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冬林
摘 要:作為移民組成的國度,美國的民族認同具有典型性。2000年以來,美國的民族認同研究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通過對篩選獲得的440篇研究文獻的計量分析,不難發現這一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於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等少數研究機構;研究內容主要涉及民族認同的測量及其與文化適應、心理健康、國際收養、消費行為、語言以及自尊之間的關係。
關鍵詞:民族認同 美國 研究綜述
美國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國度。當來自不同地域、族裔、文化背景的移民融合成一個新的共同體時,尤其是需要尋找共同的機體和文化因子來表徵自身時,他們不可避免地遭遇民族認同問題。當人們談到美國的民族認同時,通常會提及兩個重要的特點:移民國家、「美國信念」(American Creed)。美國著名學者塞繆爾·亨廷頓認為,美國的民族認同是由族裔、種族、文化和政治四個基本要素組成的。①因此,美國的民族認同問題具有典型性。顯然,這一問題的研究,對於轉型時期的中國處理民族問題具有一定的鏡鑑意義。
為了全面了解2000年以來美國民族認同的研究成果,筆者於2018年11月20日,以「民族認同」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CNKI)外文文獻中進行檢索,獲得1106條結果。數據的時間範圍為2000—2017年。剔除非美國的以及其他不合適的文獻等,獲得440篇相關文獻,以Endnote的格式將其導出,然後在文獻題錄信息統計分析工具SATI中進行處理,獲得關於論文數量、研究機構和關鍵詞等信息的相關數據矩陣,最後以Excel形式保存。
一、發展趨勢、研究機構和關鍵詞分析(一)發展趨勢將篩選出的440篇文獻,按照年份繪成美國民族認同論文發表趨勢圖(見圖1)。從圖1我們可以看出:2000—2010年,美國民族認同研究論文數量在10~30篇徘徊。2011—2014年,相關論文發表數量急劇上升,上升幅度達到2.04倍之多。2014年以後,進入下降通道,2017年下降至9篇,僅為2015年的1/5。
圖1 2000—2017年美國民族認同研究論文發表趨勢圖
(二)主要研究機構篩選獲得的440篇文獻分別出自206家研究結構,其中居於發文數量首位的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23篇);其次是德克薩斯大學、加州大學,均發表論文19篇。論文發表數量大於1的研究機構共有23家,佔研究機構總數的11.17%。而發文量為1的研究機構為183家,佔比為88.83%。可見,當前關於美國民族認同的研究較為分散,研究機構之間合作和聯繫較少。
圖2 前10位研究機構論文發表情況圖
(三)關鍵詞分析運行文獻題錄信息統計分析工具SATI軟體,提取440篇論文中的關鍵詞,獲得頻次為4及以上的高頻關鍵詞30個(見表1)。接著,生成一個30行和30列的關鍵詞共現矩陣並將其保存在Excel文檔中。
表1 「美國民族認同」研究領域的高頻關鍵詞
運行Ucinet6軟體,將關鍵詞共現矩陣導入並進行處理,將最終結果保存為擴展名為##h的Ucinet6數據文件。利用Ucinet6的繪圖功能,得到關於30個關鍵詞的關係網絡圖(見圖3)。
圖3 美國民族認同研究高頻關鍵詞的關係網絡圖
在關鍵詞圖譜中,「節點的大小表示度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即研究內容的重要程度。節點越大,代表該部分內容是整個研究領域的熱點」①。從圖3可以看出,民族位於上述關係網絡圖的中心位置。與這個中心詞聯繫緊密的關鍵詞主要有身份、拉丁裔、種族、移民等。這些較大的節點地位也較為突出。當然,民族認同與文化、心理健康、語言、自尊、家庭等之間的關係也受到了較多的關注。
二、主要研究內容從篩選獲得的440篇文獻來看,目前美國民族認同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民族認同與文化適應、民族認同與心理健康、民族認同與國際收養、民族認同的測量、民族認同與消費行為、民族認同與語言、民族認同與自尊等。
