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臺灣人不愛聽,但統一是兩岸最有利的選擇

2021-02-15 動態大參考

       張文生:若是巴以式的敵對,臺海將永無寧日

2013年,原任花蓮縣民政處長周杰民曾經坦率地表示,「兩岸的統一是必然的」,周杰民講出了一部分臺灣民眾的心裡話,但也因為講了一些臺灣人不愛聽的真話,被迫辭職下臺。雖然這些話有些臺灣人不愛聽,但是還得講,統一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唯一選擇,和平統一則是對兩岸人民最有利的選擇。理由有三條:

1、目標選擇與方式選擇相互聯繫。統一分為目標選擇與方式選擇兩個方面。方式選擇即和平統一還是武力統一,這一方面的利弊多數人是清楚的,和平統一對兩岸人民最有利,對臺灣人民也最有利,不會造成生命財產的不必要損失。然而,在目標選擇方面,即選擇統一還是「獨立」的問題上,則在臺灣社會有許多模糊不清的認識,甚至認為「臺獨」比統一對臺灣更有利,這實在是混淆是非的誤區。當然,目標選擇與方式選擇也是相互聯繫的,兩岸如果目標一致,共同追求統一,則最終和平統一的可能性最大,兩岸人民的利益只會增加不會減少;但是,兩岸如果目標對立,臺灣一意孤行往「臺獨」的方向推進,則最終武力統一的可能性最大,兩岸人民的損失也是最大的。

「臺獨」絕無可能,即使美日軍事介入也不可能實現。「臺獨」必須認識到一點: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無論中華民族付出多少代價,祖國統一最終都必須完成。

2、在目標選擇上統一優於「獨立」。在目標選擇即統獨的問題上,臺灣社會的思維混亂,有許多人追求「臺灣獨立」,而且在臺灣青少年中的認同比例越來越高。這與島內外反華勢力有意鼓譟不可分割,他們不願意看到中華民族的復興、崛起,在臺灣問題上給中國製造障礙和麻煩。

兩岸如果統一,在政治上,臺灣可以維持既有的價值觀、政治體制和生活方式,同時,臺灣人民可以在大陸享有中國人的同等政治權利,包括被選舉權、擔任公職的權利、參政議政的權利、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以及在教育、文化、企業等有關部門就業創業的權利等等,這比局限在臺灣一隅擁有了更加廣闊的政治空間。在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大陸與臺灣是特殊的國內關係,臺灣民眾不僅可以享有廣闊的大陸市場,大陸也可以優先照顧臺灣民眾的特殊利益,利用大陸經濟發展中的有利條件支持臺灣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的建設與發展。相反,臺灣如果「獨立」,兩岸就是巴以式的敵對的「國與國關係」,臺灣海峽將永無寧日。

3、在方式選擇上和平統一優於武力統一。在方式選擇,即以和平還是武力的方式實現兩岸統一的問題上,除了個別反華勢力外,多數人是清醒的。和平統一避免了兩岸兵戎相見,不會造成兩岸民眾的不必要的生命財產損失,有利於兩岸人民的相互融合,和平統一是兩岸人民的最佳選擇。

和平統一也是實現「一國兩制」的最佳途徑,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架構下,臺灣可以獲得比港澳更加廣泛的自治權,臺灣可以保留軍隊,大陸不派一官一兵到臺灣,這是鄧小平生前的承諾。臺灣當局的「中央政府架構」可以保留,臺灣的現有政治體制可以不變,現有的經濟體制也不變,選舉照搞,股票照炒。

事實上,臺灣除了名義上與大陸統一,現狀幾乎可以完全不變。但是,如果「臺獨」導致武力統一,那麼,大陸必然派兵到臺灣,實行較長時間的軍事管制,不排除對臺灣開展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徹底清除臺獨的土壤和影響。統還是獨?和還是戰?臺灣處在十字路口上,不能不慎之又慎,作出理智的選擇。

張亞中:和合是邁向統一的唯一路徑

二次大戰結束以後,聯合國成立,當時是51個會員國,目前有194個會員國。這顯示有143個新國家獨立,而統一後的國家只有兩個,分別是南北越統一為越南,東西德統一為德國。這意味甚麼?隨著民主與開放,以及冷戰後意識形態桎梏的消失,獨立成為潮流,統一相對並不容易。南北越統一依靠的是武力,東西德統一憑藉的是西德的民主制度及經濟實力,除此以外,沒有其它的案例。

