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紹章:臺灣的兩岸關係選擇權

2020-12-22 華夏經緯網

    未來是不可知的,是不確定的,但我們對未來不能不預為準備。選擇權就是我們對未來應做的準備。

    選擇權的概念一般用在金融或企業決策上,主要是針對未來市場的判斷所做的一種交易或決策。未來是不確定的,企業有時採避險的方法以減少損失,有時則是利用選擇權,讓自己未來有更多的選擇空間。不論是避險或選擇權,都不是免費的,企業都必須支付一定的代價。簡單的說,選擇權就是現在支付一定的代價,以換取未來更多選擇的機會。臺灣在思考兩岸問題時,卻很少從選擇權的角度來思考。

    為便於讀者了解,先用企業的決策來說明選擇權。有一家企業,手上剛好有一筆資金可以運用,在廠房的旁邊剛好還有一大片空地,如果此時不買,未來如果業務成長快,需要擴廠時,可能就買不到。此時企業決定將廠房買下來,其實就是買下一個未來可以擴廠的選擇權。當然,未來業務未必成長,地價也可能下跌。我們可以用下圖來表示未來可能的情況。

    象限A是未來業務成長且地價上升,這是最佳情況,企業雙向獲利,不僅可以擴增廠房,還賺了地價增值。象限B是業務成長,但地價下跌,此時企業擴廠後的獲利可以抵消地價的損失。象限C是業務衰退,但地價上升,此時企業仍可決定繼續保留土地以因應未來,或者出售地價以獲利。象限D是業務衰退且地價下跌,這是雙向損失,也是最糟的情況,但企業也仍可選擇出售與繼續保留土地。

    從兩岸的角度來看,還是脫離不開中美臺的三角關係,對臺灣地區來說,所謂的選擇權,必然牽涉到中國大陸與美國的政策。此時此刻,臺灣最重要的選擇權是「九二共識」,而未來影響臺灣最大的則是美國的對臺戰略思維,究竟是保臺還是棄臺。下圖橫軸「九二共識」,縱軸是美國未來對臺政策,也有四個象限。象限A是臺灣承認「九二共識」且未來美國繼續保臺政策;象限B是臺灣拒絕「九二共識」且未來美國仍繼續保臺政策;象限C是臺灣承認「九二共識」,但美國改為棄臺政策;象限D則是臺灣拒絕「九二共識」,且美國改為棄臺政策。

    未來美國對臺政策不外是保臺與棄臺兩個大選項。保臺這個選項下,曾經有過共同防禦條約這種堅強的關係,當前美國反對以武力解決兩岸問題的政策也是保臺,其決心至少讓中國大陸不敢挑戰,但強度與冷戰時期不能相提並論。在棄臺這個大選項下,美國可能大幅限制對臺軍售、反對「臺灣獨立」、接受大陸的一中原則、敦促臺灣與大陸進行談判,這些都算是棄臺,簡單的說,就是臺灣地區失去了美國軍事上的承諾與支持。

    企業的價值可單純的以利益來表示,但對臺灣而言,最值得關切的有三個價值:時間、機會與安全。所謂的時間是指臺灣能夠維持多久的兩岸分治狀態或者能維持多久現在的生活方式,時間愈長對臺灣愈有利。至於機會,則是指臺灣經濟發展的機會多寡與國際活動空間大小,同樣的,機會也是愈多愈好。最後則是安全,是指臺灣是否可能面臨軍事上的衝突。本文就是從臺灣進行選擇之後,未來美國對臺政策變化下,來看臺灣這三個價值所受到的影響。每一項價值的多寡以加號(+)來表示,最多為三個,最少為一個,雖不是精確的量化,卻可做為比較之用。

    當然,選擇權是有代價的,圖一的企業必須支付買土地的錢,圖二的臺灣,如果承認「九二共識」,支付的代價就是接受兩岸同屬一中,並且放棄「臺獨」的選項。這個代價對「臺獨」支持者來說,當然不值,但馬英九時代,臺灣也在「九二共識」之下經歷了八年的兩岸互動。此一代價的高低,是情感認同的問題,無法理性探討,但時間、機會和安全這三者是可以比較的,或許可提供另一個思考的空間。

