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兩岸文化交流需要注意的三個問題

2020-12-16 中國臺灣網

  華廣網16日刊載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所研究生張迎來的文章分析兩岸文化交流需要注意的三個問題,全文摘編如下:

  隨著ECFA的不斷推進,兩岸的交流也逐步由「淺水區」向「深水區」擴展。在今年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溫家寶總理提出要積極擴大兩岸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最近,臺灣海基會會長江丙坤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希望相關部門拿出具體的文化交流意見。兩岸部分學者提出了籤訂兩岸「文化ECFA」的建議。由此可見,加強兩岸文化的交流是大勢所趨,在未來的幾年,兩岸文化交流將呈現更加熱絡的局面。筆者認為,兩岸文化交流要特別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兩岸文化的交流要圍繞著「增進認同」這個中心展開。由於長期的歷史隔絕、 「解嚴」後李登輝、陳水扁等「臺獨」勢力「去中國化」的影響,在今天的臺灣存在不少有關認同的錯誤言論,諸如「臺灣民族論」、「海洋文化論」、「臺灣人一貫受外來統治」等。這些觀點似是而非,有意誇大、歪曲、抹殺歷史真相,給臺灣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要減少這些錯誤言論給臺灣民眾帶來的影響,就要從「增進認同」入手,積極擴展兩岸文化交流。2008年,馬英九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後,兩岸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ECFA的實施加強了兩岸之間的經貿關係,可以說兩岸的密切關係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時期。同時我們必須看到兩岸在經濟交流方面雖取得一定進步,但這種關係的基礎還是不牢固的。只有加強兩岸同胞的文化交流,增進兩岸同胞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擴大兩岸同胞精神上的對話,才能從根本上保持這種密切關係。

  第二、要加大臺灣基層民眾,特別是南部民眾參與文化交流的力度。由於受到政治、經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臺灣南、北部的差距比較大。就經濟層面來說,南部民眾的生活水平普遍低於北部,受經濟條件的限制,南部民眾到過大陸參觀、旅遊的人數只佔很小的一部分,對大陸知之甚少。就政治層面而言,「北藍南綠」的政治格局在臺灣已經基本定型,南部一直是民進黨的票倉。受到民進黨等「臺獨」勢力的負面宣傳以及「地下電臺」的影響,臺灣南部民眾對大陸存有更多的誤解甚至「懼怕」的心理,因此兩岸文化的交流要特別注意加強與臺灣南部民眾的聯繫,使其加深對大陸的了解。

  第三、兩岸文化交流的過程中要特別處理好細節問題。與兩岸的經貿往來不同,文化交流更注重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細節的問題。由於受到歷史、現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兩岸同胞在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著一定差異。如果不清楚這種差異,不能處理好細節問題,會被認為是不尊重對方。這樣不僅不會增進兩岸同胞的認同,反而會擴大兩岸同胞在文化上的隔閡,有違兩岸文化交流的初衷。所以,兩岸同胞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設身處地的站在對方立場上,周密部署、妥善安排,盡最大努力加強兩岸文化交流,處理好細節方面的問題。

  兩岸文化的交流不會一帆風順,必會在徘徊中前進。但兩岸同胞畢竟同屬中華兒女,只要抱著尊重彼此的態度,真誠的展開文化交流,必會加強兩岸同胞的精神聯繫,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奠定兩岸互信的民意基礎。(張迎來,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所研究生)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相關焦點

