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大學生媒介接觸內容與文化認同的實證研究
張小剛, 王瑩瑩
(新疆醫科大學 語言文化學院,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摘 要:對維吾爾族大學生媒介接觸內容與文化認同的關聯調查顯示,維吾爾族大學生接觸報紙和廣播,接觸娛樂節目、科幻電影越多,對漢族文化的認同度就越高;接觸專業性書籍和雜誌越多,對漢族思維文化的認同度就越高;接觸文藝類書籍和雜誌越多,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度越高。為了促進維吾爾族大學生對漢族文化的認同,建議新疆高校積極創造條件,促進維吾爾族大學生更多地接觸各類媒介的娛樂內容,提高專業性書籍和雜誌的接觸頻率,重視報紙、廣播等傳統媒介在建構維吾爾族大學生文化心理方面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維吾爾族大學生;媒介接觸內容;文化認同
一、問題與方法
如今,各類媒介強勢地參與到人類的社會生產和生活當中,關於媒介改變世界、影響人生的各類理論預言正在不斷地被現實生活所證實。在一個多民族國家,媒介與少數民族的文化認同之間存在何種關聯,也就成為一個應時而生的時代問題。雖然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並不完全來自媒介,但是,作為一種在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因素,它的影響力不可低估。麥克盧漢說,「印刷術培養了民族主義」[1];安德森指出,「印刷語言以三種不同的方式奠定了民族意識的基礎」[2];有中國學者指出:「因為大眾媒體能夠賦予文化傳播的廣泛性,這種廣泛性就足以構成趨同性的壓力,從而有助於克服多樣族群和地區的特殊性,構建民族國家文化的共同性。」[3]那麼,維吾爾族大學生的媒介接觸和文化認同是否存在一定的關聯呢?本文旨在通過實地調查和統計分析,研究維吾爾族大學生的媒介接觸內容與文化認同的情況。
本次調查採用自製的《維吾爾族大學生媒介接觸與文化認同調查問卷》,其中,媒介接觸部分共有128道題目,考察維吾爾族大學生媒介接觸的目的、頻率、內容、條件、費用、能力等問題。因為知識譜系的不同以及學者的學術立場、關注問題的視角不同,關於文化認同的界定也是千差萬別。在此,本文所關注的文化認同是指民族文化認同。格爾茨(Geertz)認為:「一個人出生在某個宗教社區、語言社區以及其生長所在地的社會習俗,這些與生俱在的共同文化構成其認同的基礎。」[4]那麼,我們所關注的就是維吾爾族大學生對漢族和本民族歷史、語言、習俗、思維等文化的「認識、學習和接納程度」[5]。根據相關的民族文化認同理論和我們前期開放式問卷調查的結果,結合新疆維吾爾族大學生的特點,並充分借鑑菲尼、萬明鋼、張國良等學者關於此問題的討論和設計,我們在問卷設計中從歷史、語言、習俗和思維四個維度對漢族文化與本民族文化進行對照式的考察,每個維度均從認知、情感和實踐三個層面進行測量。調查問卷中文化認同部分共有24道題。問卷信度為0.886,適合開展調查。
課題組於2015年10月至11月開展了相關調查。維吾爾族大學生主要分布在新疆的烏魯木齊、喀什、和田這三大城市,本次調查也是在這三個城市的相關高校中展開。調查採用整群抽樣的方式,在烏魯木齊隨機抽取綜合性大學、以文科為主的專科院校、以理科為主的專科院校各一所,在喀什隨機抽取一所文科專科院校,在和田隨機抽取一所理科專科院校,然後在這些院校中隨機抽取不同年級的班級進行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720份,回收問卷706份,其中有效問卷664份。回收的有效問卷中,預科至大四每個年級人數佔比分別為16.6%、15.8%、22.9%、22.1%、22.6%,文科、理科學生分別佔28.8%和71.2%,來自農村、鄉鎮、縣城、地級市城區的分別佔43.8%、10.7%、25.5%、20.0%。中國少數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MHK)是測試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水平的權威性考試,我們以此來測量其漢語水平。