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女同性戀者的研究綜述

2020-09-03 流浪狗貓

關於女同性戀者的研究綜述

劉萍1 盧寧2(指導)

(1深圳市都市陽光心理諮詢有限公司 廣東深圳 518035)

(2深圳大學心理與社會學院 廣東深圳 518061)

【摘要】在國外已經有一些研究表明,性少數人群尋求心理諮詢服務比異性戀更多(Cochran et al., 2000; Cochran & Mays,2000; Cochran, et al., 2003; Liddle, 1997; Morgan, 1992)。女同性戀、男同性戀尋求諮詢的機率高出異性戀客戶二至四倍(Elliott, 1993)。也有報導認為心理醫生或心理諮詢師沒有做好與性少數人群工作的充分準備(Buhrke & Douce, 1991; Phillips &Fischer, 1998),在某些情況下,諮詢師學員對於性少數人群的諮詢表現出消極態度(Barrett & McWhirter, 2002)。美國心理學會(APA)於2000年發布與性少數人群提供諮詢服務的心理治療指南。共分為四個部分:(1)對同性戀和雙性戀的態度;(2)關係和家庭;(3)問題的多樣化;(4)教育。

【關鍵詞】同性戀;心理諮詢;女性


1.同性戀的發展歷史

我國《漢書·外戚傳》的一例記載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例女同性戀被懲罰案(王冬瑜,2008):當時陳皇后失寵,又無子,讓女巫楚服穿男子衣衫,與皇后一起寢居,好像夫婦,後遭到武帝發現,大怒廢后,責其為「女而男淫」。

1.1 同性戀的罪行化期

1789年之前有126個國家將同性戀行為看作犯罪,同性戀者將受到嚴重的刑罰(談大同,2011)。

18世紀的傑洛米·本森認為同性戀不應該被列為犯罪。

1.2 同性戀的病理化期

同性戀行為曾被視為性倒錯,這在1886,Hacelock Eillis的《性心理學》中有專門的一部分論述。此時同姓戀備認為是一種精神病。

1.3 現階段的同性戀發展

美國精神分析學會於1998年底實現了同性戀的非病理化。

2013年,印度恢復反同性戀法案,並以嚴苛的刑罰來處置同性戀者。在奈及利亞還提出禁止一切同性行為、組織存在以及一切公開場合同性行為的法案,將同性戀群體壓制在法律之下(張慶輝,2005)。

綜上,同性戀現在早已不是一種罪行,也不再被認為是疾病,但是,生存環境仍十分惡劣。


2.同性戀的形成原因研究

關於同性戀的成因,現有研究基於同性戀全體,完全只針對女同性戀的研究較少,主要有以下幾個視角。

2.1 生理學視角

對先天成因的研究主要有基因遺傳(DNA)、內分泌(激素水平)、解剖學(大腦結構)三方面。其中女同性戀者的被試非常少。

2.1.1 遺傳因素 1952年克爾曼的研究發現,同卵雙生兒中同性戀的共同發生率為100%,異卵雙生中同性戀的共同發生率不足15%。最新研究證明,同性戀女子同卵雙生姐妹的50%、異卵雙生姐妹的16%和一般姐妹的13%也同時是同性戀者。

2.1.2 大腦和激素水平 關於大腦對同性戀的影響,西蒙斯·維利於1991年發現同性戀者下丘腦比異性戀者的要小。

美國與瑞典學者研究表明,性取向也許跟嗅覺有關,異性戀者與同性戀者喜歡的體味不同。這可能也與機體內的激素調節有關(王繼,2008)。

2005年東倫敦大學的卡西·拉曼和倫敦大學的格蘭·威爾遜研究得出結論:性傾向在出生前就已經被決定,是基因和子宮內荷爾蒙活動聯合作用的結果。人們不可能「學」成同性愛(張北川,2002)。

2.2 心理學視角

後天成因存在三大心理流派。

2.2.1 精神分析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同性戀是性心理發展中某個階段的抑制或停頓」。精神分析學派認為「戀母情結引起的移情現象」和「異性戀恐怖說」是同性戀的成因。

