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大學生媒介接觸內容與文化認同的實證研究

2020-08-03 少數民族研究

維吾爾族大學生媒介接觸內容與文化認同的實證研究

張小剛, 王瑩瑩

(新疆醫科大學 語言文化學院,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摘 要:對維吾爾族大學生媒介接觸內容與文化認同的關聯調查顯示,維吾爾族大學生接觸報紙和廣播,接觸娛樂節目、科幻電影越多,對漢族文化的認同度就越高;接觸專業性書籍和雜誌越多,對漢族思維文化的認同度就越高;接觸文藝類書籍和雜誌越多,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度越高。為了促進維吾爾族大學生對漢族文化的認同,建議新疆高校積極創造條件,促進維吾爾族大學生更多地接觸各類媒介的娛樂內容,提高專業性書籍和雜誌的接觸頻率,重視報紙、廣播等傳統媒介在建構維吾爾族大學生文化心理方面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維吾爾族大學生;媒介接觸內容;文化認同

維吾爾族大學生媒介接觸內容與文化認同的實證研究


一、問題與方法

如今,各類媒介強勢地參與到人類的社會生產和生活當中,關於媒介改變世界、影響人生的各類理論預言正在不斷地被現實生活所證實。在一個多民族國家,媒介與少數民族的文化認同之間存在何種關聯,也就成為一個應時而生的時代問題。雖然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並不完全來自媒介,但是,作為一種在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因素,它的影響力不可低估。麥克盧漢說,「印刷術培養了民族主義」[1];安德森指出,「印刷語言以三種不同的方式奠定了民族意識的基礎」[2];有中國學者指出:「因為大眾媒體能夠賦予文化傳播的廣泛性,這種廣泛性就足以構成趨同性的壓力,從而有助於克服多樣族群和地區的特殊性,構建民族國家文化的共同性。」[3]那麼,維吾爾族大學生的媒介接觸和文化認同是否存在一定的關聯呢?本文旨在通過實地調查和統計分析,研究維吾爾族大學生的媒介接觸內容與文化認同的情況。

本次調查採用自製的《維吾爾族大學生媒介接觸與文化認同調查問卷》,其中,媒介接觸部分共有128道題目,考察維吾爾族大學生媒介接觸的目的、頻率、內容、條件、費用、能力等問題。因為知識譜系的不同以及學者的學術立場、關注問題的視角不同,關於文化認同的界定也是千差萬別。在此,本文所關注的文化認同是指民族文化認同。格爾茨(Geertz)認為:「一個人出生在某個宗教社區、語言社區以及其生長所在地的社會習俗,這些與生俱在的共同文化構成其認同的基礎。」[4]那麼,我們所關注的就是維吾爾族大學生對漢族和本民族歷史、語言、習俗、思維等文化的「認識、學習和接納程度」[5]。根據相關的民族文化認同理論和我們前期開放式問卷調查的結果,結合新疆維吾爾族大學生的特點,並充分借鑑菲尼、萬明鋼、張國良等學者關於此問題的討論和設計,我們在問卷設計中從歷史、語言、習俗和思維四個維度對漢族文化與本民族文化進行對照式的考察,每個維度均從認知、情感和實踐三個層面進行測量。調查問卷中文化認同部分共有24道題。問卷信度為0.886,適合開展調查。

