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濟合作為何沒帶來認同感?這些你可能沒想到

2020-12-15 臺海網

眾所周知,大陸對臺灣企業、臺商臺胞的優惠措施始終不斷,近兩年的「惠臺31條」、「26條」、「11條」更是加碼為臺胞臺企提供便利。

從數據上看,大陸(含香港)是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對大陸出口佔臺灣總出口的4成,每年臺灣從大陸獲得的貿易順差超過了1000億美元;同時大陸還是臺資最重要的投資目的地,大量臺資企業在大陸獲益頗豐。兩岸經濟合作日益密切,「惠臺措施」為臺胞臺企帶來了切實的實惠與便利

兩岸經濟合作日益密切。資料圖片來源於網絡

然而,島內民眾對大陸的「優惠」並沒真正買帳,島內民眾對「統一」的畏懼與拒絕日益強烈,反「一國兩制」似乎已經成為「島內最大的政治正確」,民進黨執政基礎從選票上看似乎「愈加鞏固」,國民黨內對「九二共識」也似乎出現「愈加強烈的質疑」。兩岸經濟合作,為何沒有帶來兩岸民心交融,為何沒有增強臺灣民眾對大陸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呢

兩岸經濟合作並不是惠及兩岸所有參與者

部分臺灣民眾「有時是無感的,甚至是負面的」

從全球層面來看,兩岸產業合作是全球化的區域性體現,80年代開始的臺灣產業轉移是整個東亞地區「雁陣模式」的一部分。作為當時的工業化經濟體,臺灣80年代將落後的產業向島外轉移,以適應產業升級的需要,首先選擇了剛剛改革開放、要素成本極低、對外資政策又優惠的大陸。「這不能僅僅說成是兩岸同根同源的民族情節,可能根本還在於市場的力量。」

臺灣經濟連年走低。資料圖片來源於網絡

但誠如「全球化」本身,經濟一體化的合作並不是惠及所有參與全球化的國家和這個國家所有的民眾。全球化在做大蛋糕的同時,仍然面臨著利益分配的零和博弈,只是這種博弈的困境被持續的高增長所掩蓋,而一旦增速放緩,全球化帶來的利益零和關係會迅速發酵。這是當前「反全球化」高漲的重要原因。

而兩岸經濟合作亦是如此,兩岸經濟合作並不是惠及兩岸所有參與者,對臺灣民眾而言,兩岸經濟合作對他們來說「有時是無感的,甚至是負面的」。在島內產業西移的過程中,從事傳統產業的人面臨工作機會的流失,尤其是低端勞動力更是如此。韓國瑜競選時說高雄又破又窮,「從一定意義上說是因為高雄這個傳統產業重鎮的產業西移掏空了這個城市的基礎。」

臺灣產業分布呈現出北高南低的格局,即先進高端產業主要集中在北部,南部的傳統產業(鋼鐵、化工、輕紡等)和農業分布偏多。在南部從事這些產業的勞動力,要麼因為農業生產規模狹小而無法參與到兩岸經濟合作中,要麼因為工業轉移而面臨工作機會流失、城市發展動力不足。本身就因為歷史因素偏綠的南部民眾,甚至成為兩岸產業合作的「受害者」,怎麼可能因此對大陸更友好?

資本受益於兩岸經濟合作

可能加劇了島內部分民眾的困境

專家可能認為,產業合作是島內產業升級的必然,即便產業不轉移到大陸也會轉移到東南亞。但是,民眾不懂這些經濟道理,如果普通人都明白這麼多道理,那川普「中國掠奪了美國就業機會」的說辭就不會成為競選口號了。

再者,對兩岸經濟合作抱有積極態度的都是藍營,綠營則巴不得與大陸經濟「脫鉤」。而國民黨從1945年入臺以後就都是代表著大企業、大財團的資產階級利益,並不是普通民眾的代表者,這在臺灣戒嚴時期和現在都是一樣。

