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政局發展趨勢及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2021-02-15 中國軍事文化講壇

臺灣政局發展趨勢及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2019年1月3日)

 

習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年紀念會上強調: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這是70載兩岸關係發展歷程的歷史定論,也是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我們「始終把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作為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習總書記的講話,極大的鼓舞了全體中華兒女追求國家統一的信心和堅定反對「臺獨」的決心。

但從當前臺灣島內政局演變的趨勢來看,有一個值得高度警惕的動向,就是民進黨當局利用「全面執政」的有利條件,在千方百計地推動「去中國化」,促使「中華民國臺灣化」。

「中華民國臺灣化」即「去中國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臺獨」的過程。

陳水扁上臺時針對「中華民國」的稱謂,就曾製造過這樣一種輿論:1949年是「中華民國到臺灣」;李登輝上臺是「中華民國在臺灣」;現在是「中華民國是臺灣」。

馬英九上臺後搞折衷,說「正式場合還是要稱稱中華民國,非正式場合也可以稱臺灣」

蔡英文上臺後,在講話中基本上以「臺灣」二字取代「中華民國」。在民進黨「臺獨」分裂勢力看來,只要把「中華民國」的稱謂慢慢地改成「臺灣」,就實現「臺獨」的目標。

因此,我們開展對臺工作,始終要把「反獨促統」作為一項長期的、根本的任務,不必太在乎臺灣選舉誰上誰下,不宜把寶壓在哪個政黨或者個人身上。

民進黨執政,對臺工作主要是反獨、遏獨;國民黨執政,我們的主要任務是促統。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40年了。這40年來,大陸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的增長,從目前海峽兩岸的綜合實力對比來看,大陸在經濟、軍事、科技上對臺灣都佔據絕對優勢。

臺灣的經濟總量,已經從20年前相當於大陸的三分之一,到現在不足二十分之一。臺灣軍費20年前與大陸不相上下,目前大陸已經是臺灣的十六倍。

現在我們已初步具備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的基本條件。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有這個戰略自信,保持戰略定力。

中國發展到今天,「臺灣獨立」已經沒有可能,解決臺灣問題的主導權在大陸一方,臺海局勢總體上是可控的。

正因為我們有了這樣的實力和底氣,所以我們可以更加從容地來處理臺灣問題。

2005年全國人大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針對「臺獨」分裂活動明確劃了三條底線。在現階段,我們還是要盡最大努力、以最大誠意爭取和平統一前景,但如果「臺獨」分裂勢力越過這三條底線,我們就要採取包括武力在內的必要措施,堅決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

習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明確昭示海峽兩岸同胞:「臺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終結」。「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實現祖國統一「是兩岸關係發展歷程的歷史定論,也是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總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

習總書記的這一莊嚴宣示,代表了大陸14億人民的堅定意志,也反映了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為新時代我們開展對臺工作和引領兩岸關係發展指明了方向。

目前在臺灣問題上,以下幾點特別值得我們注意:

(一)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既要有緊迫感,也不能操之過急;既要有充分自信,同時又要有一定耐心。

從臺灣島內情況來看,時間拖得越長,離心傾向在不斷發展,對和平統一不利;但從大陸情況來看,再過一段時間我們的綜合實力更強,解決臺灣問題的條件包括外部條件會更好。

當前重要的是要認清形勢,統一思想,把我們的思想統一到中央對臺大政方針上來,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對臺工作的重要論述上來。

(二)要把爭取臺灣民心,作為我們對臺工作的根本任務。

黨的第二代、第三代領導人一直強調「解決臺灣問題,寄希望於臺灣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爭取臺灣民心,提出「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的重要論述,強調「中國夢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夢」,兩岸統一首先要「心靈契合」。

我們的各項對臺工作,都要把爭取臺灣民心,尤其是做好臺灣年輕人、本省籍人的工作,作為重中之重。

(三)要正確看待過去30多年來對臺工作的巨大成就。

應當看到,近40年來尤其是這十幾年來,我們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兩岸關係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對臺工作取得重大成就。