課題組於2015年10月至11月開展了相關調查。維吾爾族大學生主要分布在新疆的烏魯木齊、喀什、和田這三大城市,本次調查也是在這三個城市的相關高校中展開。調查採用整群抽樣的方式,在烏魯木齊隨機抽取綜合性大學、以文科為主的專科院校、以理科為主的專科院校各一所,在喀什隨機抽取一所文科專科院校,在和田隨機抽取一所理科專科院校,然後在這些院校中隨機抽取不同年級的班級進行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720份,回收問卷706份,其中有效問卷664份。回收的有效問卷中,預科至大四每個年級人數佔比分別為16.6%、15.8%、22.9%、22.1%、22.6%,文科、理科學生分別佔28.8%和71.2%,來自農村、鄉鎮、縣城、地級市城區的分別佔43.8%、10.7%、25.5%、20.0%。中國少數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MHK)是測試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水平的權威性考試,我們以此來測量其漢語水平。接受調查的維吾爾族大學生中,未獲證書、MHK三級乙等、MHK三級甲等、MHK四級乙等、MHK四級甲等分別佔14.6%、14.8%、33.7%、16.0%、20.9%。從學生類別看,「民考民」「民考漢」「雙語生」各佔56.3%、6.9%、36.7%。從父母的職業來看,來自農牧民、工人、教師、公務員、個體經營者家庭的各佔一定比例。家庭月收入2000元以下、2000—4000元、4001—6000元、6001—8000元、8001—10000元、10000元以上者分別佔51.4%、28.9%、9.9%、3.9%、5.0%、0.9%。從生源地來看,來自新疆各地州的學生均佔一定比例,其中來自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佔3.0%、非兵團生源佔97.0%。從以上的各個維度看,本次調查的樣本豐富,能夠反映維吾爾族大學生媒介接觸的一般情況。調查結束後,我們使用SPSS軟體對相關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

本研究主要關注的問題是,不同的媒介內容與維吾爾族大學生對漢族、本民族兩種文化的認同有何關聯;以促進維吾爾族大學生對漢族文化的認同為立足點,哪種媒介內容可能對維吾爾族大學生的漢族文化認同有正向的影響。

二、媒介內容與漢族文化認同

就電視節目與漢族文化認同的關係而言,通過pearson相關性檢驗,如表1所示,維吾爾族大學生新聞節目、科教節目、體育節目的接觸頻率均與「經常參與漢族歷史問題的討論」達到顯著相關;娛樂節目與「經常用漢語交流」「喜歡漢族歌舞」「欣賞漢族同學的思維方式」「嘗試像漢族同學那樣思考」達到顯著相關。這就意味著,新聞節目、科教節目、體育節目的接觸越頻繁,對漢族歷史的行為認同就越高;娛樂節目的接觸頻率越高,對漢語的使用程度、漢族習俗的情感、對漢族思維方式的情感和行為認同就越高。值得注意的是,體育節目與「認為學習漢語非常重要」呈顯著負相關,即體育節目的接觸頻率越高,對漢語重要性的認知度越低。整體而言,科教節目與漢族文化認同各變量指標間全部是正相關,體育節目在與漢族文化認同的各變量指標間的負相關最多,娛樂節目與漢族文化認同的各變量指標間的顯著正相關最多。

表1 電視節目的接觸頻率與漢族文化認同的pearson相關性檢驗(N=644)

註:*表示p<0.05,**表示p<0.01。

再來看不同內容的雜誌的接觸頻率與漢族文化認同之間的關聯。如表2所示,時政雜誌的接觸頻率與「喜歡聽人講漢族的歷史故事」「經常參與漢族歷史問題的討論」「了解漢族婚俗、喪葬習慣」「了解漢族同學的思維方式」呈顯著相關;專業雜誌與「喜歡聽人講漢族的歷史故事」「經常參與漢族歷史問題的討論」「經常用漢語交流」「想嘗試過漢族的傳統節日」「欣賞漢族同學的思維方式」「想嘗試像漢族同學那樣思考」等指標變量呈顯著相關;娛樂雜誌除了與「經常參與漢族歷史問題的討論」「喜歡學習漢語」呈不顯著的正相關,與「認為學習漢語非常重要」呈不顯著的負相關,它與其他的各指標變量間均呈顯著相關;文藝雜誌與「喜歡聽人講漢族的歷史故事」「經常參與漢族歷史問題的討論」呈顯著相關。比較而言,在不同內容的雜誌中,娛樂雜誌與漢族文化認同之間的顯著正相關最多,文藝雜誌的最少。可見,娛樂雜誌的接觸頻率越高,維吾爾族大學生對漢族的歷史、語言、習俗和思維文化的認同度就越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專業雜誌的接觸頻率越高,對漢族的思維方式的認同度越高。

表2 雜誌的接觸頻率與漢族文化認同的pearson相關性檢驗(N=644)