接受調查的維吾爾族大學生中,未獲證書、MHK三級乙等、MHK三級甲等、MHK四級乙等、MHK四級甲等分別佔14.6%、14.8%、33.7%、16.0%、20.9%。從學生類別看,「民考民」「民考漢」「雙語生」各佔56.3%、6.9%、36.7%。從父母的職業來看,來自農牧民、工人、教師、公務員、個體經營者家庭的各佔一定比例。家庭月收入2000元以下、2000—4000元、4001—6000元、6001—8000元、8001—10000元、10000元以上者分別佔51.4%、28.9%、9.9%、3.9%、5.0%、0.9%。從生源地來看,來自新疆各地州的學生均佔一定比例,其中來自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佔3.0%、非兵團生源佔97.0%。從以上的各個維度看,本次調查的樣本豐富,能夠反映維吾爾族大學生媒介接觸的一般情況。調查結束後,我們使用SPSS軟體對相關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
本研究主要關注的問題是,不同的媒介內容與維吾爾族大學生對漢族、本民族兩種文化的認同有何關聯;以促進維吾爾族大學生對漢族文化的認同為立足點,哪種媒介內容可能對維吾爾族大學生的漢族文化認同有正向的影響。
二、媒介內容與漢族文化認同
就電視節目與漢族文化認同的關係而言,通過pearson相關性檢驗,如表1所示,維吾爾族大學生新聞節目、科教節目、體育節目的接觸頻率均與「經常參與漢族歷史問題的討論」達到顯著相關;娛樂節目與「經常用漢語交流」「喜歡漢族歌舞」「欣賞漢族同學的思維方式」「嘗試像漢族同學那樣思考」達到顯著相關。這就意味著,新聞節目、科教節目、體育節目的接觸越頻繁,對漢族歷史的行為認同就越高;娛樂節目的接觸頻率越高,對漢語的使用程度、漢族習俗的情感、對漢族思維方式的情感和行為認同就越高。值得注意的是,體育節目與「認為學習漢語非常重要」呈顯著負相關,即體育節目的接觸頻率越高,對漢語重要性的認知度越低。整體而言,科教節目與漢族文化認同各變量指標間全部是正相關,體育節目在與漢族文化認同的各變量指標間的負相關最多,娛樂節目與漢族文化認同的各變量指標間的顯著正相關最多。
表1 電視節目的接觸頻率與漢族文化認同的pearson相關性檢驗(N=644)
註:*表示p<0.05,**表示p<0.01。
再來看不同內容的雜誌的接觸頻率與漢族文化認同之間的關聯。如表2所示,時政雜誌的接觸頻率與「喜歡聽人講漢族的歷史故事」「經常參與漢族歷史問題的討論」「了解漢族婚俗、喪葬習慣」「了解漢族同學的思維方式」呈顯著相關;專業雜誌與「喜歡聽人講漢族的歷史故事」「經常參與漢族歷史問題的討論」「經常用漢語交流」「想嘗試過漢族的傳統節日」「欣賞漢族同學的思維方式」「想嘗試像漢族同學那樣思考」等指標變量呈顯著相關;娛樂雜誌除了與「經常參與漢族歷史問題的討論」「喜歡學習漢語」呈不顯著的正相關,與「認為學習漢語非常重要」呈不顯著的負相關,它與其他的各指標變量間均呈顯著相關;文藝雜誌與「喜歡聽人講漢族的歷史故事」「經常參與漢族歷史問題的討論」呈顯著相關。比較而言,在不同內容的雜誌中,娛樂雜誌與漢族文化認同之間的顯著正相關最多,文藝雜誌的最少。可見,娛樂雜誌的接觸頻率越高,維吾爾族大學生對漢族的歷史、語言、習俗和思維文化的認同度就越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專業雜誌的接觸頻率越高,對漢族的思維方式的認同度越高。
表2 雜誌的接觸頻率與漢族文化認同的pearson相關性檢驗(N=644)
註:*表示p<0.05,**表示p<0.01。
就報紙內容與漢族文化認同的關係而言,如表3所示,非常引人注目的是,不同內容的報紙的接觸頻率與漢族思維文化認同的各變量指標,與漢族歷史情感、歷史實踐、習俗認知、習俗實踐間均呈顯著相關;除此之外,娛樂報紙的接觸頻率與「了解漢族的歷史」「經常用漢語交流」呈顯著相關,專業報紙的接觸頻率與「認為學習漢語非常重要」呈顯著負相關。相比較而言,娛樂報紙的接觸頻率與漢族文化認同的各變量指標間的顯著相關最多,也就是說,娛樂報紙接觸頻率越高,維吾爾族大學生對漢族文化的認同就越高。
表3 報紙的接觸頻率與漢族文化認同的pearson相關性檢驗(N=644)
註:*表示p<0.05,**表示p<0.01。
