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0日至1月27日,由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國文化院、鳳凰網、臺灣中時媒體集團、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等單位,聯合主辦的第十期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在臺灣地區舉行。
本期體驗營以「社區營造文化之旅」為主題,在金門開營,兩岸30名大學生營員通過參訪金門大學、瓊林社區、燕南書院、臺北社區大學、三峽老街、北埔社區、鹿港民俗文化館、埔裡桃米社區等地,一窺臺灣的社區營造文化。
1月22日上午,體驗營搭乘飛機從金門飛往臺北松山機場,下午大家來到了北投,圍繞北投社區營造展開參觀和體驗,參訪了北投的景點建設、北投文化基金會和北投社區大學,在社區大學,營員們聆聽了關於健康社區營造的寶貴經驗和先進理念。以下為圖片紀行,內容來源於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
1月22日丨北投社區
1月22日,體驗營一行離開金門,搭乘飛機飛躍臺灣海峽前往臺北。飛機降落臺北松山機場,目之所及便是與金門完全不一樣的風光,高樓大廈與城市街巷之間的社區營造又是怎樣的呢?兩岸的同學們會在今天尋訪答案。在找到答案之前,飽餐一頓是必須的。大家品嘗了「洪師父牛肉麵」,感受了臺北美食的魅力。
洪師父牛肉麵
牛肉麵真好吃~
享用了美味的牛肉麵後,大家來到了北投,圍繞北投社區營造展開參觀和體驗。
北投社區參訪
新北投車站已有百年歷史,歷經了兩次搬遷重組。車站最初為「新北投乘降所」,設置於1916年,後稱為「新北投驛」,為北投地區的溫泉觀光產業提供支持。
簷架下的雕花託座與老虎窗為此車站特色
由原先的公共浴場改建的北投溫泉博物館可謂北投歷史和文化的縮影。「溫泉文化」體現在其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上,整體仿照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的方式興建而成,是當時規模最大、最華麗的公共浴場,該建築是一幢兩層樓仿英式磚造建築,一樓為磚造浴池,二樓為木造休息區,並設有娛樂室等。由於歷史的變遷,這座擁有悠久歷史的公共浴場曾面臨拆除的危機,後因當地社區居民的努力才得以保留下來,實踐了「居民親手打造自己社區的博物館」的社區營造理念。
隨處可見的露天溫泉,同學們親自感受溫泉的溫度
到了北投,不得不提北投圖書館(也叫「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這是臺灣首座綠建築圖書館,座落於林木茂密、生態環境豐富的北投公園內,與溫泉博物館相鄰。公園綠意盎然,室內書香漫漫,戶外鳥鳴聲聲,此刻,閱讀成了無比愜意的享受。圖書館屋頂為輕質生態屋頂,設有太陽能光電板發電,陽臺深遮陽及垂直木格柵能降低熱輻射進入室內,達到節能減耗效果。綠化屋頂及斜坡草坡設計可涵養水分自然排水至雨水回收槽,再利用回收水澆灌植栽及衝水馬桶,達到綠化與減少水資源浪費。並且建築材料都是可回收材料,有效減少了廢棄物對環境的破壞。可謂是實現了社區生態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雙重建設。
北投圖書館
最後,體驗營一行來到了北投社區大學,拜訪了北投文化基金會,聆聽了關於健康社區營造的寶貴經驗和先進理念。社區負責人洪醫師從總體營造、終身學習、健康福祉和社區產業等角度分享了健康社區營造,還與同學們一起探討了社區營造面臨的問題及相關解決方法,為大家提供了很好的社區營造新思路。
拜訪北投文化基金會
恰逢營員生日,大家一起為壽星慶生。臺灣小夥伴們還唱起了臺語版的生日快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