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當局在12月12日不顧臺灣地區憲制性規定保障言論自由的精神,硬是把中天新聞臺關了。在中天最後一夜的節目中,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提到中天被關的真正原因是犯了忌諱,因為他一貫強調「兩岸好,臺灣才會好」,有人聽了不高興。然而,兩岸關係能夠迴避嗎?
美國將臺灣視為圍堵大陸第一島鏈的關鍵中心地位,特別是美國自2018年發動對中貿易戰,後來延伸為科技戰、數字戰,同時美國採取印太戰略,聯合印度、澳大利亞、日本圍堵大陸。馬英九「政府」的策略是「親美和中」,蔡英文則採「媚美抗中」,何者有何區別,大家可以論斷。
猶憶2010年籤署兩岸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之前,4月間馬英九應蔡英文之邀,舉行電視辯論,蔡主張「先國際後兩岸」,指責馬是「先兩岸後國際」。而這十年來的發展,可以看出兩岸協議對於「國際關係」的效果,就在2013年兩岸籤署服貿協議之後,紐西蘭及新加坡分別在同年與臺灣籤了「自由貿易協定」,然而蔡英文上臺4年半,迄未與任何國家或地區籤屬FTA(自由貿易協議)。
無可諱言的,兩岸關係對臺灣的生存發展極為重要,在軍事實力對比上,臺灣遠不如大陸,我們當然希望兩岸和平相處,不要兵戎相見;在國際空間上,兩岸關係良好時,我們可以發揮的空間就大。然而蔡英文上臺後,臺灣地區的國際空間就更形緊縮,諸如世界衛生大會、國際民航組織均無緣與會;在經濟上,民進黨當局希望兩岸脫鉤,提出「新南向政策」,然而多年下來,臺灣地區出口對大陸市場的依賴愈來愈高,今年1至11月,出口佔比已高達43.8%,順差達到近700億美元,幾乎貢獻了臺灣地區全部的經濟成長。相對地,我對東協國家的出口順差,不但未見增加,反而減少14.2億美元。以上的多方面發展,印證了蔡衍明董事長所說的「兩岸好,臺灣才會好」。
許多有識之士曾說「我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臺灣未來的問題是兩岸問題」。目前臺灣兩大政黨最大的差別是意識形態的「臺獨」問題,民進黨黨綱列了「臺獨」,而高官又多主張「臺獨」,甚或說是「務實的臺獨工作者」,但事實上,他們心知肚明,在目前國際形勢下,「臺獨」完全沒有可行性。即使這一年來,美國頻頻對臺灣示好,通過一些「挺臺」法案,美方甚至派遣閣員高官「訪臺」,然而美方也意識到不能為臺灣而與大陸決裂,所以示意臺外事部門主管吳釗燮自己公開說,目前並不尋求與美國建立關係。同時在10月底,一次視頻會議上,前臺灣安全會議秘書長邱義仁還公開說,除非是瘋子,才主張「臺獨」。而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陳水扁為了這條紅線,也踩了剎車。
總結一句話,「『臺獨』是個假議題,卻是一個真問題」,因為憑臺灣實力,以及美國只考慮自身利益,完全沒有「臺獨」的可能,在臺灣議論「臺獨」,毫無意義,反而成為「撕裂臺灣」的真問題,撕裂了家庭、社會,仇視對立彼此,只是自尋困擾而已。
中天新聞臺以「真道理性、真愛臺灣」為理念,其新聞報導關於兩岸及國際的信息,比例也較他臺為高,我常收看,但可惜12月12日被關臺了。我們常以民主自由、言論自由為豪,如今言論自由或新聞報導者又受限,真不知何以為繼。
臺灣的新聞是利伯維爾場,早在1987年即開放報禁,1994年又開放有線電視,已是百家爭鳴、競爭激烈的市場,保留中天新聞臺,讓民眾多一個選擇,何足為懼,何必以公權力強制關掉一個新聞臺,徒留控制新聞及言論的把柄,令人嘆息。(本文摘編自臺灣《中國時報》,作者高孔廉為海基會前副董事長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