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2215字,閱讀全文約需6分鐘
不管是臺高中生、大學生
等各個層級的學生群體,
還是想繼續進修的群體,
由求學進而融入大陸社會發展自己的人生,
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一個趨勢,
這是一個時代的潮流,
也是廣大臺灣青年學子赴陸圓夢的敲門磚。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許瑞娟在臺某頂尖大學讀博士班三年級,今年考取赴新加坡公費留學,因有感拿到臺灣博士學位沒有價值,臺當局教育部門給的公費不足以支持留學,她又具備公務員資格,若在新加坡打工恐違反公務員兼職,她決定放棄臺灣的一切,赴香港從頭開始,期許自己成為國際人才。她還寫了一封信給臺當局教育部門負責人,稱「臺灣的環境根本就是阻礙真正的人才發展,不要再自欺欺人了!」
許瑞娟
許瑞娟是七年級生(大陸所說的「80後」),會英、日、俄、越四國語言,博二那年就到國際硏討會發表論文,再過兩年博士學位就可到手,但她發現周邊的博士生對未來都很茫然,很沒安全感。喜歡做研究的她,覺得拿到臺灣博士學位也找不到教職,雖然自己年紀不小了,但現在不改變,以後根本沒機會。
於是,她向11所大學申請博士班,同時報考臺教育部門公費留考並被順利錄取了,但臺教育部門給一年1萬8000美元生活費,平均一個月不到新加坡幣2000元,還得支出房租,「這錢不夠活」。幸好,她順利申請到全球QS商學院排名第33名的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博士班,獲得博士班獎學金,連續三年提供每個月2萬港幣的生活費及一年1萬港幣的旅行補助。她決定放棄公費留考的資格,9月將赴香港攻讀博士班。
再兩年就可以拿到頂大博士學位,放棄了不可惜嗎?許瑞娟說,「沒有意義,因為學不到東西」,她碩士畢業十年才去念博士,但卻是這個博士班近十年來招收到最年輕的學生,她報考博班時只有9人報名,錄取8位,有3位是退休人員,年紀超過70歲,讓她懷疑「博士班是培育國際化研究人才,還是實現退休人員的終身學習?」
許瑞娟說,現在博士生好可憐,都很彷徨,怕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其實博士生只要具備兩個能力,就不怕找不到工作,一個是等級高的境外期刊發表能力,第二個是全英語授課能力。但問題出在臺灣博士訓練不會給你這兩個能力。
許瑞娟說臺教育部門給公費留學生一年生活費1.8萬至2萬美金,而境外好的大學幾乎都在首都,臺灣公費留學生念不起。她如果選擇公費留學,到境外必須打工,但是最近臺大校長遴選事,臺當局教育部門和監察機構都在查「違法兼職」,她是公務員,又不能兼職,因此她十年公務員年資也不要了,趕在7月1日年金改革新制上路前,辭去公職,這樣還可領回之前繳的公保及退撫基金。
「沒錯,我就是近來炒得沸沸揚揚的外流人才之一」,她希望離開臺灣前,把她經歷到的現實問題讓更多人知道,到底臺灣的高等教育是如何讓人失望透頂,讓人寧可放棄現有一切,到香港從頭開始。
她在今年3月下旬寫了一封3000字長信給時任臺教育部門負責人潘文忠,直陳臺教育部門許多政策,包括補助大學院校推展國際共同人才培育計劃、公費留考新增新南向政策、玉山學者計劃等,但這些政策都無法解決問題,「因為你們完全不知道在這些政策在執行上到底發生什麼問題!」
許瑞娟說,她不敢說自己是國際人才,但她正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她在信中說,「臺灣的環境不僅無法支持國際人才培育,根本就是阻礙真正的人才發展。」「真的不要再自欺欺人了! 」
近期臺灣教育界除了民進黨製造的「拔管事件」的鬧劇外,其實大家更為關心的是高中生西進大陸求學潮,特別是今年大陸高校招收臺灣學生免試入學,臺灣高中生憑今年「大學入學學力測驗」(簡稱「學測」)成績即可申請大陸高校免試入學資格。今年高中生免試入學出現幾個亮點值得觀察和注意。
學測申請放寬至「均標」,讓更多臺灣高中生有機會赴大陸求學。免試入學的申請從以往的「前標」放寬至「均標」,代表著凡是學測成績前百分之五十的臺灣高中生,都有資格申請赴大陸求學的機會,將會有更多臺灣高中生擁有求學大陸高校的機會,而不限制於以往都是臺灣名校的高中生西進大陸而受到矚目,成績中等的臺灣高中生也能一圓大陸的求學夢,真正落實了「兩岸一家親」的理念。
臺灣明星高中申請人數再創新高,精英人才西進已成趨勢。以往清華、北大、復旦等985名校報名人數激增,全臺各地明星高中學校申請赴大陸已成顯學,這也意味著這批臺灣青少年精英和家長都已經看清楚在大陸發展也是與世界精英一起發展,精英人才流動至大陸求學已經勢不可擋,這也顯示出臺灣經濟社會發展停滯不前,讓這批臺灣精英學子看不到前景,反觀同文同種的大陸是世界最大的市場,不來大陸先卡位學習發展還等待何時呢?
清華和北大港澳招收研究生人數暴增,代表大陸高教與世界的無縫接軌。近幾年來大陸高等教育發展力度之大,在「科教興國」的基本國策下,「雙一流」教育政策的出臺下,從科研經費和師資實力的提升都是有目共睹,特別是大陸一批批歐美名校海歸學者的返國任教,大幅提升高等教育科研的實力,以往臺灣學生都將出國留學作為第一選擇,但在近三年都以清華和北大等名校的研究所為第一目標,從今年清華大學港澳臺研究生報名人數達900多人次創歷史新高就可窺知一二,這無疑也是臺灣學生對於大陸高校科研質量的認可與肯定,未來臺灣大學生西進大陸就讀研究所的學生只會更多不會更少,這樣的趨勢也值得臺灣當局好好反思自己的高等教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