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蕩」與「詭譎」:臺灣政局撲朔迷離

2020-12-20 華夏時報

李雯心

2020年1月11日,臺灣地區四年一度的地方領導人與「立法委員」「二合一」選舉剛剛落幕。在此次選舉中,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賴清德當選臺灣地區正、副領導人,得票817萬餘張,得票率為57.1%,而在另外兩組候選人中,中國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張善政得票552萬餘張,得票率為38.6%;親民黨候選人宋楚瑜、餘湘得票60萬餘張,得票率為4.3%。在臺灣地區立法機構總共113個席次中,民進黨獲得61席,國民黨獲得38席,臺灣民眾黨獲得5席,「時代力量」黨獲得3席,「臺灣基進黨」獲得1席,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者獲得5席。2020年「大選」的結束成為臺灣政局新形勢的開始,未來仍舊風雲詭譎。

民進黨黨內政鬥或更趨激烈

民進黨在此次選舉中獲得勝利,不僅繼續掌控執政權力,還維持了「立法院」多數席次的優勢。在一段時間內,蔡英文在黨內的權威性會得到一定程度的鞏固,但為了獲取勝選,民進黨在選舉過程中埋下了諸多隱患。一是政策買票將使島內的經濟、民生問題雪上加霜。在「九合一」選舉中翻轉藍綠競爭形勢的經濟、民生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因應此類問題,蔡當局並沒有提出根本解決之道,只是在選舉過程中,利用對媒體的操控及競選議題的轉移,使其負面效應沒有在選前發酵出來。選後,伴隨選舉議題的降溫及執政的運行,經濟及民生議題將再次成為民眾最為關切的話題,並且蔡當局為了勝選,在選前大力度政策買票,將加劇經濟問題的嚴峻性。二是民進黨鼓吹大陸「威脅」,強修「反滲透法」,製造「綠色恐怖」,導致兩岸關係的複雜性與風險增大,並不符合島內民眾渴望和平,渴望兩岸交流良性發展的最大民意,尤其在選後,兩岸關係惡化的消極作用會更加深層次顯現,凸顯蔡當局執政能力低下。三是接班人選將加劇黨爭烈度。蔡英文當選後將不再面臨連任壓力,但後續民進黨接班人選將成為黨內競爭的焦點問題。賴清德從「敵手」到「副手」,在初選中與蔡英文分庭抗禮,火力十足,但為了各自的政治盤算,最終兩人組成「CP」,共同參選2020年選舉,據悉賴清德獲得接班人承諾,但在黨內仍面臨「強棒」鄭文燦等人的挑戰,能夠獲得兌現,恐怕還存在很大變數。因此,民進黨的未來發展仍然存在很多隱患,蔡英文仍然有可能在之後的執政中面臨提前「跛腳」的窘境。

國民黨的改革前景不明

在「九合一」選舉中,國民黨獲得巨大的優勢,完全逆轉了態勢,根據歷史經驗,很有可能乘勝追擊,重新獲得執政權,實現政黨輪替。但國民黨卻在2020年「大選」中徹底敗北,不僅沒有獲得「大位」,在「立委」席次上也幾乎接近谷底。黨內外要求檢討的聲音四起,外界普遍認為此次的敗選與國民黨沒有完成整合,黨內政治鬥爭嚴重有很大的關聯性。

黨內被強烈的低氣壓氛圍環繞。據報導,敗選後國民黨召開了工作會議,會中討論將成立項目小組深切檢討、深入討論,並提出改革方案。國民黨內陷中常委「辭職潮」,如「立委」江啟臣、蔣萬安、黃昭順、沈智慧、楊瓊瓔、臺北市議員徐弘庭以及彰化縣議長謝典霖等接連跟進辭職,已出現「骨牌效應」。對此,國民黨14日發布新聞稿表示,本屆中常委原應於去年10月屆滿前改選,但因應2020年「大選」之故,經「全代會」通過延長任期迄今,故無所謂辭職問題。15日,國民黨主席吳敦義率一級主管正式向國民黨中常會請辭獲準,由中常委林榮德代理國民黨主席。國民黨青年派於下午怒闖中常會與中央黨部,強烈要求換人換路線。另外,中常會提出組發會所擬「2020年中國國民黨主席補選作業細則(草案)」等,將於1月17日辦理補選公告,當天起到2月3日開放參選人進行黨員連署,總計18天,投票改選將與3月7日舉行。

