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光復的最大意義是我們終於又做回祖國子民!——訪臺灣霧峰林家...

2020-12-19 新華社

新華社臺北10月24日電題:臺灣光復的最大意義是我們終於又做回祖國子民!——訪臺灣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

新華社記者吳濟海、傅雙琪、祁星

「光復後,臺灣人終於不用再當日本殖民統治下的二等公民,我們終於又做回祖國的子民!我認為,這是臺灣光復最大的意義。」林光輝說。

今年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作為臺中霧峰林家的後人,年近七旬的林光輝對這個重要日子懷有特殊的感情。

霧峰林家是近代臺灣的名門望族,家族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林家幾代人接續保臺衛國、抵禦外侮,在兩岸留下歷史美名。

如今,霧峰林家是全臺保存面積最大的古建築群,每年吸引眾多旅客前來參訪。

在霧峰林家的大院裡,看著曾祖父林朝棟、祖父林祖密、五伯父林正亨等先人的畫像和照片,林光輝充滿自豪,對林家和臺灣人民的抗日事跡如數家珍。

「和很多臺灣先民一樣,我們家祖先也是從福建過來開墾的,好不容易在這塊土地上安身立命。1895年《馬關條約》籤訂以後,日本人來了,臺灣百姓突然要接受異族統治,這對臺灣人民來說是不能接受的。」他說,在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人只是二等公民。不管是上學、工作,甚至被日本人拉去當軍夫,臺灣人地位都低日本人一等。日本人的種種作為就是壓榨臺灣、欺壓臺灣人。

「作為在臺灣有代表性的家族,霧峰林家必然要站出來和臺灣人民一起抗日。日據時期整整50年,我們家族和臺灣人民沒有停止過抗日,包括武裝抗日和非武裝抗日。」林光輝激動地說,祖父林祖密常常教育子女「有國才有家,愛家先愛國」。霧峰林家就是要想盡辦法趕走日本人,想盡辦法和臺灣人民一起再回到祖國懷抱。

「臺灣人想念自己的祖國,只有在自己的祖國才不會被當做二等公民。」他說。

包括臺灣同胞在內全體中國人民前僕後繼、浴血奮戰,1945年終於迎來抗戰勝利和臺灣光復。當時,林光輝的母親正好高中畢業。他小時候,母親給他講過臺灣光復時的心情。

「她說,當時突然體會到了歡欣鼓舞的那種愉悅的心情。不知怎麼的,大家突然就都笑了。」林光輝說,光復前,媽媽讀書時,臺灣男生被日本人叫「清國奴」,女生被稱呼的名詞也很難聽,完全受歧視。「光復後,我媽媽和臺灣同學們突然都笑了,感覺身上的壓力沒有了。這是她當時的感受。」他說。

臺灣光復時,霧峰林家和臺灣百姓家家張燈結彩,以各種形式慶祝重新回到祖國懷抱。

「小時候,10月25日光復節這天,我們一定要唱光復歌,還會遊行慶祝。我這個年紀的人,還有比我小一些歲數的人,都有過這種經歷。」林光輝說,後來慢慢的,這個節日在臺灣變得淡了。

2000年民進黨上臺後,很快出臺規定取消光復節假期。近年來,民進黨當局和「臺獨」勢力不斷推行「去中國化」,妄圖切斷臺灣與大陸的聯結,淡化日據時期日本對臺灣各方面的壓迫,甚至美化日本殖民統治。臺灣光復這個彰顯了臺灣同胞可歌可泣的民族氣節和真摯深沉的愛國情懷的重要日子,被刻意淡化。

「因為教育等原因,一些人的國家認同亂掉了。所以,我們今天更要紀念臺灣光復!」林光輝說,紀念這個日子的特別意義,是要讓大家知道我是哪裡人,明白什麼叫光復——「光復就是把侵略者趕走了,我們又回家了,回到了祖國懷抱」。(完)

