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營造文化之旅」——第十期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將於1月20日-1月27日在臺灣地區舉行。營員們將從金門出發,途徑金門、臺北、三峽、臺中、鹿港、埔裡、佛光山等地,體驗當地的社區營造文化。
點擊圖片可進入本期活動專題
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是一個兩岸青年體驗式文化交流活動,每年寒暑假分別在臺灣、大陸舉辦。由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國文化院、鳳凰網、臺灣中時媒體集團、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等單位聯合主辦。活動邀請兩岸大學生在大陸和臺灣進行實地體驗,以共同的文化之根為鑰匙,打開兩岸交流的「心窗」。
作為城市生活的基本單元,社區既是市民日常活動的空間載體,也是地方治理的實踐場所。社區營造則是從社會生活出發,集合政府資源和社會力量,通過社區人群的行動,社區完成自組織、自治理和自發展的過程。在臺灣地區,自1960年引進「社區營造」概念後,臺灣提出了「社區總體營造」的政策,並從「人、文、地、產、景」等角度發展出一套貼近社區需求、利用社區文化資源、啟發社區創意的政策推動方式。
本期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以社區營造文化為主題,將在金門開營,擬參訪瓊林社區、燕南書院、臺北社區大學、三峽老街、浪漫臺三線、鹿港民俗文化館、埔裡桃米社區等地,一窺臺灣社區營造文化。
說了這麼多,大家一定很好奇本次體驗營具體會去到哪些地方,下面就讓小編,先行劇透一下本期體驗營的行程安排!
1月20日上午,來自大陸和臺灣的30名大學生營員將在金門集結完畢。下午將參訪金門戰地文化和金門文化園。金門文化園區旨在傳承與保存金門文化,園內的歷史民俗博物館展示有金門文化的古蹟、建築、工藝等民俗古物,規劃成包括「金門的海洋」、「天佑吾土」、「歲時紀事」在內的六大主題。
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
1月21日上午,體驗營將在金門大學舉行開營式。下午,營員們將前往金門最古老的聚落——瓊林社區,和金門最早的文教聖地——燕南書院。瓊林村擁有超過八百年的歷史,既是金門最老的聚落,也是全金門文風鼎盛的地方。在歷史上,瓊林出了不少登科者,「瓊林」這個名字,由明熹宗御賜並沿用至今。燕南書院是朱子講學處,也是金門最早的文教聖地,帶動了金門的文風,讓金門在明、清兩代產生了不少進士。第一天的行程將在參訪金門酒廠中落下帷幕。
燕南書院
1月22日,體驗營上午從金門前往臺北。下午將參訪社區大學促進會、臺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社區大學促進會成立於1999 年9 月19 日。社區大學屬於民間推動的教育及社會改革運動,其創始的目的之一是「解放知識」,另一項目標則在於催生「公民社會」。社區大學希望打破菁英獨享的教育象牙塔,提供成人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與認識現代社會的成長管道。
臺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是主要由北投地區鄉親組成的團體,「提倡社區關懷、發揚社區倫理、推動社區服務」為協會成立的三大宗旨。從社區出發以期許自身成為一個公共的社區平臺,以社區總體營造精神及策略,一起面對多元議題,提供社區挑戰與發展的可能,歷年推動重點及未來發展方向從社區總體營造、公共議題倡導、環境永續發展、健康福祉促進、終身教育學習、社區產業經營等面向,並提供獨居老人溫馨服務、建構全人關懷,期望打造宜居宜遊宜學的健康好所在。