首先,這十幾年始終保持了東南方向的和平穩定,使我們成功地抓住了難得的戰略發展機遇期,大陸的經濟、軍事實力已經有了突飛猛進。

第二,臺灣的門戶被打開了,海峽兩岸實現了三通直航,大陸同胞已經可以自由入島。

第三,通過籤署ECFA協議,兩岸經濟已基本實現融合,在大陸的臺商不僅為大陸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也成為穩定兩岸關係、遏制「臺獨」分裂的重要力量。

第四,2015年底在新加坡實現了「習馬會」,這是兩岸高層談判的一次重要嘗試,對將來解決臺灣問題具有示範性深遠意義。

在去年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把實現四個現代化、實現祖國統一、爭取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作為新時代中國人民的三項主要任務。

當前,兩岸關係正處於一個重要節點上。臺灣問題的複雜性,決定了對臺工作的艱巨性,實現祖國統一的長期性。

黨中央的對臺大政方針非常明確,即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祖國完全統一目標毫不動搖,當前要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力爭取臺灣民心;

盡最大努力爭取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前景,同時做好隨時粉碎「臺獨」分裂圖謀的各種準備。

多年來,我們始終把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作為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核心內容就是兩條,一是中國的發展強大,二是祖國的完全統一。

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既是實現中國夢的一個標誌,也是祖國發展強大後的歷史必然。

我們堅信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完全能夠駕馭複雜多變的臺海局勢,一定能夠精準把握和妥善處理好臺灣問題。

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一定能夠早日解決兩岸政治對立,實現臺海持久和平,達成國家統一願景,讓我們的子孫後代在祥和、安寧、繁榮、尊嚴的共同家園中生活成長。

