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地區的印度人,作為第三大民族,如何完成認同感

2021-01-08 觀察者TV

東南亞地區的印度人在數量上是僅次於華人的第二大移民群體,馬來西亞則是東南亞地區印度人最多的國家。馬來西亞獨立前,由於語言、宗教和民族各異,印度人內部的民族糾紛也時有發生。但獨立後為了維護權益的需要,各個民族逐漸建立起對"馬來西亞"這一新民族的認同感。印度人移居馬來西亞的歷史最早大約可以追溯到公元初年,那時移居馬來半島的印度人主要是商人和情侶。

大量的印度商人從印度東海岸到馬來半島及其他各地,其船隻利用季節風航行,載布料、鐵騎、寶石及護身符,在馬來亞及馬來半島交易樹脂、樟腦、珍貴藥品及象牙黃金等,還有來自中國的絲、瓷器和檀香木。經過長期交往,這些印度商人多半開始在馬來亞及其他各地長住。後來,印度的石工、木工和金工以及建築工、教士和流亡的貴族及王子都來此結婚,且很多和沿海的馬來人結婚。印度人還在蘇門答臘島等地建立過殖民地,後來這些地方成為印度王子所統治的王國。印度教士則主要是傳播佛教的教義,使得馬來亞本地的人獲得了較高的文化,養成了新的生活習慣,位於馬來半島東海岸的狼牙修和吉打瑪莫河流域就是在這一時期成為印度殖民地的。

在此後的一千多年裡,印度大陸不斷有一些印度人遷居此地,但在英國殖民統治確立之前,馬來半島的印度人並不多見。19世紀後半葉,英國在印度殖民統治的確立以及馬來半島殖民統治的進一步鞏固,為印度人大量移居馬來亞創造了必要的條件。直到20世紀30年代世紀經濟大蕭條時,移民進入馬來亞受到殖民官方的諸多限制,印度人移民馬來半島的浪潮才逐漸停頓下來,但那時的馬來半島印度人所佔比例已有了明顯的變化,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馬來半島的印度人已達140多萬。

英國的殖民統治導致了馬來西亞第三大民族——印度人的形成。獨立後的馬來西亞印度人作為三大民族集團之一的影響漸趨衰微,在當今經濟、政治、文化快速發展的馬來西亞,馬來西亞華人主要從事商業、種植業、工業、木材加工業、食品工業、旅遊業、建築業等行業。近年隨著馬來西亞經濟的發展和新興產業公司的不斷湧現,從事技術、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的華人專業知識層不斷擴大,他們將會成為馬來西亞華人經濟新的增長點。儘管馬來西亞各民族關係在不同歷史時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在各民族的相互理解、相互溝通、相互尊重、相互寬容之下,新的歷史局面呈現出和諧的多元化社會形態。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島嶼、多半島的國家,具有很長的海岸線,沿海風光柔美,擁有藍色的大海、金色的沙灘、豐富多樣的海洋資源。馬來西亞境內崎嶇多山,綿延的山脈縱貫南北。森林覆蓋面積大,佔全國總面積的74%,且原始熱帶雨林居多,野生動物資源豐富。馬來西亞陽光充足,雨量充沛,蔥翠墨綠的植物、五彩繽紛的奇花隨處可見。馬來西亞的熱帶叢林是世界最豐富的多元自然生態觀察區之一,擁有數以萬計的花卉、植物、動物、昆蟲與其他生物。由於馬來西亞靠近赤道,所以高溫多雨,全年氣溫變化較小。這些自然條件為馬來西亞華人美術家追求"南洋美術"、"本地色彩"、"馬來亞化"、"馬來西亞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境。由此可見馬來西亞華人美術家、美術教育家對這塊土地的了解與熱愛,這種熱愛也體現了華僑、華人美術家和美術教育家的國民意識。

馬來西亞地處東南亞要塞之地,交通十分方便,從世界各地經航空或水路、陸路,都可到達。馬來西亞的旅遊勝地頗多,有些直接和城市聯繫在一起,如吉隆坡、馬六甲、怡保、沙巴等,據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南國早報》稱:"日前,馬來西亞沙巴景區旅遊推广部門與深圳一家旅行社來到南寧,向市民推薦魅力的沙巴風光,並推出獨具特色的'愛尚沙巴'線路。據悉,廣西多家旅行社也開始推出相關的沙巴旅遊線路,廣西人今後旅遊馬來西亞有了新去處。

