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創作家陳澤松:用影歌的方式記錄兩岸中國人的「文化認同」

2020-12-16 海峽之聲網

電影創作家陳澤松

  海峽之聲廣播電臺上海4月9日消息(記者 王倩 程娟娟)採訪陳澤松,話題很自然的切入到關於他拍攝的那些「影歌」故事。從二十幾年開始進行「影歌」創作至今,陳澤松拍攝的腳步從未停歇,而他關於「土地」的思索也一直在延續著……

  土地與創作之影歌

  「於我而言,每一寸土地都像一個指紋,你很容易辨識它在哪裡跟別人不一樣。」

  20多年間,一直行走在鏡頭和土地之間,陳澤松記錄下這樣的感悟。他說,土地,不僅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那上面的人和他們的故事,「是這些當地居民的笑容跟他們所做的事情,這種正向的能量其實帶給人生命力,所以我的影歌都是充滿正能量的。」為了拍攝土地,陳澤松一直在兩岸間行走。去過河南、湖北、福建還有上海等等,故事的主角雖有不同,但是於陳澤松而言,內容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都是在土地上發生的。陳澤松真正在意的,還是關乎土地。「因為土地關乎歷史」,在陳松澤的影歌裡,20年前拍攝的湖北武當山上的那些土路,如今已經鋪上了水泥柏油路,還有臺灣的老酒廠如今也在不斷的發生著改變……時光荏苒,腳下的土地和人一直在改變,但是他們所交織的影像卻被陳松澤牢牢的鎖在了「影歌」這部時光的機器裡。

  「有的時候我們人活在土地裡面反而不認識自己。」在拍攝「影歌」的過程中,陳松澤萌生了這樣的感悟。拍攝並不是都很順利,有的時候也會遇上這樣那樣的拒絕,尤其對於一些非常傳統的地域,陳松澤被認為是「外來的入侵者」。而當勇闖難關拍攝好的「影歌」傳遞給這些淳樸的當地居民時,換來的則是感動的驚訝,「當地的居民會傳播我們的影片,他們看了內容之後,表示從未想過他們生活千年的土地有這樣的傳說,他們世世代代生活在其中反而不認識了自己。」

  「我們做的工作就是把這些文化重新剪接之後精緻化的呈現。」對於自己的這份工作,陳澤松這樣詮釋。

  中國人的認同歸根到底是「文化的認同」

  在20多年關於土地的拍攝經歷中,陳澤松記錄下了形形色色地故事,有些對於土地特別的記憶,對於他來說也是一種震撼。「記憶最深的是一個關於『萬』姓家譜的故事,就是在臺灣嘉義,他們拜的祖先也姓萬,他們說這是從大陸來的……」在陳澤松的講述中我們得知,這是一個關於祭祖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也就是臺灣嘉義縣的萬姓家族在祭祀過程中有一套特別的儀式,這套儀式代代相傳,卻一直找不到淵源。但正是這樣一套特別的儀式,在湖北,陳澤松很偶然的一次拍攝過程中,卻目睹了完全一模一樣的萬姓祭祖,「當時,湖北這邊也記得是那個儀式,可是因為語言不同,因為你知道湖北話跟臺灣話不一樣,所以他們念的內容類似。後來湖北這邊就拿出來了流傳了很多世紀的拳譜,兩邊一比對,才知道臺灣這邊是『萬一』,湖北這邊是『萬二』……」

  20多年來,關於這片土地所承載的兩岸相通的文化和故事以及由此而來的血脈淵源實在太多。於陳澤松而言,土地就代表著一種文化的認同。他說,當年為什麼那麼多的臺灣人會反對日本政府的殖民統治,甚至會跑回到大陸,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不願意被日本人所統治,這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歸根究底是對於文化的認同。而腳下的這方土地,這麼多年兩岸間往返了那麼多人次的尋根之路,在陳澤松的眼中,歸根究底也是兩岸中國人深植於心的對於土地的文化認同。

