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一:兩岸文化臍帶_鳳凰網

2020-12-14 手機鳳凰網

http://p1.ifengimg.com/a/2017/0307/34aed1eb9320764size19_w300_h302.jpg

兩岸對論「我們都是中國人」——鳳凰大參考 旺報 中時電子報-鳳凰網

兩岸對論「我們都是中國人」——鳳凰大參考 旺報 中時電子報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wmdszgr/

文化臍帶

                               為什麼臺灣讓人感覺

                               「很好地保留了中華文化」?

                               看看蔡英文春節拜的廟,

                               看「去中國化」多麼荒謬。

                           --系列一 文化臍帶割裂得了嗎

I 於強:臺灣最迷人,有五個「是因為」

很多大陸人都覺得臺灣文化很傳統,而臺灣人總是一臉納悶。其實,臺灣吸引大陸人的並非閩南文化,而是1949年之後帶去的那種大陸因文革失去的中華文化。所以今天在臺灣談什麼本土或外來,都是沒有意義的。臺灣吸引大陸的,恰恰是融合的文化,閩南的、大中華的。……

去過臺灣的朋友,說起臺灣之行,很少有人會談起阿里山的日出、墾丁的沙灘或者太魯閣的峽谷,大家說起最多的,往往是「臺灣很好的保留了中華傳統文化」。這種感覺,去臺灣跟團遊的遊客感受的並不明顯,因為他們主要是觀光遊覽,每天日程緊張,不是在大巴上趕路就是在賓館睡覺,不是在景點前拍照就是在商店中購物,如此一來他們與臺灣的接觸非常有限。而去臺灣自由行的散客和交流交換的學生,由於他們和臺灣的日常生活產生了更多更深的交集,這種感覺就會十分強烈。

有趣的是,每當大陸朋友談起「臺灣很好的保留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時候,臺灣朋友好像都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大陸朋友指的這個「傳統中華文化」是什麼?

其實,有對比才能有發現,臺灣朋友長時間生活在臺灣,自然不會有所感覺,大陸朋友來到臺灣,對比了臺灣和大陸日常生活的差異,就會得出這個結論。正是因為如此,臺灣同胞來了大陸,也才能大概明白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我們訪談來大陸讀書的臺灣學生,他們說,來了大陸才知道大陸朋友說的臺灣保留的「中華傳統文化」究竟是什麼。

這種認知的差異,不僅體現在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感受上,還體現在對其內涵的理解上。

說起在臺灣感受文化,臺灣同胞想起來的,往往是媽祖信仰、布袋戲,而對於大陸廣大的非閩南同胞來說,其實深入理解、感受閩南文化還是存在一定難度的,這也就是在臺灣大賣的電影《陣頭》、《大尾鱸鰻》在大陸的關注度有限的原因。

大陸民眾之所以覺得臺灣很好的保留了中華傳統文化,是因為接到臺灣的邀請函時,覺得全篇行文「文言氣息很濃」,是因為到了才發現原來在臺灣一地就能遍吃中國地道的八大菜系,是因為打開臺北地圖,發現原來整個城市街道的布局是一幅中國地圖,是因為來到高雄,發現從一心路到十全路,十條路的路名原來全來自中國經典典故,是因為看到圓山飯店、發現其宮殿式的建築風格很「中國」。

圓山飯店內部。

II 在中國很難再找到第二個像臺灣這樣的地方

大陸人產生五個「是因為」這樣深切的情感感受,也就是說,大陸民眾在臺灣感受到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其實比臺灣民眾想到的文化的內涵要更廣一些,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感覺,主要是兩個因素:

第一是大陸曾經發生過文革,在那個高喊「破四舊」的年代,很多傳統文化的東西被當成「封建糟粕」拋棄掉了,雖然近年來大陸嘗試著恢復,但是文化的東西摧毀容易復建難。而臺灣沒有經歷文革浩劫,因此較好的保存了中華傳統文化。

