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夢想」—兩岸大學生平面創作交流營,旨在搭建兩岸青年交流之橋、友誼之橋,增進理解與共識,以期共同努力實現兩岸青年之夢想、中華民族之夢想。本次活動以平面創作方式展現兩岸學生對神農文化、三峽文明、三國歷史的理解和對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的心理認同。
來自武漢大學、臺灣藝術大學、臺北大學、中原大學、臺灣創價學會的57名師生參與了本次活動。
7月11日,「橋·夢想」--2017長江暨神農文化平面創作交流營正式開營。兩岸大學生前往華中屋脊——神農架,途經昭君村,沿途欣賞了懸棺、高嵐臥佛山、香溪河大峽谷和曉峰田園的秀美風光。
晚上,神農架林區黨委、政府舉行了隆重的歡迎晚宴。神農架林區人大副主任、文聯主席袁玉祥先生致祝酒辭,向兩岸大學生表示熱烈歡迎,祝願兩岸在此次活動中收穫快樂、收穫創作的靈感。隨後,臺灣中原大學老師代表黃文宗先生講話,表達了對神農架林區黨委政府感謝之情,也對兩岸大學生的共同創作寄予高度的期望:期待兩岸大學生以神農架秀美的風光、悠久的歷史文化為資源,獲取靈感,創作優秀作品;也期待兩岸青年學子各展風採,攜手合作,深化友誼,共同發展!
7月12日,「橋·夢想」--2017長江暨神農文化平面創作交流營暨神農文化輔導講座在神農山莊會議室召開。
開幕式上,神農架林區人大副主任、文聯主席袁玉祥先生致歡迎詞,表示此次交流營的隆重舉行充分體現了對神農架厚愛,並祝賀交流營的舉辦能取得圓滿成功。臺灣藝術大學老師許北鬥先生進行發言,表達了對武漢大學與神農架林區政府的感謝,強調文化創作的基礎是文本,希望大家用心觀察一草一木,將自己的體會融匯到設計作品中去。創價學會學生李安益同學、遊琇茹同學表示此次交流營是教育與文化的交流,給予了大家擴展視野的機會,它不只是設計,還搭建起友誼的橋梁,是在藝術的土壤上灌溉友誼。武漢大學學生鄒蔚然同學對此次平面創作交流營進行了詳盡介紹,希望能藉此機會激發青年們的創作熱情,密切兩岸青年之間的友誼,助力兩岸青年共同發展。
最後,武漢大學杜斐老師以「青春是用來體驗的」、「青春是用來思考的」、「青春是用來閃耀的」三句話為主題展開了發言,希望大家學會體驗,在體驗過程中加上自己的思考,同時表示歡迎臺灣同胞來大陸發展,讓兩岸青年共同期待更美好的青春與未來。表達了對兩岸青年的希冀後,杜斐老師宣布「橋·夢想」--2017長江暨神農文化平面創作交流營正式開幕。
開幕式結束後,神農架林區老領導廖明堯為大家進行了神農文化輔導講座。
圍繞著「自然與文化的力量」這一主題,廖明堯先生從「自然有魅力」、「文化有活力」、「發展有動力」三個方面對神農架林區進行了生動介紹,讓大家對神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隨後,同學們參觀了神農印象中心和天燕山景區。晚上,參加兩岸大學生師生進行平面創作作品交流分享,兩岸師生各抒己見,充分交流了對平面創作的理解。交流會後,發放期待已久的「橋夢想」平面創作交流營的營服。營服的設計者是臺灣藝術大學柯富鈞同學,其設計理念是——把具象的橋和抽象的夢想相結合,將中國特色的橋和象徵著夢想的水流融入到作品中,意喻著構建兩岸青年的友誼之橋,夢想之橋。分享會後,兩岸同學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增進相互了解。
7月13日,參加平面創作交流營的師生深入神農架採風。神農架以原始、神秘聞名於世,獨特的自然環境、人文歷史,造就了極其豐富、珍貴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也孕育了景色宜人、鍾靈毓秀的旅遊環境,有「神農天園」之稱。
同學們在山水間汲取充分的創作靈感,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天與地的共通。
結束了一天的採風,晚上同學們進行小組平面創作交流,碰撞出一個個創意的火花,勾畫出一幅幅薈聚天地靈氣的設計草圖。
7月14日,採風繼續前行,上午八點,大家前往當天第一個採風點:天生橋。
在這天然大氧吧中,壯觀的景象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天地之靈氣給予大家創作的靈感。
當阿哥阿妹的質樸山歌仍縈繞於心時,大家又抵達了第二個目的地:神農祭壇。