臺灣也進入這個潮流,隨著臺灣的民主化,原有的中國情懷隨著時間日漸減弱,再加上1971年退出聯合國以後,臺北政府失去國際上代表中國的談話權,國際孤立日深,臺灣主體性需求的聲音愈來愈大。少數政客們把臺灣的主體性操弄成臺獨的需求,並刻意進行去中國化,造成今日臺灣民眾在身分認同上,有近七成以上認為自己是臺灣人而非中國人,也有近半數青年,在政治立場上傾向臺獨。

兩岸分治已近七十年,跨越兩個年齡世代,在政治制度不同,認同又分歧的情形下,要臺灣民眾馬上接受統一,可能並不務實。如果一定要立刻走向統一,以武力或經濟等物質性強制力量可能是唯一的方法,但這絕非大多數臺灣民眾所樂見。因此在思維上,應非從兩岸現有的「分治」立刻跳到「統一」,而是一方面防止臺灣走向「分離」,另一方面推動兩岸走向「和合」。

雖然在馬英九執政的八年以來,兩岸關係進入大交流,但是由於雙方並未籤署和平協議,也未共同宣布結束敵對狀態,因而從法理上來說,目前兩岸仍然處於內戰狀態。處於內戰狀態下的兩岸,難以建立真正的互信。沒有和平協議,兩岸就難建立穩定的和平發展架構。依靠聯繫所建立的關係,極有可能在一夜之間,因為人的因素而瞬間瓦解。520以後,民進黨政府上臺,兩岸關係重新回到「冷內戰」的狀態即為一例。

與其向臺灣民眾傳播統一的好處,不如告訴人民,長期處於兩岸法理內戰,甚而走向臺獨會對臺灣有何不利?如果兩岸能夠籤署和平協議,臺灣會得到什麼好處?有了和平協議,臺灣才能有個長治久安的和平環境,不僅有利於臺灣的經濟發展,只要臺灣遵守和平協議,大陸就必須放棄使用武力威脅,臺灣的國際空間也才能根本改善。

兩岸能夠做到第一個階段的「和」以後,就可以進入第二階段的「合」。兩岸可以在相關議題上,例如海洋、農業、經貿等事務上成立共同體,行使共同治理。共同體是一個雙方均「各有主體」,但是又「共有主體」的機制。共同體類型數量愈多,表示兩岸「合」的密度愈高。「合」的機制確保臺灣有主體性與發言權,並可提升臺灣的影響力。本人長期主張的「一中三憲、兩岸統合」就是這種「和合」機制的設計。兩岸以共同接受「分治不分裂」為基礎籤署和平協議,然後在這個基礎推動統合。

統一需要路徑。「反對分離、接受分治、推動統合」的「和合」路線,既滿足兩岸的核心需求,又能夠為兩岸創造更大利益,應該是一條最理想的路徑。「和合」有助於兩岸民眾認同的強化,時機成熟時,兩岸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共議統一」。

如果我們要選擇「和平統一」,那就必須要有耐性與智慧。兩岸誰也不消滅誰,誰也不離開誰,是和平的基礎;兩岸誰都需要誰,彼此逐漸合為一體,是統一的條件。兩岸如果要避免歷史上的武力統一模式,「和合」是唯一的路徑。(張文生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 張亞中 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來源:鳳凰大參考)