第二,1949年前後,來自全國各地的將近200萬人湧入臺灣,他們帶來了中國各地的文化,他們來到臺灣之後住在眷村,中國各地文化就在眷村這一狹小的空間裡高度碰撞、理解和融匯,這種歷史的機緣巧合,使得臺灣更好的融匯了中國各地的文化。

正因為如此,同樣沒有經歷文革的臺灣、香港和澳門,大陸同胞總是感覺臺灣的中華傳統文化氛圍最濃。而大陸,由於幅員遼闊,每個地方的文化都有各自很強的地域屬性,很難有臺灣這樣高度碰撞融合的機會。

所以把臺灣放在整個中華文化的範疇中看,很多特殊其實就不是特殊了。做兩岸研究這麼多年來,每每當我發現臺灣的某個習慣好像有點特殊的時候,後來我總能在大陸找到一個地方與臺灣類似。

從小在新疆長大的我,第一次去臺灣發現臺灣朋友吃檳榔覺得很新鮮,後來我知道湖南也有吃檳榔的習慣。去年我發表在《鳳凰大參考》和臺灣《旺報》的文章《交流 用談戀愛的心思》中談到,我們做兩岸青年交流,才發現原來臺灣的用餐習慣是先上主食再上涼菜和熱菜,這一點與大陸不同。其後我接到了很多大陸熱心讀者的私信,他們告訴我,他們當地的習慣也和臺灣一樣,換句話說,這種用餐習慣並非臺灣獨有。

臺灣文化是普通的,因為他的很多特質在中國其它地方都找得到,臺灣文化又是特殊的,因為在中國很難再找到第二個像臺灣這樣的地方,能夠把中國文化有機的融為一體。就像林懷民先生的雲門舞集,京劇、武術、太極、書法和現代舞藝術水乳交融、完美融合。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今天的臺灣再去區分什麼本土、外來,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都是中國文化的東西,臺灣的特長恰恰就是融合和包容,這才是臺灣最迷人的地方。

III 中國時報社論:看看蔡英文春節拜的廟「去中國化」多麼荒謬

2017年的春節期間,臺灣地區名領導人蔡英文未發表任何談話,卻風塵僕僕南北拜廟,從屏東車城的福安宮開始,從南到北幾乎走訪了所有歷史悠久的寺廟,並一路發送紅包福袋給現場民眾。一連串的親民安排,不能只看作政治公關秀,從儀式性的角度看,這段旅程是對中華民族,乃至全球華人共享的傳統,所表達的態度與尊重。

就是這個態度、這個尊重,使得所有「去中國化」的企圖都註定不能得逞!講直白一點,你可以表達立場,硬說自己只是臺灣人,不是中國人,但你終究無法宣稱,春節只是臺灣人的節慶,不是中國人的節慶,也不是全球華人的共同傳承!畢竟,想要徹底的「去中國化」,應該把傳統三節都去掉。也許有人真想這麼做,但做得到嗎?

特別是最近,為歡慶元宵節,網民與宗教界圍繞臺北燈節的「林默娘」花燈的爭論,所表達的不就是對媽祖信仰的認同嗎?元宵節是傳統中國人的節慶,媽祖是來自大陸福建的神祇,她的造型不對勁,一堆人都有意見,但沒有任何人對這個閩、臺、港三地民眾虔誠信仰的神祇,內含的「臺灣/中國」文化共通血緣,存有任何爭議,因為,它從來就不曾有過爭議嘛!

車城福安宮。

且讓我們循著蔡英文的拜廟旅程,看看這幾座廟所代表的中華文化意涵!她第一站車城福安宮,興建於明永曆十六年(公元1662年)間,廟宇建築全都採用中國北方三進六層宮殿形式,號稱是東南亞最大土地公廟,是恆春的信仰中心,曾在清朝乾隆年間受到褒封,蔡英文選擇從這裡出發為臺灣祈福,沒有人能說她是「去中國化」吧!

