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專家學者熱議閩南文化保護與傳承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兩岸專家學者熱議閩南文化保護與傳承

2018-06-03 11:34:3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湃

    體驗閩南端午習俗包粽子。 何凌霄 攝

  中新網漳州6月3日電 (何凌霄)1日至3日,由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以「閩臺民俗文化保護、傳承,發揮特色,提升檔次」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在福建漳州長泰展開。

  本次活動有近70名兩岸專家學者參與,其中臺灣專家有10餘位,活動內容包括參觀海峽兩岸將軍連緣書畫院與中國海峽兩岸將軍書畫展、調研考察閩南文化生態體驗基地、保護傳承閩南民俗文化研討座談會、長泰縣閩南民俗文化生態展示等。

  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閩臺的文化差異並不大,這一點讓彼此在生活上更容易習慣、融合。可以說,把兩岸更加緊密連接在一起的是文化的力量,而民間文化就是這股力量的中流砥柱。

與會代表合影留念。 何凌霄 攝

  「閩南民俗文化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曉峰說,優秀閩南文化的保護是我們需要關注的事情,在保護之後該如何傳承也是我們需要關注和考慮的;閩南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要勇於創新。

  福建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朱清認為,以人物信仰為主的民間信俗是民俗文化的核心內容,例如對閩臺民眾都具有影響力、感召力的「開漳聖王」信俗。「由這些信俗而生成的各種儀式、活動,兩岸之間並沒有多大差異,也正是這些民間信俗成為了聯繫閩臺民眾的重要情感紐帶。」

  朱清提議,精心整理「開漳聖王」故事,編撰「開漳聖王」與福建、在閩南、過臺灣的「好故事」系列,將這些故事製作成各種文創產品,並可應用網際網路等現代技術手段進行展示。

  「閩南文化生態體驗基地作為交流的平臺,就要付諸實際的行動。」臺灣閩南語歌曲製作人、詞曲作者林垂立認為,學者專家們發言中提到的閩南文化、民俗、生活,與他經歷過的是一致的;會議內容不應該只停留在討論階段,要走出會場,「更加『接地氣』地交流討論。」

  陳啟鍾是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也是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的副教授。他認為,在保護閩南文化上,應該要儘量保存它原本的民風跟風貌,可以開發,但不要破壞,原本存在的要儘量保留。「以舊修舊,用文化來保留文化。」

  談到第一次到漳州時的感受,陳啟鍾說,到了這裡,看到那些廟宇,聽到閩南語,感受周遭的生活環境,就覺得好像這個地方也是我的家。「正如很多臺灣人會想到閩南尋根謁祖,就是因為這些民俗、這些文化的牽連。」(完)

