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關注兩岸關係新形勢新問題 議發展建良策

2020-12-16 中國臺灣網

第二十五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於7月27日在四川省成都市閉幕。(中國臺灣網 張潔 攝)

  中國臺灣網7月28日成都訊 (記者 張潔)第二十五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於7月27日在四川省成都市閉幕。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就民進黨執政後兩岸關係發展面臨的新形勢與新問題、島內的政治生態、國民黨未來的發展及兩岸經貿文化交流、青年體驗式交流等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探討,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

  本屆研討會以「維護共同基礎,增進兩岸福祉」為主題,與會的一百多位兩岸、港澳及海外專家學者以主題演講、分組討論、自由發言等形式展開了全面、深入的討論。研討會三個小組代表在閉幕式上分別進行總結髮言。

  與會學者普遍認為,民進黨執政後,兩岸關係及島內政治生態發生重大變化。民進黨施政團隊存在許多問題,島內生態存在亂局、亂象。對於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不少與會學者認為,民進黨執政之後,兩岸綜合實力差距進一步擴大,兩岸關係的主導權在於大陸。臺灣新當局兩岸政策還沒有過關,民進黨不要存有僥倖心理,其未放棄「臺獨」黨綱的分離主義意識型態是影響兩岸和平關係的重要隱患。

  兩岸經貿交流方面,與會學者認為,儘管兩岸關係出現變化,兩岸經貿仍存在互補的關係,兩岸經貿對於兩岸關係來說仍然必不可少。有學者指出,兩岸應在「一帶一路、文化先行」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戰略下,以文創產業創新創業雙引擎帶動經濟成長,打造全球品牌。

  兩岸青年交流一直是近幾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上學者關注的重點之一,不少學者將目光聚焦於「體驗式」交流,提出許多具體的操作建議,學者們認為,體驗式交流能夠延展兩岸青年交流的廣度和深度,加深青年的民族認同,拉近彼此的心靈距離。

  此外,兩岸交流中新媒體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也是本屆研討會不少專家著墨的重點,部分學者分析近一年來兩岸在網際網路及新媒體交流上發生的實例,分析指出,兩岸應建立理性交流互動平臺,避免極端民族主義意識及臺灣意識衝撞,分化人民情感;也避免兩岸網民尤其年輕人走向非理性表述兩岸關係發展的觀點。也有學者認為,兩岸青年在網絡交流中出現的新問題可以從積極角度去思考,可以在網絡空間利用兩岸青年的共同點,培養其共同興趣和愛好,達到相互了解溝通的良好效果。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所長周志懷在閉幕式上用三個詞語概括蔡英文當前的兩岸政策:一是「和而不同」,「和」是方式、路徑,「不同」是目的,目前突顯的是不同;二是「破而不補」,兩岸關係現狀已被打破,但她沒有意願去修補;三是「以小博大」,她想創造一個李登輝、陳水扁之外,「以柔克剛」的兩岸博弈新模式,這很危險。

  周志懷指出,蔡英文的就職演說被大陸視為「一份沒有完成的答卷」,這一評價是大陸方面對臺當局釋放的最大善意。周志懷表示,蔡英文除了「九二共識」這一問題外,還應就一些具體問題繼續作答,包括「目前兩岸現狀有沒有改變,如何維持現狀」、「兩岸之間的同和異到底是什麼」等。

  本次研討會於7月26日至27日在成都市召開,由全國臺灣研究會、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共同主辦。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是兩岸四地及海外學者開展學術交流、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建言獻策的重要平臺和知名品牌,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完)

 

臺灣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副執行長唐開太代表第一小組進行總結髮言。(中國臺灣網 張潔 攝)

 

  

閉幕式上,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胡凌煒代表第二小組進行總結髮言。(中國臺灣網 張潔 攝)