(一)民族認同與文化適應文化適應是指移民或其他歷史上被排除在大社會之外的群體吸收「東道國」社會的文化規範、信仰、態度和行為模式的過程。民族認同包括對民族的積極態度和民族歸屬感、與其他民族成員自願和頻繁的交往、民族實踐(偏好音樂、飲食、語言以及參加民族慶典等)。Branden認為,在多民族社會和全球化的世界中,採取促進民族認同和文化適應的措施,可以增進對相應風險影響的了解;他還對民族身份和文化適應在多大程度上與社會人口因素相關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並提出了相應的假設。②許多研究者都強調了文化敏感性在為移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務過程中的重要性。自我解釋和民族認同無疑是文化適應的重要組成部分。Declan、Robert等調查了115名阿拉伯裔男性移民的自我認知和民族認同,根據宗教—家庭價值觀、歸屬感/民族自豪感、友誼和阿拉伯民族實踐等量表的測度結果,認為具有強烈的民族認同的阿拉伯人比較弱的民族認同者有著更明顯的相互依存感。個體的自我解釋與上述量表之間均無顯著相關。③自1965年以來,隨著身份政治的出現,結構同化的趨勢發生了變化。Thomas的研究指出,民族身份專業組織為第三代墨西哥裔的專業人員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民族網絡來源,這些專業人員通常會發現自己在少數族裔比例較低的環境中工作。④Kimberly對加拿大裔美國人在四個領域(家庭、朋友、大學和社區)中的文化適應進行了研究,發現在公共領域他們現在的身份強於原來的民族身份,而在家庭領域則相反。此外,家庭領域內身份的差異在後世會逐漸淡化。⑤Israel等對1367名大學新生的民族認同與文化適應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有力地支持了民族認同和文化適應是相互關聯但又相互獨立的觀點。①
(二)民族認同與心理健康Aerika等對33659名在校大學生(41%的拉丁裔美國人,35%的亞裔美國人,24%的非裔美國人)進行測試,結果顯示:拉丁裔和亞裔美國學生的民族認同與心理健康之間的聯繫更強,他們的民族集中度更高。雖然民族認同與心理健康呈正相關,但是它們之間的聯繫可能會因個體對其民族成員的重視程度而有所不同。②Holly等較為深入地分析了2000—2010年的 SCOPUS、PSYCINFO和MEDLINE資料庫中的相關文獻,他們認為強烈的民族認同並不總是被認為是改善心理適應的標誌;同時指出了這些研究在方法上的局限性並提出了未來研究的建議。③Sycarah等調查了4766名多元民族青少年在學校情境下民族認同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他們發現:與非裔美國人相比,多元民族青年經歷了更多的探索,而得到的肯定較少;多元民族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如抑鬱症狀)比大多數同齡人要嚴重;而學校的多樣性並不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④ Lisa、Tiffany等對來自墨西哥和中國的415名九年級學生進行了調查,發現民族關係調節了正常的壓力需求和快樂之間的聯繫,雖然沒有發現民族中心性的緩衝作用,但研究結果表明民族認同對少數民族青少年日常生活的積極影響。⑤Anna、Lynn等研究了91名大學生的民族認同與民族相關應激背景下創傷後的應激障礙(PTSD)症狀之間的關係,最終的多元回歸結果表明,民族認同對歧視的反應減緩了應激障礙症狀,在民族相關壓力增加的情況下,更強的族裔認同與更多的應激障礙症狀相關。⑥
(三)民族認同與國際收養關於被收養者的民族認同與父母、文化社會化的關係,Ellen、Pinderhughes等藉助民族社會化模型,考察了父母角色變量(家庭民族認同和承認文化差異等)、文化社會化行為和孩子的民族認同之間的關係,指出父母角色變量與文化社會化行為相關,兒童的民族認同與家庭民族認同、文化社會化行為相關。此外,研究表明儘管國際被收養者的民族身份與非被收養的少數民族兒童有相似之處,但他們的內在經歷更為複雜。⑦
養父母文化社會化和教養質量是青少年民族認同發展的重要預測因素。Jayashree等調查了養父母對文化社會化的態度與被收養人自尊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顯示,在亞洲出生的國際被收養者中,文化社會化與自尊之間存在著積極的關係,因此輔導員應該提高養父母的意識和知識,讓他們認識到文化連續性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不過,Hu、Anderson等注意到,母親和青少年在文化社會化、民族社會化等方面存在著分歧。Laura等對254名國際被收養者和他們的母親進行了問卷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母親的文化適應(而非對偏見的準備)支持被收養者的民族認同探索,這反過來又與民族認同的肯定呈正相關。此外,民族認同的肯定提高了自尊的水平,但僅限於那些民族認同程度較高的被收養者。
在國際上被收養的兒童有喪失其民族文化遺產的危險,養父母能夠促進領養兒童的文化社會化。Jo Daugherty Bailey提供了一種基於理論的實踐模式,以培養具有文化敏銳性的父母,這些父母擁有技能、動機和資源,以促進他們領養子女的民族認同的發展。①