相關焦點

  • 2018年臺灣政局演變的特點
    2018年是臺灣政局發生重大深刻變化的一年。島內不滿蔡英文當局執政的民怨持續累積,「重經濟民生、反政治惡鬥」的主流民意形成一股「反蔡反民進黨」的社會風潮,「討厭民進黨」成為「全臺最大黨」,最終導致民進黨在「九合一」選舉中遭遇慘敗。島內政治格局呈現藍營「地方包圍中央」之勢。
  • 2019年臺灣政局波詭雲譎、變化複雜
    2019年,臺灣政局主要圍繞2020年臺灣地區兩項選舉發生激烈鬥爭和複雜變化。民進黨當局執政陷入困境,但通過大肆操弄「反中拒統」、香港問題轉移執政不彰的焦點,謀取選舉私利。國民黨面對東山再起的有利客觀形勢,未能抓住民意脈動,逐步陷入被動。
  • 「動蕩」與「詭譎」:臺灣政局撲朔迷離
    在臺灣地區立法機構總共113個席次中,民進黨獲得61席,國民黨獲得38席,臺灣民眾黨獲得5席,「時代力量」黨獲得3席,「臺灣基進黨」獲得1席,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者獲得5席。2020年「大選」的結束成為臺灣政局新形勢的開始,未來仍舊風雲詭譎。
  • 港媒:藍白合作是當下翻轉臺灣政局唯一途徑
    臺灣民眾黨柯文哲主動拋出的白藍合作方案,或為翻轉臺灣政局唯一途徑。  民進黨在臺灣已成巨獸般的政黨,黨內團結,循序漸進培養人才,掌握媒體與網軍,在社會盤根錯結,靠著炒作分離意識牢抓年輕人,平均支持度已達到6成以上,難以撼動。
  • 蔡英文縱容親綠團體罷免韓國瑜,臺灣政局迄無寧日
    5月20日起,蔡英文即將展開新任期,但罷韓方興未艾,未來4年中有3年將處於動蕩之局,選後喊出包容、和諧、團結的蔡英文,尤應思考中止罷韓;息爭、不是為韓,而是穩定政局,邁出朝野和解的第一步。罷韓成功,綠營自可望上演王子復仇,在「大選」「立委」全拿後,再奪回高雄,問題是綠營整碗捧去,真能使臺灣政通人和?罷韓連署去年史無前例在韓國瑜當選未滿一年即「超前部署」,儘管爭議不斷,但「中選會」在李進勇主導下,選擇接受「Wecare高雄」等團體第一階段連署書,也創下日後「今天當選,明天即可連署罷免」政治惡例。
  • 全國臺研會召開年會 研討轉型中的臺灣政局與兩岸關係
    (中國臺灣網 李傑 攝)  中國臺灣網6月14日徐州消息 (記者 李傑)全國臺灣研究會2017年學術年會13日在江蘇徐州召開。本次年會以「轉型中的臺灣政局與兩岸關係」為主題,50餘位大陸相關專家學者和全國臺研會部分理事與團體會員代表應邀參加了會議。
  • 香港《中評社》:藍白合作是當下翻轉臺灣政局唯一途徑
    臺灣民眾黨柯文哲主動拋出的白藍合作方案,或為翻轉臺灣政局唯一途徑。 民進黨在臺灣已成巨獸般的政黨,黨內團結,循序漸進培養人才,掌握媒體與網軍,在社會盤根錯結,靠著炒作分離意識牢抓年輕人,平均支持度已來到6成以上,難以撼動。
  • 2018「九合一選舉」倒計時,2020臺灣政局走向何處?
    將於2018年11月24日舉行的「九合一」選舉是臺灣島內第三次政黨輪替(此處指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後的首次地方選舉。雖是地方選舉,實則卻直接關係到2020年地區領導人選舉,影響到臺灣政局以及兩岸關係未來發展。(一)        從國民黨方面看,贏了選舉才有機會在2020年重新執政,輸了則不僅重回執政無望,在民進黨的持續高壓追殺下,如何存活都可能會成為問題。
  • 臺生:臺灣阻礙人才發展,西進大陸求學已成趨勢與時代潮流
    ,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一個趨勢,這是一個時代的潮流,也是廣大臺灣青年學子赴陸圓夢的敲門磚。她在信中說,「臺灣的環境不僅無法支持國際人才培育,根本就是阻礙真正的人才發展。」「真的不要再自欺欺人了! 」近期臺灣教育界除了民進黨製造的「拔管事件」的鬧劇外,其實大家更為關心的是高中生西進大陸求學潮,特別是今年大陸高校招收臺灣學生免試入學,臺灣高中生憑今年「大學入學學力測驗」(簡稱「學測」)成績即可申請大陸高校免試入學資格。今年高中生免試入學出現幾個亮點值得觀察和注意。
  • 2019年臺灣政局暨兩岸關係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中新社北京12月6日電 (記者 鄭巧)由全國臺灣研究會主辦的2019年臺灣政局暨兩岸關係回顧與展望研討會6日在北京舉行。兩岸50多位專家學者與會研討。全國臺灣研究會執行副會長王升致辭指出,兩岸之間分裂與反分裂、維護和平發展與阻撓和平發展的對抗與較量,是今年兩岸關係的主要特徵。目前,民進黨當局的分裂腳步沒有停下來的跡象,加上美國在中美戰略博弈的背景下不時釋放支持臺灣與大陸對抗的信號,因此,這種對抗與較量,還會繼續,力度也可能會加大。
  • 臺灣人對大陸好感度超反感度 國臺辦:趨勢會發展
    海外網6月27日電6月27日上午,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表示,注意到臺灣人對大陸好感度首超反感度的民調,他強調,這樣的趨勢還會發展。有記者提問,臺灣民意基金會日前公布民調,49%臺灣成年人對大陸有好感,對大陸有好感的人更首度超越反感,該基金會董事長遊盈隆形容,這是一個歷史性轉變,請問發言人對此如何評價?馬曉光對此表示,我們注意到這個民調,我們也多次就相關問題做出過我們的說明,闡述過我們的態度。