可見馬來西亞的美麗不只是在馬來西亞綻放,而且逐步走向國際化,這也為美術家的寫生創作提供了方便。馬來西亞是多元民族國家,各個民族信奉不同的宗教,主要有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馬來西亞以伊斯蘭教為國教。馬來西亞以馬來語為國語,通用英語,華語使用也較廣泛。馬來西亞擁有五種文化,即伊斯蘭教文化、中華文化、印度文化、西方文化和土著文化。馬來西亞國家文化的基礎是馬來文化。在國家文化形成的過程中,伊斯蘭教是重要的宗教文化因素,其他被認為適合的文化可被接納為國家文化。

馬來西亞的現代文學以在該國存在的四種主要語言為媒介語而存在。由於馬來語和英語是該國被全體社群所廣泛使用和理解的語言,因此,這兩種語言就是該國文學的合法工具。馬來語文學不但豐富,而且歷史悠久。馬來西亞政府決心通過馬來語作為媒介語來發展馬來西亞文學,所以,其文學未來的發展依賴於馬來語。1971年馬來西亞政府召開"國家文化大會",在該會上,政府提出了"國家文化"的概念並通過了塑造國家文化的"三大原則"。

這"三大原則"是:①馬來西亞的國家文化必須以本地區原住民的文化為核心;②其他文化中有適當和恰當的成分可被接受成為國家文化的一部分;③伊斯蘭教是塑造國家文化的重要成分。由這三大原則的內容可以看出,政府強調了"國家文化"的途徑。馬來西亞華人作為國家第二大民族擁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其文化、美術、宗教節日固然已經被國家所尊重和認可,即已經成為馬來西亞國家文化的一部分,但馬來西亞國家在上述原則指導下進行的教育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卻是華人社會所擔憂的一種文化獨大以及文化同化的前提。馬來西亞華人美術就是在這一文化概念及"三大原則"的環境中發展、前行的。

馬來西亞獨立後,在首位總理坦庫·阿布杜爾·哈曼(Tunku Abdul Rahma)的倡議下,馬來西亞國家美術館於1958年8月28日在吉隆坡建成,它隸屬於國家文化、藝術和遺產部,是東南亞最為知名的美術館之一。

佔地面積5.67英畝的馬來西亞國家美術館位於吉隆坡淡馬魯路,僅美術館面積13000平方米,它包括五間展廳,以及會議室、藝術工作間、資訊中心、戶外展示區和辦公區,與馬來西亞國家劇場和國家圖書館緊鄰。其獨特的建築融合了馬來西亞傳統建築特色與現代建築元素,成為當地最為現代的美術場所及標誌性建築之一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馬來西亞國家美術館就一直通過國內與國際上的各項展覽來支持本國美術家.

通過其建館目標可以看出支持本國藝術家的力度與強度:①收集反映本國與其他國家文化藝術創造性與藝術發展前景的藝術品,並將之列入"國家視覺藝術遺產收藏"; ②保存、維護、記錄與研究"國家視覺藝術遺產收藏"中的藏品,並對本國的美術史進行梳理研究;③通過組織國內外展覽、研討會、培訓班、競賽以及其他藝術活動來推動視覺藝術的發展,培養公眾對美術的認識、理解和欣賞。除了種族和語言不同,馬來西亞的社會還有受宗教影響而產生的文化差異。

目前的馬來西亞文化以其自身的古代歷史為基礎,在印度興都文化、中國文化和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影響下經歷融合過程而發展至今。馬來人雖普遍信奉伊斯蘭教,但是在馬來人宮廷的儀式和馬來人文化、美術中,興都文化的影響仍很明顯。總體而言,華人也把自己特殊的文化帶到馬來西亞來,其中混合著儒、道、佛的文化。印度、巴基斯坦和錫蘭的移民則帶來了興都教、伊斯蘭教和佛教及其他文化。

此外,土著文化及藝術的延續,也結合了各族上古原居住地之古老原始文化,極具趣味與創作力。西方文化從16世紀入侵,殖民統治對馬來西亞的文化與宗教特性所具有的影響,使之形成馬來西亞不同派別的基督教與天主教。馬來西亞社會的多元特徵表現在飲食、服飾和建築風格上。馬來西亞人在飲食上,從特別辣的菜餚到中餐、西餐,一應俱全;不同的建築風格也展示了馬來西亞的多元民族文化特徵。

馬來西亞華人美術家為馬來西亞的"馬來亞化"、"馬來西亞化"美術、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可貴的努力與貢獻。馬來西亞華人在英屬新馬、馬來西亞美術發展歷程中所具有的社會價值和歷史價值意義非凡,這正是筆者多次前往馬來西亞,重點走訪調研吉隆坡、檳城、怡保、巴生等地,積極收集相關資料,拜訪當地美術家、學者、名人的目的與用意所在。