註:*表示p<0.05,**表示p<0.01。

就報紙內容與漢族文化認同的關係而言,如表3所示,非常引人注目的是,不同內容的報紙的接觸頻率與漢族思維文化認同的各變量指標,與漢族歷史情感、歷史實踐、習俗認知、習俗實踐間均呈顯著相關;除此之外,娛樂報紙的接觸頻率與「了解漢族的歷史」「經常用漢語交流」呈顯著相關,專業報紙的接觸頻率與「認為學習漢語非常重要」呈顯著負相關。相比較而言,娛樂報紙的接觸頻率與漢族文化認同的各變量指標間的顯著相關最多,也就是說,娛樂報紙接觸頻率越高,維吾爾族大學生對漢族文化的認同就越高。

表3 報紙的接觸頻率與漢族文化認同的pearson相關性檢驗(N=644)

註:*表示p<0.05,**表示p<0.01。

就廣播節目與漢族文化認同的關係而言,如表4所示,維吾爾族大學生音樂類廣播的接觸頻率與漢語情感、實踐,與漢族習俗文化的認知、情感和實踐,與對漢族思維的情感、實踐等變量指標間均呈顯著相關。新聞類的接觸頻率與漢族歷史實踐、漢語實踐、習俗認知、思維文化的三個指標間均呈顯著相關。文藝類與漢語情感、實踐,與漢族習俗的情感、實踐,與漢族思維的情感、實踐均呈顯著相關。時尚類與漢族習俗的情感、實踐呈顯著相關。可以看出,從文化的不同維度看,廣播的接觸與歷史認同的關聯最低,與語言、習俗和思維文化等關聯度高;不同內容廣播的接觸頻率越高,維吾爾族大學生對漢族語言、習俗、思維文化在情感、實踐層面的認同度會增加。

表4 廣播節目的接觸頻率與漢族文化認同的pearson相關性檢驗(N=644)

註:*表示p<0.05,**表示p<0.01。

就不同內容的書籍與漢族文化認同的關係而言,如表5所示,維吾爾族大學生文藝類書籍的接觸頻率與漢族歷史和漢語實踐,與漢族習俗的認知、情感、實踐,與漢族思維的認知、情感均呈顯著相關。專業類與漢族歷史和習俗的實踐,與漢族思維的認知、情感和實踐均呈顯著相關。時政類與歷史和習俗的實踐、思維的認知均呈顯著相關,與「認為學習漢語非常重要」呈顯著負相關。時尚類與漢語情感、習俗的認知和實踐、思維的認知均呈顯著相關。比較而言,在各類書籍中,文藝類書籍與漢族文化認同的各變量指標間的關聯項最多,各類書籍的接觸頻率越高,對漢族歷史和習俗的實踐、思維的認知度越高。

表5 書籍的接觸頻率與漢族文化認同的pearson相關性檢驗(N=644)

註:*表示p<0.05,**表示p<0.01。

就不同內容的電影與漢族文化認同的關係而言,如表6所示,僅觀看科幻電影與漢族習俗的認知與情感、思維的情感呈顯著相關,其他的關聯都是不顯著的正相關或者負相關。不過,還是可以看出,科幻電影與漢族文化認同的各變量指標間均呈正相關,愛情電影與漢語認同、習俗認同的各變量指標間均呈正相關,歷史題材的電影與習俗文化的各變量指標間均呈正相關。也就是說,在這些不同內容的電影中,科幻電影與漢族文化認同的關聯度更大,不同內容的電影與文化認同各維度的關聯不盡相同。

表6 電影的接觸頻率與漢族文化認同的pearson相關性檢驗(N=644)

註:*表示p<0.05,**表示p<0.01。

三、媒介內容與本民族文化認同

作為一種對照,在考察了維吾爾族大學生媒介接觸內容與漢族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我們將關注點移至另一個問題,即媒介接觸內容與本民族文化認同之間的關聯。不同媒介內容的接觸與漢族、本民族文化認同的關聯存在哪些差異就成為我們的關注點。

