是巨大的。劉銘傳把臺灣建設成當時中國最現代化的省份,今天的臺北博物館前,劉銘傳當年從英國引進的「自強號」火車頭還在,在臺北機車廠博物館,劉銘傳1886年從英國購買的蒸氣錘一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還在使用,基隆獅球嶺當年劉銘傳修築的火車遂道已成為文物供人參觀。而經李鴻章的手,臺灣被日本的殖民了50年,成為現今兩岸歷史分歧源頭。

在一個要麼被列強群毆,要麼被強盜輪番敲詐的清末,丟失臺灣或香港這些地方是必然的,天命如此,非人為可以挽回。然而,歷史的擺鐘在劃一條弧線後,終會回到那個重力點。因弱亂而丟失的,終會隨著國家的強大而回歸。其實,臺灣就是第一個回歸祖國的地方。1945年,隨著中國人民奪取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臺灣回來了,現在兩岸的分離也必將隨著大陸的發展而終結。

臺灣那些鼓吹「臺獨」的人,從散發「生為臺灣人的悲哀」煽動悲情,到翻尋「臺灣地位未定」的法理依據,再自封「南島民族」自絕中華文化,都是逆歷史潮流的螳臂當車。看看劉銘傳「自強新政」的遺蹟,你能說清朝沒有建設臺灣?你能說臺灣不是中央朝庭管轄的?正因為兩岸是一家人,大陸才推動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強國,是李鴻章、劉銘傳這一代人就有了的夢想,他們搞洋務運動、搞臺灣的自強新政,就是想強國。在那弱肉強食的叢林時代,弱國無外交,打敗就要割地賠銀,他們的體會太深了。然而,在一個腐朽的朝代,他們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的。今天,我們已經來到一個新時代,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已經成為影響當今世界發展的最大因素。統一,已成為大陸人民最大的心聲。臺灣,你有什麼理由抗拒這個歷史大勢?

那天,我站在劉銘傳故居前,默默地告慰這位臺灣首任巡撫,臺灣統一了,會有許多人象你當年一樣熱愛臺灣建設臺灣一樣的,他們會把臺灣建設的更好更美!(中國臺灣網特約作者:且十)

