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6日,第十期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在高雄佛光山舉行結業儀式,為此次「社區營造文化之旅」畫上圓滿的句號。結業儀式由《旺報》社長室主任慶正主持,《中國時報》發行人兼《旺報》社長黃清龍、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朱小健、鳳凰網文化中心原創主編徐鵬遠等活動聯合主辦方代表出席結業儀式並為營員頒髮結業證書。
第十期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結業儀式合影留念
本期體驗營持續一周,體驗營從金門啟幕,來自兩岸的30名大學生營員先在金門參訪了獅山炮陣地、金門文化園區、瓊林社區、碧山社區、燕南書院等地,體會到金門在閩南文化、戰地文化、僑鄉文化交融中產生的社區營造特色。在金門和平紀念園區,兩岸學子合力敲響「和平鍾」,鐘聲響徹金廈兩岸。
之後,體驗營一行飛抵臺灣本島,途徑臺北、新北、新竹、苗慄、彰化、南投、高雄等縣市,陸續參訪了北投社區、三峽鎮、蕭如松紀念園區、北埔社區、鹿港小鎮、彰濱工業區、桃米社區等島內具有代表性的社區營造案例。在桃米社區,營員們運用此行學習的經驗,以自己家鄉為例,就如何運用社區資源進行社區營造進行了提案展示。
在結業儀式上,30名兩岸大學生營員分為5組,以小組形式做結業報告。營員們通過製作視頻、編排舞蹈、朗誦詩歌等形式回顧了一路以來的相知相伴,從陌生到相識,到熟悉,再到親近的過程,也分享了自己對於「社區營造」主題的收穫和感悟。第五組的營員在視頻朗誦中說道:「天南地北的我們有緣相聚於此,幾年的匆匆人間,縱使只有短短一瞬的相遇,亦是我們人生中最美的時光。」
《中國時報》發行人兼《旺報》社長黃清龍
在觀看了同學們的結業展示後,活動主辦方代表對本次體驗營進行了總結髮言。《中國時報》發行人兼《旺報》社長黃清龍表示,我們這次從金門出發的行程非常有意義,金門過去是個戰地,今天你們到金門去看,當年的炮彈已經變成菜刀。除了歷史背景之外,金門在未來的兩岸關係中還有更重大的意義。各位同學在金門敲響了「和平鍾」,兩岸關係從過去的兵戎相向到現在的和平交流,金門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金門未來跟大陸,特別是福建之間的連接,也可以發揮累積互信的作用。
「社區營造在臺灣大概有30年的發展裡程,當時臺灣經濟發展到一階段,鄉村地區產生人口外流、青壯年人力空虛現象,人們擔心會像日本一樣,出現偏遠村落被廢棄的情況,所以提出要重新界定人跟土地的關係,凝聚社區居民的公共意識。」對於本次活動的主題,黃清龍社長表示,社區營造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講意義很重大,在我們的文化當中,公共意識是比較薄弱的,我們過去喜歡講「只管自家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但是社區營造鼓勵居民更多地關注自己生活的地方,在培育公共意識方面能夠發揮非常大的作用。
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朱小健
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朱小健分享了自己參加此次體驗營的三個體會:主題適逢其時、同學特別「自戀」、體驗最切實際。他表示,我們這一程所參訪的社區營造成果,代表了臺灣社區營造的最新動態;這一期的營員是他見到的自拍最多的,這代表大家對自己的體驗收穫更重視了,而只有重視自身,才有重視、關注、投入社區營造的動力;這期活動中安排的針對家鄉社區企劃提案環節,則讓營員們的體驗所得實際應用,使活動由對他在的體驗轉為了自在的創新。
在這次結業儀式上,朱院長還給所有營員宣布了一個「彩蛋」。他表示,隨著「社區營造文化之旅」的結束,我們規劃的十期活動圓滿落幕了,《爾雅》說「落,始也」,落幕意味著新的起點。在新的活動規劃之前,我們決定在2019年暑假加辦一期活動,作為我們五年規劃活動的「號外」。我們將從既往十期營員中來邀請30人,還是兩岸各15位,不管你是在讀還是已經畢業,不管你是在繼續深造還是走上社會已經在工作,都可以參加,我們一起續走長城。2014年我們走了長城的東段,這次我們走西段,從山西開始,走到甘肅嘉峪關,然後再去看看敦煌。
鳳凰網文化中心原創主編徐鵬遠
鳳凰網文化中心原創主編徐鵬遠在總結髮言時說道:「在大家做的短片當中,我聽到很多熟悉的歌聲,從製作短片時大陸和臺灣的同學選擇背景音樂都能想到用同一首音樂來看,證明我們至少在流行文化上,沒有任何的隔閡。這其實也在提醒我們,大家一直在說的兩岸交流和文化往來,對於在座的每一位同學來講,你們這一代人可能比你們前面幾代人做起來更加容易。因為在這樣一個全球資本時代,技術異常發達、信息無比迅捷的今天,在交流的過程當中,你們的基礎可能是最好的,你們對於彼此的陌生感是最少的。」
對於本期體驗營的行程安排,徐主編表示,我們這是一趟幾乎完美避開所有旅遊景點的旅程,但這是一件好事。「如果做一個比喻,我願意把那些景點比喻為盆景,什麼是盆景?那些花盆植物和大自然天然的生物不一樣,它不是真正的原生態,我們巧妙地避開了那些盆景,其實我們真正在丈量的是臺灣真實的土地,觀察的是臺灣真實的生活。所以我也希望各位同學再到對岸去玩的時候,也可以選擇避開盆景,多去看看不同角度的對岸,相信大家能夠對對岸,對彼此都有更深的了解,也有更好的體驗。」
來自南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陸生代表苗林
來自南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陸生代表苗林在發言中首先感謝了活動主辦方提供的交流平臺和工作人員的一路關照,並分享了自己一路以來的觀察和收穫。他說:「正是在每天忙碌奔波的行程之中,我們了解了臺灣社區營造的發展歷程,看到了臺灣老百姓對於高品質生活的嚮往,和有理想、有行動的先行者為社區營造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在我們親身體驗臺灣的社區營造之後,我們所有的思想與感悟都會內化為我們心中的萌芽,在我們有能力為自己的家鄉做出一些改變的時候給予我們從0到1的思想突破。我們的營期雖然有一個短暫的結束儀式,但我們之間的情誼才算剛剛開始。」
為增進營員們的交流和了解,本期體驗營在一開始便設置了「國王與天使」的遊戲,每一位營員都有一位自己默默守護的國王和一位默默守護自己的天使。在結業儀式的最後,迎來了「國王與天使」身份揭曉的環節,一輪輪猜測之後,「國王」與「天使」紛紛露面,營員們回憶起一路以來收到的溫暖與感動。當天下午,體驗營一行參訪了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並聆聽了佛光山副主持慧倫法師的分享。第二天上午,兩岸學子在桃園機場淚別。
點擊上方圖片可跳轉至本期體驗營報導專題
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是由旺旺媒體中時集團、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鳳凰網、中國文化院以及佛光山文化基金會共同舉辦的兩岸大學生交流活動,本著「兩岸和平發展的未來由青年決定,兩岸的融合從年輕人開始」的理念,旨在展現兩岸文化的真實面貌,進一步增進彼此的交流與了解,相互學習,共同成長,增強兩岸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迄今為止,已經成功舉辦了「漢字之旅」「長城文化之旅」「茶文化之旅」「志工文化之旅」和「民族文化之旅」,「原住民文化之旅」,「運河文化之旅」,「文創之旅」、「筆墨紙硯文化之旅」、「社區營造文化之旅」等十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