    象限A是承認「九二共識」,且美國仍繼續其保臺政策,在此一象限中,時間機會和安全都是三個+。就時間言,大陸比較沒有統一的急迫感,也沒有反「臺獨」的壓迫感,且美國仍繼續保臺,臺灣可獲得最長的時間。就機會言,兩岸關係和緩,交流與合作不僅限制少,臺灣可以參與更多國際貿易協議,也可避免在中美之間選邊站的風險。就安全言,大陸既無統一急迫感,又有美國保臺,臺灣的安全也是四個象限中最高者。

    在承認「九二共識」情況下,如果美國未來從保臺轉為棄臺(即象限C),時間、機會與安全三個價值全部都降低,與A象限比,皆為兩個加(+)。就時間言,大陸雖沒有統一的急迫感與反「臺獨」的壓迫感,但美國棄臺必然會對臺灣產生心理效應,此外,大陸也可加快兩岸之間的融合速度,因此就時間言,比A象限少一個加(+)。就機會言,由於兩岸之間有「九二共識」,發展機會並不會因為美國政策改變為棄臺而有明顯變化。至於安全,僅管美國棄臺,大陸仍沒有對臺動武的必要,但臺灣的安全防衛力量難免受到影響,與美國保臺時仍有所不同,也是比A象限少一個加(+)。

    在拒絕「九二共識」的情況下,美國如果仍繼續保臺政策(象限B),但由於兩岸關係緊張,安全頂多為兩個加(+)。至於機會,已減為一個加(+),主要是中國大陸必會採取壓制性手段,這也是民進黨2016年「執政」後的景況,而且只會愈來愈強烈,即使臺灣想突圍,在國際現實下,也是有心無力。最後,臺灣能維持所謂「現狀」的時間,也會隨之縮短,只剩兩個加(+)。

    四個象限中以D象限最差,亦即臺灣拒絕「九二共識」的情況下,美國未來從保臺改為棄臺。在此一象限中,臺灣的時間、機會與安全都只有一個加(+),因為既沒有美國的靠山支持,而大陸又採壓制性政策。

    在以上四個象限中,B象限與C象限的比較也可以看出,二者在時間和安全這兩項都是兩個加(+),B象限的機會雖然也是兩個加(+),但C象限則是三個加(+)。換言之,承認「九二共識」的最壞情況仍比拒絕「九二共識」的最佳情況,對臺灣更有利。

    選擇權的意義在於現在支付一定的代價,以取得未來時有更大或更多的選擇空間。在大陸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之下,對臺灣而言,時間與機會才是臺灣未來選擇空間大小的關鍵。

    除此之外,時間本身就蘊涵了選擇的機會。舉個例來說,有甲乙兩個重症病人,現在有兩種藥,一種較貴,可以延長較長的生命,另一種較便宜,延長生命的時間較短。甲選擇了服用較貴的藥,乙選擇了便宜的藥。一年後,乙死亡了,但新藥在一年半後出來,甲即有了選擇的機會使用新藥。未來是難以預料的,中國大陸本身、美國政策、兩岸關係等等,都有可能發生變化,而臺灣只有能撐到有利的情況下,才能有更多更好的選擇機會。

    兩岸關係,耍辣容易,沉著冷靜難,但要為臺灣打好算盤,卻唯有沉著冷靜才能看得遠、算得精。 (作者馬紹章為前海基會副董事長兼副秘書長)

 

來源:《遠見》雜誌華人精英論壇

 

