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庫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執行院長、首席專家陳麗麗教授
由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福建社會科學院主辦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亞太經濟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今日在福建晉江舉辦。研討會分論壇——「兩岸融合發展」研討組共有17位專家參加現場研討,收到13篇融合發展相關議題的參會論文,專家學者們緊扣「深化兩岸融合發展」議題進行深入討論,交流熱絡,為我們呈現了一次豐富的學術盛宴。「兩岸融合發展」分論壇由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庫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執行院長、首席專家陳麗麗教授主持,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主任盛九元教授、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王華教授擔任點評專家。具體歸納起來有以下四項成果:
第一,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精神,解讀「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深刻內涵,分析深化兩岸融合發展面臨的新問題與新挑戰
兩岸融合發展是一個對兩岸現狀進行挑戰與整合的動態過程,它尋求的是兩岸間各領域的良性互動狀態,最終促成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實現祖國統一的過程。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承載著推動大陸高質量發展和為實現兩岸統一做出新貢獻的雙重歷史使命和政治任務,意義重大,任重道遠。臺灣問題由來已久,複雜嚴峻。當前海峽兩岸與國際形勢均發生前所未有的重大變化,兩岸關係發展存在「臺獨」與反「臺獨」、融合發展與反融合發展的鬥爭與較量。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臺灣研究》主編、研究員劉佳雁分析「兩岸關係面臨的挑戰與前景」。劉佳雁指出,黨的十九大確定的「繼續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對臺大政方針沒有變。但是,由於中美戰略博弈、由於島內政局變化,島內政黨政治嚴重失衡,民進黨當局不斷升級謀「獨」挑釁,未來兩岸關係將會面臨諸多新的風險和挑戰,如果突破困境,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是現實挑戰。但無論島內外各種勢力如何尋釁挑動,都不可能改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的大局與大勢。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主任盛九元教授深度分析「2000-2019年臺美經貿往來及其臺美投資與貿易關係的演變趨向」。盛九元指出,相關研究發現,2017年之前臺灣地區對美國經貿依賴度日益降低已成為不爭的事實。2017年後中美貿易衝突對臺美經貿關係有顯著影響,特別是2018年臺美經貿關係明顯升溫,2019年這一趨勢進一步強化。從今後的發展趨勢分析,臺美經貿關係將更接緊密,尤其是在相互投資方面,這也將對兩岸經貿關係產生顯著的影響。
第二、積極探索海峽兩岸經濟領域融合發展新路徑
專家學者們高度關注國際因素尤其是臺美經貿關係走向對兩岸經濟融合的影響,深度思考「兩岸經濟融合」的社會覆蓋面和參與度。高度重視個體參與訴求、質量和溫馨服務,提出了實現大陸主導的兩岸廣泛、緊密的經濟社會聯結和深度整合思路,不僅考量資本運作主體,更要把「兩岸同胞人民主體性福祉」和人才紅利置於首要地位、高度重視經濟融合的社會和文化溢出效應,關注兩岸產業關聯性、兩岸高額貿易逆差、對接大陸「雙循環」發展新格局與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正向推動力等問題進行全新研究、關注和思考。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向曉梅研究「粵臺產業合作路徑與對策」。向曉梅建議基於基礎、動力、支撐和保障等區域產業合作內在機理的多重維度,有針對性地對接粵臺共鏈產業、開拓粵臺產業共同市場、協同研發產業技術和搭建粵臺產業合作平臺四種可行路徑深化粵臺產業合作,強化體制機制創新、產業要素高端化、產業合作層次與水平提升,推動粵臺產業合作向深度、高度和廣度發展。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王華教授闡述了《「雙循環」格局下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動力建構》。王華認為,兩岸經濟融合發展論述提出至今,仍存較大提升空間。作為新時期應對國內外環境變遷的重大戰略部署,要加強「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與兩岸經濟融合發展雙向互動研究,在十四五規劃期間加強規劃布局與引導。
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吳鳳嬌分析全球價值鏈下兩岸生產性服務業分工地位與產業關聯研究。研究發現,臺灣地區生產性服務業全球價值鏈位置指數和出口增值能力指數普遍高於大陸同類行業,相對大陸而言,具有更高的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
從兩岸生產性服務業的上下遊關聯來看,大陸生產性服務業對臺灣地區同類行業偏向於上遊依賴,而臺灣地區生產性服務業對大陸同類行業偏向於下遊依賴。生產性服務業應當作為未來兩岸產業融合發展的重點,服務貿易自由化有利於臺灣地區在兩岸服務貿易往來中發揮比較優勢,獲取更多貿易利益。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助理教授、兩岸青年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子榮研究疫情背景下臺灣宏觀經濟形勢及其影響因素。林子榮認為,總體而言,疫情背景下臺灣宏觀經濟保持相對穩定。研究認為,臺灣宏觀經濟受疫情衝擊較小,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祖國大陸作為臺灣地區資訊電子產品最主要的目標市場及生產據點,在較短時間內有效地控制住疫情,為臺灣地區電子產品、資訊與通信產品生產供應提供了有力保障。