就廣播節目與漢族文化認同的關係而言,如表4所示,維吾爾族大學生音樂類廣播的接觸頻率與漢語情感、實踐,與漢族習俗文化的認知、情感和實踐,與對漢族思維的情感、實踐等變量指標間均呈顯著相關。新聞類的接觸頻率與漢族歷史實踐、漢語實踐、習俗認知、思維文化的三個指標間均呈顯著相關。文藝類與漢語情感、實踐,與漢族習俗的情感、實踐,與漢族思維的情感、實踐均呈顯著相關。時尚類與漢族習俗的情感、實踐呈顯著相關。可以看出,從文化的不同維度看,廣播的接觸與歷史認同的關聯最低,與語言、習俗和思維文化等關聯度高;不同內容廣播的接觸頻率越高,維吾爾族大學生對漢族語言、習俗、思維文化在情感、實踐層面的認同度會增加。
表4 廣播節目的接觸頻率與漢族文化認同的pearson相關性檢驗(N=644)
註:*表示p<0.05,**表示p<0.01。
就不同內容的書籍與漢族文化認同的關係而言,如表5所示,維吾爾族大學生文藝類書籍的接觸頻率與漢族歷史和漢語實踐,與漢族習俗的認知、情感、實踐,與漢族思維的認知、情感均呈顯著相關。專業類與漢族歷史和習俗的實踐,與漢族思維的認知、情感和實踐均呈顯著相關。時政類與歷史和習俗的實踐、思維的認知均呈顯著相關,與「認為學習漢語非常重要」呈顯著負相關。時尚類與漢語情感、習俗的認知和實踐、思維的認知均呈顯著相關。比較而言,在各類書籍中,文藝類書籍與漢族文化認同的各變量指標間的關聯項最多,各類書籍的接觸頻率越高,對漢族歷史和習俗的實踐、思維的認知度越高。
表5 書籍的接觸頻率與漢族文化認同的pearson相關性檢驗(N=644)
註:*表示p<0.05,**表示p<0.01。
就不同內容的電影與漢族文化認同的關係而言,如表6所示,僅觀看科幻電影與漢族習俗的認知與情感、思維的情感呈顯著相關,其他的關聯都是不顯著的正相關或者負相關。不過,還是可以看出,科幻電影與漢族文化認同的各變量指標間均呈正相關,愛情電影與漢語認同、習俗認同的各變量指標間均呈正相關,歷史題材的電影與習俗文化的各變量指標間均呈正相關。也就是說,在這些不同內容的電影中,科幻電影與漢族文化認同的關聯度更大,不同內容的電影與文化認同各維度的關聯不盡相同。
表6 電影的接觸頻率與漢族文化認同的pearson相關性檢驗(N=644)
註:*表示p<0.05,**表示p<0.01。
三、媒介內容與本民族文化認同
作為一種對照,在考察了維吾爾族大學生媒介接觸內容與漢族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我們將關注點移至另一個問題,即媒介接觸內容與本民族文化認同之間的關聯。不同媒介內容的接觸與漢族、本民族文化認同的關聯存在哪些差異就成為我們的關注點。
就電視節目與本民族文化認同的關係而言,如表7所示,維吾爾族大學生新聞節目的接觸頻率與「了解本民族的歷史」「想保持本民族的思維方式不變」達到顯著相關;娛樂節目與「喜歡本民族歌舞」達到顯著相關;科教節目與「經常參與本民族歷史問題的討論」達到顯著相關;體育節目與「了解本民族婚俗、喪葬習慣」「喜歡學習本民族語言」呈顯著負相關。這就意味著,新聞節目的接觸越頻繁,對本民族歷史的認知程度就越高,對本民族思維方式的行為認同就越高;娛樂節目的接觸頻率高,就會越喜歡本民族歌舞;科教節目的接觸率越高,參與本民族歷史討論的頻率就越高;體育節目的接觸頻率越高,對本民族婚俗、喪葬習慣和本民族語言的情感認同就越低。
表7 電視節目的接觸頻率與本民族文化認同的pearson相關性檢驗(N=644)
註:*表示p<0.05,**表示p<0.01。
就不同內容的雜誌的接觸頻率與本民族文化認同之間的關聯來看,如表8所示,時政雜誌除了與「欣賞本民族同學的思維方式」不相關,與「經常參與本民族歷史問題的討論」「想保持本民族的思維方式」這兩個指標呈不顯著的正相關外,與其他維度的各變量指標均是負相關,與本民族語言認同的各變量指標均呈顯著負相關;專業雜誌與「欣賞本民族同學的思維方式」、本民族歷史文化認同的各變量指標間均是正相關,與其他各變量指標間均是負相關,其中與「喜歡學習本民族語言」「過本民族的傳統節日」呈顯著負相關;娛樂雜誌與本民族文化認同的各變量指標間也是以負相關為多,其中與本民族思維的認知與實踐間呈顯著負相關;文藝雜誌與本民族歷史的認知、實踐,習俗的情感間呈顯著正相關。整體而言,文藝雜誌與本民族文化認同的各變量指標間均是正相關,其中三項達到顯著,較其他內容的雜誌的作用更大。
表8 雜誌的接觸頻率與本民族文化認同的pearson相關性檢驗(N=644)
註:*表示p<0.05,**表示p<0.01。