相關焦點

  • 臺灣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臺灣光復後,我們又做回祖國子民
    新華社臺北10月24日消息,「光復後,臺灣人終於不用再當日本殖民統治下的二等公民,我們終於又做回祖國的子民!我認為,這是臺灣光復最大的意義。」林光輝說。今年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日。作為臺中霧峰林家的後人,年近七旬的林光輝對這個重要日子懷有特殊的感情。
  • 百年臺灣世家 中國心恆不變——訪臺中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
    新華社臺北8月28日電(記者石龍洪 何自力 王愛華)日落時分,夕陽透過古厝屋角,射出一道道金色光芒,照亮了歷經百年滄桑的霧峰林家古宅。風雲變幻,青山不改,林家幾代人心向祖國的赤誠之愛薪火相傳。霧峰林家是近代臺灣的名門望族,因其發跡於霧峰(今臺中市霧峰區)而得名,又因家族幾代人保臺衛國、接續抗日而歷史留名。
  • 特寫:臺灣霧峰林家花園五桂樓修復落成記(圖)
    中國臺灣網1月9日消息 臺灣霧峰林家第九代傳人、《北京日報》資深記者林為民今天投稿中國臺灣網:《特寫:「五桂」發新枝 一樓兩岸情——記臺灣霧峰林家花園五桂樓修復落成儀式》,講述了五桂樓這座別具歷史意義的建築物的傳奇故事,以及它寫就的一段兩岸情深的佳話。  原文如下:  臺灣的冬日,很像北京秋天,風和日麗,天高氣爽。
  • 臺灣霧峰林家五桂樓重現風華 馬英九揭牌
    臺灣霧峰林家五桂樓重現風華 馬英九揭牌 2011年12月18日 19:55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走訪"臺灣第一家"霧峰林家:不沉迷過去 看向未來
    臺中縣霧峰鄉,有一處臺灣最大的清代官宅,它的主人是曾被稱為「臺灣第一家」的霧峰林家。霧峰文史工作者謝仁芳帶著新華社記者,一起探訪了霧峰林家花園。源於乾隆年間的霧峰林家與板橋林家並列為臺灣兩大望族。在多次臺灣抵禦外敵的戰爭中,林家名將輩出,載入史冊。時至今日,其後代族人仍活躍於政商兩界。
  • 霧峰林家:任滄海百年 家國情不改
    近日在北京臺灣會館舉辦的霧峰林家歷史特展,通過翔實的史料和圖片,講述了滄海變遷中這個「百年臺灣世家」的不變情懷。兵馬從戎,守鄉衛國霧峰林宅是臺灣現存最龐大、最精緻的古建築群。展廳中,一幅規模宏大的霧峰林宅分布圖,讓北京觀眾一窺這個家族曾經的基業。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走進臺南
    新華社臺北10月15日電(記者趙博、許雪毅)「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15日在臺南烏樹林糖廠舉辦開幕式。活動由辜金良文教基金會、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李蒼降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臺灣知名作家藍博洲擔任策展。
  • 探訪臺中霧峰林宅:一棟林家宅半部臺灣史
    臺中霧峰林家後人林光輝向記者介紹家族史。本報記者 馮學知攝建築是活著的歷史,若要在臺灣找一處近代臺灣歷史的見證,位於臺中霧峰的林家宮保第園區應該再合適不過了。作為昔日臺灣第一望族,林家的興衰與近代臺灣緊密相連,讓這座全臺最龐大、最精緻的私家建築群成為臺灣近代史的「活化石」。
  • 臺灣霧峰林家故事:位居五大家族,八代傳人是地下黨壯烈犧牲
    霧峰林家左:霧峰林家一隅 右:霧峰林家戲臺臺灣省臺中市霧峰區知名的望族,集政、軍、農、商的勢力而興旺約100多年,以佔地廣闊的家族三合院建築(霧峰林家花園)聞名。
  • 閩臺都有一座宮保第——探訪臺中霧峰林家
    從臺中高鐵站乘車近一個小時抵達霧峰,這個位於臺灣中部曾經被叫作「阿罩霧」的地方就是臺灣霧峰林氏的聚居地。入口處,一幅面積很大的霧峰林宅分布圖讓人一窺這個家族曾經的基業。霧峰林宅是臺灣現存最龐大、最精緻的古建築群,順著主建築群外圍走一圈就有一公裡之長。如今的林家老宅綠意盎然,三院落、五進深、十一開間的宏大規模仍可見當年的興盛。
  • 揭臺中霧峰林家:日據時期爭恢復中國國籍
    近日,臺灣知名導演李崗(李安之弟)為正在籌拍中的大型紀錄片 《霧峰林家》,帶著文史研究員陳先生親赴廈門查資料(右圖),特地造訪廈門文史專家洪卜仁老先生,希望可以獲得更多關於霧峰林家在廈門、在鼓浪嶼活動的史料。
  • 滿門忠烈,幾代人投身抗日,臺灣霧峰林家是真名門望族