相關焦點

  • 兩岸專家學者在長泰舉行研討座談會 共商閩南民俗文化保護傳承
    中國教育在線訊 6月2日,由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保護傳承閩南民俗文化研討座談會在長泰舉行。座談會以「保護和傳承閩臺民俗文化,發揮特色,提煉精華」為主題,旨在調研考察長泰閩南文化生態體驗基地和閩南傳統民俗民風活動,共同探討如何進一步保護和傳承閩臺民俗文化,發揮閩南文化在閩臺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 兩岸共探閩南文化與民營經濟發展
    原標題:兩岸共探閩南文化與民營經濟發展 孫虹 攝   中新網泉州12月16日電 (記者 孫虹)由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閩南文化沙龍16日在福建泉州舉行,來自兩岸的文化愛好者、學者、民營企業家等共聚一堂,交流探討閩南文化與民營經濟乃至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關係,開闊閩南文化研究新視野。   社會經濟因地利而興、因經濟而盛、因文化而久。
  • 兩岸心理學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疫情下的生命敘事
    中國心理學會現任理事長李紅5日在第六屆海峽兩岸「生命敘事與心理傳記學」研討會上如是說。當天,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質性研究專業委員會第三屆學術會議暨第六屆海峽兩岸「生命敘事與心理傳記學」研討會在閩南師範大學開幕,來自海峽兩岸的近200位專家學者齊聚福建漳州,共同探討疫情下的生命敘事與心理傳記學。閩南師範大學校長李順興致辭。
  • 臺灣青年學者交流兩岸傳統民俗文化 探討共同歷史認知
    中新社北京7月17日電 (楊程晨 馮靖蓉)「兩岸傳統文化理論探索與實踐創新」圓桌交流會17日在北京舉行。多位臺灣青年學者以具體案例,分析、探討傳統民俗的當代傳播價值。湖北經濟學院講師謝雅卉發言表示,媽祖信仰是海洋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份。在當前「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研究媽祖信仰的周邊傳播活動具有現實及理論意義。謝雅卉說,媽祖信仰涉及政經、文學、藝術、教育等領域,課題研究內容豐富,學術價值頗高。
  • 海峽兩岸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在國家大劇院開幕
    人民網北京9月29日電 「閩南古韻、兩岸傳情」海峽兩岸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開幕式29日上午在國家大劇院舉行,來自福建漳州華安高山族舞蹈團、臺灣戲曲學院的兩岸藝術家為觀眾們奉上了一臺原汁原味的閩南傳統文化藝術盛宴。
  • 兩岸百餘位專家學者齊聚篔簹書院 共襄國學文化盛會
    作為金磚「習普會」的地點——篔簹書院高朋滿座,來自海峽兩岸的50多所高校、研究所、書院等文化機構的百餘位知名專家學者齊聚綠竹猗猗、白鷺紛飛的白鷺洲,共襄一年一度的兩岸國學文化交流盛會。  本屆論壇由廈門篔簹書院、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臺灣「中研院」中國文史哲研究所單位共同主辦,廈門市書院協會、廈門理工學院國學研究所、華僑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協辦。
  • 體驗童玩觀看民俗 兩岸青少年夏令營傳承閩南文化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林岑通訊員尤琦)日前,由海滄區臺辦、區文聯、區教育局指導,海滄東孚街道主辦的「文化交融·和諧脈動」海峽兩岸青少年閩南文化探索夏令營正式開營。
  • 臺灣藝人:臺灣演藝圈為「31條」開心 願兩岸攜手傳承閩南文化
    臺灣藝人:臺灣演藝圈為「31條」開心 願兩岸攜手傳承閩南文化
  • 廈門:兩岸閩南童玩文化交流研討會舉行
    廈門:兩岸閩南童玩文化交流研討會舉行 2014-08-18 06:51:00 導讀:」非遺文化童玩的傳承代表人陳文東在15日上午舉行的兩岸閩南童玩文化交流研討會上說,童玩民間文化在傳承中要抓住精髓,挖掘教育因素,與時俱進,不斷拓展和延伸。
  • 廈漳泉共推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
    中新網泉州12月16日電 (吳冠標)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會商交流會16日在福建省泉州市召開,40餘名專家、建設保護單位代表與會交流研討,共同推進閩南文化保護、傳承和發展。閩南文化在海峽兩岸以及東南亞各國廣泛傳播,而福建省的泉州、漳州、廈門三市是閩南文化的發祥地、核心區,是世界閩南人的原鄉祖地和精神家園。2007年6月,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獲批設立,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經過驗收評估,2019年12月25日,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正式入選第一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