  • 臺灣學者發來「跨海視頻」:兩岸文化交流不應中斷
    第三屆「兩岸出版與人文智庫論壇」在廈門舉行  華夏經緯網12月2日訊:第三屆「兩岸出版與人文智庫論壇」2日在廈門舉行,海峽兩岸近70餘位出版業界代表及專家學者與會共同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兩岸出版交流拓展深耕
  • 兩岸關係艱難前行 學者強調維護和平促交流
    中新社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 路梅)2020年海峽兩岸關係遭受多方因素衝擊,跌入低谷,兩岸學者認為,複雜嚴峻的臺海局勢目前尚未出現緩和跡象,推動兩岸融合發展對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 兩岸百位專家學者交流研討
    本報訊 (記者 林岑 通訊員 洪欣琳) 昨日,第二屆「大航海時代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在廈門舉辦,此次會議為國臺辦年度對臺重點交流項目,來自海峽兩岸諸多機構的100餘位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參會。
  • 兩岸百餘位專家學者齊聚篔簹書院 共襄國學文化盛會
    作為金磚「習普會」的地點——篔簹書院高朋滿座,來自海峽兩岸的50多所高校、研究所、書院等文化機構的百餘位知名專家學者齊聚綠竹猗猗、白鷺紛飛的白鷺洲,共襄一年一度的兩岸國學文化交流盛會。  本屆論壇由廈門篔簹書院、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臺灣「中研院」中國文史哲研究所單位共同主辦,廈門市書院協會、廈門理工學院國學研究所、華僑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協辦。
  • 兩岸專家學者熱議閩南文化保護與傳承
    兩岸專家學者熱議閩南文化保護與傳承 2018-06-03 11:34  本次活動有近70名兩岸專家學者參與,其中臺灣專家有10餘位,活動內容包括參觀海峽兩岸將軍連緣書畫院與中國海峽兩岸將軍書畫展、調研考察閩南文化生態體驗基地、保護傳承閩南民俗文化研討座談會、長泰縣閩南民俗文化生態展示等。  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閩臺的文化差異並不大,這一點讓彼此在生活上更容易習慣、融合。
  • 疫情下,兩岸文化交流走上「雲端」
    臺灣啟英高中學生陳冠宏的攝影作品《戲曲之子》,在2020「郎靜山青少年藝術獎」滬臺攝影交流展上榮獲了金獎。    「我喜歡用照片寫故事,記錄下生活的點點滴滴。捕捉每個精彩瞬間,其實就是培養對美的感受。」在21日兩岸同步舉行的頒獎儀式上,陳冠宏通過視頻分享了獲獎感受。
  • 兩岸四地學者將在澳門理工學院研討翻譯文化
    [內容速覽]澳門理工學院翻譯與跨文化交流?究中心主辦、臺灣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和北京清華大學外語系協辦第二屆海峽兩岸四地翻譯與跨文化交流研討會定於本月22至24日在澳門理工學院召開。
  • 蔡英文推兩岸交流「高雄模式」 學者稱「功利」
    蔡英文推兩岸交流「高雄模式」 學者稱「功利」 2015-01-23 10:00:15來源:東南網作者:責任編輯:溫雅瓊 :  什麼是兩岸交流「高雄模式」?
  • 甲午年海峽兩岸神農炎帝文化交流活動呈現四個特點
    中國臺灣網8月15日炎陵消息 甲午年海峽兩岸神農炎帝文化交流活動已於8月1日—4日在湖南炎陵縣成功舉辦,和以往類似活動相比,此次活動具有以下特點:  突出民間主辦。以臺灣中華神農大帝協進會為主體的臺灣神農宮廟主事、信眾,以臺灣炎帝神農文史學會為主體的臺灣神農炎帝文化研究專家、學者,和東莞臺商育苗教育基金會代表,以及大陸有關高校、省級研究機構的神農炎帝文化研究專家、學者等近百人,構成了此次活動的主體嘉賓方陣。他們或統一服飾,或統一標識,統一乘坐大巴車輛,統一參加集體活動,和普通民眾沒有兩樣。
  • 兩百兩岸學者聚渝探討中華傳統文化(圖)
    昨日,金源大飯店,第五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召開重慶日報 圖  據重慶日報消息昨天上午,第五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在我市世紀金源大飯店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200餘名專家學者參加此次研討會。
  • 兩岸學者臺北暢談中華文化
    由大陸九州文化傳播中心與臺北市文經發展對外交流協會共同主辦的「兩岸人文名家講堂」日前在臺北敏隆講堂開講。來自兩岸的6位專家圍繞「傳統文化與藝術創作」主題,從民間藝術、文學、非遺、新聞傳播等角度,與臺灣觀眾暢談分享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 大陸學者:未來兩岸形勢嚴峻複雜 應繼續開展民間交流