祭祀區內,踩在腳下的是代表天和地的圓形和方形圖案,在代表地的方形圖案中,五色石分別為五行學說中的金、木、水、火、土。
登高遠望,盡攬中華古文明之美,細尋華夏文明之源,將神農文化內化於心,融匯成設計思路。
下午兩點半,大家集體前往官門山。溝壑縱橫,谷幽林密,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孕育了官門山的奇景和生命,以及人文遺蹟。
在各個館區內,動植物、地質、科考、人文等多個方面都體現著神農架的底蘊,營員們細心觀察,用心體驗,互相提醒記錄素材。
晚上,為加強隊伍間的交流溝通,兩岸師生進行了一場聯歡活動。營員們換上富有設計感的營服,席地而坐,滿載歡聲笑語。
7月15日,告別神農架,來到世界水電之都——宜昌。訪屈原故裡,攬巴風楚韻,凝兩岸情誼。
下午,來到屈原故裡——秭歸縣,點滴的小雨隨著我們的到來消失得無影無蹤。
沿途是寬廣的水面,以及背後宏偉雄壯的三峽大壩。燥熱又冗長的步行路途在兩岸同學的歡聲笑語中變得滿是輕鬆。莊嚴宏偉的屈原祠映入眼帘。迎賓禮韻味十足,屈原的故事在悠揚的唱調中流轉。
邁過門檻,踏著富有歷史感的石階緩步前行,來到了屈原祠內。作為第三次修建的屈原祠,它以激揚屈原文化、追溯峽江楚韻、擁覽天築情懷為主題思路,重在宏揚中國傳統文化,繼承與發揚屈原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浪漫主義情懷。
屈原文化是秭歸乃至宜昌、湖北對臺交流的重要品牌和聯繫兩岸同胞的重要精神紐帶,祠內設有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展,旨在更好地宣傳和推介屈原文化,傳承屈原精神,促進兩岸交流活動常態化、長效化。
兩岸學生了解屈原文化,探尋了屈原故裡與臺灣兩地屈原文化交流成果,並將其糅合到設計靈感中,一邊細細體味,一邊動手實踐,努力創造出更好的作品。
7月16日,轉入現代發展視域;領略三峽工程風採。
三峽工程模型室,按照1:850的比例在小小的模型上完美復刻了三峽工程的宏偉壯觀。三峽大壩最高點—罈子嶺,從海拔262m的高度俯視三峽全景,三峽風光盡收眼底!來到了185平臺,近距離地平視開闊的江面,峻秀的青山,還有近在眼前的長達兩公裡大壩、世界第一大水利發電站,中華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臨近正午,乘車進入了三峽截流紀念園。從背面仰視著浩浩蕩蕩的長江水,宏偉的大壩。兩岸的師生談笑風生,並拍下大合照以作紀念。
下午,來到荊州,回顧戰火烽煙的荊楚歷史和三國歷史。在荊州博物館,欣賞了荊楚古聲樂和歌舞,古楚絲綢的精緻與魅力!
7月17日,來到荊州古城,追憶的三國歷史。在古城牆和城門間穿梭,馬的嘶啼聲,戰士雄壯的吼叫聲仿佛就在耳旁。關帝廟,英武威猛的關公氣勢猶存,桃園三結義的雄心壯志和深厚情誼令人讚嘆。下午返程回到武漢,兩岸大學生熬夜完成創作作品。
7月18日下午15:00,「橋夢想」-2017海峽兩岸大學生平面創作交流營作品評比大會暨閉幕式在武漢大學珞珈山莊召開,為此次活動畫上句點。
評審環節中,各小組設計負責人依次上臺展示作品並闡述設計理念。在兩岸評委老師們認真的、專業的評審過後,一、二、三等獎逐一揭曉。
閉幕式上,武漢大學學生代表鄒蔚然做了活動回顧。臺灣學生代表鄧勳澤同學富有情感地回憶了交流營活動期間的點點滴滴,表達了對武漢大學同學的感謝和感激之情。臺北大學馬寶蓮老師和中原大學黃文宗老師都對兩岸大學生共託創作的作品水準給予了高度的肯定,並為兩岸學生齊心協力的團隊精神和純潔友誼深深感動,期待兩岸大學生的友誼之橋永續存在,兩岸大學生共同追尋青年的夢想。武漢大學帶隊教師杜斐老師飽含感情地回憶幾天與兩岸大學生共處的時光,對兩岸大學生的寄予美好的期望。
最後,武漢大學港澳臺事務辦公室程雪猛主任致辭,祝賀本次兩岸交流營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感謝兩岸師生的積極參與;感謝省臺辦、校團委的積極支持;期待兩岸青年共同努力講好中國故事、荊楚故事;歡迎參加本次交流營活動的臺灣同學來我校交換學習和攻讀研究生。閉幕式結束後,湖北省臺辦副主任徐元宏、交流處處長邢軍志熱情宴請了參加活動的臺灣老師,表達了對活動圓滿成功的祝賀。
至此,本屆「橋·夢想」兩岸大學生平面創作交流營的全部活動已經圓滿結束,大家在這次交流營的活動中都收穫了知識,收穫了友誼。橋,連接海峽,夢想,連接心靈。期待我們明年再相聚!
