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生:若是巴以式的敵對,臺海將永無寧日
2013年,原任花蓮縣民政處長周杰民曾經坦率地表示,「兩岸的統一是必然的」,周杰民講出了一部分臺灣民眾的心裡話,但也因為講了一些臺灣人不愛聽的真話,被迫辭職下臺。雖然這些話有些臺灣人不愛聽,但是還得講,統一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唯一選擇,和平統一則是對兩岸人民最有利的選擇。理由有三條:
1、目標選擇與方式選擇相互聯繫。統一分為目標選擇與方式選擇兩個方面。方式選擇即和平統一還是武力統一,這一方面的利弊多數人是清楚的,和平統一對兩岸人民最有利,對臺灣人民也最有利,不會造成生命財產的不必要損失。然而,在目標選擇方面,即選擇統一還是「獨立」的問題上,則在臺灣社會有許多模糊不清的認識,甚至認為「臺獨」比統一對臺灣更有利,這實在是混淆是非的誤區。當然,目標選擇與方式選擇也是相互聯繫的,兩岸如果目標一致,共同追求統一,則最終和平統一的可能性最大,兩岸人民的利益只會增加不會減少;但是,兩岸如果目標對立,臺灣一意孤行往「臺獨」的方向推進,則最終武力統一的可能性最大,兩岸人民的損失也是最大的。
「臺獨」絕無可能,即使美日軍事介入也不可能實現。「臺獨」必須認識到一點: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無論中華民族付出多少代價,祖國統一最終都必須完成。
2、在目標選擇上統一優於「獨立」。在目標選擇即統獨的問題上,臺灣社會的思維混亂,有許多人追求「臺灣獨立」,而且在臺灣青少年中的認同比例越來越高。這與島內外反華勢力有意鼓譟不可分割,他們不願意看到中華民族的復興、崛起,在臺灣問題上給中國製造障礙和麻煩。
兩岸如果統一,在政治上,臺灣可以維持既有的價值觀、政治體制和生活方式,同時,臺灣人民可以在大陸享有中國人的同等政治權利,包括被選舉權、擔任公職的權利、參政議政的權利、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以及在教育、文化、企業等有關部門就業創業的權利等等,這比局限在臺灣一隅擁有了更加廣闊的政治空間。在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大陸與臺灣是特殊的國內關係,臺灣民眾不僅可以享有廣闊的大陸市場,大陸也可以優先照顧臺灣民眾的特殊利益,利用大陸經濟發展中的有利條件支持臺灣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的建設與發展。相反,臺灣如果「獨立」,兩岸就是巴以式的敵對的「國與國關係」,臺灣海峽將永無寧日。
3、在方式選擇上和平統一優於武力統一。在方式選擇,即以和平還是武力的方式實現兩岸統一的問題上,除了個別反華勢力外,多數人是清醒的。和平統一避免了兩岸兵戎相見,不會造成兩岸民眾的不必要的生命財產損失,有利於兩岸人民的相互融合,和平統一是兩岸人民的最佳選擇。
和平統一也是實現「一國兩制」的最佳途徑,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架構下,臺灣可以獲得比港澳更加廣泛的自治權,臺灣可以保留軍隊,大陸不派一官一兵到臺灣,這是鄧小平生前的承諾。臺灣當局的「中央政府架構」可以保留,臺灣的現有政治體制可以不變,現有的經濟體制也不變,選舉照搞,股票照炒。
事實上,臺灣除了名義上與大陸統一,現狀幾乎可以完全不變。但是,如果「臺獨」導致武力統一,那麼,大陸必然派兵到臺灣,實行較長時間的軍事管制,不排除對臺灣開展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徹底清除臺獨的土壤和影響。統還是獨?和還是戰?臺灣處在十字路口上,不能不慎之又慎,作出理智的選擇。
張亞中:和合是邁向統一的唯一路徑
二次大戰結束以後,聯合國成立,當時是51個會員國,目前有194個會員國。這顯示有143個新國家獨立,而統一後的國家只有兩個,分別是南北越統一為越南,東西德統一為德國。這意味甚麼?隨著民主與開放,以及冷戰後意識形態桎梏的消失,獨立成為潮流,統一相對並不容易。南北越統一依靠的是武力,東西德統一憑藉的是西德的民主制度及經濟實力,除此以外,沒有其它的案例。
臺灣也進入這個潮流,隨著臺灣的民主化,原有的中國情懷隨著時間日漸減弱,再加上1971年退出聯合國以後,臺北政府失去國際上代表中國的談話權,國際孤立日深,臺灣主體性需求的聲音愈來愈大。少數政客們把臺灣的主體性操弄成臺獨的需求,並刻意進行去中國化,造成今日臺灣民眾在身分認同上,有近七成以上認為自己是臺灣人而非中國人,也有近半數青年,在政治立場上傾向臺獨。
兩岸分治已近七十年,跨越兩個年齡世代,在政治制度不同,認同又分歧的情形下,要臺灣民眾馬上接受統一,可能並不務實。如果一定要立刻走向統一,以武力或經濟等物質性強制力量可能是唯一的方法,但這絕非大多數臺灣民眾所樂見。因此在思維上,應非從兩岸現有的「分治」立刻跳到「統一」,而是一方面防止臺灣走向「分離」,另一方面推動兩岸走向「和合」。
雖然在馬英九執政的八年以來,兩岸關係進入大交流,但是由於雙方並未籤署和平協議,也未共同宣布結束敵對狀態,因而從法理上來說,目前兩岸仍然處於內戰狀態。處於內戰狀態下的兩岸,難以建立真正的互信。沒有和平協議,兩岸就難建立穩定的和平發展架構。依靠聯繫所建立的關係,極有可能在一夜之間,因為人的因素而瞬間瓦解。520以後,民進黨政府上臺,兩岸關係重新回到「冷內戰」的狀態即為一例。
與其向臺灣民眾傳播統一的好處,不如告訴人民,長期處於兩岸法理內戰,甚而走向臺獨會對臺灣有何不利?如果兩岸能夠籤署和平協議,臺灣會得到什麼好處?有了和平協議,臺灣才能有個長治久安的和平環境,不僅有利於臺灣的經濟發展,只要臺灣遵守和平協議,大陸就必須放棄使用武力威脅,臺灣的國際空間也才能根本改善。
兩岸能夠做到第一個階段的「和」以後,就可以進入第二階段的「合」。兩岸可以在相關議題上,例如海洋、農業、經貿等事務上成立共同體,行使共同治理。共同體是一個雙方均「各有主體」,但是又「共有主體」的機制。共同體類型數量愈多,表示兩岸「合」的密度愈高。「合」的機制確保臺灣有主體性與發言權,並可提升臺灣的影響力。本人長期主張的「一中三憲、兩岸統合」就是這種「和合」機制的設計。兩岸以共同接受「分治不分裂」為基礎籤署和平協議,然後在這個基礎推動統合。
統一需要路徑。「反對分離、接受分治、推動統合」的「和合」路線,既滿足兩岸的核心需求,又能夠為兩岸創造更大利益,應該是一條最理想的路徑。「和合」有助於兩岸民眾認同的強化,時機成熟時,兩岸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共議統一」。
如果我們要選擇「和平統一」,那就必須要有耐性與智慧。兩岸誰也不消滅誰,誰也不離開誰,是和平的基礎;兩岸誰都需要誰,彼此逐漸合為一體,是統一的條件。兩岸如果要避免歷史上的武力統一模式,「和合」是唯一的路徑。(張文生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 張亞中 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來源:鳳凰大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