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不斷建構跨兩岸的群際共有文化

2020-12-24 華夏經緯網

   (記者 臧涵)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學理論專業博士後王貞威日前在江西省九江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前瞻」學術研討會中表示,應理性面對臺灣群內「臺灣主體意識」不斷增強,「中國人認同」逐步下降的客觀趨勢,並對一定時期內存在的兩岸文化差異甚至於文化衝突保持冷靜,對兩岸群際共有文化的建構,包括「新中國人」認同的建構等保持耐心和定力。 

  王貞威表示,兩岸在過去六十餘年,甚至於自1895年以來在相對獨立的實踐場域活動,進而產生差異化的文化體系,也就是說,兩岸存在文化結構的差異和錯位,具體表現為:不同的話語系統,不同的政治文化認知,不同的社會生活方式,不同的共同體想像和世界認知圖景等等。這種差異的根源尤其是政治分歧,在於兩岸分別處於兩個具有較大差異性的意義系統之內,也可以說是群內文化或自有集體知識,這種意義系統業已形成並長期內化。 

  王貞威指出,令人欣慰的是,兩岸人民已慢慢形成共同的生活圈和實踐場域,也慢慢產生一些共有的正向文化認知並建立群際結構;在跨兩岸的群際互動實踐中,會不斷進行共有知識生產,形塑新的群際意義系統,進而可能影響甚至改變某群原有群內意義系統,弱化彼此差異性的知識存在,進而實現文化的包容性彌合。尤其是在兩岸進入康德文化階段之後,產生共同忠誠中心,兩岸共有中國人認同,才可能提升,兩岸才會形成我群的共有認知。 

  因此,我們必須深刻認知到:兩岸群內自有文化之間存在差異的客觀事實及其較長時間內的穩定性,同時也應樂觀地看到隨著兩岸共同實踐場域的形成和深化,在兩岸互動進程中,會持續進行共有知識生產,不斷建構跨兩岸的群際共有文化,並弱化兩岸自有文化的差異性。 

  王貞威強調,應理性面對臺灣群內「臺灣主體意識」不斷增強,「中國人認同」逐步下降的客觀趨勢,並對一定時期內存在的兩岸文化差異甚至於文化衝突保持冷靜,對兩岸群際共有文化的建構,包括「新中國人」認同的建構等保持耐心和定力。互動交往實踐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環節,實現兩岸之間合理適中的交往規模,和諧有序的交往秩序,完善有效的交往規範,是目前兩岸當局可以著力努力的方向。 

   王貞威指出,兩岸關係中有諸多現象,都可嘗試從文化結構視角切入分析,以三個主要現象為例,首先,在群際互動中,兩岸之間的文化衝突現象凸顯,文化差異性一時難以克服。原因就在於由於長期的隔閡和敵對,兩岸形成了兩個有聯繫但又較為不同的文化意義系統。在互動過程中,彼此依然保有較為強勢的自有知識,而群際共有文化的建構依然很弱。 

  第二,在兩岸整體文化差異的背景下,兩岸次級群體之間存在較大的認知差異,是必然現象。兩岸不同社群或政治利益集團之間存在較大的知識系統和話語系統的差異,也是必然現象。 

  第三,:大陸施動者尚未就所提出的兩岸「家人關係」進行全面深入地論述,因此,臺灣人多數並不理解,對大陸的親善行為的持久性存疑,甚至因誤解導致政治上的排斥感。 

 

來源:中行攝

 

