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三次統一臺灣都是通過武力,第四次會以什麼方式呢?

2020-12-14 大城小事Z

歷史上三次統一臺灣都是通過戰爭,第四次會以什麼方式呢?

歷史上三次統一臺灣都是靠的武力,證明戰爭統一臺灣可能是最快的方法。自元朝開始對臺灣地區受大陸管轄以來。歷史上,臺灣總計四次與大陸分離或者淪為殖民地,前三次都是通過戰爭手段而回到大陸懷抱。第四次到底會怎樣?

【第一次】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入侵南臺灣,後西班牙入侵北臺灣,1642年西班牙被荷蘭驅離。臺灣淪為荷蘭殖民地。1652年郭懷一領導一次最大規模的武裝起義,但被鎮壓。

直到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率25000將士及數百艘戰艦,從金門出發經澎湖進軍臺灣。與荷蘭軍隊展開多次激戰,1662年2月1日荷蘭投降,中國人民收腹了被荷蘭殖民38年的寶島臺灣。

【第二次】鄭成功收腹臺灣後,開啟了治理臺灣的時代,明末時期臺灣人口將近20萬。1644年清軍入關,成為中原正統王朝,南明統治下的臺灣與清政府處於軍事對峙狀態。

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多人,戰船200餘艘,進軍臺灣,南明鄭軍戰敗。至此,臺灣納入清政府直接統治之下。1684年清政府設置臺灣府。

【第三次】在清政府統治下臺灣獲得了相當程度的發展,到1811年臺灣居民超過200萬人。1860年起臺灣南平,新北淡水,基隆,高雄相繼開港。

1874年日本首次入侵臺灣,但清政府仍對臺灣行駛主權。1883年中法戰爭,把侵略目標指向臺灣,抗法將領劉銘傳成功保衛臺灣。但中法戰爭後臺灣升格為臺灣省,1894年省會移至臺北。劉銘傳在臺灣推行洋務運動,清田賦,增財收,架電報線,設郵電局,造鐵路;買軍艦,增炮臺,設機器局造武器;成立煤務局,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培養建設人才。在馬關割臺前已是中國現代化最進步的省份之一。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1895年《馬關條約》割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臺灣人民拒做亡國奴,建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抵抗日本侵佔。經歷五個月的慘烈戰鬥,重創日本,至1895年6月7日日軍佔領臺北。6月17日建立統治政府,10月23日全臺灣淪為日本殖民地。

1937年7月7日中日全面戰爭爆發,臺灣在日本殖民四十多年下飽受歧視和壓迫,強制普及日語,養成日式生活。1942年12月9日國民政府發布《中華民國政府對日宣戰布告》,明確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間之關係者,一律廢止」。即《馬關條約》廢止 。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臺灣重回祖國懷抱。仍設臺灣省,省會臺北。

【第四次】1949年國民黨內戰失敗,12月7日國民黨政府遷到臺北。12月11日國民黨中央黨部遷到臺北。至此臺灣與大陸再次分離。蔣中成為終身總統。1960年起臺灣進入高速發展時期,1980年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人均GDP超過6000美元,個人電腦產量世界第一,教育科技蓬勃發展。

987年7月15日蔣經國解除38年之久的戒嚴體制,開始全民普選,開放與大陸交流。2000年執政50多年的國民黨敗選民主進步黨陳水扁當選。2001年金門與連江實現直接往來。2004陳水扁連任。2008馬英九當選,國民黨執政,並與大陸實現通郵、通航、通商。2016蔡英文當選,2020連任。

兩岸總會統一,而且是被大陸統一。

你認為是什麼方式呢?