相關焦點

  • 兩岸學者聚焦新形勢下兩岸關係的挑戰與應對
    兩岸學者聚焦新形勢下兩岸關係的挑戰與應對 2017-11-26 18兩岸近50位專家學者圍繞主題「新形勢下兩岸關係:挑戰與應對」展開研討。11月26日,第四屆兩岸智庫學術論壇在昆明舉辦。兩岸近50位專家學者圍繞主題「新形勢下兩岸關係:挑戰與應對」展開研討。
  • 第十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在寧波舉行 聚焦兩岸新形勢新作為
    論壇由全國臺灣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楊幽燕主持,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汪毅夫致辭指出,30年前,兩岸學者沒有機會像今天這樣坐在一起,交流研究心得,衷心希望年輕人珍惜來之不易的交流的機會,希望兩岸關係向前發展的歷史不要倒退,我們要對極端政治勢力對兩岸交流的幹擾說「不」。
  • 陳麗麗:兩岸融合發展面臨的新問題與新挑戰
    具體歸納起來有以下四項成果:第一,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精神,解讀「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深刻內涵,分析深化兩岸融合發展面臨的新問題與新挑戰兩岸融合發展是一個對兩岸現狀進行挑戰與整合的動態過程,它尋求的是兩岸間各領域的良性互動狀態,最終促成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實現祖國統一的過程。
  • 學者聚焦兩岸四地文化融合與發展
    原標題:學者聚焦兩岸四地文化融合與發展  本報訊 (記者 李向娟) 為期2天的第二屆「中華文化發展方略——兩岸四地文化沙龍」16日在福州開幕,30餘名來自兩岸四地以及海外的文化界名人齊聚榕城,熱烈研討「兩岸四地文化融合與發展」等議題。
  • 兩岸專家學者:和平統一是兩岸關係發展趨勢
    兩岸專家學者:和平統一是兩岸關係發展趨勢 2008年12月13日 22:41 來源:中國新聞網   「林森與近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十三日在福建福州舉行,一百多名海內外專家學者與會共同探討弘揚林森愛國主義精神、促進祖國統一,一致認為兩岸關係的發展趨勢就是和平統一。  前中央統戰部副部長田鶴年說,今天來這裡不僅僅是緬懷林森的歷史功德,更是讓大家知道林森生前致力於祖國統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祖國統一是所有海內外中華同胞所期待的,能夠在我們這一代人完成。
  • (兩岸關係)第29屆臺灣民情學術研討會聚焦新形勢新變化新路徑
    來自大陸對臺研究機構、團體、院校的約110位專家學者以「增進臺灣同胞和平統一認同」為主題,圍繞兩岸關係新形勢、臺灣民情新變化、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徑等議題展開探討。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在開幕式上致辭表示,當前兩岸關係形勢複雜嚴峻,新冠肺炎疫情又給兩岸交流合作增添許多障礙。
  • 逾百位學者探討新時代兩岸關係發展機遇與挑戰
    原標題:逾百位學者探討新時代兩岸關係發展機遇與挑戰  中新社青島7月25日電 (記者 楊程晨)以「新時代兩岸關係發展的機遇與挑戰」為主題的第二十七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25日在青島舉行。  本次研討會為期一天半,來自兩岸及港澳的百餘位臺灣問題專家、學者共提交論文82篇,圍繞世界格局演變中的涉臺國際環境、臺灣政局走向及民意變化等議題進行交流。
  • 高祖貴:統籌協調中國國家安全面臨的新問題、新形勢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教授高祖貴作總結髮言 (人民網記者 楊牧攝) 人民網北京12月2日電 (徐祥麗) 第五屆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青年學者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高祖貴教授在下午的總結髮言中說,當前中國面臨的安全問題是複雜的、全方位的,在全球科技發展和中國國家強大帶來的新形勢下,應秉持高瞻遠矚的總體國家安全觀,踐行十九大精神,統籌內部、外部等各方面安全問題,迎接新的挑戰。 高祖貴表示,總體國家安全觀思想的提出具有很強的前瞻性。
  • 香港學者就兩岸關係發出「香港聲音」
    滬港學者兩岸關係研討會4月10日在上海召開。張亨偉 攝  本次會議由上海東亞研究所、香港兩岸智庫聯誼會共同主辦。香港兩岸智庫聯誼會目前共有16家成員單位,是香港首個由關注與研究兩岸關係及臺灣問題的機構所組成的智庫交流平臺。此次上海之行也是聯誼會組建後的首次內地參訪活動。
  • 第四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研討會舉行 關注臺海新形態
    第四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研討會舉行 關注臺海新形態 2014-12-29 16:50:23(中國臺灣網 張潔 攝)   12月29日上午,由上海臺灣研究所、上海市臺灣研究會、《臺海研究》編輯部共同主辦的第四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來自海峽兩岸高校及研究機構的50名專家、學者和各界嘉賓應邀與會。
  • 「滬港學者兩岸關係研討會」在上海舉辦