2.2.2 家庭動力理論 1962年Bieber提出「家庭動力是同性戀主因」,認為同性戀是根源於早期家庭經驗的結果,專橫的母親和懦弱的父親是造成男性同性戀傾向的重要因素。由單親母親養育的孩子比單親父親養育的孩子更易形成同性戀。

2.2.3 行為主義理論 行為主義學派認為,同性戀是與其他社會行為一樣,受環境的影響模仿、強化等而習得的。

2.3 社會學視角

在目前社會普遍現象中,軍隊、監獄裡形成同性戀取向的居多,這就是由於封閉性的環境造成的。這種「單性環境」(陳四維,2013),主要是指男子寄宿學校、女子寄宿學院、監獄、軍隊以及精神病院裡。長期處於單一同性的環境下,性慾望長期受到壓制,於是會轉變成從同性中解決個人問題的現象(於茂河,2015)。

學者李銀河提出「空白佔據」的觀點,認為「人們可以在認可了某種性角色之後,在一段時間裡,性行為方式首先佔據這一空白,就大有可能固定下來,形成終生的性取向」。特別是在青少年時期對性認識不成熟以及性觀念不太健全的認知下,很容易受第一次性經歷的影響,決定未來性取向。

綜上,同性戀的成因有生理、心理、社會因素的原因,同時也跟個人成長、家庭動力、家庭關係有關。然而,一旦成長為同性戀者,性取向很難改變。

3.同性戀的實證研究及酷兒理論

3.1 實證研究

Alfred C.Kinsey在《人類男性性行為》和《人類女性性行為》調查報告中指出,絕對型女同性戀者佔人類女性人口的3%(林振林,2010)。

3.2 酷兒理論

酷兒理論形成於20世紀80年代初的美國。酷兒現象表現了人性的外化。反對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既包括男同性戀、女同性戀和雙性戀的立場,也包括所有其他潛在的、不可歸類的非常態立場。

酷兒理論的主要的觀點包括以巴特勒的「表演」理論為依據的對異性戀霸權及異性戀和同性戀的兩分結構的挑戰。

4.女同性戀的研究現狀

4.1 國外對女同性戀的研究現狀

1870年,由威斯特帕爾發表了一個女同性戀的詳細材料。18世紀後期,從胚胎學的研究成果出發,德國律師Karl Heinrich Ulrikes認為性別並非只有男女區分,可能存在這第三性別,因此男同性戀被定義為「陷入男性身體的女性」,而女同性戀則是「陷入女性身體的男性」(Gilbert,2001)。

國外的針對女同性戀的學術論文也較國內為多,筆者於2017年5月在維普智力方知識資源系統用「lesbian」做關鍵詞搜索論文,則搜索到外文學位論文1097篇,中文15篇,此數據為2012年至2016年的論文,相比而言,國外關於女同性戀的研究比國內數量更多,範圍上更廣,近年來國外的研究包括女同性戀自身的心理健康、身為父母的女同性戀家庭問題,以及身為兒女的女同性戀和父母的關係問題以及心理醫生如何提高針對性少數人群的諮詢技能等等。

4.1.1 女同性戀者自我的有關研究 例如2011年Kizer,Bobby的針對同性戀肯定社會公平能量量表的博士論文研究,2011年O'Heron,Michael P.針對女同性戀、雙性戀和雙性戀諮詢自我效能信念的結構模型研究,2011年Reinert, Leah J.在研究中探討了經驗女同性戀學者在家庭生活和事業方面的決策。

Dank的研究顯示44%的同性戀者在15歲至19歲之間現身。Chan(1989)研究了35位亞裔美國同性戀者的雙重身份認同,分析了影響其認同的因素。研究結果顯示,在亞裔美國人和同性戀者的雙重身份中,多數的受訪者(74%)更願意認同自己的同性戀身份。