    由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與京臺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辦的「兩岸關係——2016觀察2017走向」學術研討會14日在北京舉行。  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胡凌煒則以長時段理論從深層結構上觀察臺灣問題涉及的內外因素變化。他認為,未來要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實現兩岸的和平統一,需要從臺灣問題涉及的島內政治結構著手,尋求中國大陸與臺灣本土社會的有效聯結,以此重新建構「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社會基礎。
  • 聚焦「寒流」中的兩岸交流 | 相聚一堂 共論船政文化
    9月26日拍攝的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船政文化研討會開幕式現場。 當日,海峽論壇·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船政文化研討會在福州開幕。兩岸專家學者相聚一堂,共同研討會議主題「船政與兩岸共同抗敵禦侮」。希望研究福建船政的專家學者和船政後裔,能夠通過學術研討與交流,真實還原歷史、觀照當下。  臺灣中華兩岸新時代交流協會理事長黃清賢說,一部船政史凝聚了兩岸民眾共同保衛海疆的民族情感,體現了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命運與共的血脈關係。兩岸應繼續深化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
  • 兩岸學者對話「中華文化對當代教育的意義」·杭州日報
    本地訊(記者 王夏斐)昨日,兩岸文化教育界的有識之士相聚杭州,進行了一場「2014兩岸人文對話」,共同探討中華文化對當代教育的意義。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懷西、臺灣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錢復作總結髮言。市長張鴻銘,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高佔祥,國臺辦副主任、中華文化促進會顧問葉克冬等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市政協主席葉明等出席。
  • 學者聚焦兩岸四地文化融合與發展
    原標題:學者聚焦兩岸四地文化融合與發展  本報訊 (記者 李向娟) 為期2天的第二屆「中華文化發展方略——兩岸四地文化沙龍」16日在福州開幕,30餘名來自兩岸四地以及海外的文化界名人齊聚榕城,熱烈研討「兩岸四地文化融合與發展」等議題。
  • 評論:蔡英文「兩岸文化交流」的算計與謬誤
    不過,民進黨卻稱蔡此舉是對大陸釋放「文化交流善意」。此種奇怪論調並非綠營思維混亂,而是蔡「洗綠文總」在顯見的「文化臺獨」意味之外,有環環相扣的謀算。  「洗綠文總」的層層謀算  筆者認為,蔡英文拿下「文總」是希望能接管其作為兩岸民間交流渠道的功能,以「中華文化」尋求兩岸破冰,再以「官方」身份坐收紅利,又將兩岸交流維持在低水平限度上。
  • 蔡英文「兩岸文化交流」的算計與謬誤
    「洗綠文總」的層層謀算  筆者認為,蔡英文拿下「文總」是希望能接管其作為兩岸民間交流渠道的功能,以「中華文化」尋求兩岸破冰,再以「官方」身份坐收紅利,又將兩岸交流維持在低水平限度上。  首先,蔡英文早已籌謀奪回兩岸文化交流渠道。其一,馬時期,「文總」積極推動兩岸文化交流,有「兩岸漢字藝術節」、《中華語文大辭典》以及「中華語文知識庫」等兩岸合作成績,蔡當局不能坐視藍營掌握此溝通渠道。 其二,出任「文總秘書長」的林錦昌是蔡布下的暗子。
  • 學者關注兩岸關係新形勢新問題 議發展建良策
    (中國臺灣網 張潔 攝)  中國臺灣網7月28日成都訊 (記者 張潔)第二十五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於7月27日在四川省成都市閉幕。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就民進黨執政後兩岸關係發展面臨的新形勢與新問題、島內的政治生態、國民黨未來的發展及兩岸經貿文化交流、青年體驗式交流等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探討,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
  • 「兩岸媽祖緣」文化交流活動啟動 「眾水合一」兩岸情濃
    &nbsp&nbsp&nbsp&nbsp天津北方網訊:昨天上午10時,在古文化街天后宮大殿前,一場匯聚兩岸濃情、令民眾心連心的「兩岸媽祖緣」文化交流活動,舉行盛大啟動儀式。活動將持續到6月10日,其中在津活動3天,在臺活動9天。
  • 臺灣學者評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前瞻性強 具體可行
    新華社臺北7月31日電(記者陳鍵興 齊湘輝)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圓滿落幕,再次形成內容豐富的「新版」共同建議。多位臺灣學者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本屆論壇是對過去4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踐的一次全面性回顧,同時對未來提出了前瞻性強、具體可行的推進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