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障者的媒介使用與知識溝關係研究

2021-02-21 新聞界

作者丨王蔚

標題丨聽障者的媒介使用與知識溝關係研究 

摘要  有關聽障者的媒介使用研究已逐步進入學者視野,但鮮有進一步探討聽障者媒介使用和知識溝關係的實證研究。本研究基於浙江省聽障者媒介使用的調查,經分析發現:傳統媒介中聽障者的電視(附字幕)接觸和報刊雜誌接觸對知識溝有顯著影響;新媒介接觸比傳統媒介接觸對知識溝的影響更大;在新媒介中就接入維度而言,網際網路和手機接觸都對知識溝有顯著影響;就使用維度而言,手機簡訊功能、手機上網功能和網際網路信息類功能可顯著預測知識溝。

目前,傳播學者大多運用「使用與滿足」理論,考察聽障者的媒介需求和使用習慣,並從原先關注傳統媒介,更多地轉向了新媒介使用研究。但是,鮮有關注聽障者媒介使用效果(諸如是否會帶來知識溝差異)的實證研究。基於此,本研究試圖探究如下兩個主要問題:第一,聽障者的新舊媒介使用是否會帶來知識溝差異?第二,就新媒介而言,網際網路和手機使用對聽障者的知識溝有無影響?

一、知識溝與數字鴻溝

「知識溝」假說,最早於1970年由蒂奇納(Tichenor)等人提出,研究認為,隨著大眾傳媒向社會傳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會經濟狀況好的人將比社會經濟狀況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獲取信息,因此兩類人之間的知識溝將呈現擴大而非縮小的趨勢。[1]學者們基於宏觀視角,對公眾在知識獲取方面的平等性、公平性問題提出了質疑,認為社會經濟地位差異是造成知識溝的根本,而媒介接觸加劇了這一進程。此後艾特瑪(Ettema)等學者從微觀視角關注受眾個人屬性對知識獲取的重要影響[2],羅傑斯(Rogers)進一步注意到了人際傳播對知識獲取和傳遞的重要影響。[3]國內學者丁未則更強調跨層次的聯結,強調宏觀和微觀視角的結合,且認為知識溝的後續研究要關注不同類型的傳播媒介對知識溝的影響。[4]

數字鴻溝概念最早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最初意為「信息擁有著」與「信息非擁有者」之間對網際網路等數位技術的獲得差異。[5]之後,有學者將數字鴻溝範圍拓展到對新技術使用的效率和質量等指數,[6]將釆用信息傳播技術 (信息接入與否)的差異叫做「第一級數字鴻溝」,將信息傳播技術使用(信息使用的範圍和質量)之差距叫「第二級數字鴻溝」。[7]國內學者關注到網際網路上的知識溝現象,韋路和張明新將數字鴻溝和知識溝兩大理論框架結合起來,認為知識溝可稱作網際網路上的第三道數字鴻溝,前兩道分別是接入溝、使用溝。[8]相比於接入溝,網際網路使用情況能更好預測知識溝,網際網路使用溝比傳統媒介使用溝所導致的知識溝更大。[9]

此後有學者們進一步提出了殘疾人數字鴻溝(disability digital divide)概念,[10]主要指能有效利用信息傳播技術的人和不能有效利用該技術的人之間的差距,主要存在於殘疾人和健全人之間,也出現在不同的殘疾類型中(比如聽障者和視障者等)。[11]網際網路給殘疾人生活帶來了便利,但他們依舊處於網絡的邊緣地位。[12]然而,信息和知識可以進一步轉化為社會和政治力量。殘疾人的媒介使用是否會帶來知識獲取上的差異?且相比於傳統媒介,新媒介使用是否會讓知識溝成為更加突出的問題?此外,殘疾人自身的社會經濟地位差異是否仍是知識溝差異的根本?本研究以聽障者群體為例,提出具體研究假設如下: 

H1:聽障者的社會經濟狀況(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能顯著預測知識溝;