福建農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鄭思寧教授在分析閩臺水產品產業內貿易發展現狀及影響因素基礎上,建議優化福建水產品對臺出口結構,加快水產品溯源制度、水產品檢驗檢疫制度以及水產品品牌的建設,構建對臺水產品訂單對接機制;要進一步推動貿易便利化,鼓勵臺商到福建投資,尤其要強化閩臺水產養殖業和遠洋捕撈業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是閩臺漁業合作深入發展的關鍵。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周小柯分析 「雙循環」格局演變及其對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影響。周小柯認為,在新格局下,未來深化兩岸經濟融合,可以探討從優化兩岸貿易結構、明確賦予臺資企業享有與大陸民營企業相同的待遇、推動出口加工型臺資企業加快提升產業國際分工地位等方面著手,爭取促進兩岸貿易可持續發展,促進臺資企業加快融入大陸經濟「內循環」,同時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大陸經濟「外循環」。
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執行院長陳麗麗教授指出,應對新變局,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應融入大陸「雙循環」發展戰略。「十四五」期間,應高度重視「雙循環發展戰略與深化兩岸融合發展關聯度」的制度供給創新,高度重視產業鏈穩健性發展研究,細化梳理區域內全產業鏈配置狀況,打造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從「單純資金項目引入路徑依賴」到「全產業鏈布局路徑創新」、從「條塊分隔分散發展」到「產業鏈協同發展」等諸多「上升發展」循環節,開創大陸主導下的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新高地。
第三、探討深化兩岸社會領域融合發展的內涵與核心任務
兩岸社會融合涉及兩岸民眾在生產、就業、求學、教育、市場、消費、居住、婚姻、醫療、養老、娛樂、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諸多領域的全面整合與融合發展。其中兩岸青少年高質量就學、兩岸青年細緻入微的就業服務和輔導、創業孵化支持體系及其社會融入是核心和關鍵。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祝捷教授,研究「融合發展視域下臺灣青年大陸創業的問題與路徑」。祝捷指出,2019年是《告臺灣同胞書》發表 40 周年,海峽兩岸在經貿、教育等多個領域的交流不斷深入發展,尤其東六省一市表現突出。然而新的調研結果表明,進入2020年以來,兩岸間關係因客觀原因日益趨冷。為此,應深入分析制約因素,擘畫臺青「登陸」創業可行性和具體路徑,以期推動兩岸青年在創新創業中實現深度融合,共同擎畫美好未來。
廈門市臺灣學會副秘書長楊仁飛發文《依重民間社團交流,搭建新一輪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的新平臺》。楊仁飛認為,兩岸融合是人與人、機構對機構、社會對社會的融合,是從相對疏遠的聯繫到緊密的聯繫與合作,再進階到心靈契合的命運共同體的漸進過程,是雙向融合的基本脈絡與特點。楊仁飛建議,調動兩岸民間力量的積極性,夯實交流內容與合作機制,建立以村對村、裡對裡、宗族對宗族、宮廟對宮廟、團體對團體的聯絡、交流、合作渠道,編織導向明確的交流、合作網絡,努力在破解民進黨當局綁架臺灣基層民眾「反中抗中」與「抗拒統一」的工作上有突破性進展。
第四、詮釋深化兩岸文化領域融合發展的戰略意義和創新思路
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我們黨和國家的三大歷史任務之一。臺海局勢,複雜嚴峻。蔡英文民進黨當局操弄臺灣政局,挾洋自重,不斷升級「臺獨」分裂活動。解決大問題須要有大戰略、大手筆、大思維。文化戰略是一個國家傳播發展自身文化軟實力的基本指導思想、目標和策略。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2019年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重要講話,提出「實現同胞心靈契合,增進和平統一認同」等五項政策主張,強調「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系統分析兩岸關係的新形勢,理性應對新挑戰,以「文化戰略」,解兩岸之困,用中華「和合思想」填平海峽兩岸的「鴻溝」,凸顯涉臺戰略文化的親情與特質,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華僑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林俊國教授以泉州為例,研究發揮文化創意產業在閩臺交流與合作中的獨特作用。林俊國認為,文化交流是兩岸交流與合作的基礎,閩南文化大有可為,文化創意產業在閩臺交流與合作居重要地位。林俊國建議整合閩臺文化資源、建設閩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轉變人才培養觀念、完善人才培養引進機制、發揮泉州文化創意產業在閩臺交流與合作中的作用,促進閩臺文化創意產業交流與合作。
福建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黃豔平發文《新時期探索閩臺文化融合發展新路徑》,指出,新時期,落實中央的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的各項政策措施和細則,先行先試,探索閩臺文化融合發展新路徑,努力實現兩岸共贏發展,對於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意義重大。
綜上,「兩岸融合發展研討組」專家學者為本次研討會提供了厚實的研究成果和精彩發言。無論是對十九大確定對臺大政方針的解讀,從宏觀視角對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戰略定位、落實路徑研析,還是從兩岸產業關聯度、市場規模、貿易政策等細分研究,都傾注了專家學者們的深度的思考和家國情懷,研討組的研究成果和整個研究主基調,緊扣深化兩岸融合發展議題,圍繞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關涉兩岸關係論述,為「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提供了十分珍貴的研究成果,發表了極富啟迪意義的寶貴見解,意義深遠。
據悉,此次研討會由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福建社會科學院聯合主辦,中共晉江市委宣傳部、《亞太經濟》雜誌社、福建社會科學院現代臺灣研究所、福建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中心共同承辦。
責任編輯:黃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