此次選舉的結果對於國民黨造成重大的衝擊,不管是黨內運作制度還是權力結構等都亟待重新的盤整,茶壺中的風暴已開始旋轉。新的黨主席人選,新的中常會以及黨的路線選擇都將成為未來國民黨改革中備受關注的問題,也決定其未來發展態勢。若改革不能順利完成,黨內仍舊紛爭不斷,國民黨也可能面臨分裂或崩解的可能。另外,在此前的四年中,民進黨一直利用公權力全面打壓政敵。國民黨的生存空間被大幅壓縮,黨費的籌集都一度困難,此後的四年中,恐仍將面臨政治清算的危機。國民黨能否成功渡過危機是臺灣政局變化的重要觀察點。畢竟,國民黨仍然是島內兩大黨之一,具有較為穩定的基本盤及深厚的發展根基,並且握有多數縣市的執政權,仍然具備挑戰民進黨,終止其執政的機會與空間。

此外,韓國瑜的動向也是牽動國民黨發展的重要面向。在「大選」落敗後,韓國瑜將面臨罷免投票。Wecare高雄等公民團體發起罷免韓國瑜高雄市長一職的活動並於去年12月26日將第一階段3萬份罷免提議書連同罷免理由書送至「中選會」。罷免程序正式啟動,罷免投票最快將於5月份舉行。韓國瑜將面臨「雙殺」風險,同時國民黨也將面臨再度失去高雄市執政權的危機。

第三勢力的影響不容小覷

臺灣的政治制度更利於兩黨制的鞏固,第三勢力發展的空間非常有限,再加上第三勢力政黨林立,票源分散,能量難以匯集,影響力一直比較有限。經過此次「立委」選舉,第三勢力黨的實力消長再次重新洗牌。由臺北市長柯文哲新成立的臺灣民眾黨異軍突起,成為國、民兩黨之外的第三大黨,2016年新成立的「時代力量」黨儘管能量相較上屆有所削弱,但也拿到了3席,可以在「立法院」組建黨團。親民黨、新黨都未在「立委」席次上有所斬獲。另外,從「立委」選舉的得票分布上看,藍綠陣營支持者都有分裂投票的情況,國民黨的區域「立委」票與政黨票分別為563萬票與472萬票,相差91萬票左右,而民進黨的分別為633萬票與481萬票,相差152萬票。由此說明,國、民兩黨的政黨吸引力在下降,部分票源流向了第三勢力黨。

而在第三勢力黨的部分,目前來看最有影響力的是臺灣民眾黨,其成立對於親民黨與「時代力量」黨等都有削弱的效果。經此一役,臺灣民眾黨不僅在「立法院」掌握了一定的話語權並且獲得政黨選舉補助款,已經基本站穩了腳跟。基於國民黨未來發展態勢不明朗,其他第三勢力小黨力量有所消逝,不排除會有其他勢力投靠臺灣民眾黨,使其持續做大。另外,臺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的臺北市長任期僅剩2年多的時間,從其組黨、運作「立委」選舉及表態來看,蓄力角逐2024年「大位」的意圖比較明顯,並且選後臺灣民眾黨已握有直接提名2024年「大選」參選人的資格。