相關焦點

  • 兩岸文化認同 勢不可擋
    在中共召開十九大吹響民族復興號角的前夕,臺灣競爭力論壇發布「2017臺灣民眾民族認同下半年調查」顯示,高達68.1%的民眾認為大陸已超越臺灣,只有3.5%還認為臺灣勝過大陸;而且有62%民眾認為兩岸如果無法維持現狀,和平統一對臺較有利,只有27.4%認為「臺灣獨立」較有利;然而在20至29歲族群中,有71%否定自己是中國人,30至39
  • 兩岸青年臺北對話:用理性和獨立思考走出認同迷思
    兩岸六位青年學生12日在臺灣立法機構一間會議室並排而坐,根據自身到對岸參訪、學習的體驗,表達對「國族認同」的看法。  臺灣競爭力論壇當天舉行「2016年國族認同調查結果研討會」。與以往邀請專家學者互動不同,此次研討會分別請來3位臺灣學子和3位大陸來臺學生,以年輕人的視角觀察臺灣民眾的身份認同現狀。
  • 陳澤松:打通政務服務「最後一公裡」
    2月15日,貴安新區高峰鎮巖孔村便民服務站內,高峰鎮政務中心工作人員陳澤松正在維修電腦。  「多虧了你,現在我們又可以正常開具證明了。」巖孔村便民服務站負責人看著接上網絡的電腦樂滋滋地說。  「都是小問題,以後你們有什麼問題再找我。」陳澤松輕鬆一笑。  解決完便民服務站的問題,陳澤松又回到高峰鎮政務中心開展工作。
  • 共享文字情感 加深文化認同 網絡文學熱風吹兩岸
    國臺辦新聞局局長馬曉光在頒獎典禮上發出邀請,期盼兩岸青年能夠共同追尋夢想起航的新起點,攜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網絡文學走向前沿主流自1998年臺灣作家蔡智恆在網絡上寫下《第一次親密接觸》,網絡文學的種子被吹過海峽,以迅猛的速度進入到兩岸民眾的生活中。
  • 以文化認同凝聚共識,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記憶與精神家園,體現著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反映著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岸同胞一家親,根植於我們共同的血脈和精神,紮根於我們共同的歷史和文化。這昭示我們,兩岸同胞血濃於水,增進文化認同是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一個重要層面。  增進文化認同,需要正視兩岸文化差異。
  • 《祭侄文稿》日本展落幕 蔡當局「媚態」難擋兩岸文化認同
    蔡英文當局盡顯「媚態」和「軟獨」背後的心思昭然若揭,但阻擋不住的,卻是兩岸民眾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與歸屬。2019年2月23日下午,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觀眾為參觀「顏真卿特別展」排隊。中新社記者陳小願攝  製造兩岸對立,蔡當局「文化臺獨」愈演愈烈  其實,這已經不是臺灣當局第一次在文化方面因做法不當,而招致批評不滿了。自蔡英文當局上臺以來,「文化臺獨」的現象愈演愈烈。
  • 應不斷建構跨兩岸的群際共有文化
    (記者 臧涵)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學理論專業博士後王貞威日前在江西省九江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前瞻」學術研討會中表示,應理性面對臺灣群內「臺灣主體意識」不斷增強,「中國人認同」逐步下降的客觀趨勢,並對一定時期內存在的兩岸文化差異甚至於文化衝突保持冷靜,對兩岸群際共有文化的建構,包括「新中國人」認同的建構等保持耐心和定力。
  • 中國人文化與國家身份問題如何認同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現在,除了黑頭髮黃皮膚,我們還有什麼外在的標識?  歷史上,自詡為「天朝大國」的中國人穿著中式服裝,住在中式建築裡,行為舉止溫良恭儉讓,敬愛著天地君親師,莊重而熱烈地過著中國節日,生老嫁娶都履行祖宗禮儀??
  • 臺灣漫畫家:大陸窮時我們認同是中國人,何況現在?
    來源:環球時報「老培」這個名字並不為許多大陸網民所熟知,但以漫畫形象「藍精靈」「哥布林」出現的國民黨和民進黨相關諷刺漫畫,對於關注兩岸網絡輿論生態的人來說並不陌生。近年來,本名謝元培的臺灣漫畫家「老培」一直用犀利的筆法勾勒臺灣政黨的短視與荒謬,他的兩岸時事主題諷刺漫畫在網際網路上擁有一批粉絲。
  • 系列一:兩岸文化臍帶_鳳凰網
    > 兩岸對論「我們都是中國人」——鳳凰大參考 旺報 中時電子報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wmdszgr/ 說起在臺灣感受文化,臺灣同胞想起來的,往往是媽祖信仰、布袋戲,而對於大陸廣大的非閩南同胞來說,其實深入理解、感受閩南文化還是存在一定難度的,這也就是在臺灣大賣的電影《陣頭》、《大尾鱸鰻》在大陸的關注度有限的原因。
  • 近9成臺灣民眾認同中華民族 臺媒呼籲蔡英文說出「兩岸一家親」