(四)民族認同的測量Yoon從實踐和理論兩方面考察了民族認同量表(EIS)和多元民族認同量表(MEIM-R)的新發展;對加利福尼亞州289名學生的調查數據進行了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支持EIS的三個相關因素(探索、解決和肯定)和MEIM-R的兩個相關因素(探索、承諾),這對歐美學生和少數民族學生都適用。當然,歐美及少數族裔學生在族群認同的重要性上亦有差異。此外,作者還提供了使用EIS和MEIM-R的建議。②Adriana等探索了新開發的民族認同量表(EIS)的心理測量特性,完成了對846名參與者的家庭民族社會化和自尊的測量,最終提出了一個三因素的解決方案。當然,這三個分量表與家庭、民族、社會化和自尊的衡量方法有關。③Frank的研究檢驗了20項多族群認同量表(MEIM)得分的結構效度,他認為,其他群體取向(OGO)因素在多數群體中可能不太可行,民族認同項目最好用一個因素來解釋,而多族群認同量表將從更大規模的工作中獲益。④
Grace Tsai的研究在於設計適合於文化適應和文化群體現代化分析的一種多維度的族群認同測度(EI)方案,使用了深度訪談、自由列表練習、卡片分類技術和認知訪談等四種定性的方法,以305位臺灣裔美國人與354位臺灣女性為樣本,對臺灣族群認同量表(TEIS)的心理測量特性進行測試。因子分析得到了一個包含6個因子的26項族群認同量表,這六個因子在變異關係中所佔百分比分別是:儀式和傳統(22.8%)、語言(10.3%)、家庭動力/好孩子(7.1%)、父母意見(6.0%)、個人主義(4.5%)和集體主義(4.5%)。⑤Amelie提出了一種新的移民族群認同的測度方法,建立了移民族群認同的決定因素模型,並探討了移民族群認同對經濟績效的解釋力。①
(五)民族認同與消費行為Mihye等對1135名韓裔美國人的在線調查顯示,強烈的民族認同有助於他們融入美國的韓國社區,但是文化適應壓力使得他們比那些沒有這種壓力的人傾向於消費更多的民族新聞媒體,而對美國新聞媒體消費較少,這種特殊的媒體使用模式阻礙了他們參與美國主流社會的公民活動。②Angela注意到民族身份對家庭商品消費的影響,與歐洲裔家庭相比,亞裔美國家庭將更多預算用於住房,而非裔家庭則更多用於服裝,西班牙裔家庭在服裝和住房上的支出比歐美家庭多,但與亞裔在住房上的支出和非裔在服裝上的支出相比比例要小一些。③Jing Xu等探討了族群認同與社會化因素對亞裔美國青年文化特定消費行為的影響程度,以及在特定情境下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父母文化認同傾向於強化族群認同,進而影響亞裔美國青年的文化特定消費行為;友誼取向不僅影響族群認同,而且直接影響族群特定的文化消費行為;情境因素(無論族群認同的強弱、民族朋友的存在與否)都會影響特定的文化消費行為。④
(六)民族認同與語言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傳統語言和民族認同之間的相互作用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關注。Mu藉助一定的檢索策略和選擇標準,薈萃分析了來自18項研究的43個數據集。研究結果表明,在不同族群中,族群認同感和傳統語言的熟練程度之間存在著統計學上顯著的中度正相關。⑤F.Sakhiyeva認為,語言是民族認同的一項關鍵性指標,也是同化的民族歷史、文化價值等的決定性因素。⑥Janet以414名拉丁裔和亞裔的青少年為樣本,研究了他們傳統語言的熟練使用對父母—青少年關係和民族認同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傳統語言的熟練程度與親子關係質量呈正相關,但與語言使用無關。影響青少年語言適應能力的不是語言的選擇,而是傳統語言熟練程度的提高。因此,為了幫助移民學生更好地應對青少年時期的壓力,支持傳統語言的發展是很重要的。⑦
(七)民族認同與自尊Yolanda等在對美國中西部一個大城市的62名墨西哥裔美國高中生的調查中,意識到那些具有雙重文化身份的人會比那些主要認同墨西哥或美國文化的人表現出更強的自尊和社會幸福感。①Weisskirch認為,猶太裔美國人在處理民族認同問題時可能與美國白人群體不同,與美國白人相比,他們在族裔和美國身份認同方面的得分明顯高於白人,他們的自尊也會更高。② Barry認為,認知成熟的兒童如果與自己的群體有密切的聯繫,他們的自尊水平就會提高,因為他們會在有利於自己群體的維度上積極地區分群體成員。③Carlos對373名拉丁裔大學生進行了分層線性回歸,發現內化的種族主義與民族認同之間存在著顯著的關係。因此,有必要對拉丁裔大學生的內化種族主義提出挑戰。④
此外,民族認同與學業成績之間關係的研究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關注。Jamie對129名年齡在14~19歲的美國青少年進行了民族認同、刻板印象威脅和感知歧視與學業成就的關係的調查。數據的回歸分析顯示,族群認同與刻板印象威脅相互作用,並可藉此預測學業成績,其中,高族群認同與低刻板印象威脅的參與者的平均分較高。⑤