兩岸貿易逆差連年增長。圖片來源於網絡

所以,推動兩岸經濟合作的「代言人」——國民黨實際上並沒有照顧到普通民眾的利益,其推動經濟合作的動機主要在於滿足自己利益階層的需要。

另外,兩岸經濟合作是臺灣參與「全球化」的重要一部分,「全球化」帶來了貧富差距的擴大,而島內也一樣面臨貧富差距拉大。島內的「反全球化」情緒,其實在某種程度上表現為「反大陸」、「反兩岸經濟合作

以上可見的是,兩岸經濟合作的紅利,在島內並沒有覆蓋所有民眾,相反它還可能加劇了島內部分民眾的就業和生活困境。真正從兩岸經濟合作中受益的,主要是臺灣的資本,而臺灣的資本也掌握著與大陸對話、討價還價、提出惠臺要求的主動權

經濟不是臺灣的第一關切

「經濟為本」的思路不適用於兩岸關係

長期以來,經濟優先的發展模式讓我們天真地認為,所有人都把經濟利益視為第一位,經濟決定政治、甚至經濟決定一切的思維根深蒂固。但是,21世紀以來中國大陸與周邊國家經貿聯繫的不斷密切並沒有帶來雙邊政治與安全關係的上升,反而造成這些國家形成了「經濟上靠中國、安全上靠美國」的鐘擺姿勢和關鍵時刻倒向美國的「背叛」。

「經濟為本」的思路也用在了兩岸關係上,但這種思路既解釋不了周邊國家對美國政治依賴與對中國經濟合作密切的背離也解釋不了曾經臺灣民眾「肚子扁扁,也要挺阿扁」的政治選擇,更解釋不了兩岸經濟合作日益密切與臺灣民意「綠色化」的共存。

一國兩制統一中國。圖片來源於網絡

國際關係的結構現實主義理論明確指出:國家的第一關切,不是發展,而是安全。一旦涉及安全問題,國家是願意犧牲經濟利益的。兩岸並非「國與國關係」,但這一點卻適用於兩岸關係。

島內民眾哪怕是兩岸經濟合作的受益者,但他可能也要面對一個現實:「他更願意保持臺灣的獨立現狀,保持民主自由的生活模式,保持不被統一的『主權』」。這是其安全感的最根本來源,「在他們的社會理念裡,臺灣是他們國家的載體,改變現狀是不安全的。」

所以,即便是經濟合作帶來的利益再大,他們也不會因此接受大陸的「統一」;所以,只要民進黨高呼一聲「保護主權」、「反對統一」,「那民眾就會堅決投票給他們」。民進黨抓住了臺灣民眾「最根本的安全需要,這種安全感首先來自保持臺海現狀。」

「價值觀分歧」無法用經濟利益彌補

兩岸民眾的認知和訴求不同

臺灣民眾之所以「對大陸愈加疏遠」,是與大陸的制度、模式密切相關的。毋庸置疑的是,兩岸70年不同的發展脈絡造成了兩岸迥異的價值體系,價值差異又與政治制度差異、發展模式差異共振。

雖然說,制度不同不是統一的障礙。但是,大陸人民始終沒法理解臺灣民眾對「自由民主價值」的珍惜,無法理解臺灣民眾在受盡40多年威權統治後對現在社會模式的「痴情」,更無法理解「小國寡民」的島嶼生活環境塑造的「小確幸」與大陸狂熱追求「民族復興」大國情懷的完全背離。

小確幸的臺灣文化。圖片來源於網絡

近幾年,「臺灣民眾看到的大陸的制度與政策,是與其價值觀相背離的」,無論是經濟發展模式的向左轉,還是在香港問題上的處理方式,這些都大大加劇了臺灣民眾對大陸的不信任,加劇了臺灣民眾對「統一」的不安與焦慮。

無論兩岸經濟合作如何密切,都不會改變兩岸價值觀的差異,無法彌補兩岸制度的認知鴻溝。甚至如果兩岸經濟合作過於密切,反而加劇了他們對大陸的不安,他們會試圖削弱兩岸之間的經濟聯繫,以獲得安全感,避免「經濟統戰」。

「統戰」,一個極具「大陸特色」的詞彙,在島內是一個事關「國家安全」的重大敏感話題。在對大陸體制不認同的前提下,大陸的經濟讓利其實被視為某種「統戰」方式,這導致兩岸經濟合作從一開始就帶著臺灣民眾的反感與警惕,而大陸的讓利也被認為是一種有所求的「理所應當」。「你在『統戰』我,就該給我讓利,但你還改變不了我。」