4.1.2 女同性戀者關係的有關研究 2012年Chwalik,Lucille F.在博士論文探討了女同性戀者自我、家庭與社區的體驗。Brennan,Cammie Allison.則在2012年以《酷兒同志,酷兒中國:社會媒體時代的混合女同性戀身份》為碩士論文題目對中國的女同性戀現狀做了研究。Garst,Meladee LaNay於2012年針對女同性戀關係的融合:自我分化與同性戀壓力源的關係做了研究,該研究的被試為25歲以上,目前在至少一年時間的同性戀關係的女同性戀者,發現自我分化和同性戀壓力源之間存在關係。Erspamer,Tiffany C於2013年針對同性戀、雙性戀兒童的父母反應做了研究。2015年Terajima,Yumi.關於自尊和心理幸福感在自我認同為女同性戀、雙性戀和雙性戀者之間存在顯著差異的研究。這項研究共有178名參與者,通過網站、電子郵件等發送問卷,結果表明在自尊上沒有顯著差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那些被認定為雙性戀者的自尊和心理幸福感與自我認同的男女同性戀者相比,平均得分較低。

Gary Remafed(1995)對150名男女同性戀青少年的研究中發現,當青少年意識到自己具有同性戀或雙性戀傾向時,很容易因得不到同伴群體的認可和家庭的情感支持而感到孤獨並企圖自殺,River(2008)的研究中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有學者研究女同性戀者和她們的母親的關係(Meng-ning Wang),也有2013年Tiffany C. Erspamer關於同性戀男孩、女孩以及雙性戀孩童與其父母的關係,2012年Chwalik,Lucille F.在博士論文探討了美國女同性戀者自我、家庭與社區的體驗,該研究訪談了九位來自美國南部不同州的女同性戀女性。分別來自於 Georgia,South Carolina,North Carolina,Virginia,Tennessee,Alabama,Mississippi,Arkansas,and Louisiana.結果洞悉南方「走出去」所特有的挑戰,以及提出了如何接受女同性戀的女性。通過對南方女同性戀者及其家庭的諮詢,減少偏見和獨特環境下的邊緣化。

Colwell,Sarah Jannelle.則在2015年做了關於收養和同性戀家庭的關係研究,研究一共有兩類,第一類包括對男同性戀和女同性戀收養父母的研究,以及父母過渡到父母的相關因素。第二類是研究,描述了由同性戀父母提出的收養孩子與異性戀夫婦收養的孩子相比所發現的結果。這項研究似乎表明,與社會期望相反,男女同性戀夫婦在過渡到親子關係時會經歷類似的關係趨勢。它似乎也表明,收養父母的性取向不積極或消極影響孩子的情緒幸福感,等等。

可以看到國外針對女同性戀的學術研究成發展階段,從最開始同性戀的形成原因、身份認同的研究到現今,女同性戀者自身的身心健康、女同性戀者的原生家庭關係以及女同性戀者與孩子的關係、社會適應情況等等的研究,可以看到女同性戀者的生活質量、心理健康、與家人及社區的關係等等方面日益受到關注。從對女同性戀者的認知形成研究進入到對女同性戀家庭(原生家庭、婚姻、後代、女同性戀者父母的家庭)、女同性戀者適應社區、工作以及與異性戀同等的權益等生活各方面的研究。

4.2 國內對女同性戀的研究現狀

1942年,潘光旦教授編撰完成的《中國文獻中的同性戀舉例》是我國第一篇以同性戀為主題的學術文獻,並附錄於英國著名性心理學家靄理士的《性心理學》的後文部分。

《近10年來我國女同性戀研究述評》一文(宗金莎、李雪平,2014),分析了國內2003—2012年的女同性戀研究現況,指出現階段針對女同性戀的研究側重現狀描述研究,社會支持策略研究較少。十年間僅有以「女同性戀」為篇名的國內期刊30篇,優秀碩士論文6篇,其中心理學僅7篇。其中對女同性戀的心理學症狀做了一些研究和調查,對女同性戀的成因和心理壓力等有較多研究。