再看看蔡英文初一下午走訪的臺南開臺天后宮,廟中奉祀鄭成功親赴湄州恭迎的三尊鎮殿媽姐,是現今臺灣最早、最大的媽祖廟,在日本侵臺時曾遭到大肆破壞,光復後才陸續修建完成,它在兩岸民間歷史與血緣的連結,臺獨割裂得了嗎?蔡英文年初二走訪新埔義民廟,更收葬了乙未抗日保臺戰爭中的遺骨,那些無所不用其極歌頌日據時期的人們,該給蔡英文什麼樣的說法呢?

蔡英文這趟拜廟之旅,與其說是一趟政治之旅,不如說更多的是一趟歷史與文化之旅。她走訪的每一座廟,都銘刻了臺灣先民開臺艱辛的軌跡,也都與大陸維持了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傳承關係,所有神祇幾乎都是中國或閩臺的歷史或傳說人物,香火與聖像也多半緣自大陸的祖廟,她在這些聖地為臺灣祈福,所表達的認同,也不必再多做詮釋。

臺灣人究竟是不是中國人?從來不是一個邏輯論證的命題,也不是一組待定義的語意符號,更不是一組問卷題目,那些每年為了認同臺灣或中國的統計數據變化,所提出的種種可笑推論與爭執,坦白說非常無聊,多幾個百分比、少幾個百分比,有大半其實涉及題目文字的設計,在這上面大做文章的心態,才真的是值得深入研究!