從國際關係的建構主義理論來講,兩岸價值體系和認知思維的不同,造成兩岸民眾建構的利益訴求與利益內涵不同,對政治制度、經濟利益的認知也不同。觀念建構決定著行為體的行為,兩岸互動中不同觀念自然有不同的邏輯行為,而雙方卻都不肯互相理解。

依賴沒有帶來認同

「單方面讓利」對兩岸關係效益有限

兩岸經濟合作應該多從經濟的角度看,而不是完全從政治的角度來看。隨著兩岸經濟合作的密切,大陸本該依靠臺灣對大陸的依賴收穫一定的「權力」,但實際上,一方面大陸沒有把握機會,另一方面這種依賴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又很低,所以實際上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力其實並不高

ECFA為臺灣帶來了實惠。圖片來源於網絡

大陸網友設想的「切斷自由行、中斷ECFA等」行為起到的影響力,實際上是很理想主義的自我安慰,就是因為臺灣的對陸依賴沒有形成強烈的「脆弱性」。

由於受益群體有限、臺灣民眾對安全的第一追求、以及兩岸價值觀差異,兩岸經濟合作並沒有帶來臺灣民眾對大陸的認同事實應該證明,在缺乏政治互信和價值認可的背景下,「單方面讓利」對兩岸關係和和平統一的效益是非常有限的。(博知草堂)

(本文內容有修訂,言論僅代表一家之言,不代表本網觀念。)