責任編輯:黃楊

相關焦點

  • ——兩岸青年學生群際接觸的理論探索與實證研究》
    Zagerfka和Brown在測量德國移民後代群際認知狀況時則選取自身的生活習慣、文化特質等方面來進行評判。同樣以學生群體作為測量對象, Brown等在測量認知態度時, 使用七分量表測量一個學校學生對另一個學校學生學習(努力還是懶惰)、人文素養(友好還是不友好)和其他方面 (體育能力高低, 是否聰明)的評價。
  • 蔡武:兩岸應共同努力 不斷推動文化藝術交流
    正率團在臺灣參訪的中華文化聯誼會名譽會長蔡武3日在臺北表示,兩岸在發展經濟等各方面交流的同時,應該共同努力把文化藝術交流不斷推向前進。    蔡武一行當天先後參訪臺北市梅庭于右任別館、臺北藝術大學和位於臺中市的臺灣美術館等地。在臺北藝術大學參訪時,蔡武作上述表示。    蔡武等上午首先來到梅庭。
  • 兩岸四地人士探討中華文化發展 形成八點共識
    兩岸四地文化界知名人士7日在福州就中華文化及其發展方略形成八點共識。  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中國文化院及中國華藝廣播公司等社會團體和傳媒機構,6日至7日在福州舉辦首屆「中華文化發展方略——兩岸四地文化沙龍」。  與會者認為,當今時代,不同文化之間對話與衝突並存,合作與對決並立,正義與邪惡博弈。
  • 藝術的跨媒介性與藝術學理論的跨媒介建構
    作為藝術的核心要素,媒介與藝術家、欣賞者、世界和藝術品一起建構了藝術實踐與藝術研究的坐標。在圖像轉向與跨媒介轉向的雙重文化語境中,藝術的跨媒介性研究破除了作品本位與文學中心論,不僅拓展了藝術學理論的研究領域,而且有效地闡釋了各門類藝術之間的共通性,實現了方法論上的跨學科融合,為藝術學理論的跨媒介建構提供了合法性依據。
  • 華僑大學建築學院:兩岸青年學子光明之城實體建構體驗營
    華僑大學建築學院學生工作以「實踐教育」為工作中心,以臺、日、德交流項目為平臺,以海峽兩岸青年學子光明之城實體建構體驗營項目為載體,不斷解放思想、創新舉措,與海內外學科前沿院校協同創新,提高教育教學的國際化水平,共同在探索國際化視野下實踐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進程中揮灑青春、建功立業,取得顯著成績。 (三)團支部團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
  • 第六屆「中建海峽杯」海峽兩岸大學生實體建構大賽在高雄開賽
    原標題:兩岸大學生實體建構大賽在高雄開賽選手在緊張比賽中。海峽衛視供圖福州新聞網7月15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李白蕾)14日上午,臺灣高雄駁二藝術特區,來自大陸和臺灣的師生、嘉賓齊聚一堂,第七屆海峽青年節系列活動之一——第六屆「中建海峽杯」海峽兩岸大學生實體建構大賽決賽在此開賽。這是時隔3年後,該賽事第二次在臺灣舉辦,吸引了眾多大陸與臺灣名校參賽。
  • 兩岸大學生廈門切磋實體建構創意設計實踐(圖)
    兩岸大學生廈門切磋實體建構創意設計實踐(圖)   中新網廈門4月1日電 (記者 楊伏山)華僑大學和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攜手舉辦的首屆海峽兩岸光明之城實體建構創意競賽1日在此間舉行頒獎儀式,來自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的32名師生與華大學子運用建築專業知識和超強動手能力,「蓋」出各式各樣奇妙的「迷你」建築,格外引人注目。
  • ...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基於「文化代碼」理論的案例研究
    「帝吧」在貼吧,微博和出徵群的群公告中寫道:「出徵的目標是展示祖國內陸大好河山,傳播祖國各系飲食文化,展現我們年青一代風貌,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可以發現,這類表情包主要是呈現中華文化,推動民族認同,其中的現代城市景觀照片還回應了部分臺灣媒體建構的「落後的大陸」的形象。 (4)專門為此次Facebook對抗製作的「反臺獨」表情包。
  • 兩岸視點 | 建構推進兩岸關係發展—— 「致情、致和、致融、致安」新格局
    兩岸關係發展新格局的「同理致情、以禮致和、合利致融、協力致安」推進方略著眼政策誤解、推進「同理致情」,是建構新格局的政治基礎和前提條件。著眼心理隔閡、推進「以禮致和」,是建構新格局的秩序規範和內在要求。這裡的「禮」(Manner/Order),是禮貌、是禮讓,也是和諧的秩序與穩定的脈絡,在國家和民族而言是實現歷史傳承、社會發展、經濟繁榮的文化精神,在兩岸關係而言是保證兩岸正常交流融合乃至全面發展的心理基礎。
  • 兩岸大學生實體建構大賽:臺灣雲林科技大學奪冠