    1936年,林正亨的母親與林正亨(左三)等六名子女在霧峰林宅合影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那麼他的愛國情懷有期限嗎?臺灣霧峰林家用幾代人身體力行的實踐給出了答案。在近代史上,霧峰林家資藉豪富,極盛時期擁有田地幾千公頃,可謂門庭顯赫。在臺灣被稱為「三代民族英雄,百年臺灣世家」。林正亨,臺灣臺中人,1915年8月出生於福建廈門鼓浪嶼,臺灣名門望族霧峰林家的第八代傳人,是著名愛國志士林祖密將軍之子。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報考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任國民革命軍三十六軍軍部見習軍官。
  • 臺灣「霧峰林家」老宅重見客 再展傳奇家族史(圖)
    臺灣「霧峰林家」老宅重見客 再展傳奇家族史(圖)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花費7億多元新臺幣重建的臺中霧峰林家宅園,將於本月27日起逢周日對遊人開放。
  • 平和有個古村落埔坪村 是臺灣霧峰林家之本源
    村監委主任林永傑同志2014年11月被五寨鄉授予「種植經濟帶頭人」榮譽稱號;武舉人練功石  平和縣五寨鄉埔坪村是臺灣霧峰林家之本源 林氏家廟洋溢著海峽兩岸一家親的濃濃深情。霧峰林家的開臺始祖林石,是埔坪開基祖林子慕的第十四裔孫。自林石渡臺後,臺灣林氏族親與五寨埔坪宗親就經常往來,世世代代不曾中斷。林祖密之後,由於歷史原因,兩岸林氏交往不那麼頻繁。
  • 景燻樓 古樸有味的臺灣五大家族霧峰林家故居
    景燻樓為林家頂厝代表建築。記者邱淑玲/攝影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記者邱淑玲/攝影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曾是臺灣五大家族的霧峰林家,不僅擁有臺灣四大名園之首的萊園,林家宅邸—頂厝和下厝,一樣保有古色古香的傳統建築。當中頂厝景燻樓為林家頂厝代表,前後花費30年打造;宮保第則是林家下厝代表,為規模恢宏的五進宅院。
  • 全國臺聯會長梁國揚一行參訪臺中霧峰林家(圖)
    全國臺聯會長梁國揚一行參訪臺中霧峰林家(圖) 2010年02月03日 23:50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海記憶:霧峰林家與板橋林家
    終有一天,我會行走在臺灣的城鄉之間,尋找閩地文化的痕跡!把《鷺客社》做到臺灣去!—— 林鴻東臺灣五大家族之一的霧峰林家,祖籍在漳州平和縣五寨鄉埔坪村,清代乾隆11年(1746)開臺祖林石渡臺,數十年間開拓有成。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系列演講在臺灣苗慄舉行
    新華社臺北7月14日電(記者何自力 石龍洪)由臺灣知名作家藍博洲策劃的「反殖民與臺灣光復」系列主題演講近日在臺灣苗慄舉行,吸引聽眾關注和反思臺灣的歷史與現實問題。身為客家人的藍博洲通過臺灣民眾抗爭史的研究,從南北二路客家民眾反日軍佔領的武裝遊擊,到辛亥革命前後客家民眾的反日起義,從「武鬥「到「文鬥」,還原從大陸原鄉移墾臺灣的歷史過程中的客家人。作家藍博洲正在演講。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巡迴展」來到抗日誌士...
    新華社臺北9月15日電(記者吳濟海、劉歡)「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巡迴展」第25站14日在苗慄縣銅鑼鄉開幕,銅鑼鄉及臺灣各地抗日誌士的後人等數十人參加開幕式。  展覽展出珍貴圖文史料150幀以上,具體呈現1895-1945年日本殖民統治的五十年間,臺灣人民在各個時期的反抗行動與犧牲,尤其突出展示了苗慄銅鑼地區抗日先輩丘逢甲、吳湯興、邱國霖等人的光榮歷史。  辜金良基金會董事長、策展人藍博洲表示,日據時期臺灣民眾的抗日曆程能夠在客家人聚居區的銅鑼鄉展出別具意義。
  • 臺灣各界紀念光復75周年:統一不是選擇題,是歷史的趨勢
    霧峰林家第九代後人、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創會會長林光輝先生在「圖文展」上朗讀抗日誌士丘逢甲的《春愁》一詩:「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他說,從春愁到「張燈結彩喜洋洋,光復歌兒大家唱」,臺灣犧牲了幾十萬人,這是臺灣人反殖民、回歸祖國的歷史。這段真實歷史長期遭到臺灣政客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