  • 亞太局勢與臺灣問題研討會在廈門大學舉行 中美知名學者參會
    3月19日,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與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合作主辦的「亞太局勢與臺灣問題」研討會在廈門大學舉行。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學者卜睿哲發言  在一整天的研討會中,中美兩國學者就臺灣政局發展趨勢、民進黨和臺灣當局兩岸政策走向、大陸對臺政策意涵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前景、亞太再平衡背景下中美關係和美臺關係的前景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 2020臺灣這一年|臺灣政局呈現「綠大藍小白萎縮」態勢
    作者 齊臺軒 特約評論人 2020年,島內政局處於「二合一」選舉後的盤整期,民進黨「一黨獨大」態勢得以進一步鞏固,各政治勢力雖圍繞「中天關門
  • 王昆欣:未來旅遊發展的幾個趨勢
    在「後疫情時代的『文旅+』新業態」分論壇,世界旅遊聯盟副秘書長王昆欣發表《疫情常態化下旅遊業發展的趨勢》主旨演講。以下為演講全文:世界旅遊聯盟副秘書長王昆欣發言。新華網發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大家好!
  • 臺灣問題專家來湘作兩岸關係形勢報告
    新湖南客戶端12月15日訊(記者 蘇莉 通訊員 康衡)應省臺辦邀請,12月15日上午,臺灣問題專家、中央臺辦研究局副局長陳斌華來湘為全省臺辦系統幹部作《當前臺海局勢與十九大對臺精神》專題報告。報告會上,陳斌華圍繞當前臺灣政局、臺灣社情民意、兩岸關係發展趨勢、十九大對臺精神等方面內容,結合數據統計、資料圖表、典型案例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重點對黨的十九大報告涉臺部分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兩岸關係的系列重要論述作了詳實的解讀。省臺辦全體幹部職工、全省市州臺辦主任共60多人參加報告會。
  • NoxInfluencer:臺灣網紅營銷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時至今日,網紅營銷(influencer Marketing) 在臺灣不再陌生,並且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相當蓬勃的領域,更多的企業表示將預算投入其中。那麼,臺灣地區網紅營銷發展現狀如何,並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呢?NoxInfluencer將在本文進行探討與分享。
  • 2018年臺灣政局劇變
    2018年是臺灣政局劇變的一年,島內政治社會正在形成新的動力與矛盾。兩岸僵局和島內經濟「寒流」之下,民進黨「綠色執政」四面樹敵、作繭自縛,引發強烈民怨,與韓國瑜等「非傳統政治世代」掀起的民意「韓流」滌蕩交匯,迸發出翻轉政治生態和民意結構的巨大能量。新舊政治勢力的交織博弈,最終通過「九合一」選舉重塑了臺灣政治社會的面貌。
  • 臺灣數位音樂發展趨勢
    臺灣過去被認為是華人的「好萊塢」音樂中心,創造出全球最大比例的華人流行音樂藝人和歌曲,但隨著網路興起,行動載具普及化,使實體音樂銷售大幅下滑,從初期音樂產業集結誓言打擊盜版、非法下載,將網路平臺視為洪水猛獸,直至經過十多年的努力與探索,數位音樂一路發展成為全世界不可抵擋的現實趨勢。
  • 2018年臺灣政局回顧
    回顧2018年,年底「九合一」選舉成為臺灣政局發展演變主軸。圍繞選戰,國民黨、民進黨以及「第三勢力」展開激烈競逐。       一、蔡當局深陷執政不力泥淖      2018年,蔡當局推動改革決策草率、人事任命昏聵、意識形態掛帥等問題持續惡化,島內經濟民生停滯、社會對立加劇,累積強烈民怨,使蔡英文施政滿意度持續在20%左右低劣徘徊。
  • 兩岸問題是朱立倫、蔡英文競爭主軸(圖)
    歷經「九合一」選舉變局後的臺灣政局發展趨勢,國民黨內部是朱立倫接任黨主席後如何挽救國民黨的政治形象,擺脫馬英九主政六年多以來的積弊沉痾與包袱。但如何贏取人民信賴,有沒有能力突破臺灣的民生經濟困境,並打開民共交流政治僵局,是民進黨難以迴避的政治責任,更是蔡英文必須面臨的挑戰與任務。  2015年的臺灣政局發展態勢,說穿了,就是朱立倫與蔡英文兩位黨主席正式交鋒對壘,是兩人如何帶領臺灣蛻變重生的政治決戰,較勁的是政治智慧與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