(本文為投稿作品,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

相關焦點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舉行
    本報訊(記者孫金誠)12月22日,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臺灣辜金良文化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舉行。本次展覽由臺灣辜金良文化基金會董事長、知名作家藍博洲策劃編撰。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開幕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京舉行 12月22日,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臺灣辜金良文化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開幕。
  • 賈永輝:讓臺灣同胞感受祖國強大榮光
    首先是祖國強大提升臺胞幸福感。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和持續提升,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在世界的話語權也逐漸升高,中國的大國地位被世界各國越來越看重和尊重。中國力量、中國聲音、中國智能、中國速度、中國建議、中國方案也被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和認可。臺灣同胞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是我們的骨肉兄弟,兩岸同胞是一家人一家親。
  • 臺灣回歸祖國是抗戰勝利成果
    昨天紀念臺灣光復7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大會上表示,抗戰勝利、臺灣光復,洗刷了近代以來中國屢遭外來侵略的民族恥辱,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他還指出,臺灣回歸祖國,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贏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成果。俞正聲的講話清楚地點出了臺灣光復的重大意義:再次證明了臺灣是中國的領土。
  • 「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新時代對臺工作,習近平提了五點主張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鄭重宣示了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明確提出了一系列發展兩岸關係、促進和平統一進程的政策措施。 今天上午,《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紀念會並發表了重要講話。
  • 澳門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舉辦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座談會
    澳門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舉辦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座談會新華社澳門10月24日電(記者 郭鑫)澳門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24日在澳門舉辦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座談會。座談會上,澳門地區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主席崔世昌、澳門新聞工作者協會會長陸波、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理事長吳小麗、中央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臺務部部長徐莽等各界代表先後發言,深入交流學習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學術研討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的體會。
  • 回歸、祖國與二二八:《悲情城市》中的臺灣歷史
    我之所以希望討論這部電影,一方面是因為它所提供的一段四十餘年來在臺灣官方歷史中被消去的臺灣歷史,是目前所有臺灣人需要記得的;另一方面是因為《悲》片在呈現這段歷史之時,同時也讓觀眾記得以二二八為代表的這段歷史中所顯示的臺灣「回歸祖國」的過程中的所顯示祖國的迷思與國家屬性的建構性。當該記得的都記得後,也許在二二八事件發生近五十年後,臺灣的人民可以開始忘記彼此因國家認同差異而生的怨恨。
  • 臺灣學者:回歸祖國才是臺灣的最大尊嚴(圖)
    至於如何改變此一形勢,其具體落實之法就是樹立並高舉『祖國認同』的旗幟,於臺灣史領域建構『祖國史觀』,使島內能有與深綠抗衡的論述能量,並以『祖國史觀』豐富『祖國認同』內涵。」  文章內容如下:  臺灣自上世紀1989年開放探親的政治鬆綁以來,隨著內地經濟飛騰,綜合國力倍增,兩岸關係發生巨大的積極變化,與冷戰時期的兩岸關係非可同日而語。
  • 臺灣同胞別怕,你們背後還有個強大的祖國
    臺頭聞編輯:暗藍12月25日國臺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邀請到了外交部領保中心常務副主任楊舒,介紹了「26條措施」中的第14條,即臺灣同胞可在中國駐外使領館尋求領事保護與協助的相關規定。
  • 【時評】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
    兩岸發展也有著成熟的構想,「制度不同,不是統一的障礙,更不是分裂的藉口」,我們不僅有根植於心的統一情感,更有「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成熟智慧與豐富實踐,必將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中華智慧,讓「一家人」辦好「家裡事」。不懈追求,這是一份順應歷史大勢的自信詩篇。習總書記提出的「臺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終結」、「統一是歷史大勢,是正道。『臺獨』是歷史逆流,是絕路。」
  • 1945年臺灣回歸祖國全島狂歡三天三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傳到臺灣,臺灣島立即沸騰了,「被日本殖民主義者奴役了整整半個世紀的廣大臺灣同胞,抑制不住回歸祖國懷抱的無比喜悅心情,他們載歌載舞,奔走相告,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爭先恐後地懸掛中國國旗。 當商店買不到國旗時,就自己動手製作國旗。」
  • 從臺灣自治到回歸祖國——日據後期臺籍精英對臺灣解放道路的探索
    他們曾尋求有限度的臺灣自治,未能如願。後來臺籍青年輾轉來到大陸,呼籲祖國同胞關注和支持他們的抗日鬥爭。抗日戰爭爆發後,臺籍精英投身祖國抗戰,認識到臺灣解放的出路在於回歸祖國,因而發起復省運動。由於資料等方面的原因,學術界對臺籍精英從主張臺灣自治到要求回歸中國的這段歷史研究甚少,本文擬由此入手,考察臺籍精英對臺灣解放道路的探索歷程,以求更多的歷史事實真相。
  • 解決臺灣問題的關鍵期是什麼時候?他點出來了
    對於臺灣網友感覺到大陸方面對於本次臺灣領導人和「立委」選舉無感,王在希表示,從宏觀來看,國民黨選舉獲勝,兩岸關係會趨向緩和,但統一的時間可能更長。民進黨繼續執政,兩岸關係可能會緊張,但有可能會加速兩岸統一的進程。因為民進黨當局現在配合美國對華遏制戰略,支持「港獨」分子鬧事,不斷給大陸製造麻煩,將迫使中國大陸不得不下決心及早解決臺灣問題,早日實現祖國統一。
  • 網友:臺灣只有回歸祖國,未來發展前景才有希望
    臺灣在地理上是中國咽喉要道,強大崛起的中國不可能再次失去臺灣,面對臺灣的政治經濟生態,兩岸統一勢在必行。問題是「臺獨」分子不斷挑釁大陸,激化兩岸矛盾,以此挑動臺灣民眾對大陸的對立情緒,拉取情緒選票。隨著兩岸綜合實力彼此消長,大陸更加自信開放,「臺獨」年輕一代終會覺醒,「臺獨」勢力終將自食其果。
  • 訪南開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深化兩岸融合發展 夯實和平...
    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臺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終結」。南開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日前受訪時表示,大陸40年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也重塑了兩岸經濟關係。
  • 臺灣政局發展趨勢及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習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年紀念會上強調: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習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明確昭示海峽兩岸同胞:「臺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終結」。「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
  • 歷史上臺灣曾三次被外族入侵,但終究回歸到祖國懷抱
    第二次是西班牙的入侵,幾乎是與荷蘭同時佔據臺灣,當時,荷蘭先於西班牙兩年佔據了臺灣南部,而西班牙則是在佔據了臺灣北部,但是荷蘭很快驅逐了西班牙,開始獨霸臺灣,所以西班牙盤踞臺灣北部的時間非常短。第三次是日本的「霸佔」,清朝晚期與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臺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了日本,後來一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國民黨才從日本人手中接過了臺灣。
  • 中國統一,臺灣會怎樣?中國會怎樣?世界會怎樣?
    總書記用「兩個無法改變」「兩個無法阻擋」再次強調,臺灣回歸,是大勢所趨:臺灣是中國一部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和法理事實,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改變的!國家強大、民族復興、兩岸統一的歷史大勢,更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