    第六屆海峽兩岸大學生實體建構大賽在臺灣舉行主辦方供圖  廈門網訊 據東南網報導 (記者 蔡麗潔)7月16日晚,第六屆海峽兩岸大學生實體建構大賽決賽頒獎儀式在臺灣高雄舉行。  7月14日大學生實體建構大賽開賽以來,來自海峽兩岸15所高校的大學生們,已經在高雄駁二藝術社區緊張搭建了兩天,將設計藍圖變成模型呈現。7月16日上午,所有作品搭建完成,等待專家評委的檢驗。15件作品造型各異,構思新穎,用各種方式詮釋本屆大賽的主題「遇見」。大連理工大學的作品《雙溪》用交錯、旋轉上升的設計形式,著意於體現禪意與生命力量共存的體驗,寓意海峽兩岸文化交融。
  • 臺學者:文化議題邁關鍵一步 兩岸和平基石更牢固
    馬英九日前出席「文化興臺、和平發展」的活動時再次強調中華文化對當今臺灣發展與兩岸關係的重要性。與此同時,最近一段時期,大陸提出協商並籤署兩岸文化交流協議的議題,大力呼籲並積極推動。
  • 「臺獨」史觀建構臺灣新認同?兩岸學者介紹史觀由來
    「臺獨」史觀建構臺灣新認同?兩岸學者指中華民族歷史記憶不會「了斷」中新社北京12月8日電 (記者 楊程晨)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8日在北京召開「『臺獨』『去中國化』歷史教育批判」座談會,邀請兩岸近30位涉臺研究學者介紹「臺獨」史觀的由來,研判臺灣新課綱上路後的實質影響。
  • 「中建海峽杯」第七屆兩岸大學生實體建構大賽 ---建築學專業設計...
    第八屆海峽兩岸青年節峰會在此隆重舉辦。峰會現場外,一個獨具一格的建築展覽吸引了眾人的目光,這個建築專業展,是一年一度「中建海峽杯」海峽兩岸大學生實體建構大賽歷屆優秀作品展。  展會的正中心,是主辦方中建海峽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的優秀建築作品展示。另外的區域,分為三大主題: 「遇,En-counter」、 「邏輯與細節」、 「活力」。
  • 第六屆海峽兩岸大學生實體建構大賽在高雄圓滿閉幕
    第六屆海峽兩岸大學生實體建構大賽在高雄圓滿閉幕 2019年07月17日 11:29:00來源:中國臺灣網 第六屆海峽兩岸大學生實體建構大賽決賽頒獎儀式在此隆重舉行。臺灣雲林科技大學的作品《Removable》拔得頭籌,獲得金獎殊榮。  7月14日大學生實體建構大賽開賽以來,來自海峽兩岸15所高校的大學生們,已經在駁二藝術社區緊張搭建了兩天,將設計藍圖變成模型呈現。7月16日上午,所有作品搭建完成,等待專家評委的檢驗。
  • 第六屆海峽兩岸大學生實體建構大賽閉幕 臺灣雲林科技大學奪冠
    第六屆海峽兩岸大學生實體建構大賽在臺灣舉行 主辦方供圖東南網7月17日訊(本網記者蔡麗潔)7月16日晚,第六屆海峽兩岸大學生實體建構大賽決賽頒獎儀式在臺灣高雄舉行。7月14日大學生實體建構大賽開賽以來,來自海峽兩岸15所高校的大學生們,已經在高雄駁二藝術社區緊張搭建了兩天,將設計藍圖變成模型呈現。7月16日上午,所有作品搭建完成,等待專家評委的檢驗。15件作品造型各異,構思新穎,用各種方式詮釋本屆大賽的主題「遇見」。
  • 【跨文化專題】做好跨文化傳播, 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必須從文化傳播交流和發展合作的高度出發,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整合優化資源,形成發展合力,以更好地實現沿線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傳播。要以多種有效手段為基礎,建立高層次、深領域、全方位的跨文化傳播和交流的大格局,提高跨文化傳播的整體水平。
  • 「遇 En-counter」為主題 兩岸大學生實體建構賽事在高雄登場
    7月14日,以「遇 En-counter」為競賽主題,兩岸十五所大學的代表隊在臺灣高雄駁二藝術特區投入第六屆海峽兩岸大學生實體建構大賽決賽。大學生實體建構大賽主辦方提供中新網臺北7月14日電 以「遇 En-counter」為競賽主題,兩岸十五所大學的代表隊14日在臺灣高雄駁二藝術特區投入第六屆海峽兩岸大學生實體建構大賽決賽。
  • 「中建海峽杯」第七屆海峽兩岸大學生實體建構大賽成功舉辦 | 星報
    一個獨具一格的建築展覽吸睛無數引起了圍觀熱潮原來啊是「中建海峽杯」第七屆海峽兩岸大學生實體建構大賽——建築學專業設計作品展正式開展啦!一年一度的「中建海峽杯」海峽兩岸大學生實體建構大賽由中建海峽創辦於2014年,迄今已是第七屆。
  • 觀光通道 跨兩岸
    觀光通道 跨兩岸 2021年01月13日 03:59:17來源:浙江在線記者 魏志陽 拍友 張愷悅   浙江在線1月13日訊(記者 魏志陽 拍友 張愷悅 攝)
  • 怎樣建構情感性師生關係
    情感文明應成為新時期中華文明的標誌之一,情感文明在宏觀層面表現為包括物質、制度和精神等社會整體的情感文化,在中觀層面表現為友好的情感氛圍,在個體層面表現為良好的情緒情感狀態、情感素養和情感能力。情感文明是指通過帶有情感溫度的教育使人先天性的情感經過教化而走向成熟,人類由此達到美好、舒展的情感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