相關焦點

  • 臺民眾喊話蔡英文:兩岸越早統一 對臺灣越有利
    據臺灣《美麗島電子報》最新發布的民調顯示,對於蔡英文今年1月的表現,有64.4%民眾表示不滿,較上月增加了4.2個百分點。有臺網友直呼,「兩岸越早統一,對臺灣民眾越有利,我們希望快點統一。」  民進黨執政:「無禮、無義、無廉、無恥」 在兩岸關係方面,島內不滿蔡英文處理兩岸關係的人數日趨增加。蔡英文接連拋出很多充滿爭議性的政策,無論是「一例一休」、「年金改革」還是同性婚姻、「前瞻計劃」均不例外,此外,還不斷推出「去中國化」言行。這些都已引起兩岸民眾極大地不滿。
  • 馬英九:兩岸統一條件還未成熟 需持續創造有利條件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據臺媒2月25日消息,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25日參加新同盟會春節團拜活動,談到兩岸關係,他表示,到目前為止,兩岸統一的條件還沒成熟,雙方必須持續交流和互動,創造有利條件。不過,馬英九直言,我們的目標之一就是能促進統一,兩岸一定要從和平、和解、合作開始才有前途。馬英九批評蔡英文稱,她執政的1年9個月期間雙方都在冷和,兩岸關係嚴峻令他感到十分憂心,兩岸必須從和解、和平、合作開始,才有前途。
  • 兩岸關係非常重要!島內專家說了蔡英文不愛聽的話,祖國勢必統一
    近日,臺灣地區前官員、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林祖嘉在出席一場論壇時指出,臺灣今年出口正增長那麼多,絕大部分都是賣到中國大陸,再轉到其他地方,臺灣對大陸的貿易依賴度在9、10月約為46%,而全年約為43%。他認為,這種依賴趨勢就算到了明年也不會有太大改變。
  • 時至今日,種種條件都對統一有利
    來源:中國臺灣網據香港中評社報導,1979年元旦,中國同美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同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正式提出實現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今天,中美建交與《告臺灣同胞書》的發表,都滿40周年。
  • 為什麼要堅持與大陸統一?臺灣名嘴吐露心聲,蔡英文聽仔細
    給臺灣與大陸的關係蒙上了一層陰影。對於臺當局的行為,2月26日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表示,這些「臺獨」言論暴露了島內某些人推動「漸進」臺獨,升高兩岸敵意對抗的險惡用心。這種伎倆的實質是以損害臺灣同胞的利益福祉來圖利其一黨之私,完全是對廣大臺灣同胞和國際輿論的欺騙。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這是不容改變,也不會改變的事實。
  • 兩岸統一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是影響兩岸關係行穩致遠的總根子,總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 由此可見,如果真正進入解決臺灣問題「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的新時代,臺灣就不僅不能獨立,而且也不允許「不統不獨」的現狀長期存在。臺灣必須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必須實現完全的統一。這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業!
  • 新加坡人看臺灣:最好的出路就是兩岸統一
    兩岸力量對比早有定局:大陸強而臺灣弱。  即便過去大陸處於動亂貧困時,臺灣也沒有能力反攻大陸。更何況今日大陸的力量已更是今非昔比。  所以無論臺灣人如何努力和精明,也不可能改變這一陸強臺弱的力量對比格局。  許多臺灣人也許明白這一點,但他們會說,「不是還有美國支持我們嗎?」曾有人撰文說大陸沒有臺海言戰的本錢。
  • 日媒問「為何想要兩岸統一」 這位臺灣人霸氣回應
    原標題:被日媒問為何想要兩岸統一 這位臺灣人霸氣回應張安樂(「中央社」)海外網1月16日電 日前,有日本媒體詢問臺灣統派人士張安樂,「為什麼希望兩岸統一」,他強調,身為中國人,當然希望中國能夠統一。據臺媒報導,長期在島內推動兩岸統一的中華統一促進黨總裁「白狼」張安樂16日表示,日前有日本媒體問他,「為什麼希望臺灣和大陸統一?」他以日本為例指出,日本統一之後就從二流國家變為一等強國,所以他當然希望中國早日統一。張安樂稱,日本在1868年以前,只是一個二流國家,藩鎮割據,各自為政,無從建設。
  • 臺灣又一名「反獨大將」逝世,臺灣支持兩岸統一的人,還有多少?
    郝伯村先生是臺灣地區行政部門前負責人,生前一直為兩岸統一努力,對此許多愛國人士都表示哀悼。郝伯村先生(資料圖)歷經臺灣暗潮湧動,見證兩岸風風雨雨據張彬介紹,出生於1919年的郝伯村先生祖籍是江蘇鹽城,因為家境不是特別寬裕,郝伯村先生選擇就讀免學雜費的黃埔軍校
  • 兩岸和平統一可能性有多大?兩岸專家激烈討論
    「但現在蔡英文連『一個中國』都不承認,怎麼可能和大陸談和平統一?」「當時蔣經國如果宣布願意和大陸談統一,實現和平統一,我認為臺灣民眾會放鞭炮慶賀,但現在環境不同了,如果哪一個政黨要和大陸談和平統一,不僅『臺獨』分裂勢力會鬧翻天,民進黨當局會把它扣上『中共帶領人』的帽子進行打壓。」王在希認為,這種氛圍也使得兩岸統一可能性越來越小了。