相關焦點

  • 臺灣詩人:屈原文化成為聯接兩岸文化的「臍帶」
    中新社宜昌6月8日電 (記者 曹旭峰 郭曉瑩)「兩岸的詩人都尊屈原為詩祖,屈原文化成了聯接兩岸文化的『臍帶』。」「屈原詩《橘頌》不僅僅是歌頌,更是對故土『臍帶』般的母子情感。」蕭蕭說,屈原距今二千多年,他的詩仍在兩岸間廣泛流傳。今年4至5月份,從臺北到高雄還進行了屈原戲劇巡演,影響佷大,說明中華文化強盛的生命力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2010年,蕭蕭陪余光中先生參加秭歸端午屈原文化節。
  • 從蔡英文拜廟談兩岸文化臍帶
    元宵節是傳統中國人的節慶,媽祖是來自大陸福建的神祇,她的造型不對勁,一堆人都有意見,但沒有任何人對這個閩、臺、港三地民眾虔誠信仰的神祇,內含的「臺灣/中國」文化共通血緣,存有任何爭議,因為,它從來就不曾有過爭議嘛!  臺灣人究竟是不是中國人?
  • 長城文化之旅(西段)——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開營式在陝西...
    2019年7月23日上午,「長城文化之旅(西段)——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活動在陝西省榆林市舉行開營式。此次體驗營由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國文化院、鳳凰網、臺灣中時媒體集團和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聯合主辦,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交流局和教育部港澳臺事務辦公室支持。
  • 2012臺灣大選人物系列之蔡英文_鳳凰網資訊_鳳凰網
    「40歲之前不知道政治是怎麼一回事」的蔡英文,自從進入民進黨執政團隊,就不斷被民進黨消費。所謂被消費,就是她不得不以其學者「清新」的形象替民進黨打造政黨光環、模糊「臺獨」立場,並在這個過程中付出毀形或說暴露原形的代價,形象快速折損。在她出線代表民進黨徵戰2012之後,大家更是逐漸認識到,蔡英文表面「溫和」、「柔軟」的背後,卻蘊藏著與陳水扁同樣的「臺獨」能量。
  • 李律杉:宜興與臺灣的文化情緣|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
    2019年1月20日至1月27日,由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國文化院、鳳凰網、臺灣中時媒體集團、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等單位,聯合主辦的第十期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將在臺灣地區舉行。本期體驗營以「社區營造文化之旅」為主題,將在金門開營,擬參訪金門大學、瓊林社區、燕南書院、臺北社區大學、三峽老街、浪漫臺三線、鹿港民俗文化館、埔裡桃米社區等地,一窺臺灣的社區營造文化。體驗營共遴選大學生營員30名,大陸和臺灣各15名,分別由鳳凰網和臺灣《旺報》通過前期徵稿和面試從兩岸高校中遴選。本文為兩岸大學生的報名徵稿選發。
  • 海峽兩岸系列文昌文化交流活動在四川梓潼舉行
    陳仁康 攝  中新網綿陽3月19日電 (楊勇 董媛媛)19日,海峽兩岸系列文昌文化交流活動在四川梓潼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各界嘉賓代表共計300餘人,在同根同祖同源的血脈聯繫下,在一脈相承的文昌文化背景下,齊聚七曲山大廟,共同祭祀文昌帝君。
  • 鳳凰網重磅發布系列IP項目 首秀驚豔「冰城」
    一是對大事件的持續關注:建國70周年,2019年最重磅的大事件之一,極大可能會有盛大的閱兵儀式,舉國歡騰。針對這一熱點,鳳凰網將會推出《70載從容立潮頭》大型原創民生類策劃。與以往不同的是,鳳凰網還會推出一系列的「去時政化」的民生策劃內容。
  • 【招生】 第十期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
    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即將迎來第十期,本期活動在臺灣舉辦,主題為「社區營造文化之旅」,將在金門開營,擬參訪瓊林社區、燕南書院、臺北社區大學、三峽老街、浪漫臺三線、鹿港民俗文化館、埔裡桃米社區等地,一窺臺灣社造文化。活動內容多多,即起報名,全程免費!
  • 「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臺北開啟茶文化之旅
    「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臺北開啟茶文化之旅 2015-01-26 13:44:47中新社發 邢利宇 攝   中新社臺北1月26日電 (記者 邢利宇 路梅)以「茶文化之旅」為主題的第二期「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26日在臺北開營。  30位來自兩岸近20所高校的大學生,未來8天將在臺北、臺中和高雄三個城市參加各種茶主題活動,包括聽茶文化講座、參觀北埔茶文化博物館和日月潭老茶廠等。
  • 第十期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在高雄佛光山結營
    2019年1月26日,第十期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在高雄佛光山舉行結業儀式,為此次「社區營造文化之旅」畫上圓滿的句號。結業儀式由《旺報》社長室主任慶正主持,《中國時報》發行人兼《旺報》社長黃清龍、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朱小健、鳳凰網文化中心原創主編徐鵬遠等活動聯合主辦方代表出席結業儀式並為營員頒髮結業證書。
  • 檀少俊:別樣臺灣|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