三、結 語通過對2000—2017年美國有關民族認同的440篇研究文獻的分析,可大致得出如下結論:
(1)從論文發表趨勢而言,美國的民族認同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00—2010年),相關研究論文數量上升幅度較小,大體是在10~30篇徘徊;第二階段(2011—2014年),相關研究論文數量急劇上升,並於2014年達到峰值;第三階段(2015—2017年),轉入下降通道,且下降極為迅速。
(2)從研究機構和關鍵詞而言,民族認同研究論文主要集中於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德克薩斯大學、加州大學等少數機構,當前關於美國民族認同的研究較為分散,研究機構之間合作和聯繫也較少;民族、身份、拉丁裔、種族、移民等這些關鍵詞地位突出,民族這個中心詞與文化、心理健康、語言、自尊、家庭等之間的關係也較為密切。
(3)從研究內容而言,現有的研究主要集中於民族認同的測量及其與文化適應、心理健康、國際收養、消費行為、語言以及自尊之間的關係。對民族認同與學業成績之間的關係也有一定程度的探討。在民族認同與文化適應的關係上,研究者認為兩者相互關聯又相互獨立,民族認同的程度在公私場所有所不同。在民族認同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上,研究者認為兩者呈正相關,但因個體和民族不同也存在著差異。在民族認同與國際收養問題上,研究者指出養父母文化社會化和教養質量對青少年的民族認同會產生重要影響,呼籲應提高養父母的認識和知識,並提供了一種基於理論的實踐模式。在民族認同的測量上,研究者考察民族認同量表(EIS)和多元民族認同量表(MEIM-R)的新發展,提出了一種多維度的族群認同測度(EI)方案。在民族認同與消費行為方面,研究者注意到父母的文化認同、民族差異、族人友誼以及民族認同的強弱等都會對個體的消費行為產生影響。在民族認同與語言的關係上,研究者發現傳統語言的熟練程度與親子關係質量呈正相關,且對青少年提升語言適應能力、緩解壓力有積極作用。在民族認同與自尊的關係上,研究者認為不同民族身份的人在自尊上有所不同,具有雙重文化身份的人有著更強的自尊。
Review of Studies on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2000 to 2017
Yu Donglin(Arts and Media College,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an, China)
Abstract: As a nation of immigrants,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typical.Since 2000, the study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and made some achievements.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440 selected research literatures,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a few research institutions such as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The research mainly involves the measurement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cculturation,mental health, international adoption, consumer behavior, language and self-esteem.Keywords: National Identity;The United States;Research Review
DOI:10.19468/j.cnki.2096-1987.2019.02.009
作者簡介:餘冬林,武漢輕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民族文化與公共文化服務。
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服務價值與文化傳播評估理論與技術」(2017YFB140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