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臺灣曾三次被外族入侵,但終究回歸到祖國懷抱

2020-12-19 俗語說萬千

臺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我國歷史上,臺灣曾三次被外族入侵。第一次是荷蘭的入侵,盤踞臺灣三十多年。第二次是西班牙的入侵,幾乎是與荷蘭同時佔據臺灣,當時,荷蘭先於西班牙兩年佔據了臺灣南部,而西班牙則是在佔據了臺灣北部,但是荷蘭很快驅逐了西班牙,開始獨霸臺灣,所以西班牙盤踞臺灣北部的時間非常短。第三次是日本的「霸佔」,清朝晚期與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臺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了日本,後來一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國民黨才從日本人手中接過了臺灣。所以,總的來看,臺灣雖然三次被外族入侵,但是絕大部分時間還是在祖國懷抱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歷史的必然。

中日籤訂馬關條約
籤訂馬關條約的李鴻章

首先,臺灣與大陸同根同源。最早的時候,臺灣與大陸是彼此相連的,後來由於地殼運動陸地下沉,才出現了臺灣海峽。而且,臺灣早期居民中大部分是從福建等省移居而來。臺灣發現的遠古人類化石左鎮人,被證明與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有親緣關係,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智人。所以,大陸與臺灣同根同源毋庸置疑。而且,臺灣絕大多數民眾有著極其強烈的民族歸屬感,對與中華民族榮辱與共有著強烈的自覺。

臺灣化石被證明與北京遠古人有親緣關係

第二,臺灣歷史上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史料可以證實臺灣屬於我國一部分的時間,就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吳主孫權派大將衛溫、諸葛直率軍開赴臺灣。其後,歷朝歷代均與臺灣有密切往來,到了宋元時期,更是將臺灣劃歸福建管轄,並派兵戍守。後來,雖然明朝為防範倭寇而實行海禁政策,讓荷蘭人鑽了空子,但是讓臺灣回歸祖國在國人心中沒有一天忘切。

第三,臺灣對大陸依附度非常高。臺灣雖然資源豐富,被稱為「寶島臺灣」,但是畢竟只有3萬多平方千米,在這樣一個島上要養活兩千多萬人口,也是捉襟見肘,難以實現自給自足。所以,自古以來,臺灣就與大陸經貿往來頻繁,很多方面的物質需要依靠大陸獲得。再加上,臺灣四面環海,距離最近的就是臺灣海峽對岸的大陸腹地,所以臺灣對大陸的這種高度依附也就使得回歸大陸是遲早的事情。

臺灣與大陸

第四,大陸與臺灣軍事實力形成鮮明對比。一直以來,臺灣在軍力、兵員、戰備物資等方面都與大陸形成天壤之別,唯一可以依仗的就是一條臺灣海峽,但是隨著海運和武器裝備的發展,統一的力量又怎會被一條淺淺的海峽所影響。而無論是哪個時期,臺灣島內任何主張臺獨的勢力都終將被徹底消滅,任何域外勢力都不可能也無力阻擋中國的統一大業。相信,臺灣這個祖國母親的遊子,很快就會回到祖國的懷抱。