黨派博弈的複雜性將增強

臺灣「立法院」是臺灣地區最高民意機構和「立法」機構,在臺灣政治體系中扮演著諸如「『國情』的聽取者、人民的代理人、權力的制衡者、事項的參決者、荷包的控管者、『總統』的問責者」等諸多角色,發揮民意代言及決策中心功能,是各政黨擴大政治影響力的主戰場。從此次「立委」的席次組成來看,民進黨單獨過半,仍然握有較強的話語權甚至是強渡關山的實力。但從「立法院」的運作機制來看,「政黨協商」等制度的設計也給予小黨牽制與監督大黨單方面決策的空間。此次,國民黨席次數僅比上屆多3席,實力變化不明顯,臺灣民眾黨與「時代力量」黨可以自組黨團。目前來看,「立法院」中第三勢力黨多為綠營政黨,如「時代力量」黨,「臺灣基進黨」等,臺灣民眾黨的柯文哲也與民進黨競合關係複雜。藍營小黨親民黨、新黨等在此次選舉中都未能攻進「立法院」。

儘管都具有綠營色彩,但其間仍然存在複雜的政治博弈。民進黨的政治目的自然是不斷蠶食小黨,壯大並穩定力量,爭取長期執政。而其他第三勢力小黨則希望不斷擴張力量,提升政黨獨立性,因此綠營政黨之間仍然存在激烈的資源競爭與政治博弈,尤其臺灣民眾黨將在未來的發展中挑戰民進黨權力的全方位收緊政策。未來,國民黨、臺灣民眾黨及「時代力量」黨的「在野聯盟」能否成行,在不同議題上如何競合也成為影響蔡當局各項決策、法案等能否順利通過的重要面向。(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博士)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王義偉