就電視節目與本民族文化認同的關係而言,如表7所示,維吾爾族大學生新聞節目的接觸頻率與「了解本民族的歷史」「想保持本民族的思維方式不變」達到顯著相關;娛樂節目與「喜歡本民族歌舞」達到顯著相關;科教節目與「經常參與本民族歷史問題的討論」達到顯著相關;體育節目與「了解本民族婚俗、喪葬習慣」「喜歡學習本民族語言」呈顯著負相關。這就意味著,新聞節目的接觸越頻繁,對本民族歷史的認知程度就越高,對本民族思維方式的行為認同就越高;娛樂節目的接觸頻率高,就會越喜歡本民族歌舞;科教節目的接觸率越高,參與本民族歷史討論的頻率就越高;體育節目的接觸頻率越高,對本民族婚俗、喪葬習慣和本民族語言的情感認同就越低。

表7 電視節目的接觸頻率與本民族文化認同的pearson相關性檢驗(N=644)

註:*表示p<0.05,**表示p<0.01。

就不同內容的雜誌的接觸頻率與本民族文化認同之間的關聯來看,如表8所示,時政雜誌除了與「欣賞本民族同學的思維方式」不相關,與「經常參與本民族歷史問題的討論」「想保持本民族的思維方式」這兩個指標呈不顯著的正相關外,與其他維度的各變量指標均是負相關,與本民族語言認同的各變量指標均呈顯著負相關;專業雜誌與「欣賞本民族同學的思維方式」、本民族歷史文化認同的各變量指標間均是正相關,與其他各變量指標間均是負相關,其中與「喜歡學習本民族語言」「過本民族的傳統節日」呈顯著負相關;娛樂雜誌與本民族文化認同的各變量指標間也是以負相關為多,其中與本民族思維的認知與實踐間呈顯著負相關;文藝雜誌與本民族歷史的認知、實踐,習俗的情感間呈顯著正相關。整體而言,文藝雜誌與本民族文化認同的各變量指標間均是正相關,其中三項達到顯著,較其他內容的雜誌的作用更大。

表8 雜誌的接觸頻率與本民族文化認同的pearson相關性檢驗(N=644)

註:*表示p<0.05,**表示p<0.01。

就不同內容的報紙與本民族文化認同的關係而言,如表9所示,維吾爾族大學生各種內容的報紙的接觸頻率均與「經常參與本民族歷史問題的討論」呈正相關,且專業報紙與該項之間是顯著正相關;時政報紙、專業報紙與「了解本民族的歷史」,文藝報紙與「喜歡聽本民族的歷史故事」「喜歡本民族歌舞」之間是正相關;其餘的各變量指標間均是負相關。非常明顯的是,時政報紙、專業報紙和娛樂報紙與本民族語言的認知和情感、本民族習俗的實踐的各變量指標間均是顯著負相關,也就是說,接觸這類報紙的頻率越高,對本民族語言的認知、情感,對本民族習俗的實踐程度就越低。另外,較之其他報紙,娛樂報紙與本民族文化認同的各變量指標間的顯著負相關更多,可見,娛樂報紙的接觸頻率越高,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度就越低。

表9 報紙的接觸頻率與本民族文化認同的pearson相關性檢驗(N=644)

註:*表示p<0.05,**表示p<0.01。

再來看不同內容的廣播的接觸頻率與本民族文化認同之間的關係,如表10所示,音樂類廣播與本民族歷史認同的各變量指標,與「喜歡學習本民族語言」,與習俗文化的認知、情感間均是顯著相關;新聞類廣播與「經常參與本民族歷史問題的討論」呈顯著相關,其他的變量指標間的相關正負參半。也就是說,音樂類廣播接觸頻率越高,對本民族歷史認同度就越高,對本民族語言的情感就越深,對本民族習俗的了解和情感就越深。

表10 廣播的頻率與本民族文化認同的pearson相關性檢驗(N=644)

