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心
2020年1月11日,臺灣地區四年一度的地方領導人與「立法委員」「二合一」選舉剛剛落幕。在此次選舉中,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賴清德當選臺灣地區正、副領導人,得票817萬餘張,得票率為57.1%,而在另外兩組候選人中,中國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張善政得票552萬餘張,得票率為38.6%;親民黨候選人宋楚瑜、餘湘得票60萬餘張,得票率為4.3%。在臺灣地區立法機構總共113個席次中,民進黨獲得61席,國民黨獲得38席,臺灣民眾黨獲得5席,「時代力量」黨獲得3席,「臺灣基進黨」獲得1席,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者獲得5席。2020年「大選」的結束成為臺灣政局新形勢的開始,未來仍舊風雲詭譎。
民進黨黨內政鬥或更趨激烈
民進黨在此次選舉中獲得勝利,不僅繼續掌控執政權力,還維持了「立法院」多數席次的優勢。在一段時間內,蔡英文在黨內的權威性會得到一定程度的鞏固,但為了獲取勝選,民進黨在選舉過程中埋下了諸多隱患。一是政策買票將使島內的經濟、民生問題雪上加霜。在「九合一」選舉中翻轉藍綠競爭形勢的經濟、民生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因應此類問題,蔡當局並沒有提出根本解決之道,只是在選舉過程中,利用對媒體的操控及競選議題的轉移,使其負面效應沒有在選前發酵出來。選後,伴隨選舉議題的降溫及執政的運行,經濟及民生議題將再次成為民眾最為關切的話題,並且蔡當局為了勝選,在選前大力度政策買票,將加劇經濟問題的嚴峻性。二是民進黨鼓吹大陸「威脅」,強修「反滲透法」,製造「綠色恐怖」,導致兩岸關係的複雜性與風險增大,並不符合島內民眾渴望和平,渴望兩岸交流良性發展的最大民意,尤其在選後,兩岸關係惡化的消極作用會更加深層次顯現,凸顯蔡當局執政能力低下。三是接班人選將加劇黨爭烈度。蔡英文當選後將不再面臨連任壓力,但後續民進黨接班人選將成為黨內競爭的焦點問題。賴清德從「敵手」到「副手」,在初選中與蔡英文分庭抗禮,火力十足,但為了各自的政治盤算,最終兩人組成「CP」,共同參選2020年選舉,據悉賴清德獲得接班人承諾,但在黨內仍面臨「強棒」鄭文燦等人的挑戰,能夠獲得兌現,恐怕還存在很大變數。因此,民進黨的未來發展仍然存在很多隱患,蔡英文仍然有可能在之後的執政中面臨提前「跛腳」的窘境。
國民黨的改革前景不明
在「九合一」選舉中,國民黨獲得巨大的優勢,完全逆轉了態勢,根據歷史經驗,很有可能乘勝追擊,重新獲得執政權,實現政黨輪替。但國民黨卻在2020年「大選」中徹底敗北,不僅沒有獲得「大位」,在「立委」席次上也幾乎接近谷底。黨內外要求檢討的聲音四起,外界普遍認為此次的敗選與國民黨沒有完成整合,黨內政治鬥爭嚴重有很大的關聯性。
黨內被強烈的低氣壓氛圍環繞。據報導,敗選後國民黨召開了工作會議,會中討論將成立項目小組深切檢討、深入討論,並提出改革方案。國民黨內陷中常委「辭職潮」,如「立委」江啟臣、蔣萬安、黃昭順、沈智慧、楊瓊瓔、臺北市議員徐弘庭以及彰化縣議長謝典霖等接連跟進辭職,已出現「骨牌效應」。對此,國民黨14日發布新聞稿表示,本屆中常委原應於去年10月屆滿前改選,但因應2020年「大選」之故,經「全代會」通過延長任期迄今,故無所謂辭職問題。15日,國民黨主席吳敦義率一級主管正式向國民黨中常會請辭獲準,由中常委林榮德代理國民黨主席。國民黨青年派於下午怒闖中常會與中央黨部,強烈要求換人換路線。另外,中常會提出組發會所擬「2020年中國國民黨主席補選作業細則(草案)」等,將於1月17日辦理補選公告,當天起到2月3日開放參選人進行黨員連署,總計18天,投票改選將與3月7日舉行。
