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大陸對臺灣企業、臺商臺胞的優惠措施始終不斷,近兩年的「惠臺31條」、「26條」、「11條」更是加碼為臺胞臺企提供便利。
從數據上看,大陸(含香港)是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對大陸出口佔臺灣總出口的4成,每年臺灣從大陸獲得的貿易順差超過了1000億美元;同時大陸還是臺資最重要的投資目的地,大量臺資企業在大陸獲益頗豐。兩岸經濟合作日益密切,「惠臺措施」為臺胞臺企帶來了切實的實惠與便利。
兩岸經濟合作日益密切。資料圖片來源於網絡
然而,島內民眾對大陸的「優惠」並沒真正買帳,島內民眾對「統一」的畏懼與拒絕日益強烈,反「一國兩制」似乎已經成為「島內最大的政治正確」,民進黨執政基礎從選票上看似乎「愈加鞏固」,國民黨內對「九二共識」也似乎出現「愈加強烈的質疑」。兩岸經濟合作,為何沒有帶來兩岸民心交融,為何沒有增強臺灣民眾對大陸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呢?
兩岸經濟合作並不是惠及兩岸所有參與者
部分臺灣民眾「有時是無感的,甚至是負面的」
從全球層面來看,兩岸產業合作是全球化的區域性體現,80年代開始的臺灣產業轉移是整個東亞地區「雁陣模式」的一部分。作為當時的工業化經濟體,臺灣80年代將落後的產業向島外轉移,以適應產業升級的需要,首先選擇了剛剛改革開放、要素成本極低、對外資政策又優惠的大陸。「這不能僅僅說成是兩岸同根同源的民族情節,可能根本還在於市場的力量。」
臺灣經濟連年走低。資料圖片來源於網絡
但誠如「全球化」本身,經濟一體化的合作並不是惠及所有參與全球化的國家和這個國家所有的民眾。全球化在做大蛋糕的同時,仍然面臨著利益分配的零和博弈,只是這種博弈的困境被持續的高增長所掩蓋,而一旦增速放緩,全球化帶來的利益零和關係會迅速發酵。這是當前「反全球化」高漲的重要原因。
而兩岸經濟合作亦是如此,兩岸經濟合作並不是惠及兩岸所有參與者,對臺灣民眾而言,兩岸經濟合作對他們來說「有時是無感的,甚至是負面的」。在島內產業西移的過程中,從事傳統產業的人面臨工作機會的流失,尤其是低端勞動力更是如此。韓國瑜競選時說高雄又破又窮,「從一定意義上說是因為高雄這個傳統產業重鎮的產業西移掏空了這個城市的基礎。」
臺灣產業分布呈現出北高南低的格局,即先進高端產業主要集中在北部,南部的傳統產業(鋼鐵、化工、輕紡等)和農業分布偏多。在南部從事這些產業的勞動力,要麼因為農業生產規模狹小而無法參與到兩岸經濟合作中,要麼因為工業轉移而面臨工作機會流失、城市發展動力不足。本身就因為歷史因素偏綠的南部民眾,甚至成為兩岸產業合作的「受害者」,怎麼可能因此對大陸更友好?
資本受益於兩岸經濟合作
可能加劇了島內部分民眾的困境
專家可能認為,產業合作是島內產業升級的必然,即便產業不轉移到大陸也會轉移到東南亞。但是,民眾不懂這些經濟道理,如果普通人都明白這麼多道理,那川普「中國掠奪了美國就業機會」的說辭就不會成為競選口號了。
再者,對兩岸經濟合作抱有積極態度的都是藍營,綠營則巴不得與大陸經濟「脫鉤」。而國民黨從1945年入臺以後就都是代表著大企業、大財團的資產階級利益,並不是普通民眾的代表者,這在臺灣戒嚴時期和現在都是一樣。
兩岸貿易逆差連年增長。圖片來源於網絡
所以,推動兩岸經濟合作的「代言人」——國民黨實際上並沒有照顧到普通民眾的利益,其推動經濟合作的動機主要在於滿足自己利益階層的需要。
另外,兩岸經濟合作是臺灣參與「全球化」的重要一部分,「全球化」帶來了貧富差距的擴大,而島內也一樣面臨貧富差距拉大。島內的「反全球化」情緒,其實在某種程度上表現為「反大陸」、「反兩岸經濟合作」。
以上可見的是,兩岸經濟合作的紅利,在島內並沒有覆蓋所有民眾,相反它還可能加劇了島內部分民眾的就業和生活困境。真正從兩岸經濟合作中受益的,主要是臺灣的資本,而臺灣的資本也掌握著與大陸對話、討價還價、提出惠臺要求的主動權。
經濟不是臺灣的第一關切
「經濟為本」的思路不適用於兩岸關係