相關焦點

  • 深度:武力統一,或成解決臺灣問題的唯一選擇
    美軍攻擊朝鮮,最終的目標是不是俄羅斯和中國呢?我們知道,一個強大的民族性的中國或者俄羅斯與近代歷史上出現過的其他大國一樣不符合美國霸權的利益。國際上,擔心蔡英文出任「總統」後會導致兩岸關係緊張的不僅是臺灣,還有美國、西歐、亞太國家紛紛發表了聲明,支持一個中國的主張。
  • 統一臺灣是否有時間表?大陸已發出明確信號:沒有放棄武力統一
    這是今年解放軍飛機第20次現身臺灣附近空域,追平了歷年的「全年最多次」紀錄。同一時間,臺灣地方軍隊在屏東楓港射擊場進行「天雷操演」,二者距離最近時僅333公裡。此外,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軍15日清晨在臺灣東南海域進行海空聯合演練期間,解放軍2艘偵察船靠近蘭嶼海域,直到上午8點過後才自行離去。
  • 歷史上臺灣曾三次被外族入侵,但終究回歸到祖國懷抱
    臺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我國歷史上,臺灣曾三次被外族入侵。第一次是荷蘭的入侵,盤踞臺灣三十多年。所以,總的來看,臺灣雖然三次被外族入侵,但是絕大部分時間還是在祖國懷抱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歷史的必然。
  • 也不看看我們四次收復臺灣的歷史
    摘要:今天,島叔帶你回顧一下中國歷史上四次收復臺灣的故事,殷鑑不遠,願統一可期。【俠客島按】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然在歷史上它也有與大陸分離的時期,但就跟中國的歷史主流是統一一樣,臺灣每次在分離後,都會再次回歸祖國。
  • 第三共和,還是第四共和?與伍繼延商榷大陸臺灣的和平統一
    文章中伍繼延先生認為:大陸和臺灣應學習法國,開創第四共和,走向統一。在兩岸統一的基礎上,中華文化圈應逐步創建大中華聯邦國,「協和萬邦」,實現全球大同。對於這篇訪談錄,大同思想網眾編輯評價很高,如「重磅文章,重磅觀點:兩岸開創第四共和,走向大中華聯邦」。在認真地讀完這篇重磅文章後,我當時就在湖南大同思想網微信群寫下評論。
  • 張安樂:如果被武力統一 臺灣不如早接受「一國兩制」
    只有和平統一才有一國兩制,現在臺灣就兩條路可以走,我同意友驊講主觀上臺灣人民不會接受,可客觀上是對臺灣唯一一條路,就怎麼樣去說服他。鳳凰衛視5月29日《寰宇大戰略》,以下為文字實錄:張友驊:臺灣畢竟跟中國大陸隔絕了一百多年,從日據時代的五十年加上國民黨的將近六十年的時間,一百一十年跟中國大陸是隔絕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之下那一國兩制之所以在臺灣沒有市場的原因,是這兩制究竟是什麼,這兩制是什麼,所以我經常講,一過兩制中國大陸是看一國,臺灣是看兩制
  • 大陸為什麼不敢武力解放臺灣
    臺灣問題,導致中國三分之一以上的的出海口無法正常利用;臺灣本應該是大陸海軍走向深藍的重要前進基地,現在卻成了美軍第一島鏈的重要樞紐,成為勒在我們脖子上的絞索;臺灣問題直接或間接造成了我們重大的財產損失(為了使一些小國不倒向對方
  • 毛澤東籌劃用武力解放臺灣為何沒能實現?
    1955年5月,周恩來在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上提出:中國人民解放臺灣有兩種可能的方式,即戰爭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條件下,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臺灣。這是中國政府第一次正式、公開地提出和平解放臺灣的主張。1956年1月25日,毛澤東在第六次最高國務會議上提出:「凡是能夠團結的,願意站在我們隊伍的人,都要團結起來,不管他過去是做什麼的。
  • 武力統一 代價幾何
    不久前,臺灣「立法院」三讀通過「公民投票法」。記者就此採訪了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彭光謙少將、第二研究室主任羅援大校。兩位軍事專家表示,祖國大陸將對臺灣「公投立法」後的事態保持高度警覺,決不容忍任何勢力打著推進民主化的旗號搞分裂活動,借「公投」搞「臺獨」是死路 一條。
  • 火影:忍界大戰是為了什麼引起的?第四次因一個女孩,第三次為了一口氣
    一提起火影中精彩的部分,我們往往會想起忍界大戰,在忍界大戰上,各種炫酷的忍術就像是在舞臺上選秀一樣,簡直各有千秋,那麼我們在觀賞這些眼花繚亂的忍術同時,有沒有想過忍者大戰是因何事引起的呢?