臺灣軍力無法與大陸抗衡

相關焦點

  • 回歸、祖國與二二八:《悲情城市》中的臺灣歷史
    《悲情城市》中幾段關於日本的情節,首先呈現出即使在意識形態上,臺灣人雖視日本為「外族」與「他國」而認同自己為中國人,在生活上與文化上經過五十年的殖民統治,臺灣與日本遠較臺灣與中國有著密切的牽連。「祖國」中國並非是臺灣要「回歸」的國家,而是一套全新而陌生的符號系統,需要從頭學習接受的。儘管回歸的過程充滿這些波折,然而當時的臺灣人要到國民政府以及在臺的中國人政治與經濟上的迫害,與文化上的歧視幾近無法忍受,臺灣與中國想像中的自然國家關係才開始受到質疑。
  • 歷史上三次統一臺灣都是通過武力,第四次會以什麼方式呢?
    歷史上三次統一臺灣都是通過戰爭,第四次會以什麼方式呢?歷史上三次統一臺灣都是靠的武力,證明戰爭統一臺灣可能是最快的方法。自元朝開始對臺灣地區受大陸管轄以來。歷史上,臺灣總計四次與大陸分離或者淪為殖民地,前三次都是通過戰爭手段而回到大陸懷抱。
  • 臺灣回到祖國懷抱後,我們將獲得哪些好處?
    作者:年負「臺獨」試圖分裂祖國,分裂兩岸人民的做法,絕對是會被歷史所摒棄的。兩岸同胞親如一家,祖國完成統一大業才是大勢所趨。很多人都在關注,臺灣回到祖國懷抱後,我們將獲得哪些好處?臺灣出產大量優質農產品,比如水稻,一年可收三季,產量高,質量也好。如果臺灣回歸,那麼中國就多了一個產糧基地。更別提處在亞熱帶的臺灣擁有的豐盛海洋資源,除了漁業資源,還有石油、天然氣等。大陸發達的開採技術定會讓這些資源物有所值。第三點是發達的製造業。臺灣曾經是亞洲「四小龍」之一。特別要提的是臺灣在半導體行業多有建樹,這是大陸的晶片戰略所急需的。
  • 臺灣回歸祖國是抗戰勝利成果
    北京方面今年以來舉行了一系列盛大的紀念活動,銘記歷史教訓,緬懷先烈功勳,弘揚抗戰精神。昨天紀念臺灣光復7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大會上表示,抗戰勝利、臺灣光復,洗刷了近代以來中國屢遭外來侵略的民族恥辱,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他還指出,臺灣回歸祖國,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贏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成果。
  • 歷史上的今天丨臺灣正式回歸祖國
    在73年前的今天,1945年10月25日 (農曆九月二十),臺灣正式回歸祖國。 1895年,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朝戰敗,被迫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馬關條約》規定,清政府將遼東半島、澎湖群島和臺灣全島及其附屬島嶼割讓給日本。
  • 臺灣回歸祖國75周年,而這日子快被「臺獨」刪減沒了
    直到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臺灣於同年10月25日舉行了一場載入歷史的輝煌儀式:接受日本投降。那次受降儀式宣告了日本對臺灣長達五十年的殖民統治正式結束,同時,臺灣的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也回歸祖國版圖。
  • 它是中國最早看到太陽的地方,為何卻只有一半回歸了祖國懷抱?
    它是中國最早看到太陽的地方,為何卻只有一半回歸了祖國懷抱?清末那個沒落的年代,被列強瓜分的年代,中國成了被列強宰割的羔羊,地大物博的中國瞬間被掏空,生靈塗炭,民不聊生。這份恥辱一直延續到了新中國成立,一塊塊的土地被他人割去。
  • 三國打成一鍋粥,為何沒有外族入侵?你看鎮守邊疆的人是誰就懂了
    此時,在塞外的遊牧民族也「趁火打劫」,趁著西晉國力衰弱的時候,在北方地區建立了很多的外族政權。當時,最具代表的就是歷史上記載的「五胡亂華」事件,在那些亂華的胡人中,以匈奴、羌、氐、鮮卑、羯這5個大部落為代表,對整個的中原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在那之後的100多年間,形成了「五胡十六國」的局面,大大影響了中原地區的統一。
  • 1945年臺灣回歸祖國全島狂歡三天三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傳到臺灣,臺灣島立即沸騰了,「被日本殖民主義者奴役了整整半個世紀的廣大臺灣同胞,抑制不住回歸祖國懷抱的無比喜悅心情,他們載歌載舞,奔走相告,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爭先恐後地懸掛中國國旗。 當商店買不到國旗時,就自己動手製作國旗。」
  • 臺灣重回祖國懷抱(紀念臺灣光復60周年)(圖)
    掛國旗、維秩序,百姓歸心似箭  早在1945年上半年,臺灣百姓就已經通過各種渠道獲知回歸在即。為了表示對回歸祖國的嚮往,臺灣民眾家中都掛起了國旗。這使島上掀起了製作國旗的熱潮,以致市面上國旗面料價格驟漲,商家用厚紙印刷來應市,也被搶購一空。然而,由於與祖國多年交流阻斷,臺灣民眾對國民政府的旗幟樣式並不熟悉,掛出來的自製旗幟各式各樣、五花八門。
  • 四大文明裡的「奇葩」:抗揍的印度與14次外族入侵