就不同內容的報紙與本民族文化認同的關係而言,如表9所示,維吾爾族大學生各種內容的報紙的接觸頻率均與「經常參與本民族歷史問題的討論」呈正相關,且專業報紙與該項之間是顯著正相關;時政報紙、專業報紙與「了解本民族的歷史」,文藝報紙與「喜歡聽本民族的歷史故事」「喜歡本民族歌舞」之間是正相關;其餘的各變量指標間均是負相關。非常明顯的是,時政報紙、專業報紙和娛樂報紙與本民族語言的認知和情感、本民族習俗的實踐的各變量指標間均是顯著負相關,也就是說,接觸這類報紙的頻率越高,對本民族語言的認知、情感,對本民族習俗的實踐程度就越低。另外,較之其他報紙,娛樂報紙與本民族文化認同的各變量指標間的顯著負相關更多,可見,娛樂報紙的接觸頻率越高,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度就越低。
表9 報紙的接觸頻率與本民族文化認同的pearson相關性檢驗(N=644)
註:*表示p<0.05,**表示p<0.01。
再來看不同內容的廣播的接觸頻率與本民族文化認同之間的關係,如表10所示,音樂類廣播與本民族歷史認同的各變量指標,與「喜歡學習本民族語言」,與習俗文化的認知、情感間均是顯著相關;新聞類廣播與「經常參與本民族歷史問題的討論」呈顯著相關,其他的變量指標間的相關正負參半。也就是說,音樂類廣播接觸頻率越高,對本民族歷史認同度就越高,對本民族語言的情感就越深,對本民族習俗的了解和情感就越深。
表10 廣播的頻率與本民族文化認同的pearson相關性檢驗(N=644)
註:*表示p<0.05,**表示p<0.01。
就書籍的接觸與本民族文化認同的關係而言,如表11所示,維吾爾族大學生專業類書籍的接觸頻率與「喜歡本民族歌舞」呈顯著正相關,與「經常參與本民族歷史問題的討論」呈顯著正相關;時政類書籍的接觸頻率與「過本民族的傳統節日」呈顯著負相關;其他的各變量指標間的相關正負參半。值得注意的是,時政類書籍與本民族文化認同的各變量指標間的負相關最多。也就是說,時政類書籍接觸頻率越高,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度就越低。
表11 書籍的接觸頻率與本民族文化認同的pearson相關性檢驗(N=644)
註:*表示p<0.05,**表示p<0.01。
就電影與本民族文化認同的關係而言,通過pearson相關性檢驗,如表12所示,維吾爾族大學生歷史題材電影的接觸與歷史認同的三個指標、與「喜歡本民族歌舞」間均呈顯著正相關。科幻電影與「過本民族的傳統節日」,愛情電影與「喜歡本民族歌舞」,戰爭電影與「了解本民族的歷史」間均是顯著正相關。其他各變量指標間絕大多數都是正相關。可見,歷史題材的電影的接觸頻率越高,對本民族歷史的認同度就越高、對本民族習俗的情感就越深,歷史題材的電影在各種電影中與本民族文化認同的關聯度更大。
表12 電影的接觸頻率與本民族文化認同的pearson相關性檢驗(N=644)
註:*表示p<0.05,**表示p<0.01。
四、結 論
根據以上的統計和對比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維吾爾族大學生接觸不同類型、不同內容的媒介與其文化認同的關聯是有較大差異的。「社會調查的出發點,是想糾正某個錯誤,或者稍微提高一些,則可能是想彌補某種缺陷。」[6]經過較為細緻的列表統計和分析,關於維吾爾族大學生媒介接觸內容與文化認同的關聯,我們不難得出以下幾個主要結論,這些結論可能修正某些成見。
維吾爾族大學生接觸不同內容的電視節目越多,對漢族歷史的討論就越多;其中娛樂節目接觸越多,對漢語的實踐和漢族思維方式的實踐就越多。電視節目對本民族文化的主要意義在於,新聞節目接觸越多,對本民族歷史的認知和思維的踐行越多。
維吾爾族大學生接觸的雜誌越多,對漢族歷史的情感和實踐會相應地增強。其中,娛樂雜誌接觸越多,對漢族的歷史、語言、習俗和思維等四個維度的文化認同均會增強;專業雜誌接觸越多,對漢族思維方式的情感和踐行會增強。對於本民族文化而言,文藝雜誌接觸越多,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就越高;娛樂雜誌接觸越多,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就越低;時政雜誌接觸越多,對本民族語言文化的認同度就越低。
維吾爾族大學生接觸不同內容的報紙越多,對漢族的歷史、習俗和思維的認同均呈增強趨勢,尤其是對漢族思維的認知、情感和踐行全方位地顯著增強。這種現象在所有的媒介中並不多見。對於本民族文化而言,整體上看,接觸的報紙越多,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就越低,其中,娛樂報紙接觸越多,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度明顯減弱。