    「滬港學者兩岸關係研討會」在上海舉辦 2019年04月10日 14:42:00來源:中國臺灣網 >   中國臺灣網4月10日上海訊 4月10日上午,由上海東亞研究所、香港兩岸智庫聯誼會共同主辦,以「習近平國家統一論述與『兩制』臺灣方案」為主題的「滬港學者兩岸關係研討會」在上海召開。
  • 臺灣學者:迴避兩岸同屬一中,兩岸關係前景堪憂
    新華社臺北5月20日電(記者 陳鍵興 章利新 李來房)針對臺灣地區新任領導人20日就職演說中涉及兩岸關係的表態,臺灣學者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一表態仍缺乏真正的善意,仍在玩文字遊戲,對兩岸關係的性質仍採取迴避、模糊策略,兩岸關係的前景堪憂。
  • 臺港澳評估十九大後新形勢 島內促蔡英文對兩岸關係表態
    《旺報》稱,新任國臺辦副主任劉結一有豐富的國際經驗,加上與許多國際組織高層關係良好,可有效強硬阻止蔡英文當局為臺灣擴大國際空間的努力,控制臺灣與國際組織的接觸,這對臺灣脆弱的「外交體質」絕對不是好事。臺陸委會委託「亞太基金會」主辦的「兩岸交流30年研討會」26日登場,蔡英文將出席並致辭,她是否會正式回應十九大報告,備受矚目。「這回,蔡英文會再宣讀空洞的稿子嗎?」
  • 兩岸學者齊聚上海共憶臺灣光復苦難與輝煌
    全國臺灣研究會前副會長王在希在剛剛結束的「臺灣光復70周年的歷史與現實」學術研討會上表示,儘管目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理念已成為臺灣社會主流民意,但仍有少數「臺獨」分子企圖幹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局面,想改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他指出,對此,兩岸同胞特別是學者專家要保持警惕,避免兩岸關係再次陷入陳水扁時代那種緊張動蕩的局面。
  • 從廈門到金門 兩岸共探社會保障領域合作
    200多位專家、學者及養老服務機構負責人,12日至14日匯聚廈門共同探討新形勢下兩岸社會保障制度的整合與橋接,探索符合兩岸中國人特點、增進兩岸同胞福祉的社會保障體系,為人類社會保障事業貢獻中國模式。  當天,第二屆兩岸社會保障暨兩岸恢復民間交流交往30周年論壇舉辦,全國臺聯會長汪毅夫、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彥,福建省副省長黃琪玉,廈門市委副書記陳秋雄,臺灣健康保險學會名譽理事長楊志良等官員和嘉賓蒞會。  汪毅夫受邀致辭稱,經過三十年交流交往,兩岸同胞在交流合作過程中彼此學習借鑑,相互扶持幫助,共同商討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 臺學者頒發「漢青獎學金」鼓勵青年研究兩岸關係
    日,獲得2013年度「漢青獎學金」的18名兩岸學生與漢青兩岸基金會創辦人、臺灣著名學者陳毓鈞(前排中)合影。中新社發 陳小願 攝    5月21日,臺灣著名學者、「漢青兩岸基金會」創辦人陳毓鈞(右)受聘中國人民大學客座教授。圖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陳嶽向陳毓鈞頒發聘書。中新社發 陳小願 攝   中新社北京5月21日電 (記者 陳小願)18位兩岸青年學生21日在中國人民大學獲頒「漢青獎學金」。
  • 北大臺灣研究中心主辦「兩岸關係新思路」學術研討會
    近日,受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委託,由北京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和全球華人政治學家論壇聯合主辦的「兩岸關係新思路」學術研討會在北京香山飯店舉行。自去年5月以來,兩岸關係不斷實現突破,大陸方面不斷加大推動兩岸經貿合作和人員交往的力度,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策,臺灣方面也實施了有利於臺海局勢緩解和進行溝通的政策。雙方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了海協會和海基會的協商,共同促成了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
  • 新形勢 談認同!第二十九屆臺灣民情學術研討會在豫舉行
    本屆研討會以「研究新形勢下臺灣民情新變化,增進臺灣同胞和平統一認同」為主題。在為期一天的研討會中,來自大陸知名對臺研究機構、團體、院校的約110位專家學者,重點圍繞世界大變局新時代、兩岸關係新形勢、臺灣民情新變化、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徑和增進臺灣同胞和平統一認同新工作等議題展開探討。
  • 臺灣學者評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前瞻性強 具體可行
    新華社臺北7月31日電(記者陳鍵興 齊湘輝)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圓滿落幕,再次形成內容豐富的「新版」共同建議。多位臺灣學者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本屆論壇是對過去4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踐的一次全面性回顧,同時對未來提出了前瞻性強、具體可行的推進思路。
  • 兩岸關係艱難前行 學者強調維護和平促交流
    中新社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 路梅)2020年海峽兩岸關係遭受多方因素衝擊,跌入低谷,兩岸學者認為,複雜嚴峻的臺海局勢目前尚未出現緩和跡象,推動兩岸融合發展對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