國內學者李銀河做過一些同性戀的研究,出版過針對女同性戀的《你如此需要安慰:關於愛的對話》,李銀河(2002)《中國女性的感情與性》中專門有一章講女同性戀。針對同性戀的學術研究則多集中在同性戀的身份認同、角色區分、生活現狀、心理健康、性行為和愛滋病性病傳播等研究。大部分研究針對同性戀全體,對女同性戀者的研究明顯少於對男同性戀者的研究。

4.2.1 女同性戀者自我的有關研究 近年來對女同性戀的碩士論文研究有2007年王群的《女同性戀的身份認同》、2014年謝娟的《女同性戀者社會支持、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關係的研究》、2015年韋麗的《山東省女同性戀人群的心理健康狀況及行為特徵研究》、2016年王碩的《大學生女同性戀刻板印象的實證研究》等等。

曾序春等人(2009)發現女同性戀者具有雙重性接觸行為,亟待有針對性地行為幹預和心理輔導。

梁曉倩(2013)的研究表明我國女同性戀群體在各人口學統計變量上的分布較廣泛,不存在顯著的集中趨勢,其數量少很多閩南師範大學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分布較均勻;對女同性戀者的自尊感與主觀幸福感的測量結果表明,我國女同性戀群體的自我評價較積極,感覺比較幸福。

4.2.2 女同性戀者關係的有關研究 謝娟(2014)的研究指出家庭的良好氛圍有助於女同性戀者增強對自我的信心。韋麗(2015)的研究表明社會歧視、侮辱和精神心理障礙(焦慮、抑鬱等)、與家人的關係破裂、與同伴關係破裂在女性同性戀者自殺行為的直接原因中所佔的比例較大。

Meng-ning Wang(2012)針對女同性戀者與她們母親的關係做了研究,採用多元化的方法,以家庭系統為基礎,由家庭治療師發展,以研究者本身的理論觀點進行研究,研究指出出櫃是母女關係中的特殊的需要處理的事件,信仰、每個家庭成員似乎會影響母親和女兒互動和塑造她們的關係,家庭動力對此有很大的影響,出櫃和母親接受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但是針對女同性戀者的關係(原生家庭、伴侶關係、親子關係等)研究基本空白。

5.討論

綜上,國內針對女同性戀者的研究仍處於初期,從早期仍然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疾病,到現在聚焦在女同性戀本身的身份認同、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以及身體疾病等等的研究。近年來,更多學者開始針對女同性戀者的社會支持、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社會壓力、自尊感、孤獨感、主觀幸福感做研究。越來越尊重這一少數群體的個體需求和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張慶輝.(2005).同性戀的歷史、理論與現狀.碩士學位論文:四川大學.

[2]王繼,陳歷儒,劉浩榮,等.同性戀的生物學成因[J].廣州醫藥,2008,39(1):45-46.

[3]張北川.中國男同性愛者兒童期狀況對自身性別、性取向的態度及認識,少見經歷與心理和愛滋病高危行為的關係[J].中國性病愛滋病防治,2002,8(3):148-150

[4] Kizer, Bobby,Construction of the lesbian and gay affirming social justice competency scale,Ph.D,USA,University of Missouri,2011.

[5]許毅.(2004).性定向研究.博士學位論文:浙江大學.

[6]韋麗.(2015).山東女同性戀人群的心理健康狀況及行為特徵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山東大學.