維吾爾族大學生接觸廣播越多,對漢族的語言、習俗、思維的認同度明顯增強。對於本民族文化而言,音樂類節目接觸越多,對本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習俗的認知和情感均會增強;文藝類節目接觸越多,對本民族語言和思維的認同就越低;時尚類節目接觸越多,對本民族語言的認同就越低。
維吾爾族大學生書籍接觸越多,對漢族歷史、習俗的討論、踐行,對漢族思維的認知都會明顯增強。其中,文藝類書籍接觸越多,對漢族習俗的認同就越高;專業類書籍接觸越多,對漢族思維的認同度會明顯增強。對於本民族文化而言,文藝類和專業類書籍接觸越多,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會增強;而時政類和時尚類書籍接觸越多,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會減弱。
電影接觸的主要意義在於,維吾爾族大學生科幻類電影接觸越多,對漢族文化的認同會越高,尤其是對於漢族習俗的認知和情感、對於漢族思維方式的情感均會顯著增強。對於本民族文化而言,電影與歷史、習俗兩個維度的關聯度更大。其中,歷史題材的電影接觸越多,對本民族歷史的認同就越高;愛情電影接觸越多,對本民族習俗的情感就越強;科幻電影和警匪片接觸越多,對本民族習俗的踐行就越多。
基於以上的結論,為了不斷促進維吾爾族大學生對漢族文化的認同,從媒介接觸的內容方面,我們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首先,「傳播的語言和方式是重要的,只有能夠理解這些信息或者具有理解能力的人,才能進入一個道德和經濟的社群,而不理解或者沒有理解能力的人便被排除在外。」[7]無論從以上的調查數據、對他們日常生活和學習的觀察,還是我們進行的訪談來看,接觸娛樂節目較多,接觸報紙和廣播的各種內容越多,對漢族文化認同度就越高。也就是說,報紙、廣播中的各種內容以及各種媒介中的娛樂節目都應該是較好的「傳播的語言和方式」。其次,應促進維吾爾族大學生更多更深入地接觸專業書籍和雜誌,因為這兩者在促進其對漢族思維的認同方面可能發揮較為顯著的作用,而對處於文化的深層的思維文化的認同在認同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不言而喻。
參考文獻:
[1]麥克盧漢,秦格龍.麥克盧漢精粹[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98.
[2]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2.
[3]韓震.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107.
[4]姚誠.認同自我,尊重他人[C]//國小鄉土教材教法論文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出版者不詳],1996:94.
[5]黃葳葳.文化傳播[M].臺北:正中書局出版社,1999:306.
[6]霍布豪斯.形上學的國家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5.
[7]蓋爾納.民族與民族主義[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166.
(責任編輯:宋 鑫)
收稿日期:2016-11-01
基金項目: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項目和新疆醫科大學博士科研項目「維吾爾族大學生媒介接觸與文化認同的實證研究」(13YJCZH257),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維吾爾族青少年媒介接觸與國家認同的調查研究」(14BXW045)
作者簡介:張小剛(1981— ),男,寧夏隆德人,新疆醫科大學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媒介文化研究。 王瑩瑩(1981— ),女,湖北當陽人,新疆醫科大學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媒介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