相關焦點

  • 臺灣過個動蕩年
    鴻海集團年前的尾牙宴上,董事長郭臺銘上臺講話,稱新的一年「詭譎多變、撲朔迷離,就像靈猴72變」,大家都聽得懂他在說什麼。當下,兩岸關係面臨考驗,關係到不少人的生計。臺北一位總經理告訴記者:「投票當晚,有員工問我要不要準備去找工作。我說不需要,好好幹。可是,如果政策變了,公司的情況真是說不準啊。」人們對前程的心寒,甚於天寒。
  • 臺灣過個動蕩年--臺灣頻道--人民網
    鴻海集團年前的尾牙宴上,董事長郭臺銘上臺講話,稱新的一年「詭譎多變、撲朔迷離,就像靈猴72變」,大家都聽得懂他在說什麼。當下,兩岸關係面臨考驗,關係到不少人的生計。臺北一位總經理告訴記者:「投票當晚,有員工問我要不要準備去找工作。我說不需要,好好幹。可是,如果政策變了,公司的情況真是說不準啊。」人們對前程的心寒,甚於天寒。
  • 2018年臺灣政局演變的特點
    2018年是臺灣政局發生重大深刻變化的一年。島內不滿蔡英文當局執政的民怨持續累積,「重經濟民生、反政治惡鬥」的主流民意形成一股「反蔡反民進黨」的社會風潮,「討厭民進黨」成為「全臺最大黨」,最終導致民進黨在「九合一」選舉中遭遇慘敗。島內政治格局呈現藍營「地方包圍中央」之勢。
  • 2018「九合一選舉」倒計時,2020臺灣政局走向何處?
    將於2018年11月24日舉行的「九合一」選舉是臺灣島內第三次政黨輪替(此處指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後的首次地方選舉。雖是地方選舉,實則卻直接關係到2020年地區領導人選舉,影響到臺灣政局以及兩岸關係未來發展。(一)        從國民黨方面看,贏了選舉才有機會在2020年重新執政,輸了則不僅重回執政無望,在民進黨的持續高壓追殺下,如何存活都可能會成為問題。
  • 蔡英文縱容親綠團體罷免韓國瑜,臺灣政局迄無寧日
    5月20日起,蔡英文即將展開新任期,但罷韓方興未艾,未來4年中有3年將處於動蕩之局,選後喊出包容、和諧、團結的蔡英文,尤應思考中止罷韓;息爭、不是為韓,而是穩定政局,邁出朝野和解的第一步。罷韓成功,綠營自可望上演王子復仇,在「大選」「立委」全拿後,再奪回高雄,問題是綠營整碗捧去,真能使臺灣政通人和?罷韓連署去年史無前例在韓國瑜當選未滿一年即「超前部署」,儘管爭議不斷,但「中選會」在李進勇主導下,選擇接受「Wecare高雄」等團體第一階段連署書,也創下日後「今天當選,明天即可連署罷免」政治惡例。
  • 脫歐鬧得政局動蕩、頻繁大選?是英國政治又到了新舊交替關口
    大選頻頻,政黨格局變化之象英國歷史上也有過政局不穩、短時期內多次大選事例。回顧歷史可以發現,政局的穩定或說英國議會制政府穩健運行,首先需要穩健的兩黨政治格局。一般認為,英國屬於典型的兩黨制,在特定歷史時期內總是有兩個主流政黨輪流執政。
  • 「友邦」政局動蕩蔡英文「硬走」 島內諷刺「超彈性外交」
    據臺灣《中國時報》10月31日報導,索羅門群島自上周末起,包括副總理在內共9名內閣閣員集體請辭,另有18名議員連袂下臺。對9月曾到臺灣當面邀蔡英文往訪的蘇嘉瓦瑞總理而言,政權已面臨崩解。索羅門群島政府10月29日晚發表聲明稱,雖然有9名閣員出走,但內閣運作正常,仍效忠索格瓦雷的政府官員說,有信心維持國會多數。
  • 地牛翻身寒潮來襲 臺灣過了個動蕩年
    鴻海集團年前的尾牙宴上,董事長郭臺銘上臺講話,稱新的一年「詭譎多變、撲朔迷離,就像靈猴72變」,大家都聽得懂他在說什麼。當下,兩岸關係面臨考驗,關係到不少人的生計。臺北一位總經理告訴記者:「投票當晚,有員工問我要不要準備去找工作。我說不需要,好好幹。可是,如果政策變了,公司的情況真是說不準啊。」人們對前程的心寒,甚於天寒。
  • 中安保提示泰國政局動蕩可能引發治安與暴恐風險
    泰國軍人銀行首席分析師納裡斯指出,泰國學生示威若繼續擴大,恐會釀成另一波持久示威浪潮,使社會與經濟陷入動蕩。8月13日,北大年府農奇區發生一起爆炸事件,導致一名23歲士兵傷重不治身亡。據悉,爆炸發生時,這名士兵與另外五人正在為護送當地教師前往學校進行路線清查,而埋伏在路邊的不法分子隨後引爆炸彈。同日,那拉提瓦府拉艾區也發生一起爆炸事件,導致一名安保人員死亡,另有三人受傷。
  • 2019年臺灣政局波詭雲譎、變化複雜
    2019年,臺灣政局主要圍繞2020年臺灣地區兩項選舉發生激烈鬥爭和複雜變化。民進黨當局執政陷入困境,但通過大肆操弄「反中拒統」、香港問題轉移執政不彰的焦點,謀取選舉私利。國民黨面對東山再起的有利客觀形勢,未能抓住民意脈動,逐步陷入被動。