長期以來,經濟優先的發展模式讓我們天真地認為,所有人都把經濟利益視為第一位,經濟決定政治、甚至經濟決定一切的思維根深蒂固。但是,21世紀以來中國大陸與周邊國家經貿聯繫的不斷密切並沒有帶來雙邊政治與安全關係的上升,反而造成這些國家形成了「經濟上靠中國、安全上靠美國」的鐘擺姿勢和關鍵時刻倒向美國的「背叛」。
「經濟為本」的思路也用在了兩岸關係上,但這種思路既解釋不了周邊國家對美國政治依賴與對中國經濟合作密切的背離,也解釋不了曾經臺灣民眾「肚子扁扁,也要挺阿扁」的政治選擇,更解釋不了兩岸經濟合作日益密切與臺灣民意「綠色化」的共存。
一國兩制統一中國。圖片來源於網絡
國際關係的結構現實主義理論明確指出:國家的第一關切,不是發展,而是安全。一旦涉及安全問題,國家是願意犧牲經濟利益的。兩岸並非「國與國關係」,但這一點卻適用於兩岸關係。
島內民眾哪怕是兩岸經濟合作的受益者,但他可能也要面對一個現實:「他更願意保持臺灣的獨立現狀,保持民主自由的生活模式,保持不被統一的『主權』」。這是其安全感的最根本來源,「在他們的社會理念裡,臺灣是他們國家的載體,改變現狀是不安全的。」
所以,即便是經濟合作帶來的利益再大,他們也不會因此接受大陸的「統一」;所以,只要民進黨高呼一聲「保護主權」、「反對統一」,「那民眾就會堅決投票給他們」。民進黨抓住了臺灣民眾「最根本的安全需要,這種安全感首先來自保持臺海現狀。」
「價值觀分歧」無法用經濟利益彌補
兩岸民眾的認知和訴求不同
臺灣民眾之所以「對大陸愈加疏遠」,是與大陸的制度、模式密切相關的。毋庸置疑的是,兩岸70年不同的發展脈絡造成了兩岸迥異的價值體系,價值差異又與政治制度差異、發展模式差異共振。
雖然說,制度不同不是統一的障礙。但是,大陸人民始終沒法理解臺灣民眾對「自由民主價值」的珍惜,無法理解臺灣民眾在受盡40多年威權統治後對現在社會模式的「痴情」,更無法理解「小國寡民」的島嶼生活環境塑造的「小確幸」與大陸狂熱追求「民族復興」大國情懷的完全背離。
小確幸的臺灣文化。圖片來源於網絡
近幾年,「臺灣民眾看到的大陸的制度與政策,是與其價值觀相背離的」,無論是經濟發展模式的向左轉,還是在香港問題上的處理方式,這些都大大加劇了臺灣民眾對大陸的不信任,加劇了臺灣民眾對「統一」的不安與焦慮。
無論兩岸經濟合作如何密切,都不會改變兩岸價值觀的差異,無法彌補兩岸制度的認知鴻溝。甚至如果兩岸經濟合作過於密切,反而加劇了他們對大陸的不安,他們會試圖削弱兩岸之間的經濟聯繫,以獲得安全感,避免「經濟統戰」。
「統戰」,一個極具「大陸特色」的詞彙,在島內是一個事關「國家安全」的重大敏感話題。在對大陸體制不認同的前提下,大陸的經濟讓利其實被視為某種「統戰」方式,這導致兩岸經濟合作從一開始就帶著臺灣民眾的反感與警惕,而大陸的讓利也被認為是一種有所求的「理所應當」。「你在『統戰』我,就該給我讓利,但你還改變不了我。」
從國際關係的建構主義理論來講,兩岸價值體系和認知思維的不同,造成兩岸民眾建構的利益訴求與利益內涵不同,對政治制度、經濟利益的認知也不同。觀念建構決定著行為體的行為,兩岸互動中不同觀念自然有不同的邏輯行為,而雙方卻都不肯互相理解。
依賴沒有帶來認同
「單方面讓利」對兩岸關係效益有限
兩岸經濟合作應該多從經濟的角度看,而不是完全從政治的角度來看。隨著兩岸經濟合作的密切,大陸本該依靠臺灣對大陸的依賴收穫一定的「權力」,但實際上,一方面大陸沒有把握機會,另一方面這種依賴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又很低,所以實際上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力其實並不高。
ECFA為臺灣帶來了實惠。圖片來源於網絡
大陸網友設想的「切斷自由行、中斷ECFA等」行為起到的影響力,實際上是很理想主義的自我安慰,就是因為臺灣的對陸依賴沒有形成強烈的「脆弱性」。
由於受益群體有限、臺灣民眾對安全的第一追求、以及兩岸價值觀差異,兩岸經濟合作並沒有帶來臺灣民眾對大陸的認同。事實應該證明,在缺乏政治互信和價值認可的背景下,「單方面讓利」對兩岸關係和和平統一的效益是非常有限的。(博知草堂)
(本文內容有修訂,言論僅代表一家之言,不代表本網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