  • 駐美公使李克新:美國軍艦抵達臺灣之日,就是解放軍武力統一之時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美國軍艦抵達高雄之日,就是解放軍武力統一臺灣之時!」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公使李克新這樣告訴美國國會。 據中評社8日報導,中國駐美公使李克新在當天晚間參加駐美使館面向華盛頓僑學界的中共十九大精神宣講會。談到中美關係今後面臨的挑戰時,他提及,之前美國國會通過的「國防授權法」涉及美臺軍艦互訪,這違背了中美建交公報的基本精神。
  • 東西南北都是解放軍!學者:武力震懾「臺獨」或將常態化——
    媒體紛紛猜測,鑑於大陸遏制「臺獨」勢力、維護國家主權及領土完整的強大決心,武力震懾「臺獨」勢力會否成為常態化動作。軍演常態化或成大概率事件最近一段時間,大陸接連通過武力方式震懾「臺獨」勢力。根據臺灣聯合新聞網的消息,4月18日,解放軍陸軍航空兵部隊在東南沿海舉行「跨晝夜海上實彈射擊演練」。
  • 他三次通過了清華,但他被勸阻不肯退出,第四次,他又被錄取了
    這兩所大學,即清華和北京大學,是中國最著名的大學,普通人很難上考得。可是,有這樣一個人,他三次上清華卻被勸阻,第四次他被錄取了,老師:你不去,我去!與高中生活相比,大學裡的放蕩和隨心所欲使張非迷失自我。其他學生學習勤奮,但張非只想辦法,經常逃課,在宿舍玩遊戲。因為掛科太多,他被清華大學勸阻。張非非常不相信,他又回到母校學習,第二年,他被錄取了清華。
  • 必須有一部針對臺灣的《國家統一法》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共同義務。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國家絕不允許「臺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
  • 武力解放臺灣的時機已經成熟
    但是,臺灣卻利用中國大陸給的緩衝期,使臺獨勢力日益擴大,直至形成今天台灣民意主流。無論從國家戰略,還是從執政黨應當承擔的歷史責任,以及世界局勢的發展變化來講,臺灣問題已經到了臨界點。 該亮出武力收臺的時間表了
  • 中國統一,臺灣會怎樣?中國會怎樣?世界會怎樣?
    國家強大、民族復興、兩岸統一的歷史大勢,更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的!在確保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前提下,和平統一後,臺灣同胞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將得到充分尊重,臺灣同胞的私人財產、宗教信仰、合法權益將得到充分保障。
  • 薛瀾: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國創新應該做什麼?
    一位名叫索菲亞的機器人創造了歷史,成為全球首個被賦予公民權的機器人。AI機器人索菲亞,因為能言善辯,表情豐富,從誕生起就成為了世界級紅人。2017年10月,索菲亞在沙烏地阿拉伯獲得公民身份,被視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標誌性時刻。第四次工業革命將給人類帶來什麼?
  • 儘管臺灣人不愛聽,但統一是兩岸最有利的選擇
    雖然這些話有些臺灣人不愛聽,但是還得講,統一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唯一選擇,和平統一則是對兩岸人民最有利的選擇。理由有三條:1、目標選擇與方式選擇相互聯繫。統一分為目標選擇與方式選擇兩個方面。方式選擇即和平統一還是武力統一,這一方面的利弊多數人是清楚的,和平統一對兩岸人民最有利,對臺灣人民也最有利,不會造成生命財產的不必要損失。
  • 施琅統一臺灣
    「三藩」之亂時,鄭成功 的兒子鄭經支援「三藩」,率兵攻佔了東南沿海的一些地方。而清廷方面過去二十年間對臺灣的政策都是「安撫」,從1681年開始政策改為「徵剿」,這是根據時局變化而做出的一次政策上的重大轉變。這一年,恰逢鄭經突然離世,其子鄭克塽年幼,鄭家內部發生了內訌。而喊了三十幾年的「反清復明」口號,已經沒有多少號召力,在臺灣的大陸士兵,更是人心浮動,想落葉歸根。
  • 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第四次全體會議
    中國網: 今日下午3時,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多名政協委員將就有關議題作大會發言。宗教總是某一具體社會的宗教,作為上層建築的一種形式,以其特有方式反映當時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同時又隨社會發展而變化。宗教的歷史就是一個反映社會、影響社會,又適應現實社會的歷史。如果某種宗教不願或不能適應現實社會,它就不可避免會走向消亡。就中國來說,歷史上凡是外來宗教,都必然要經歷一個中國化的過程,否則就難以存在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