  • 吳心伯:美國不願看到兩岸統一,兩岸走向某種程度軍事對抗的風險在...
    在議題二「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有多大」的討論中,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在談及兩岸和平統一問題上表示,講到兩岸統一,離不開美國因素,美國因素是臺灣問題的結構性因素。「我覺得對美國來講,『上策』是『臺灣獨立』,但是要冒很大的風險,美國不願意冒風險;『中策』是『保持現狀』,『下策』是『兩岸統一』,這是它不想看到的。」
  • 臺灣青年王裕慶: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有多大?「實力統一」不靠譜!
    再說,筆者作為一個臺灣小老百姓, 真心覺得只要大陸統一後,不對臺灣老百姓做出「徵服者的傲慢」,不對臺灣老百姓的小確幸生活做出剝奪,讓臺灣老百姓的公民權,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與統一後相關制定的法制,成為真正中國公民。說真的,對臺灣小老百姓來說,真的沒有什麼好反對。
  • "現在到兩岸統一的時間窗口了嗎?"
    首先是從五個方面回顧了海峽兩岸分隔70年來的發展演變,主要包括兩岸接觸的格局狀態、兩岸的交流合作、「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大政方針等等,最後也提出了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進程的五點主張,可以說非常全面。 第二,我覺得習總書記的講話給人的感覺是非常自信,非常有底氣。
  • 近日臺北有一群臺灣人公開談統一
    一直以來,統一這個詞,在臺灣似乎都是一個禁忌詞,不僅是政治人物不敢發聲,即便是普通民眾也多選擇避而不談。但近期,統一已經成為島內熱詞。16日,由中華民族團結協會、臺灣退役將官社會服務總會等共同舉辦的中華民族團結與復興論壇·第一屆「兩岸和平統一進程」研討會,在臺北舉行,約150名專家學者與會討論。
  • 臺退將吳斯懷:兩岸未來的選項只有統一
    【環球網綜合報導】臺退役陸軍中將吳斯懷13日對臺灣的未來發展表示,兩岸的未來只剩下「統一」這個選項,應該承認「九二共識」,為臺灣民眾爭取最有利的統一條件和時機。據香港中評社2月14日報導,身為臺軍退役中將、「八百壯士捍衛中華協會」理事長,吳斯懷13日聲明表示,臺灣的現況是民進黨不可信賴,國民黨還在猶豫,白色力量不成氣侯,中道力量尚未凝聚,「臺灣的下一步毫無方向,大家必須看清楚,破解政治話術,戳破網紅假象。」
  • 上海市臺灣研究會會長:為什麼說中國完全統一的潮流勢不可擋?
    40年來兩岸關係發展歷程,昭示著兩岸關係必然是由和平發展走向和平統一。這不僅是40年來兩岸關係發展的事實所規範,而且是由兩岸關係發展未來各方面因素所決定,國家統一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必然結果與最佳選擇,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 馬紹章:臺灣的兩岸關係選擇權
    象限D是業務衰退且地價下跌,這是雙向損失,也是最糟的情況,但企業也仍可選擇出售與繼續保留土地。     從兩岸的角度來看,還是脫離不開中美臺的三角關係,對臺灣地區來說,所謂的選擇權,必然牽涉到中國大陸與美國的政策。此時此刻,臺灣最重要的選擇權是「九二共識」,而未來影響臺灣最大的則是美國的對臺戰略思維,究竟是保臺還是棄臺。下圖橫軸「九二共識」,縱軸是美國未來對臺政策,也有四個象限。
  • 連蔡英文都相信兩岸只能硬碰硬,大陸強勢統一就成唯一選擇
    由於大陸政治上是統一的,以一種強大的方式存在,因此「臺獨」始終是假議題,這點美國心知肚明。30年來,大陸經濟起飛,國際影響力快速提升,臺灣則擺蕩在與大陸和解或對抗的選擇。結果是臺灣經濟停滯,從四小龍的高薪變成最低薪,最重要的是,統一的概念由「臺灣統一大陸」變成了「臺灣被大陸統一」。臺灣人逐漸喪失面對大陸的自信,反而處於莫名的恐懼,很容易被煽動。儘管馬英九時期全力推動兩岸和解,但他並沒有建立臺灣人面對大陸的自信感,反而經常跟著民進黨的口吻,砸自己的腳。
  • 祖國統一勢不可擋,臺灣作家說了一句蔡英文不愛聽的話,相當到位
    據臺媒12月5日報導,臺灣作家、資深媒體人黃智賢當天就臺灣近期熱點問題接受媒體採訪時稱:「不管是蘇貞昌還是蔡英文,所謂的這些『臺獨』頑固分子,一旦兩岸統一,他們都會在家中縫五星紅旗。」黃智賢還表示,「我知道我今天講這話回到臺灣會被對付,但是我依然要講,因為不得不講。」她說,在這種時刻必須勇敢地說出話,讓更多的人聽到她說的話,這樣他們就會去思考,為什麼她一個土生土長的臺灣人要這麼堅決地主張統一,推進統一,因為「這對臺灣好,對兩岸好」。可以說,黃智賢這番話,無疑直戳蔡英文痛處。
  • 土生土長的臺灣人為何堅定主張統一?黃智賢:對臺灣好,對兩岸好
    黃智賢堅定支持大陸統一黃智賢表示,如果島內綠媒罵她是正常的,如果他們不罵可能覺都睡不好。其表示,她正在做正確的事情,兩岸也必定會統一,她也希望可以早日實現兩岸統一。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她理所應當出來講話。黃智賢之前在參加海峽論壇時也說到,她清楚如果回到臺灣肯定會被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