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臺灣知名導演李崗(李安之弟)為正在籌拍中的大型紀錄片 《霧峰林家》,帶著文史研究員陳先生親赴廈門查資料(右圖),特地造訪廈門文史專家洪卜仁老先生,希望可以獲得更多關於霧峰林家在廈門、在鼓浪嶼活動的史料。而為使廈門讀者搶先了解這個發跡於臺灣的望族當年在廈門的活動,洪卜仁嚮導報獨家披露了許多新近發現的珍貴史料。
其中,最為「搶眼」的是,有關林祖密恢復中國國籍的相關文書,以及一份近百年前新加坡《振南報》對該事的新聞報導。
祖孫三代一門忠烈
霧峰林家,是臺中霧峰的望族,與基隆顏家、板橋林家、鹿港辜家、高雄陳家並列為臺灣五大家族。按照導演李崗的話說,這是一個題材豐富、故事諸多的大家族。
「林家巔峰時期,一家三代都是愛國人士。」洪卜仁進一步說,從清末的林文察到林朝棟,再到民國時期的林祖密(又名林季商),三代人都是為國犧牲。
作為林家愛國先驅的林文察,是霧峰林家第五代,曾經擔任清軍將領,官至「福建陸路提督」。曾國藩對林文察評價很高,稱:「閩中健將,文察為最,光復邵武、汀州,皆獨立打仗,不避艱險。」
洪卜仁指出,林文察的兒子林朝棟更值得頌揚,他是抗法英雄。1884年,法軍入侵臺灣,林朝棟率部隊奮勇抵抗,捍衛家鄉,享有「只知有國,不知有家」之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夫人楊氏,也親自率領子弟兵,協助丈夫抗擊入侵的法國侵略者,抗法有功而被朝廷封為「一品夫人」。
「有這樣的祖父和父親,孫輩林祖密更給林家增光。」洪卜仁說,從小就隨父親過著軍旅生活的林祖密,在父親逝世後,乘奔喪之機遷回鼓浪嶼,隨即開始參加抗日運動。洪老說:「想了解林祖密,一定要去鼓浪嶼看看。」至今在鼓浪嶼的三丘田與四樅松之間(今鼓新路67-69號)還保留著一座「宮保第」,被人們稱之為「林公館」,就是當年他組織軍事、經濟活動的基地。
恢復國籍 林祖密獲「許字第一號」
拿著自己在新加坡發現的史料,一張已經斑駁的許可證文書複印件,洪卜仁強調,林祖密是日本佔領臺灣期間,第一個恢復中國國籍的臺灣人。
洪卜仁指出,日本佔據臺灣後,凡是沒按時間規定離開臺灣的臺胞,就自動變為日本國籍的公民。而孫中山開創的中華民國成立後,林祖密對祖國的信心更加堅定。民國二年(1913年)春天,他決定將家產留給同父異母的弟弟,回大陸呈請恢復中國國籍,1913年11月18日他獲得北京國民政府內務部發給的恢復中國國籍執照。
據記載,林祖密90%的家產都被日本政府沒收或是以低價收購了,但他毫不後悔。在他那份恢復中國國籍的執照中清晰寫著:「內務總長為許可事,茲據日本臺籍人林季商依中華民國國籍法及施行規則呈請復籍。核與本法及施行規則相符,合行許可發給執照為憑。」在該文書上,導報記者依稀看到蓋有內務部的印章,落款處還有「許字第一號」的字樣。
按照洪卜仁考證歷史的習慣,任何史實必須有多份史料互證,不能孤證。而對於林祖密恢復國籍一事,洪卜仁除了找到「許字第一號」的文書外,更在1915年10月25日的新加坡《振南報》上找到「林季商脫籍」的新聞報導。洪卜仁指出,這份文書證明,過去雖然也曾出現過,但並沒有其他材料,而這一次新加坡報紙的出現更有力地證實,林祖密是臺灣淪陷後申請恢復中國國籍的第一個臺胞。而後來,陸續又有諸多臺灣同胞恢復中國國籍,連戰的祖父、著名史學家連橫就是其一。(《海峽導報》 記者 張燕娟 實習生 王豔君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