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八王之亂時,整個中原大地烽煙不絕,百姓苦不堪言。這時,在塞外的牧民們也「乘火打劫」,趁西晉國力衰弱之時,在北方地區建立起大量的外族政權。那時候,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歷史上所記載的「五胡亂華」事件,在這些亂華的胡人當中,有五個大部族,即匈奴、羌、氐、鮮卑、羯,給整個中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從那時起,一百多年來,形成了「五胡十六國」的局面,對中原統一產生了巨大影響。
事實上,不只是西晉,明朝後期也是如此。明末,天下大亂,起義軍四面楚歌,此時,清軍便入關,乘機奪取了政權,江漢人奪回了天下。縱觀整個中國歷史,確實有這樣一段時期,雖然當時也是天下紛爭戰火四起,但沒有胡人入侵,這就是三國時期。所以,在三國時期,大家也都打打殺殺,整個中原亂成一團,為什麼在那個時候,胡人卻不敢來入侵中原?
漢朝末期,整個漢朝都衰弱了,中原內部的紛爭也是不少,但是,這種內部的混亂,就像是家務事一樣,決不會影響到自己在整個局勢中的地位。雖然各地的軍閥總是爭鬥不休,但在邊塞地區,並不輕視管治,各路邊關大將都守在各自的位置上,以防止外來的不軌之心。對中原,他們一直都是有主意的,可是,也只能是騷擾邊疆,無法跨越這一層。
從整體上講,雖然這中原地區各路軍閥的爭奪戰最後以三勝一負告終,但這就是自己人爭奪戰,我們可以,外族不可以。三國時期的三個政權在面對外敵時的態度是相當統一的,這也是他們的可愛之處,畢竟,骨子裡流的都是華夏的血液。此外,在當時,這三個政權都是不可忽視的實力派,他們裝備精良,又有高素質的軍隊,戰鬥力毋庸置疑,外族人一旦到了這裡,就只能兜圈子了。"分而不弱"的情況,是外族人害怕犯罪的重要原因。
然而,雖然如此,當時仍有一些外族人躍躍欲試,不斷地在邊疆地區攪混水,但當時魏蜀吳三國都進行了有力的反擊。公元225年,諸葛亮「七擒孟獲」,是眾多反攻中最精彩的戰役之一;當時,吳國大將陸遜徵討百越,也是相當有名的一次反攻。
最讓外族聞風喪膽的,當然還是大名鼎鼎的「馬家軍」,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馬騰和馬超父子。那時候,北方的局勢很不穩定,北方的遊牧族人在戰鬥力上也很強,但,馬騰常年在邊關鎮守,以做自己的事,還訓練出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很好地與外族抗衡。而且「五虎將軍」之一的馬超,也繼承了父親的英勇善戰,在邊疆聲名遠播,外族人不敢輕舉妄動。
因此,雖然三國時期紛爭四起,但那些守衛邊疆的將士們,保衛了疆土的安定,他們,是這三國亂世背後的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