相關焦點

  • 「認同感」其實沒那麼重要
    我笑著安慰她沒關係,心中明白,一個小姑娘要到一個新的環境難免會有些牴觸與不安,害怕沒人陪伴也是應該的。但是我沒想到的是,她所說的「落單」與我理解的「落單」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小姑娘所害怕的「落單」,不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孑然一身的落寞,也不是身在異鄉無人傾訴的孤獨與難過,而是與別人形成對比時,陌生人小小的猜測與揣度。
  • 以文化認同凝聚共識,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記憶與精神家園,體現著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反映著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岸同胞一家親,根植於我們共同的血脈和精神,紮根於我們共同的歷史和文化。這昭示我們,兩岸同胞血濃於水,增進文化認同是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一個重要層面。  增進文化認同,需要正視兩岸文化差異。
  • 堅持經濟合作符合兩岸同胞共同利益(望海樓)
    福建省是大陸臺資企業最集中的省份之一,也是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最密切的地區之一。隨著福建推進高質量發展,積極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著力落實各項惠臺政策,越來越多的臺胞臺企臺青把福建作為西進大陸的圓夢基地、登陸發展的第一家園。福建的發展進步是大陸近些年發展進步的縮影。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即,「十三五」經濟社會成就有目共睹,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了「十四五」發展藍圖,提出2035年遠景目標。
  • 臺灣經濟發展離不開兩岸區域合作
    ,推動建立《跨太平洋貿易協定》(TPP)以及迅速推動建立了區域經濟合作組織《跨太平洋貿易和投資夥伴協定》(TTIP),TPP的推出表明了美國改變了其過去以往不直接參與亞洲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的機制構建,試圖通過此舉來分享亞洲國家發展所帶來的紅利,同時遏制放緩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阻擋中國崛起的步伐。
  • 兩岸關係再不改善,臺灣可能出現經濟鐵鏽區?
    「我的結論是,希望民進黨當局回歸到『九二共識』,以便臺灣有機會參與東亞經濟整合,進一步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如果無法與大陸改善關係,臺灣很可能出現經濟『鐵鏽區』,而這個『鐵鏽區』就在以高雄為中心的臺灣南部地區。」
  • 機關算盡一場空,蔡英文也沒想到,疫情讓兩岸緊密相連
    自從蔡英文上臺之後,更是高調地挑起兩岸關係的緊張對立,傷害兩岸民眾的深厚感情。疫情方知「情深」但近期臺灣財政部門公布了一組數據顯示,今年5月臺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創歷史新高,今年前5個月的累計出口量達到了41.5%,為近10年來的最高值,蔡英文機關算盡地想與大陸「脫鉤」,但她萬萬沒有想到,疫情下的兩岸更加緊密相連。
  • 如何獲得別人的認同感?
    現在還記得第一份工作的職業培訓時,培訓老師談到銷售說過:「銷售的宗旨就是被人對你的認同感和信任感」。我一直沒能理解到底如何獲得別人的認同感,直到懷孕期間,每次去醫院體檢,坐在診室外面聊天的準媽媽們總會相互講自己孕期的故事,我還因此認識了幾個朋友,我突然明白,是故事的力量讓我們對彼此感同身受,對彼此獲得了認同感。
  • 陳雲林:「十二五」規劃將為兩岸合作帶來新機會
    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等人,20日中午搭機抵達桃園機場。陳雲林直接下機,他向守候媒體及接機人員揮手。「中央社」圖   據「中央社」報導,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20日表示,大陸第12個5年規劃(2011年至2015年)的制定,將為兩岸經濟合作帶來新的機會。兩岸同胞攜手可再創兩岸經濟新的亮麗成績。  陳雲林夫婦20日上午搭直航班機抵達桃園機場,立即驅車前往第6次兩岸兩會領導人會談主場地臺北圓山大飯店。
  • 曾潤梅:兩岸「南南合作」有難度但意義重大
    因臺灣中南部絕大部分由民進黨執政,且基層鄉鎮村裡也多由民進黨掌握,加上中南部民眾在政治認同上「傾綠拒統」,「臺灣主體意識」濃厚,因此兩岸「南南合作」的政治基礎相對薄弱。  曾潤梅分析,歷史上國民黨「重北輕南」,導致臺灣中南部經濟社會發展較北部落後,以農漁業、汙染較重的重工業為主,中南部民眾大都為勞工及農漁民。
  • 民進黨當局抹黑大陸難阻兩岸青年交流