八頭裡仁協會組織的「北投古蹟、溫泉、生態教育志工培訓與導覽服務」
1月23日,三峽鎮是本次體驗營的第三站。上午,營員們將參觀三峽老街、三峽祖師廟和李梅樹美術館。三者是建構歷史人文感十足的三峽小鎮的黃金鐵三角。透過古蹟建築保存和社區營造概念,三者在理念上互動,提高在地居民的認同感。將古蹟建築發展為文化產業,並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這也恰好就是社區營造的保存觀念。
下午,營員們將體驗浪漫臺三線的沿途風情。客家風情的客家浪漫大道臺三線─自桃園經新竹、苗慄、臺中,第一階段主要為進行以客莊三慢(慢食、慢遊、慢活)為特色的軟硬體基礎建設,包含臺三線客莊文史資料調查整理及叢書出版,音樂、文學及藝術村打造,自然與人文景觀、空間環境優化改造及便捷的複合式交通路網串連,配套推動文創、新農業、青創、產業聚落及文化生態旅遊等產業計劃。透過上述計劃,將臺三在線各社區做串連,共同營造客家文化大社區的概念。最後一站是竹東-蕭如松紀念園區,它是在臺灣重要客家水彩畫家蕭如松老師原故居的基礎上修建而成,作為竹東地區藝文展演與文化休憩的重要場所。
三峽祖師廟
浪漫臺三線沿線景觀
1月24日,體驗營從臺中抵達鹿港。上午將參訪彰濱工業區—臺玻媽祖廟和鹿港老街。臺玻媽祖廟,全球第一座的玻璃媽祖廟。彰化縣著名的彰濱工業區,是臺灣工業發展的重鎮,許多產業本著回饋之心,紛紛轉型屬於本身事業相關之觀光工廠,成為近年來觀光的亮點之一。透過「社區轉型」,玻璃產業投入非常大的心力,創造臺灣第一、世界唯一,富有工藝文創精神的「玻璃媽祖廟」。鹿港老街是聚落類文化資產,指彰化鹿港的「古市街」與「五福大街」。鹿港於臺灣史佔有重要地位,「鹿港老街」即見證其發展。乾隆年間(約18世紀中期)鼎盛時期的碼頭區,主要幹道為埔頭街、瑤林街、大有街等,即今「古市街」;後來舊街空間不敷使用,居民另建「五福大街」,於乾隆年間粗具規模,至嘉慶年間(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成形,共有順興街、福興街、和興街、泰興街、長興街5個街區所組成,昔日稱「不見天街」,亦為清朝最長的商業街。
鹿港老街
下午,營員們將參訪鹿港文化館。它是近代顯赫一時的臺灣五大家族之鹿港辜家之舊居,辜氏家族為保存鹿港傳統文化,並本著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理念,於1973年捐出祖居。
鹿港文化館
1月25日,行程緊湊而充實,上午體驗營將從鹿港抵達埔裡,參訪桃米社區,它是在震災後以生態為主軸轉型發展,是目前臺灣各社區營造中頗受矚目的個案。下午,營員們從埔裡到高雄,前往佛光山。佛光山是中外聞名的佛教勝地,有「南臺佛都」之號。1967年(民國56年),由當代高僧大德星雲法師率領弟子創建,是臺灣最大的佛教道場。佛光山設立了佛教大學,以弘揚星雲法師倡導的「人間佛教」學說,已發展成為臺灣信眾最多、最富盛名的佛教聖地。
桃米社區
佛光山
1月26日,上午將舉行本期體驗營的交流論壇和結業儀式。下午,營員們將在佛光山的佛陀紀念館的參觀,為本次「社區文化營造之旅」畫上圓滿的句點。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於2003年舉行安基典禮,2011年12月25日落成。佛陀紀念館是一座融和古今與中外、傳統與現代的建築,具有文化與教育、慧解與修持的功能。
本期「社區文化營造之旅」主題明確、內容豐富,兩岸大學生不僅能夠充分了解臺灣社區文化的源流、發展和優化過程、感受臺灣地區的文化風情和自然景觀,更重要的是,經由這次的文化體驗之行,兩岸青年的情感會在交流與合作中得以深化,了解和理解彼此的文化狀態,並最終攜手走得更遠。
本期沒有報上名的同學可以持續關注我們的下一期活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