以神農四寶──文王一枝筆、江邊一碗水、頭頂一顆珠以及七頁一枝花為主視覺,融合旅程中所經過的行程與主要元素,例如神農架令人驚奇的野人傳說──野人的腳印、金絲猴、燕子洞、偉大的神農氏,形狀特殊多樣的神農架植物戟葉蓼以及秀麗假人參,再加上屈原故裡、博物館出土的陶俑,這些特色景點排成大壩形狀環繞著中心的景物。本作品將三個地方的特色動植物、景物為主軸,將荊楚大地的美麗風光表現得淋漓盡致。
以視頻為主要作品的,作為主角的阿澤和子瑄都比較有表演力,強調的是「湖北」和「環保」這兩個主題。兩岸同學都深深地被神農架的美麗所震撼,以野人為主角來串聯起一些地方保護環境的行為。而平面設計作品是以視頻內容為主題,做了一張攝影作品海報,取名為「尋兮守兮」。
神農嘗百草是大家熟悉的一個歷史故事。把它當作本次創作的主題。用草藥拼接出神農氏象徵符號——牛角。整個創意靈感一部分來自秘密花園的塗色,用黑色簡筆勾畫出神農當時嘗試的各種各樣的草藥。整體的圖案是一個牛角,代表了炎氏部落的圖騰。以黃色為主是因為它是很有中國傳統文化氣質的一種顏色,中間「神農嘗百草」的字用作點明主題。
設計理念來源於「太極」的哲學思想,內核在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道法自然。
首先介紹太極的理念,太極源自於易經,其終極目的是希望人類活動順應大道至德和自然規律,最終到達一種無所不容的寧靜和諧的精神領域。
設計主體是一個陰陽調和的太極圖形,「陰」的部分側重自然,主體是一隻金絲猴,懷抱著神農架的山林霧色,三峽的秀麗壯觀和荊州的古香古色;「陽」的部分側重人文,主體是神農氏的雕像和一隻古樸的酒缸,加之古老的小篆,同源同根的歷史在時光裡留下自己的印記。
太極的四周配有一首迴文詩:護木人在綠山林,在綠山林薄霧輕,薄霧輕歌聲漱玉,歌聲漱玉護木人。
這張設計作品充滿了自然禪意和人文關懷,是每位組員心血的結晶。
在這段旅程中,每一處風景都讓人驚豔無比。
自然文化有千萬種姿態,有數不盡的美,遂組成這件作品。
而製作的方式是利用我們每一個人旅途中所收集的傳單,撕碎後拼貼而成,想要表達我們在這裡的每一步足跡。我們每一個人在此花費的心力,呈現出別具意義的創作。創作期間最可貴的,是大家同心協力完成一件事的精神!
這位「美的化身」,頭髮是大壩的水流,身體的是神農架的壯闊群山,然後化成片片磚瓦,成為城牆的材料。
三地的文化交融,給我們深刻的感受。
三國,三峽,書法景深,前景,中景,遠景,有三。
三座山嵐交峰,如同三國鼎立一般,
色彩風格保留傳統山水並結合現在技法,
石頭的皴紋與神農架、頁巖巧妙的結合,
雲霧繚繞從視覺導引出視覺動向,
太陽就像日出,就像三國交峰,有著雙關之意。
三座山嵐間空缺的部分,形成了三峽,
雲霧繚繞的白線,也跟大壩做了一個呼應。
A組:唐浩鋮、崔 平、陳諮羽、劉宸瑄、遊琇茹、胡吰志、陳介雯、翟雨晨
B組:周 瑩、鄧勳澤、劉子瑄、陳採琳、鍾乙萱、楊 洵、林姿妮、童莉媛
C組:白若辰、鍾京燁、蔡晴晴、廖家琳、李沃勳、李信儀、王心怡、傅詩涵
D組:張思源、郭玟延、李安益、陳立上、陳永錡、李新潔、戴敏琪、朱 瑄
E組:張勁晟、黃育婷、楊晴雯、張淨婷、江漢龍、曾志豪、符肇元、劉志軒
F組:陳美倫、王勝燕、張育甄、 胡盛文、鄭承育、郭禮文、柯富鈞
投稿郵箱:xhkb_bangtui@163.com
WHU武漢大學學生會
最豐厚最好玩的校園資訊
長 按 二 維 碼 進 行 微 互 動
☟
武漢大學學生會官方微信
微信號:whdxxshxcb_5201314
武漢大學學生會官方微博
@武漢大學學生會
武漢大學學生會官方QQ
@2014505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