    這些信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都是臺當局憑空捏造的虛假信息,其目的在於製造兩岸之間新的對立,恐嚇臺灣學生赴大陸求學發展,破壞兩岸教育與文化交流。   第一,臺陸委會此次抹黑大陸,是蓄意製造兩岸民意對立的新的險惡手段。今年初以來的疫情,給兩岸交流與合作帶來不利因素,因防疫所需,兩岸之間的交流受到客觀因素的影響也是在所難免。
  • 為什麼宜春的代管縣級市對宜春沒太多認同感?
    甚至有些縣級市已經設區了,當地市民的認同感仍然不是很強。比如:佛山與下轄的順德區、南海區,設區之前的順德、南海都是廣東四小虎之一。泉州與下轄的晉江市,晉江市的經濟總量好像比主城區還要高。所以它們都有一個相同之處,這些縣級市都是經濟發達地區,而且與主城區相比,經濟發展相當甚至好過主城區,對通過行政手段形成的隸屬關係,市民心中並未完全認同。相反的是,中心城區很強勢的地方,周邊下轄的縣級市更願意主動融入,譬如象成都、廣州這樣的中心城市,下轄郊縣(市)是很願意撤縣設區,納入城市統一規劃,接受主城區的輻射帶動。
  • 很多事情會讓你煩躁,又不知是為什麼?有一點你可能沒想到!
    在這世上,作為我們個人都想活的瀟瀟灑灑,策馬奔騰,週遊世界,心無煩心事,但我們又都是凡人,世上又不可能沒有煩心事,否則菸草、酒精,為何如此暢銷?焦慮、不安可能在你沒找到發展的時候會一直伴隨著你。都說方向比努力重要,然而大多數的人還是在努力著呢,方向其實說起來很簡單只有兩個字,但實際找起來那是很困難的。
  • 還沒清醒?蔡英文大肆吹噓臺灣經濟,臺媒一針見血:全靠兩岸貿易
    據臺媒11月1日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當天在臉書上發文誇耀臺灣經濟的好表現,再次超越了預測。她聲稱,最近世界各地陸續公布2020年第三季經濟成長率,其中臺灣的經濟成長率來到3.33%,比預期更好,也穩居「亞洲四小龍」第一名。不僅如此,蔡英文還吹噓,經濟能維持正成長,要歸功於臺灣人團結防疫、社會上百工百業認真打拼。
  • 吳宜:十八大以來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碩果纍纍
    同時,對臺胞進行經濟行為比照外資、社會行為比照外籍人士的特殊性和差異性管理,但客觀上也強化了「內外之別」,不利於其融入大陸經濟社會發展體系,增強對大陸的認同。隨著國際形勢、兩岸實力對比及島內形勢的變化,單純交流合作形式以及差異性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顯:臺資企業仍以「飛地」形式為主,臺胞生活圈游離於當地主流社會,「自成一體、抱團取暖」。
  • 海外網評:形勢越複雜,越要加強兩岸經濟合作
    作為兩岸最重要的民間交流合作平臺之一,兩岸企業家峰會是兩岸層次最高,最具權威性、開放性、互動性和務實性的企業家盛會。在當前嚴峻複雜的國際環境下,峰會年會的召開將進一步推動兩岸經濟合作,造福兩岸同胞。首先,當前兩岸關係形勢下,更需要通過這樣的盛會來促進兩岸民間交流,維護臺海和平,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也為將來的祖國統一奠定更堅實的經濟基礎與社會基礎。
  • 想到了她可能很醜,沒想到會這麼醜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以老太婆為主角的繪本一般都很好看,《花婆婆》《謎語》《討厭黑夜的席奶奶》《樓上的奶奶和樓下的奶奶》《老婆婆吞了一隻蒼蠅》《丟飯糰的笑婆子》……可能對孩子來說,老太婆既有家人般的親切感,又有年齡差造成的距離感,她們可以滑稽,也可以擁有智慧,也可能有點傻,也可能擁有魔法……而且
  • 沒想到您這麼愛護我,沒想到我翠鳥還能給您帶來如此多的快樂
    你看,翠鳥瞪著大眼睛在靜靜的觀察魚蝦在水下的動靜。小翠鳥每次捕到魚蝦後,也都會再飛回到這個平臺上,在這裡把魚蝦吞下去,也好讓攝影人能夠拍到口中有物的翠鳥。你看它捕到了一條魚,相對於小翠鳥的體型,這條魚可不算小了。翠鳥與岸邊攝影人的距離不足5米遠,不用長鏡頭都能拍攝的很清晰,岸邊那麼多攝影人,還有散步的人,翠鳥並不害怕,它神情自若很淡定。看到沒?
  • 兩岸文化認同 勢不可擋
    在中共召開十九大吹響民族復興號角的前夕,臺灣競爭力論壇發布「2017臺灣民眾民族認同下半年調查」顯示,高達68.1%的民眾認為大陸已超越臺灣,只有3.5%還認為臺灣勝過大陸;而且有62%民眾認為兩岸如果無法維持現狀,和平統一對臺較有利,只有27.4%認為「臺灣獨立」較有利;然而在20至29歲族群中,有71%否定自己是中國人,30至39
  • 民調顯示兩岸認同的意識形態之爭仍未終結
    再者,有高達66.3%的受訪民眾認為,中國大陸不可能在未來十年內實現與臺灣統一、認為十年內中國大陸可能實現統一臺灣的比例則為17.6%。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近期兩岸頻繁摩擦,但反而有64.2%的臺灣民眾認為兩岸應該增加互動,這個比例較去年增加了0.6個百分點,只有21.1%的臺灣民眾認為兩岸應該減少交流,這個比例比去年略有下降。
  • 「你才多大,就和弟弟攀比!」孩子愛攀比,可能是缺乏「認同感」
    「你才多大,就和弟弟攀比」小明今年5歲了,一次和表弟視頻聊天,表弟先拿出變形金鋼出來給他看,還說這是他爸爸在高級商店裡買的。小明聽起有些不舒服,於是就把自己的最珍貴的鋼鐵俠手辦拿出來炫耀。可是對於小明媽媽來說,就有點擔心了:「你才多大,就和弟弟攀比!這麼小的孩子,怎麼就有了這麼嚴重的攀比心態了呢?如果把這心態放在學習上那該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