相關焦點

  • 臺灣民眾的民族認同感如何?
    在分析民族認同的變動如何受到族群文化、和現實物質因素的影響之前,我們必須先討論什麼是「民族認同」。
  • 王賡武談東南亞的海洋文化與民族國家
    印度人沒有,印度人主要受歐亞大陸模式的影響,其國王的理念又非常強大,而國王是一個由貴族簇擁的天子,揮舞著帝國的權柄。所以對於他們來說,在東南亞建立一個帝國並不是一件直截了當的事情。奧利佛·沃爾特斯(Oliver Wolters)的曼陀羅理論(Mandala Theory)就試圖揭示印度佛教傳統在東南亞的衍生觀念。但是,我不知道這是否是本地人的觀念——而且這裡的人是海員呢。
  • 民族教育:民族認同與文化認同的艱難博弈
    學校課程應為民族學生提供系統學習本民族文化的機會,了解、掌握本民族文化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尤其要重視本民族語言文字的學習,以促進民族文化的學習,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在此基礎上,學校課程才能喚醒民族意識,形成民族認同感。[4]有研究也指出了這種課程應該具備的文化品質、即課程應當既能體現與反映一定時期社會文化、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要求,又能適應與滿足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需要,具有很強的適切性。
  • 全球華人最多的國家,東南亞地區佔兩個,最後一個讓你想不到
    實際上,提到國人定居國外,最早就要追溯到歷史上的商朝時期了;一直到明朝的鄭和下西洋之後,中國商人與東南亞地區的人的交往就更加密切頻繁了,以致當時很多國人基本選擇都移民海外,所以如今當你到世界大多地區旅遊,都不乏能看到當地華人的身影。若真要論起如今華人最多的一個國家,印度尼西亞自是少不了的。想必在東南亞眾多國家中,泰國是你會願意首選去旅遊的國家吧!
  • 以民族認同感為基礎,新教運動如何讓英格蘭君王成為國家的中心?
    作為資本主義發展先驅的英格蘭也爆發了新教運動,新教運動的爆發推動了新的信仰的形成,獨特的民族精神在這段時期被塑造出來。英格蘭最終擺脫了外來羅馬教會的控制,演變為一個擁有新教英格蘭民族,民族情感與民族意識增強、民族身份的認同意識也不斷的強化。
  • 如何獲得別人的認同感?
    現在還記得第一份工作的職業培訓時,培訓老師談到銷售說過:「銷售的宗旨就是被人對你的認同感和信任感」。我一直沒能理解到底如何獲得別人的認同感,直到懷孕期間,每次去醫院體檢,坐在診室外面聊天的準媽媽們總會相互講自己孕期的故事,我還因此認識了幾個朋友,我突然明白,是故事的力量讓我們對彼此感同身受,對彼此獲得了認同感。
  • 民族文化生態與國家政治認同
    民族文化生態與國家政治認同(原文發表於《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8年第2期,1-4頁)摘要:中國各民族彼此認同,共同認同開放包容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認同來自民心相通和互惠共生,把各民族的語言和文化建設成為包容差異、重疊共識的語言文化互聯體,是共同體認同的重要前提。
  • 最冷漠民族:把內向當文化教育下一代,民族認同感接近於零
    說到最冷漠的民族,很多人會想到北歐國家,民眾因天寒地凍不願出門,漫長的極夜更令抑鬱症頻發。但這些都比不上一個把內向當文化來教育下一代的國家,更直觀的體現是30年來減少了三成人口,也因此被稱之為最冷漠的民族。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
    宗教認同早於民族認同,二者之間存在複雜的關係,宗教認同可以增強民族認同,亦可以削弱民族認同,宗教作為民族要素中最敏感的部分,無疑需要密切而嚴肅地對待。民族是一種隱性的、非組織化的共同體民族是我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概念,可謂耳熟能詳,然而熟知並不等於真知,究竟什麼是民族?民族有什麼性質?這些問題長期爭論不清。
  • 日本第三大民族,古代曾是中國藩屬,過去在日本以長壽著稱
    日本第三大民族,古代曾是中國藩屬,過去在日本以長壽著稱提到我們鄰國日本的民族,很多人都能下意識地說出是大和民族,在我們的印象中日本是一個民族構成比較單一的國家,大和民族在他們的人口中佔比達到了98%之多。