    2019年1月20日至1月27日,由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國文化院、鳳凰網、臺灣中時媒體集團、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等單位,聯合主辦的第十期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將在臺灣地區舉行。本期體驗營以「社區營造文化之旅」為主題,將在金門開營,擬參訪金門大學、瓊林社區、燕南書院、臺北社區大學、三峽老街、浪漫臺三線、鹿港民俗文化館、埔裡桃米社區等地,一窺臺灣的社區營造文化。體驗營共遴選大學生營員30名,大陸和臺灣各15名,分別由鳳凰網和臺灣《旺報》通過前期徵稿和面試從兩岸高校中遴選。本文為兩岸大學生的報名徵稿選發。
  • 芒克:活著就算倖存者_文化頻道_鳳凰網
    鳳凰網文化:肯定不能說他們是讀你詩長大的?芒克:誰知道我是誰啊,也是後來才知道的,我需要的生活是歡樂,對吧?是自己能有自己的事去做。我現在基本都不參加詩歌活動,有什麼意思?鳳凰網文化:我剛才在你畫室看了一圈,你現在價錢貴嗎?芒克:一般買我畫的人,不是我找人家要價,我說你看著給吧。
  • 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授牌儀式暨禪宗文化交流系列活動在廣東南華禪寺...
    日訊 1月8日至11日,韶關南華禪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授牌儀式暨禪宗文化交流系列活動在廣東省韶關市舉行。、臺商代表、宗教界人士、專家學者、藝術家代表約600人出席了系列活動。依託海內外聞名的禪宗祖庭南華禪寺設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發揮韶關豐富的禪宗文化資源優勢,構建兩岸禪宗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平臺,有利於深化兩岸民間文化的交流合作,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基地授牌後的首場交流活動聚焦弘揚禪宗文化,為兩岸宗教界、書畫藝術界、學術界增進交流合作搭臺助力,對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2012臺灣大選訪談系列之二_鳳凰網
    對話:陳芳 周東旭 鳳凰網與中國網聯合推出「2012臺灣大選觀察」系列訪談,邀請大陸頂級專家深度解析臺灣大選。第二期,對話中國社科院臺研所研究員王建民。王建民稱蔡英文作為「臺獨」代表,與陳水扁的「激進臺獨」不同,其「柔性臺獨」對選民具有更大的欺騙性。她提出的所謂「臺灣共識」本質上要利用臺灣近些年形成的主體意識,形成新共識取代「九二共識」。
  • 鳳凰網旅遊對話臺灣新竹縣長邱鏡淳
    邱鏡淳:我們新竹縣政府,為了今年北京旅遊展特別來了,最重要的我們兩岸之間的過去從經濟文化還有我們今天的這種旅遊方面體育活動等等,已經走出一條路線來了,為了我們6月28號以後所有的觀光景點,第一個是上海,第二個是廈門,第三個是我們北京,三個開放自由行,我們新竹縣政府會提供最好的服務
  • 廈門衛視、臺灣東森攜手製作系列報導《根脈》共尋兩岸文化紐帶獲...
    從9月23日起,由廈門衛視和臺灣東森電視臺合作拍攝的20集系列報導《根脈》在海峽兩岸先後播出,記者走訪了北京、廣東、廣西、江蘇、山東、福建、臺灣等地,一同尋覓深植兩岸、凝聚認同的中華文化根脈。是從哪裡來的你的根在哪裡你現在要從哪裡尋根我覺得很重要20集系列報導《根脈》從9月23日起播出至今,陸續講述了兩岸宗祠、族譜、中華錦緞、布袋木偶戲、鄭成功開發臺灣故事等兩岸一脈相承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傳統,
  • 鳳凰網聯手牛啤堂打造七夕定製款啤酒 大文化IP成亮點
    近日,鳳凰網聯手國內精釀啤酒品牌牛啤堂打造七夕定製款精釀啤酒,啤酒混搭情詩,玩了一次充滿詩情畫意的品牌跨界。情詩+啤酒文化審美營銷打動用戶「我多想與你一起,生活於一座小城,那裡有永遠的黃昏,永遠的鐘聲。」「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 第三屆兩岸非遺月系列活動臺北開幕 展嶺南傳統文化瑰寶
    信息 第三屆兩岸非遺月系列活動臺北開幕 展嶺南傳統文化瑰寶 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社臺北9月9日電 (記者 黃少華 徐德金)「守望精神家園——第三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
  • 社區營造文化之旅:金門初見 兩岸學子共敲和平鍾
    2019年1月20日至1月27日,由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國文化院、鳳凰網、臺灣中時媒體集團、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等單位,聯合主辦的第十期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在臺灣地區舉行。本期體驗營以「社區營造文化之旅」為主題,在金門開營,兩岸30名大學生營員通過參訪金門大學、瓊林社區、燕南書院、臺北社區大學、三峽老街、北埔社區、鹿港民俗文化館、埔裡桃米社區等地,一窺臺灣的社區營造文化。
  • 第四屆海峽兩岸民間譜牒文化論壇系列活動之兩岸家風文化書法展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對子女的家庭教育,注重營造良好家風,千百年來形成了以家規家訓為主要載體的家風文化。尊老愛幼、妻賢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讀傳家、勤儉持家,知書達禮、遵紀守法,家和萬事興等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是中華家風文化的集中體現。中華家風文化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鮮活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