註:*表示p<0.05,**表示p<0.01。

就書籍的接觸與本民族文化認同的關係而言,如表11所示,維吾爾族大學生專業類書籍的接觸頻率與「喜歡本民族歌舞」呈顯著正相關,與「經常參與本民族歷史問題的討論」呈顯著正相關;時政類書籍的接觸頻率與「過本民族的傳統節日」呈顯著負相關;其他的各變量指標間的相關正負參半。值得注意的是,時政類書籍與本民族文化認同的各變量指標間的負相關最多。也就是說,時政類書籍接觸頻率越高,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度就越低。

表11 書籍的接觸頻率與本民族文化認同的pearson相關性檢驗(N=644)

註:*表示p<0.05,**表示p<0.01。

就電影與本民族文化認同的關係而言,通過pearson相關性檢驗,如表12所示,維吾爾族大學生歷史題材電影的接觸與歷史認同的三個指標、與「喜歡本民族歌舞」間均呈顯著正相關。科幻電影與「過本民族的傳統節日」,愛情電影與「喜歡本民族歌舞」,戰爭電影與「了解本民族的歷史」間均是顯著正相關。其他各變量指標間絕大多數都是正相關。可見,歷史題材的電影的接觸頻率越高,對本民族歷史的認同度就越高、對本民族習俗的情感就越深,歷史題材的電影在各種電影中與本民族文化認同的關聯度更大。

表12 電影的接觸頻率與本民族文化認同的pearson相關性檢驗(N=644)

註:*表示p<0.05,**表示p<0.01。

四、結 論

根據以上的統計和對比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維吾爾族大學生接觸不同類型、不同內容的媒介與其文化認同的關聯是有較大差異的。「社會調查的出發點,是想糾正某個錯誤,或者稍微提高一些,則可能是想彌補某種缺陷。」[6]經過較為細緻的列表統計和分析,關於維吾爾族大學生媒介接觸內容與文化認同的關聯,我們不難得出以下幾個主要結論,這些結論可能修正某些成見。

維吾爾族大學生接觸不同內容的電視節目越多,對漢族歷史的討論就越多;其中娛樂節目接觸越多,對漢語的實踐和漢族思維方式的實踐就越多。電視節目對本民族文化的主要意義在於,新聞節目接觸越多,對本民族歷史的認知和思維的踐行越多。

維吾爾族大學生接觸的雜誌越多,對漢族歷史的情感和實踐會相應地增強。其中,娛樂雜誌接觸越多,對漢族的歷史、語言、習俗和思維等四個維度的文化認同均會增強;專業雜誌接觸越多,對漢族思維方式的情感和踐行會增強。對於本民族文化而言,文藝雜誌接觸越多,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就越高;娛樂雜誌接觸越多,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就越低;時政雜誌接觸越多,對本民族語言文化的認同度就越低。

維吾爾族大學生接觸不同內容的報紙越多,對漢族的歷史、習俗和思維的認同均呈增強趨勢,尤其是對漢族思維的認知、情感和踐行全方位地顯著增強。這種現象在所有的媒介中並不多見。對於本民族文化而言,整體上看,接觸的報紙越多,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就越低,其中,娛樂報紙接觸越多,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度明顯減弱。

維吾爾族大學生接觸廣播越多,對漢族的語言、習俗、思維的認同度明顯增強。對於本民族文化而言,音樂類節目接觸越多,對本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習俗的認知和情感均會增強;文藝類節目接觸越多,對本民族語言和思維的認同就越低;時尚類節目接觸越多,對本民族語言的認同就越低。

維吾爾族大學生書籍接觸越多,對漢族歷史、習俗的討論、踐行,對漢族思維的認知都會明顯增強。其中,文藝類書籍接觸越多,對漢族習俗的認同就越高;專業類書籍接觸越多,對漢族思維的認同度會明顯增強。對於本民族文化而言,文藝類和專業類書籍接觸越多,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會增強;而時政類和時尚類書籍接觸越多,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會減弱。

電影接觸的主要意義在於,維吾爾族大學生科幻類電影接觸越多,對漢族文化的認同會越高,尤其是對於漢族習俗的認知和情感、對於漢族思維方式的情感均會顯著增強。對於本民族文化而言,電影與歷史、習俗兩個維度的關聯度更大。其中,歷史題材的電影接觸越多,對本民族歷史的認同就越高;愛情電影接觸越多,對本民族習俗的情感就越強;科幻電影和警匪片接觸越多,對本民族習俗的踐行就越多。