  • 從「賴神」變「賴揆」 臺灣恐將內外動蕩
    今年以來臺灣政壇最懸疑的戲碼總算落幕,民意支持度持續探底的「行政院長」林全,以「有利總統人事布局」為理由請辭,可望由 「賴神」臺南市長賴清德接任。政壇皆知,獨派對林全「內閣」「老藍男」早已忍無可忍,欲去之而後快,林下賴上在民進黨內也傳聞許久,賴清德「組閣」並不令人意外。不過,蔡英文此時任命「獨派」組閣,大陸將如何解讀?
  • 港媒:藍白合作是當下翻轉臺灣政局唯一途徑
    臺灣民眾黨柯文哲主動拋出的白藍合作方案,或為翻轉臺灣政局唯一途徑。  民進黨在臺灣已成巨獸般的政黨,黨內團結,循序漸進培養人才,掌握媒體與網軍,在社會盤根錯結,靠著炒作分離意識牢抓年輕人,平均支持度已達到6成以上,難以撼動。
  • 臺灣政局發展趨勢及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臺灣政局發展趨勢及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2019年1月3日)
  • 2018年臺灣政局回顧
    回顧2018年,年底「九合一」選舉成為臺灣政局發展演變主軸。圍繞選戰,國民黨、民進黨以及「第三勢力」展開激烈競逐。      二是多項改革舉措引發社會動蕩。蔡當局打著改革旗號推進各項施政,包藏清算國民黨、騙取選票政治目的,改革舉措與民意期待落差巨大,導致藍綠衝突加劇,民怨不斷躥升。其一,「勞基法」「修法」引爆勞工怒火。1月,民進黨強勢通過明顯偏袒資方、忽視勞工權益的「勞基法」修正案,引發島內10餘個勞團、54所斤大學集體抗議。
  • 2020臺灣這一年|臺灣政局呈現「綠大藍小白萎縮」態勢
    作者 齊臺軒 特約評論人 2020年,島內政局處於「二合一」選舉後的盤整期,民進黨「一黨獨大」態勢得以進一步鞏固,各政治勢力雖圍繞「中天關門
  • 談兩岸關係和臺海局勢 張志軍指背離一中原則就會緊張動蕩
    談兩岸關係和臺海局勢 張志軍指背離一中原則就會緊張動蕩 2016-05-26 08:49:47、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他說,20年來兩岸關係發展歷程表明,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共同政治基礎,兩岸關係就能穩定發展、臺海形勢就能和平安寧,兩岸民眾就能得到實惠;背離一個中國原則,兩岸關係和臺海局勢就會緊張動蕩。大陸強調「九二共識」的重要性,就在於它體現了一個中國原則,清晰界定了兩岸關係的性質,表明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沒有這個政治基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就不可能取得這麼多的成果。
  • 2019年臺灣政局暨兩岸關係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中新社北京12月6日電 (記者 鄭巧)由全國臺灣研究會主辦的2019年臺灣政局暨兩岸關係回顧與展望研討會6日在北京舉行。兩岸50多位專家學者與會研討。全國臺灣研究會執行副會長王升致辭指出,兩岸之間分裂與反分裂、維護和平發展與阻撓和平發展的對抗與較量,是今年兩岸關係的主要特徵。目前,民進黨當局的分裂腳步沒有停下來的跡象,加上美國在中美戰略博弈的背景下不時釋放支持臺灣與大陸對抗的信號,因此,這種對抗與較量,還會繼續,力度也可能會加大。
  • 香港《中評社》:藍白合作是當下翻轉臺灣政局唯一途徑
    臺灣民眾黨柯文哲主動拋出的白藍合作方案,或為翻轉臺灣政局唯一途徑。 民進黨在臺灣已成巨獸般的政黨,黨內團結,循序漸進培養人才,掌握媒體與網軍,在社會盤根錯結,靠著炒作分離意識牢抓年輕人,平均支持度已來到6成以上,難以撼動。
  • 2018年臺灣政局劇變
    2018年是臺灣政局劇變的一年,島內政治社會正在形成新的動力與矛盾。兩岸僵局和島內經濟「寒流」之下,民進黨「綠色執政」四面樹敵、作繭自縛,引發強烈民怨,與韓國瑜等「非傳統政治世代」掀起的民意「韓流」滌蕩交匯,迸發出翻轉政治生態和民意結構的巨大能量。新舊政治勢力的交織博弈,最終通過「九合一」選舉重塑了臺灣政治社會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