此次選舉的結果對於國民黨造成重大的衝擊,不管是黨內運作制度還是權力結構等都亟待重新的盤整,茶壺中的風暴已開始旋轉。新的黨主席人選,新的中常會以及黨的路線選擇都將成為未來國民黨改革中備受關注的問題,也決定其未來發展態勢。若改革不能順利完成,黨內仍舊紛爭不斷,國民黨也可能面臨分裂或崩解的可能。另外,在此前的四年中,民進黨一直利用公權力全面打壓政敵。國民黨的生存空間被大幅壓縮,黨費的籌集都一度困難,此後的四年中,恐仍將面臨政治清算的危機。國民黨能否成功渡過危機是臺灣政局變化的重要觀察點。畢竟,國民黨仍然是島內兩大黨之一,具有較為穩定的基本盤及深厚的發展根基,並且握有多數縣市的執政權,仍然具備挑戰民進黨,終止其執政的機會與空間。
此外,韓國瑜的動向也是牽動國民黨發展的重要面向。在「大選」落敗後,韓國瑜將面臨罷免投票。Wecare高雄等公民團體發起罷免韓國瑜高雄市長一職的活動並於去年12月26日將第一階段3萬份罷免提議書連同罷免理由書送至「中選會」。罷免程序正式啟動,罷免投票最快將於5月份舉行。韓國瑜將面臨「雙殺」風險,同時國民黨也將面臨再度失去高雄市執政權的危機。
第三勢力的影響不容小覷
臺灣的政治制度更利於兩黨制的鞏固,第三勢力發展的空間非常有限,再加上第三勢力政黨林立,票源分散,能量難以匯集,影響力一直比較有限。經過此次「立委」選舉,第三勢力黨的實力消長再次重新洗牌。由臺北市長柯文哲新成立的臺灣民眾黨異軍突起,成為國、民兩黨之外的第三大黨,2016年新成立的「時代力量」黨儘管能量相較上屆有所削弱,但也拿到了3席,可以在「立法院」組建黨團。親民黨、新黨都未在「立委」席次上有所斬獲。另外,從「立委」選舉的得票分布上看,藍綠陣營支持者都有分裂投票的情況,國民黨的區域「立委」票與政黨票分別為563萬票與472萬票,相差91萬票左右,而民進黨的分別為633萬票與481萬票,相差152萬票。由此說明,國、民兩黨的政黨吸引力在下降,部分票源流向了第三勢力黨。
而在第三勢力黨的部分,目前來看最有影響力的是臺灣民眾黨,其成立對於親民黨與「時代力量」黨等都有削弱的效果。經此一役,臺灣民眾黨不僅在「立法院」掌握了一定的話語權並且獲得政黨選舉補助款,已經基本站穩了腳跟。基於國民黨未來發展態勢不明朗,其他第三勢力小黨力量有所消逝,不排除會有其他勢力投靠臺灣民眾黨,使其持續做大。另外,臺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的臺北市長任期僅剩2年多的時間,從其組黨、運作「立委」選舉及表態來看,蓄力角逐2024年「大位」的意圖比較明顯,並且選後臺灣民眾黨已握有直接提名2024年「大選」參選人的資格。
黨派博弈的複雜性將增強
臺灣「立法院」是臺灣地區最高民意機構和「立法」機構,在臺灣政治體系中扮演著諸如「『國情』的聽取者、人民的代理人、權力的制衡者、事項的參決者、荷包的控管者、『總統』的問責者」等諸多角色,發揮民意代言及決策中心功能,是各政黨擴大政治影響力的主戰場。從此次「立委」的席次組成來看,民進黨單獨過半,仍然握有較強的話語權甚至是強渡關山的實力。但從「立法院」的運作機制來看,「政黨協商」等制度的設計也給予小黨牽制與監督大黨單方面決策的空間。此次,國民黨席次數僅比上屆多3席,實力變化不明顯,臺灣民眾黨與「時代力量」黨可以自組黨團。目前來看,「立法院」中第三勢力黨多為綠營政黨,如「時代力量」黨,「臺灣基進黨」等,臺灣民眾黨的柯文哲也與民進黨競合關係複雜。藍營小黨親民黨、新黨等在此次選舉中都未能攻進「立法院」。
儘管都具有綠營色彩,但其間仍然存在複雜的政治博弈。民進黨的政治目的自然是不斷蠶食小黨,壯大並穩定力量,爭取長期執政。而其他第三勢力小黨則希望不斷擴張力量,提升政黨獨立性,因此綠營政黨之間仍然存在激烈的資源競爭與政治博弈,尤其臺灣民眾黨將在未來的發展中挑戰民進黨權力的全方位收緊政策。未來,國民黨、臺灣民眾黨及「時代力量」黨的「在野聯盟」能否成行,在不同議題上如何競合也成為影響蔡當局各項決策、法案等能否順利通過的重要面向。(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博士)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王義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