基於以上的結論,為了不斷促進維吾爾族大學生對漢族文化的認同,從媒介接觸的內容方面,我們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首先,「傳播的語言和方式是重要的,只有能夠理解這些信息或者具有理解能力的人,才能進入一個道德和經濟的社群,而不理解或者沒有理解能力的人便被排除在外。」[7]無論從以上的調查數據、對他們日常生活和學習的觀察,還是我們進行的訪談來看,接觸娛樂節目較多,接觸報紙和廣播的各種內容越多,對漢族文化認同度就越高。也就是說,報紙、廣播中的各種內容以及各種媒介中的娛樂節目都應該是較好的「傳播的語言和方式」。其次,應促進維吾爾族大學生更多更深入地接觸專業書籍和雜誌,因為這兩者在促進其對漢族思維的認同方面可能發揮較為顯著的作用,而對處於文化的深層的思維文化的認同在認同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不言而喻。

參考文獻:

[1]麥克盧漢,秦格龍.麥克盧漢精粹[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98.

[2]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2.

[3]韓震.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107.

[4]姚誠.認同自我,尊重他人[C]//國小鄉土教材教法論文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出版者不詳],1996:94.

[5]黃葳葳.文化傳播[M].臺北:正中書局出版社,1999:306.

[6]霍布豪斯.形上學的國家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5.

[7]蓋爾納.民族與民族主義[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166.

(責任編輯:宋 鑫)

收稿日期:2016-11-01

基金項目: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項目和新疆醫科大學博士科研項目「維吾爾族大學生媒介接觸與文化認同的實證研究」(13YJCZH257),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維吾爾族青少年媒介接觸與國家認同的調查研究」(14BXW045)

作者簡介:張小剛(1981— ),男,寧夏隆德人,新疆醫科大學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媒介文化研究。 王瑩瑩(1981— ),女,湖北當陽人,新疆醫科大學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媒介文化研究。