  • 巴基斯坦人和印度人外貌相似 他們不是一個民族嗎?
    從官方資料上來看巴基斯坦人和印度人不是一個民族的,巴基斯坦的主體民族是旁遮普人,說的是烏爾都語,而印度主體民族是雅利安人或者印度斯坦人,說的是印地語。但有趣的是如果你從外貌上來看你幾乎看不出巴基斯坦人和印度人有什麼區別,即使信仰的宗教不同雙方的習俗也是相近的。
  • 東南亞山地的少數民族,如何逃避國家統治?
    我在閱讀有關山民的民族志和緬甸軍隊在少數民族地區侵犯人權的報告時,發現自己無可救藥地為古代曼陀羅(mandala) 王國運用強制手段的國家建設過程所吸引。我的有關東南亞的前殖民和殖民時代的研究成果要歸功於兩門不同的研究生閱讀課。一門是閱讀有關東南亞研究的基本教科書,就像是知識分子的新兵訓練營,我們讀的都是這方面的基礎著作,也就是那些多數學者書架上有但卻不好意思承認沒讀過的書。
  • 民族認同影響雙語者的語言態度
    語言的實用性和社會地位影響民族認同語言認同和民族認同之間存在著複雜的關係。中國英語學習者對漢語情感認同對英語理性認同語言態度是影響第二語言學習的重要情感因素。  語言的實用性和社會地位影響民族認同  語言認同和民族認同之間存在著複雜的關係。民族認同的最直接體現就是語言認同。在民族認同中,也存在著民族語言認同的層面。
  • 為什麼說馬來西亞是東南亞地區移民國家首選?
    華文以漢語拼音教學,並且每位馬來西亞華裔都掌握三大語言,華語、英語及馬來語,可輕鬆解決語言溝通問題。 23.7%,除此之外還有7.1%的印度人…有佔比如此高的華僑比例,所以大家完全不用擔心食物不對口味的問題哦。
  • 為什麼中國人對清朝的認同感遠高於對元朝的認同感?
    之後,蒙古又先後進攻西夏和金朝,並於1227年8月滅西夏,1234年3月滅金朝,完全佔領了華北地區。在西部,蒙古發動了三次西徵,最終使蒙古帝國稱霸歐亞大陸。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一共有12位皇帝,還有一位滿族的愛新覺羅統治者。它從1616年努爾哈赤立國,到1912年宣統皇帝退位,已有296年的歷史。
  • 澳大利亞學者:改革開放提升海外華人民族自豪感與認同感
    二十餘年間,威廉士專注研究澳大利亞華人歷史,前後發表了《香港與珠江三角洲僑鄉》等多篇文章與《榮歸故裡:太平洋地區的中國僑鄉1849-1949》一書。同時,他也是澳大利亞華人歷史協會的創始成員之一。 1997年,受愛國華人鄭嘉樂啟發,威廉士對中國僑鄉問題產生興趣。
  • 中國與東南亞邊境地區翻譯人才緊俏
    作為到中老邊境的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求學的400多名寮國籍學生之一,片達拉的想法代表了許多東南亞國家新生代的夢想——抓住機遇,做一名翻譯兼導遊。同樣,來自雲南民族大學的老語翻譯陶文娟告訴記者,幾個東南亞國家語種的畢業生,比如老語班一個班24名學生,還沒畢業就已經全部「就業」了,分布在大型國企、廣播電臺、翻譯公司和地方外事部門等。
  • 第314期·【史學研究】董春林:以鹽制夷:宋代西南民族地區羈縻政策管窺
    較之前代,宋朝政府在西南地區實施的羈縻政策發生了變化,主要緣於溪峒與政府之間物質價值認同的遷移。食鹽作為溪峒民族的生活必需品,曾一度成為溪峒與政府之間價值認同的媒介,一方面,緣於溪峒民族對食鹽的需求程度高漲;另一方面,宋朝政府抓住食鹽的貨幣職能謀求區域社會的穩定。從北宋前期「以鹽易米」到南宋中後期的「以鹽轉易多物」,食鹽交換成為宋朝政府在西南民族地區羈縻政策中重要手段。
  • 周平、白利友:多民族國家的政治認同及認同政治
    多民族國家的認同政治作為一種通過一系列的認同建構及建設來整合社會資源、追加合法性及尋求支持的政治實踐,有著自身特定的內涵———它在政治上強調共同體、合法性與向心力。與單一民族國家相比,作為政治共同體的多民族國家大多都具有如下特徵:一是民族構成的複雜性。民族構成複雜是多民族國家最顯著的特徵。「當今 世界,約有3000個民族,分布在200個國家和地區,絕大多數國家由多民族組成。」多民族國家是超越於民族共同體而存在的政治共同體。
  • 最無情的國家:幾乎沒有民族認同感,以「內向」為文化導向
    然而,佔62%的拉脫維亞主要民族中有20%從未學習過拉脫維亞語。極其罕見的民族和語言結構引起了各國的關注。拉脫維亞政府一再呼籲普及民族語言,但這被視為對俄羅斯文化的歧視,最終無法做到。近期有一項調查證明:承認拉脫維亞民族文化的國民越來越少,俄羅斯人越來越少,而他們自己的文化卻越來越俄羅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