    中國臺灣網4月23日訊 從2013年開始進行臺灣民眾國族認同調查的臺灣競爭力論壇,23日公布2018年上半年調查結果,顯示近9成臺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民調說,其一,超過86%的臺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調查顯示,有過半的臺灣民眾認同是「中國人」,若考慮「法理」與現實後,「泛中國人認同度」更持續攀升至近66%。在兼顧臺灣利益與有利兩岸和平發展的因素後,「泛中國人」的認同度更達69%。
  • 民調顯示兩岸認同的意識形態之爭仍未終結
    來源:華夏經緯網作者 蕭衡鍾 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臺灣《遠見雜誌》在11月29日晚間公布了該雜誌11月所做的最新民調結果,這次的年度臺灣民心動向大調查針對的是臺灣民眾對經濟以及兩岸關係等方面的看法,顯示有多達66.3%
  • 兩百兩岸學者聚渝探討中華傳統文化(圖)
    昨日,金源大飯店,第五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召開重慶日報 圖  據重慶日報消息昨天上午,第五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在我市世紀金源大飯店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200餘名專家學者參加此次研討會。
  • 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在京舉行 密切同胞情感增進民族認同
    本屆論壇採取「雲會議」形式,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北京設主會場,臺北學者進行視頻致辭與演講,在高雄設分會場,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和文化界人士約150人將以參加主會場和分會場研討、視頻連接、提交論文等多種方式共襄盛舉。
  • 《無法觸碰》:盧梭的思想遺產與法國電影觀眾的文化認同
    《無法觸碰》:盧梭的思想遺產與法國電影觀眾的文化認同趙 劍 王律力自1895年紀實短片《火車進站》在巴黎的一家地下咖啡館播放以來,法國在電影觀念上就始終行走在世界前列,在好萊塢電影的巨大衝擊下亦能獨樹一幟。法國電影在影史上不可撼動的地位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其中文化的驅動力不容小覷。
  • 是否認同蔡英文兩岸政策?61.9%臺民眾「搖頭」了
    臺最新民調顯示,61.9%的島內民眾不認同蔡英文的兩岸政策。臺灣一份最新民調顯示,有逾五成民眾認為「九二共識」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礎。對於是否認可蔡英文的兩岸政策,61.9%的臺民眾「搖頭」了。
  • 美國華裔移民的文化認同
    人是群居的動物,需要有認同感才能有歸屬感有安全感,是安身立命的後盾,孔老夫子也說﹕「吾從眾」,而文化認同始終是維繫社會秩序的黏合劑,黏合起相同的價值觀念,相似的理想,過的才是有夢想的未來,華裔美國人卻遇上了認同的困境。  黃皮膚黑頭髮雖是美國生美國長,有一位女士被選為陪審團法官竟然對她說:「你英文講得很好。」
  • 聚焦「寒流」中的兩岸交流 | 相聚一堂 共論船政文化
    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26日,第十二屆海峽論壇·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船政文化研討會在福州召開。來自兩岸17所高校的專家學者相聚一堂,圍繞船政與兩岸共同抗敵禦侮的主題展開研討。  全國政協副主席、臺盟中央主席蘇輝在賀信中指出,抗敵禦侮、臺灣光復是兩岸中國人的共同記憶。
  • 海峽兩岸邀請賽獲央視報導 認同體育電競促進兩岸交流
    1500名學生參與,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對這一活動進行了報導,認同高校賽體育競技等活動能夠更好的幫助兩岸年輕人交流,促進感情升溫。上海市同濟大學體育部副主任葉宇說到:「體育競技類活動是人和人之間比較直接的交流方式,通過體育競技的交流,可以促進兩岸青年思想、文化、情感上的很好溝通。」
  • 是否認同蔡英文兩岸政策? 61.9%臺民眾"搖頭"了
    臺最新民調顯示,61.9%的島內民眾不認同蔡英文的兩岸政策。(圖:臺媒)海外網1月30日電 民進黨在去年年底的「九合一」選舉中慘敗後,「九二共識」越來越成為島內民眾的呼聲。臺灣一份最新民調顯示,有逾五成民眾認為「九二共識」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礎。對於是否認可蔡英文的兩岸政策,61.9%的臺民眾「搖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