相關焦點

  • 「專家論劍」臧志彭等|進博會重大活動受眾、媒介與國家認同感
    第二個層面對國家認同感建構影響因素的探討中,認為重大活動的國家支持、媒介呈現以及受眾參與等各方面都對國家認同感建構有一定影響。受眾作為活動參與的主體,通過新媒體時代各種方式接觸和參與到其中,這樣的行為能夠更好地塑造受眾的價值觀,提升受眾文化認同[7]。現有研究多將國家認同感建構效果作為評價標準單獨研究,實際上國家認同感的影響因素對其也有影響。
  • 維吾爾族大學生母語語感與漢語語感的關係
    2.2 研究工具語感施測問卷由研究者主導自行編制,包括《漢語語感問卷》和《維語語感問卷》兩大部分。《漢語語感問卷》和《維語語感問卷》皆由相同的三塊內容構成。第一塊為語音感測題,第二塊為語義感和語法感測題,第三塊為個人基本信息問題。漢語語音感測題內容的編制,參考了天津市語言文字培訓測試中心(2007)編寫的《普通話水平測試指導用書》。
  • 「媒介依賴」理論視域下的大學生「社交」成癮
    因此,針對大學生「社交」成癮的現實,一方面大學生自身要學會正確的接觸和使用媒介;另一方面,學校和社會應通過給予更對的媒介素養的教育從而改善大學生的媒介使用觀。 關鍵詞:社交媒體;微信; 媒介依賴;人際互動 毫無誇張地說,媒介技術的進步帶來了社會的一系列變革。其中,社會交往方式算最主要的一個方面。
  • 新媒體環境下我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研究
    本文旨在研究作為新媒體受眾主力軍和我國未來建設者的大學生的媒介素養現狀,同時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為我國媒介素養教育提出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媒介素養;把關人 隨著大眾傳播業的迅速發展,媒介已經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方面,成為一種「社會公器」,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美國學者斯坦利?
  • 融媒體傳播能力與效果評估的實證研究
    文章基於複雜系統中的熵理論,對融媒體指標體系加以系統建構,並根據熵值法確定組織維、信息維、文化維、技術維和資源維在系統評測中所佔的權重,最終對不同地區的媒介融合加以評估,獲取這些地區融媒體發展的實證指標。
  • 手機媒體與大學生人際交往實證研究
    例如,現實生活中一個非常內向靦腆,敏感,不願意與身邊的同學做過多交流的大學生,在網絡這個虛擬空間的保護下,反而表現的開朗,活潑,熱情,健談,通過這種方式來彌補自己在現實空間中的交往缺陷,容易造成主體性迷失,自我認同遭遇危機。 4.迷戀虛擬空間,人際交往能力退化。
  • 【薦書】《文化資源提升大學生道德素質的實證研究——以永州文化為例》
    在師友的熱切期待中,楊濤的這本書——在博士學位論文基礎上擴充的《文化資源提升大學生道德素質的實證研究——以永州為例》出版了。作為他讀博期間的導師,我首先祝賀他,也代表他的同學們恭喜他。十年以前(2009年),他考入中南大學,在職攻讀博士學位,師生們相互切磋的場景還歷歷在目。在讀期間,他用功甚勤,各科成績優良,於2013年畢業。
  • 傳播儀式下粉絲文化認同研究
    摘 要:本文以傳播儀式觀的研究思路為鑑,以鍾漢良粉絲群體傳播與媒介傳播的實踐活動為例,考察分析儀式下粉絲文化認同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粉絲作為一個個體,有著強烈的自我認同感和歸屬感;粉絲作為一個群體,其傳播儀式的意義,就是通過藉助各種符號表徵方式,凝聚人心加強集體內部團結,在建構粉絲文化中發掘更多正面健康積極的意義,從而獲得外部世界更多接納和認同。 關鍵詞:傳播儀式;粉絲文化;認同 在這個娛樂化的時代,隨著新媒介運用普及,粉絲由偶然聚合的存在成為利用網絡、微博等媒介聚集成群。
  • 社交網站與孤獨的實證研究
    科技文明及強勢文化長驅直入,劇烈地影響其文化、社會及住居、生態環境,尤其是在網絡時代的今天,新媒體使用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這種衝擊是完全不同於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因此對網絡新媒體的研究成為當下學者研究關注的重點之一。
  • 美劇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
    摘 要:在我國,美劇主要通過網絡傳播,是一種網絡文化現象。大學生是美劇的主要觀眾,其價值觀比較容易受美劇文化的影響。美劇文化有積極的一面,但也存在對大學生成長的不利因素。為此,可以通過加強媒介素養教育、重視價值觀教育、提高國產劇競爭力等幾方面來應對美劇文化的衝擊。