    公元前324年,旃陀羅笈多建立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帝國—孔雀帝國。帝國版圖擴展到除印度半島最南端以外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公元前187年,孔雀帝國滅亡,印度陷於分裂狀態。印度的分裂給外族入侵以可乘之機。其中,只有貴霜人曾在印度西北部建立了穩固的政權。到3世紀,貴霜帝國分裂成若干小公國。4世紀初,笈多王朝興起,其極盛時期的版圖主要在北印度,並未包括整個半島。5世紀中葉,啞噠人自中亞侵入印度,佔領印度北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區。6世紀20年代,北印度各王公的聯軍打敗啞噠人。
  • 寶島臺灣現在咋樣了?和課本中的不一樣,希望早日回到祖國懷抱
    寶島臺灣現在咋樣了?和課本中的不一樣,希望早日回到祖國懷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等方面都有了飛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們在一些文章中可能會看到,臺灣的夜市也比較出名,但是真的到了臺灣之後才發現,其實夜市也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熱鬧。當地的一些商家表示,其實原來的時候臺灣確實非常熱鬧,因為大陸的人非常多,並且他們也願意到臺灣去旅行。但是在最近幾年大陸人到臺灣去旅行的人越來越少了,所以臺灣的夜市和一些商店生意也就沒有像從前那麼好了。
  • 從臺灣自治到回歸祖國——日據後期臺籍精英對臺灣解放道路的探索
    他們曾尋求有限度的臺灣自治,未能如願。後來臺籍青年輾轉來到大陸,呼籲祖國同胞關注和支持他們的抗日鬥爭。抗日戰爭爆發後,臺籍精英投身祖國抗戰,認識到臺灣解放的出路在於回歸祖國,因而發起復省運動。由於資料等方面的原因,學術界對臺籍精英從主張臺灣自治到要求回歸中國的這段歷史研究甚少,本文擬由此入手,考察臺籍精英對臺灣解放道路的探索歷程,以求更多的歷史事實真相。
  • 為什麼中國古代每當外族入侵時,孔子後人會第一個俯首稱臣?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芸芸眾生,生命的長度中終究是有限的,但生命的意義卻各不相同,總有一些人的名字可以被銘記,比如孔子。 兩千多年前,孔子創立儒學,周遊列國,宣揚周王朝的"仁義""禮樂",試圖結束春秋戰國的戰亂,但無奈孔子的禮樂思想與當時君王的急功近利背道而馳,政治上的抱負雖未能實現。
  • 三國時亂成一鍋粥,為何沒有外族入侵?看鎮守邊疆的人是誰就懂了
    這時,在塞外的牧民們也「乘火打劫」,趁西晉國力衰弱之時,在北方地區建立起大量的外族政權。那時候,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歷史上所記載的「五胡亂華」事件,在這些亂華的胡人當中,有五個大部族,即匈奴、羌、氐、鮮卑、羯,給整個中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從那時起,一百多年來,形成了「五胡十六國」的局面,對中原統一產生了巨大影響。事實上,不只是西晉,明朝後期也是如此。
  • 跨越25年的呼喚——68件流失英國文物回歸祖國懷抱
    新華社北京11月18日電 題:跨越25年的呼喚——68件流失英國文物回歸祖國懷抱新華社記者施雨岑10月16日,在英國倫敦,代表中國國家文物局的中國駐英國大使館文化處一秘於果(右)和代表英國大都會警察局的探員蘇菲·海斯籤署文物接收確認書。
  • 八旬遊子高秉涵:有生之年,惟願臺灣重回祖國母親懷抱
    八旬遊子高秉涵:有生之年,惟願臺灣重回祖國母親懷抱 2017年11月30日 19:25:00來源:中國臺灣網 把教科書改掉,文化、教育等都『去中國化』,文化上歷史上故意把兩岸距離拉遠。這都是民進黨當局的政治目的,他們是在自己騙自己。我帶著小孫女們來大陸,就是要讓她們面對面認識祖國,認識我們生命的源頭。我很有自信,我們的後輩成年後,會慢慢知道,臺灣沒有獨立的文化,文化只能是一脈相承的中華文化。」
  • 你知道嗎,臺灣曾被3個國家殖民
    我們總說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你知道嗎,歷史上臺灣曾三次被外國勢力侵佔。有意思的是,起初臺灣並不在荷蘭的殖民計劃內,荷蘭一直想在中國沿海建立殖民地,只是卻遇到了中國明朝政權的頑強抵抗。在經歷了著名的「澎湖海戰」後,荷蘭人兵敗退往臺灣島南部,意外發現臺灣是塊寶地,從而趁機佔領,到1642年,荷蘭人又打敗了佔領臺灣北部的西班牙人,將整座臺灣收入囊中。
  • 臺灣學者:回歸祖國才是臺灣的最大尊嚴(圖)
    新華網消息,臺灣中國統一聯盟宣傳部長戚嘉林博士在《中國評論》月刊四月號發表專文《臺灣需有「祖國認同」與祖國史觀》。  作者認為:「『臺胞認同祖國化』在政治上可震懾深綠、感化淺綠、凝聚淺藍、鞏固深藍。
  • 臺灣首位駕機回歸的飛行員,回大陸報效祖國,獲2500兩黃金
    面對一個國民黨,中國政府可以說毫不畏懼,但是當時在國民黨的背後還站著一個美國,它或明或暗地向臺灣提供著援助,這讓國民黨一段時期內在空軍力量上優於中國大陸。正因此,國民黨曾多次派戰鬥飛機前來中國大陸偵察,中國用地面力量予以還擊,但是還是一度讓國民黨囂張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