  •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閩南童謠」傳承人周長楫:平平仄仄閩南謠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閩南話研究學者、「閩南童謠」傳承人 周長楫走進《玲聽兩岸》如今已是81歲高齡的他,為推廣普及閩南文化一直堅守在三尺講臺上。早在擔任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的時候,他就開始致力於閩南話以及閩南文化的研究和推廣,長期在廣播電臺和電視臺主持各類閩南話節目。退休後,他還負責搜集了500多首閩南童謠,分門別類編進教材,供廈門市幼兒園和小學使用。著有《閩南方言大詞典》、《閩南童謠》、《閩南方言與俗語》等作品,並多次赴臺灣和新加坡擔任客座教授和研究員,對閩南話研究頗有建樹。
  • 兩岸民眾齊聚海滄鳳山書院 共演閩南文化喜樂匯
    「戲聚海滄·情牽兩岸」閩南文化進村居巡演活動在這裡舉行,包括生活在海滄的臺胞在內的兩岸民眾上千人齊聚一場,共同欣賞了歌仔戲、答嘴鼓、歌舞、陣頭等鄉土味濃厚的閩南藝術。  作為2018年海峽兩岸樂活節配套活動,「戲聚海滄情牽兩岸」閩南文化進村居巡演活動將舉辦四場,走進四個村居,由兩岸同胞自編自導自演豐富多彩的、獨具閩南特色的文藝節目,為市民群眾帶來正能量、接地氣的視聽盛宴。
  • 兩岸青年共研閩南文化:「真正有兩岸一家親的感覺」
    中新網漳州7月7日電(龔雯)「這邊很貼近臺灣文化,精神文化、民俗信仰的一些風格都和臺灣相近。」來自臺灣師範大學的研究生王阿勉經過此次閩南文化研習營活動,感受頗深。  7日,由閩南師範大學主辦的海峽兩岸青年閩南文化研習營在福建廈門落幕,活動為期7天,兩岸青年共同研習閩南文化,尋找到文化的認同感。臺灣青年實地參觀閩南師範大學福建僑鄉文化館。
  • 第三屆「兩岸出版與人文智庫論壇」在廈門舉行 兩岸近70名學者「共...
    第三屆「兩岸出版與人文智庫論壇」廈門開幕第三屆「兩岸出版與人文智庫論壇」2日在廈門舉行,共有海峽兩岸近70餘位出版業界代表及專家學者與會, 共同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兩岸出版交流拓展深耕、出版與人文智庫平臺建設、「一帶一路」與兩岸出版合作新機遇、中文出版「走出去」與兩岸出版共創雙贏
  • 活化傳承非遺增強文化自信
    六百多年民俗  晉升世界非遺  22日上午,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暨閩南海洋歷史文化論壇在廈門同安開幕,在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參與下,論壇對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送王船項目的經驗進行總結,對申遺後閩南文化傳承進行探討。
  • 海峽兩岸「生命敘事與心理傳記學」研討會在閩南師大召開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龍超凡 陳梅燕 通訊員 沈瑞芳)12月5日,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質性研究專業委員會第三屆學術會議暨第六屆海峽兩岸「生命敘事與心理傳記學」研討會在閩南師範大學開幕,來自海峽兩岸的近200位專家學者齊聚漳州,共同探討疫情下的生命敘事與心理傳記學。
  • 海滄模式 閩南鄉土文化浸潤農村校園 促兩岸美育互動
    「有感情和有溫度」的藝術教育植根於閩南鄉土文化。歌仔戲是深受臺灣和閩南地區民眾喜愛的藝術形式,海滄東孚中心小學就為孩子們成立了歌仔戲團。  東孚中心小學的陳景瑤是土生土長的閩南孩子,講得一口流利的閩南話,平時比較內向,老師鼓勵她參加歌仔戲團時,她幾度推辭。
  • 兩岸專家學者共推「非遺」產業化發展
    中新網福州12月12日電 (林玲)第二屆中華文化與兩岸文創產業融合發展論壇12日在福州舉行,加強兩岸文創產業的溝通和交流,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  作為此次論壇的主辦方,福州市社科聯(社科院)黨組書記李輝認為,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福州更是蘊含著豐富的非遺文化。
  • 【泰國《星暹日報》】刊兩岸青年共研閩南文化:"真正有兩岸一家親...
    7日,由閩南師範大學主辦的海峽兩岸青年閩南文化研習營在福建廈門落幕。在為期7天的活動中,兩岸青年共同研習閩南文化,尋找到文化的認同感。  第一次來到閩南地區,王阿勉來之前有種複雜心情,「接觸了才發現語言、衣食住行都很親切,真正有兩岸一家親的感覺。」
  • 根脈(十一):閩南童謠 傳唱兩岸
    根脈(十一):閩南童謠 傳唱兩岸   閩南童謠也叫"讀冊歌",發源於福建南部,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明末清初,隨著閩南人過臺灣、下南洋,閩南童謠也隨之流傳到臺灣地區和東南亞一帶,成為閩南文化傳承的生動見證。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閩南童謠至今代代傳唱。兩岸閩南童謠更是同根同源,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