  • 聽障者的媒介使用與知識溝關係研究
    >摘要  有關聽障者的媒介使用研究已逐步進入學者視野,但鮮有進一步探討聽障者媒介使用和知識溝關係的實證研究。本研究基於浙江省聽障者媒介使用的調查,經分析發現:傳統媒介中聽障者的電視(附字幕)接觸和報刊雜誌接觸對知識溝有顯著影響;新媒介接觸比傳統媒介接觸對知識溝的影響更大;在新媒介中就接入維度而言,網際網路和手機接觸都對知識溝有顯著影響;就使用維度而言,手機簡訊功能、手機上網功能和網際網路信息類功能可顯著預測知識溝。
  • 正字法深度對漢族、維吾爾族大學生漢字詞命名的影響
    正字法深度對漢族、維吾爾族大學生漢字詞命名的影響*楊 群1 王 豔2 張積家1(1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國家民委民族語言文化心理重點研究基地、教育部民族教育發展中心民族心理與教育重點研究基地, 北京 100872)(2北京科技大學心理諮詢中心, 北京 100083)摘 要 漢字的多音字數量眾多, 種類複雜, 為維吾爾族學生學習漢語帶來了困難。
  • 媒介變遷,正在讓「圈子」形態如何變化?
    在傳統媒體時代,媒介渠道單一,由於受到信息傳播範圍和速度的限制,圈子基本會維持一種穩定的狀態。比如圈子的類型主要包括「內層圈子」和「外層圈子」(社會資源圈子)。「內層圈子」主要指「家庭圈子」和「摯友圈子」,「外層圈子」主要包括時常碰面的「泛泛之交」以及可能接觸到的「陌生人」。並且,這種傳統現實圈子的範圍十分有限,據人類學家羅賓•鄧巴的研究計算,我們的社交關係的上限平均在150人左右。
  • 這就是維吾爾族傳統音樂的本體形態特徵和風格類型
    上述所謂木卡姆奇的自我身份認同和維吾爾族群內部成員對木卡姆奇的身份認同均是側重於內心聽覺和感性體驗的主位認同,而側重於樂種、音聲的風格類型辨析的觀點則屬於局外(客位)的認同。然而,「對於研究者和其他關注者來說,雖然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認識和研究角度,但若在合適的環境條件下,仍然能夠起到某種為主位視角所不能取代的特殊性作用。」
  • 實證研究該怎麼做?
    我在出國讀博士以前雖然也做了參與了一點科研內容,但是真正讓我對學術發生興趣、真正開始理解學術研究還是在來美國接觸了實證研究之後。如果你是個社會科學研究者,我認為你一定要嘗試自己設計一次實證研究,哪怕它不是你的主要研究目標。因為設計、執行自己創造出來的實證研究,實在是太有意思了。
  • 媒介形象的研究現狀及重新定義
    與中國相比,英國是一個社會分層相對清晰的國家,每個階層都擁有屬於他們自己相對獨特的生活品位、消費方式和文化生活,其中也包括媒介消費。階級(或階層)標誌在媒介消費中隨處可見。  媒介形象研究,正是基於這種理論與現實需求展開的。  當代審美文化作為一種視覺文化,必然涉及到一個關鍵詞——「形象」。
  • 回顧丨陳霖:現象 理論 視角——當代青少年網絡流行文化研究述評
    嶽曉東在《追星與粉絲:揭秘偶像崇拜中的心理效應》中,從心理學著眼,提出了粉絲心理的宣洩、投射、認同、補償和歸屬五大主要作用。[10]蔡騏的《大眾傳播中的粉絲現象研究》通過實證研究,發現「重度粉絲」呈下降趨勢,表明青少年正在藉助媒介素養教育等手段提升自己的認知成熟度。[11]
  • 移動媒介素養測量研究:理論流變與量表開發——基於1832份調查問卷...
    (二) 國外實證測量方案討論 近年來,國外學者也提出了一些測量網絡和新媒體素養的操作化方案,其中很多具有較強的可執行力。而在另一向度,過去幾年,正如Thoman所言「媒體不再僅僅影響我們的文化,它們就是我們的文化」。[36]新媒體所承擔的社交功能和社會文化層面的特質開始備受關注。特別是,媒介使用者從被動接受信息的「受眾」到主動消費信息的「用戶」主體身份發生轉變。
  • 2020年媒介文化論壇順利召開
    他認為本屆年會的主題很好地概括了數字媒介時代的新內涵,闡釋了媒介發展的跨時代意義。他還指出,媒介文化研究如今不再是束之高閣的東西,而是充滿人間煙火氣息。許加彪院長對前來參加此次盛會的嘉賓和同學表示熱烈歡迎,並對學院學科發展等情況進行了詳細介紹。他認為目前數字社會崛起形成的全新媒介形態,正在建構著完全不同的傳播圖景,這是媒介文化研究全新的資源和命題。
  • 媒介社會學的文化研究路徑:以斯圖亞特·霍爾為例
    本文的意圖在於以文化研究的靈魂人物、英國文化理論家斯圖亞特·霍爾在媒介社會學領域的研究為主要考察對象,由此透析媒介社會學的文化研究路徑的理論和方法特徵以及與其他範式的差異,從而試圖平衡中文學界對媒介社會學研究不同範式關注的失衡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