責任編輯:邱夢穎

相關焦點

  • 馬紹章將辭海基會副董事長 期許兩岸關係未來發展
    華夏經緯網1月15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在海基會任職6年的副董事長兼副秘書長馬紹章將在1月30日卸任,身兼海基會發言人的他和媒體關係融洽,在媒體眼中是位沒有架子、具親和力的高層。    據報導,馬紹章表示,想轉換跑道已有一段時間,2014年中便向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林中森和時任秘書長張顯耀表達離職意願,經慰留才多做半年。    他謙虛地說,自己學識經驗有限,在海基會貢獻不多,加上海基會擁有堅強團隊,兩岸制度化協商也上軌道,才萌生辭意。
  • 蔡英文稱「讓下一代有選擇權來決定兩岸關係」
    資料圖:蔡英文稱,「民進黨如果重新執政,兩岸關係應該不會再緊張。」環球網4月1日消息,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已經確定參加2012大選民進黨內初選的蔡英文,日前頻頻接受各類媒體訪問增加曝光率。她在接受電視專訪談到兩岸關係時稱,對中國大陸關係,我們要留下一個「選擇權」。他說,「給下一代決定,要跟中國有什麼樣的關係」。
  • 臺灣海基會前官員:中美若達成共識,臺灣可能被拋棄
    針對未來美陸臺關係,臺灣海基會前副董事長馬紹章表示,美陸臺是一個戰略三角關係,當中美實力差距大,也是戰略三角穩定時期,近年來兩者實力差距縮小,大陸軍事力量有些部分都還可跟美國媲美,中美競爭便愈來愈激烈。但兩者終究還是會發現兩方是彼此需要,未來當雙方達成共識,對臺灣將非常不利,這三角關係就沒了臺灣角色,就可能被美國拋棄。
  • 兩岸關係未來走向的轉折點|民進黨|大陸|蔡英文|兩岸關係|臺灣
    [新聞頁-臺海網]據大華網報導 臺灣《聯合報》近日就兩岸關係對臺灣民意做了一次調查,反映了當前兩岸關係的複雜,以及臺灣民意的矛盾。尤其,從該報十年來所做的兩岸關係民調來觀察,此次民調的確是兩岸關係未來走向的一個轉折點,更要審慎分析,妥善面對。
  • 臺灣要好 兩岸比美臺關係重要
    前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高孔廉在臺灣中國時報撰文說,蔡當局在12月12日不顧「憲法」保障言論自由的精神,硬是把中天新聞臺關了。在中天最後一夜的節目中,旺中集團董事長蔡衍明提到中天被關的真正原因是犯了忌諱,是因為他一貫強調「兩岸好,臺灣才會好」,有人聽了不高興。然而,兩岸關係能夠迴避嗎?
  • 劉相平:臺灣選舉對今後兩岸關係的影響
    中國臺灣網1月17日北京消息 (記者 李傑)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投票16日揭曉,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陳建仁獲勝,國民黨候選人敗選。這個選舉結果,在很多對臺研究的學者看來,是在意料之中的。南京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16日晚上接受了本網記者採訪,對國民黨的敗選原因及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道路進行了分析和解讀。
  • 臺灣民意新變化與兩岸關係走向
    2018年底,臺灣舉行的「九合一」選舉,執政的民進黨慘敗,國民黨大勝。這一結果,顯示了民進黨當局快速失去民心的現實,反映出島內民意的新變化,也對島內藍綠內部生態、島內政治及兩岸關係產生深遠影響。臺灣的各種民意調查也進一步印證了臺灣民意的積極變化,表明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積極因素在增加。
  • 臺灣學者:迴避兩岸同屬一中,兩岸關係前景堪憂
    新華社臺北5月20日電(記者 陳鍵興 章利新 李來房)針對臺灣地區新任領導人20日就職演說中涉及兩岸關係的表態,臺灣學者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一表態仍缺乏真正的善意,仍在玩文字遊戲,對兩岸關係的性質仍採取迴避、模糊策略,兩岸關係的前景堪憂。
  • 臺灣要好 兩岸比「美臺關係」重要
    民進黨當局在12月12日不顧臺灣地區憲制性規定保障言論自由的精神,硬是把中天新聞臺關了。在中天最後一夜的節目中,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提到中天被關的真正原因是犯了忌諱,因為他一貫強調「兩岸好,臺灣才會好」,有人聽了不高興。然而,兩岸關係能夠迴避嗎?
  • 蔡英文:尊重「九二會談」這個事實 以此為基礎推動兩岸關係
    臺灣2016年「總統」當選人、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選後首度接受綠營媒體《自由時報》採訪,就兩岸關係與「九二共識」、國民黨力促的「多數黨組閣」等議題,提出自己的想法與計劃。 值得注意的是,在100分鐘的訪問中,蔡英文就兩岸關係發表了和以往略為不同的見解。