相關焦點

  • 性別規範影響全球對男同性戀者和女同性戀者的態度
    華盛頓特區-男同性戀者和女同性戀者經常成為社會上偏見甚至暴力的目標。為了更好地了解這些態度和偏見的形成方式,Maria Laura Bettinsoli,Alexandra Suppes和Jamie Napier(均為紐約大學阿布達比分校)測試了對性別規範的信念(社會對男女行為方式和外貌的期望)以及人們的看法。對同性戀者的態度在全球範圍內都有關係。
  • 關於論文文獻綜述你知多少?
    簡單來講,文獻綜述是在確定了選題後,在對選題所涉及的研究領域的文獻進行廣泛閱讀和理解的基礎上,對該研究領域的研究現狀、新水平、新動態、新技術和新發現、發展前景等內容進行總結分析、歸納整理和評論,並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研究思路的一種不同於畢業論文和研究論文的文體。
  • Les(女同性戀者)的圈子了解一下
    Les(女同性戀者)的圈子了解一下時間:2019-11-20 15:11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姬圈是什麼圈? Les(女同性戀者)的圈子了解一下 指Les(女同性戀者)的圈子,有時也會將女性雙性戀者包括在內。該說法較常在二次元相關的les圈使用。
  • 文獻研究法與文獻綜述
    當然,前提是你找到了與你選題一致的綜述文章,實踐證明,一篇與你選題相近的符合要求的高質量的綜述文章,真不是那碰巧讓你碰到。 接下來,我們驚訝地發現,不知不覺中已經下載了幾十往篇所謂的與「所關心的主題相關文獻」,面對如果多的「相關」文獻,從何讀起?
  • 【分享】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文獻綜述撰寫
    如何用西方學術規範表達中國問題成為制約中國人文社科國際化的一個關鍵因素,這種學術合法性也被學者認為是「中國社會科學家最根本的困境」。突破這種困境的出路,在我們看來關鍵在於「做出文獻綜述的『譜系圖』,才能進一步發現、聚焦自己擬研究的『問題』。」因為,文獻綜述是「為某一目的而收集、分析信息(資料)的系統過程」,包括分析與收集信息的方法,蘇聯心理學家巴普洛夫認為它是研究中「頭等重要的任務」。
  • 如何做文獻綜述:克雷斯威爾五步文獻綜述法
    在國外,宏觀的或者是比較系統的文獻綜述通常都是由一個領域裡的頂級「大牛」來做的。在現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關文獻綜述的指導,然而無論是教授文獻綜述課的教師還是學習該課程的學生,大多實際上沒有對其給予足夠的重視。而到了真正自己來做研究,便發現綜述實在是困難。
  • 研究方法丨如何撰寫一篇優秀的文獻綜述?
    選擇的主題必須:(1)你特別感興趣, 最好是最近有一些新的研究論文,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等,需要寫綜述;(2)對於學科是重要的,這樣,你所能參考的文獻就比較多,而且也會有很多人願意看你寫的綜述;(3)有非常明確的研究問題,否則,所包含的文獻就會有上千篇,太泛泛的綜述對別人是沒有什麼幫助的。
  • 南京理工大學【綜述】二維材料研究進展
    在國際能源頂級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IF:30.2)上發表了題為「Two-dimensional organic–inorganic superlattice-like heterostructures for energy storage applications」的綜述文章
  • 系統綜述與Meta分析(4/5): 評價原始研究質量及分析數據
    研究質量是對研究偏倚控制程度的總體衡量。因此,研究質量決定研究結果的可信度,質量越高,偏倚就越小,結果的可信度就越高,結論正確的可能性就越高。系統綜述的質量是決策的重要參考因素。作為二次研究,系統綜述提供的證據的質量首先取決於納入的原始研究的質量。如果原始研究質量很低,系統綜述和meta分析不可能把它們變成高質量的證據。
  • 問卷調查法研究綜述
    問卷調查法研究綜述 作者:鄭晶晶   來源:石河子大學師範學院
  • 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綜述
    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綜述馮風雷,李 麗(石河子大學 水利建築工程學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摘 要]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已經成為當前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本文大量梳理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文獻,以期對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造成就業困難作成因分析,為解決這一難題給出可行性的措施和對策,從而更好地提升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廣度