  • 臺灣民調凸顯兩岸關係的微妙變化
    臺灣民調凸顯兩岸關係的微妙變化 2017年11月28日 14:01:09來源:中國臺灣網 ,蔡英文提出「維持兩岸現狀」之初的兩岸原狀,主要展現在兩岸當局機制化、制度化地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迄今局面已大為改變,原狀並未維持住,以致各項民意調查反映出她的兩岸政策日益引起不滿,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民眾的中國人認同與統「獨」傾向對比,出現和民進黨立場相反的變化。
  • 兩岸和平協議?蔡英文宣稱:臺灣沒心理準備
    臺海網5月5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針對「習朱會」,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昨晚再度向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喊話,她強調兩岸關係不是國共或民共的黨對黨關係,必須是基於臺灣人民最大共識之上,由臺當局主導處理的關係。針對兩岸和平協議,她說:「我覺得臺灣社會沒有這個心理準備、不覺得臺灣社會在這個階段需要去討論這件事情。」
  • 兩岸關係短時間很難回暖?蔡英文把臺灣「兩岸籌碼」玩完了
    編輯:凝冰來源:中國臺灣網2019年是兩岸關係最緊張的一年,很多願意看到兩岸和諧相處的民眾,希望在2020年能看到兩岸關係回暖,但從蔡英文新年致辭中「4個認知」來看,她好像沒有這方面的打算,有媒體直言不諱的指出,蔡英文把兩岸的籌碼徹底玩兒完了。
  • 臺灣地區政黨體制與兩岸關係的內在聯繫
    於「兩岸關係」的對立性方面,兩岸關係指的就是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的關係問題,而兩黨對於兩岸關係的對立性,集中體現在對「九二共識」的看法上。國民黨對「九二共識」是認可的,並且提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口號,試圖尋求與大陸關係的穩定平衡點。國民黨馬英九執政時期,多次提到兩岸具有「九二共識」,兩岸關係也因此向好的方向發展。相反,民進黨完全不認可「九二共識」的說法。
  • 臺灣經濟找出路需處理好兩岸關係
    新春伊始,臺灣競爭力論壇於日前舉辦「2019豬事大吉新春記者會」,邀請專家圍繞兩岸關係走向及臺灣政局發展等議題進行研討。在記者會上,多位專家就「新的一年,兩岸關係何去何從」「臺灣如何應對當下全球經濟形勢」等議題發表意見建議,其中不乏一些有建設性的聲音。
  • 臺灣問題︱蔡英文上臺以後的兩岸關係
    在這次講話中,她不僅表示要建立「具一致性、可預測且可持續的兩岸關係」,並且提到了尊重「『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以及維護過去二十多年兩岸「協商和交流互動所累積的成果」。這次講話基本上奠定了其未來兩岸論述的基礎。2016年1月21日,蔡英文在大選勝利之後接受了臺灣《自由時報》的專訪,進一步總結了其發展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
  • 2019「六問」臺灣:兩岸關係發展好or差
    2018年底臺灣縣市長選舉,積極主張發展兩岸關係的國民黨取得大勝,贏得「六都」中的「三都」(新北市、臺中市、高雄市)及其它12個縣市,掌控了臺灣一大半地方版圖;而消極甚至是阻撓兩岸關係發展的民進黨則在選舉中大敗,執政縣市僅剩下六個,包括「二都」(桃園市、臺南市)及其它四個縣市。
  • 臺工商業界:兩岸關係好 臺灣經濟才會好
    臺工商業界:兩岸關係好 臺灣經濟才會好   對於臺灣當前低迷的經濟狀況,島內工商界人士表示,臺灣經濟要發展好,最重要的就是兩岸關係要好,民進黨目前強推的所謂"反滲透法",已經在臺灣企業界造成恐慌。
  • 臺灣旅遊業者:期待兩岸關係向好 帶動臺灣經濟
    由臺灣觀光協會主辦的「2019臺北旅遊展覽會」8日至11日在臺北舉行。在「花蓮遠雄悅來大飯店」展位前,白清芬告訴記者,飯店能容納近千人,依山傍海,推窗就能看到太平洋,受到很多大陸遊客喜歡。2010年前後兩岸交流熱絡時期,飯店近兩成住客來自大陸,但現在跌至一成。當前,由於民進黨當局不斷挑動兩岸對立,導致大陸赴臺遊遇冷。
  • 臺灣人對兩岸關係有信心,美國會幫助臺灣?
    近日,臺灣本土多次對民意進行調查,公布了10月份的時事議題民調。針對民調的結果,國民黨籍民代陳以信公開表示:「傾綠民眾期待美國出兵協助防衛臺灣,有著更多不切乎真實的想像」。臺灣人對兩岸關係頗有信心最新的民調結果中,59.5%的受訪者對記者說,他們「不相信兩岸會開戰」,因為臺灣和大陸屬於一個血脈,流著同一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