  • 關於文獻綜述,這篇文章說透了!
    》《出版與印刷》2017年第1期 編輯:吳偉 文獻綜述是一篇規範的研究論文所必須的要素。何為文獻綜述呢?文獻綜述是在確定了選題後,在對選題所涉及的研究領域的文獻進行廣泛閱讀和理解的基礎上,對該研究領域的研究現狀(包括主要學術觀點、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爭論焦點、存在的問題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動態、新技術和新發現、發展前景等內容進行綜合分析、歸納整理和評論,並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研究思路的一種不同於畢業論文和研究論文的文體。
  • 21世紀現代漢語副詞研究綜述
    21世紀現代漢語副詞研究綜述 2019年04月28日 09:43 來源:《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 作者:張明輝 朱紅雨 字號 關鍵詞:21世紀;專書副詞
  • 近幾年中國近代史研究熱點綜述
    近幾年中國近代史研究熱點綜述 >熱點紀念研究 經濟史研究 中外關係史研究
  • 韓國流行歌手李宣美在阿姆斯特丹演唱會上稱自己是「女同性戀者」
    她接著解釋說,「呆頭呆腦」是她和「女同性戀者」一樣的性格特點。當聽到李宣美明顯的承認後,人群立刻爆發出歡呼聲和尖叫聲。作為回應,她寫道:「哈哈,我想說的是,『我有很多不同的方面,像傻蛋和女同性戀者』」「是的,我支持同性戀者、雙性戀者和變性者,但不要誤解我的意思,」她補充說,似乎在暗示她最初的評論意味著她是同性戀者、雙性戀者和變性者群體的盟友。
  • 【研究方法專題】大牛是如何寫文獻綜述的!
    什麼是文獻綜述? 其實,研究道路上的小夥伴們都曉得review,全稱就是文獻綜述(literature review),即文獻綜合評述,是在確定了選題後,在對選題所涉及的研究領域的文獻進行廣泛閱讀和理解的基礎上,對該研究領域的研究現狀(包括主要學術觀點、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爭論焦點、存在問題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動態、新技術和新發現、發展前景等內容進行綜合分析
  • 畢業論文怎麼寫——文獻綜述,畢業論文怎麼寫文獻綜述?
    什麼是文獻綜述?文獻綜述是在對文獻進行閱讀、選擇、比較、分類、分析和綜合的基礎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語言對某一問題的研究狀況進行綜合敘述的情報研究成果。文獻的搜集、整理、分析都為文獻綜述的撰寫奠定了基礎。文獻綜述的正文:是文獻綜述的主要內容,包括某一課題研究的歷史 (尋求研究問題的發展歷程)、現狀、基本內容 (尋求認識的進步), 研究方法的分析(尋求研究方法的借鑑),已解決的問題和尚存的問題,重點、詳盡地闡述對當前的影響及發展趨勢,這樣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確定研究方向,而且便於他人了解該課題研究的起點和切入點,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 【論文精選】虛擬水的研究現狀綜述
    研究虛擬水貿易對區域貿易政策制定和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將為決策者調整區域貿易模式和水資源管理提供有力的參考。本文可為虛擬水研究人員提供參考。」  文章從虛擬水研究現狀、虛擬水核算方法、基於虛擬水交易研究的影響評價、虛擬水在農業用水中的應用、虛擬水評價指標的爭論以及當前虛擬水研究的局限性等方面對虛擬水的研究進行了綜述。
  • 關於文獻綜述寫作特點及要求的探討
    對於文獻綜述的寫作,藍譯編譯認為,至少應具有以下的特點:一是綜合性。綜述要縱橫交錯,既要從某一專題的發展為縱線,反映當前課題的進展;又要從本地、省內、國內到國外,進行橫的比較。只有如此文章才會佔有大量素材,經過綜合分析,歸納整理,使讀者全面了解某一學科或某一領域的發展規律和預測發展趨勢。二是評述性。
  • 研究方法 | 如何撰寫一篇優秀的文獻綜述?
    02 文獻綜述撰寫的前期準備▷ 文獻來源和查找方式如何查找和選擇文獻?如何有效地進行文獻閱讀?這些都是撰寫文獻綜述的前期準備工作,對於寫作文獻綜述十分重要。撰寫文獻綜述前期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要對文獻資料進行查找和選擇。社會科學研究最主要的文獻來源通常包括以下部分:(1)相關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