H2:聽障者的新媒介接觸比傳統媒介接觸能更顯著的預測知識溝。

二、聽障者的媒介使用研究

由於聽覺功能的喪失(或部分喪失),聽障者更倚重視覺來獲取信息。關於聽障者的傳統媒介接觸,有研究顯示,聽障者的電視擁有量和常人無異,附加字幕的電視媒介是聽障者重要的信息來源。聽障者電視接觸的時長與健全人無異,有時甚至超過健全人,且聽力殘障越嚴重者看電視的時間越多,但在電視節目偏好上相關研究未能達成一致。[13]合適的字幕對聽障者的知識獲取非常重要,沒有字幕而僅有視頻呈現對聽障者的信息獲取貢獻很少,相比於手語翻譯,聽障者更喜歡借字幕輔助來獲取電視新聞中的信息。[14]臺灣學者黃葳葳發現聽障者最常使用的傳播媒體依次是電視、報紙、電腦和雜誌等,且收看電視的動機主要以「資訊導向」為主。[15]除此之外,報紙也是聽障者重要的信息來源,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大部分聽障者都有閱讀報紙的習慣,聽障者受教育程度越高者會有更多閱讀報紙的行為。[16]

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網際網路逐漸成為聽障者的重要信息來源和社會交往工具。電子郵件、QQ等網絡即時聊天工具,給聽障者的人際溝通帶來了便利,使他們可以通過網絡社群得到信息支持、情感支持和工具支持。對於聽障者來說,網際網路豐富的資源和多媒體功能使得它成為平衡教育和社會不公的利器,以網絡為中介的傳播對殘疾人來說是一種賦權,可以減少對他們的偏見和汙名化標籤。此外,電子媒介更便於學生聽障者獲取知識,大學生聽障者可以通過登入在線課程,獲得圖書信息資源、網絡課件 [17]等方式參與線上活動,體驗公眾生活,享有傳播權利。手機的出現使聽障者可通過簡訊和視頻的方式和家人朋友聯繫。日本的一項調查顯示1998年有13%的學生聽障者每天使用手機,而在1999年這個數據快速上升為62%,聽障者手機接觸的比例迅速增加,其中重要的原因即手機簡訊可提供隨時隨地的即時聯繫功能。[18]藉助於手機簡訊,聽障者群體之間的交流更為順暢,且突破了聽障者與健全人之間交流的鴻溝,使聽障者獲取了更多與他人建立緊密關係的機會,[19]進而產生一種社會歸屬感;同時經由手機簡訊的信息傳播對特殊新聞事件的迅速傳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新媒介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對弱勢群體來說存在著媒介接觸障礙和知識溝的問題。

使用與滿足理論認為,受眾對媒介的使用是基於其特殊的需求和動機。新媒介具有整合傳統媒介內容的優勢,書籍、廣播、電視等功能都能在網際網路上加以呈現。因此,用戶對於網際網路的使用也具有多樣性和個人化特徵。聽障者不同的媒介需求,不同的媒介接入水平,以及不同的媒介功能選擇,是否會給聽障者造成知識溝上的差異?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問題如下: 

Q1:聽障者使用哪些傳統媒介會對知識溝產生顯著影響?

Q2:聽障者使用新媒介(網際網路和手機)的哪些功能會對知識溝產生顯著影響?

三、研究方法

(一)數據和樣本

本研究數據源於浙江省聽障礙者媒介接觸與使用的問卷調查(2010年9-12月)。鑑於研究對象的特殊性,該研究基本採用一對一的方式進行調查,有效樣本量N=925,有效回收率為92.5%。樣本主要描述如下:性別(男=1,54.1%,女=2,佔45.9%);婚姻狀況(已婚=1,佔29%,未婚=2,佔71%);職業(1.無業,佔11.1%,2.學生,佔48.2%,3.福利企業工作,佔21.5%,4.事業單位(含公務員),佔3.2%,5.農民,佔3.9%,6.公司職員,佔8.8%,7.自主創業,佔3.3%);殘疾原因(先天殘疾=1,佔44.8%,後天殘疾=2,佔55.2%)。年齡(1.7-17,2.18-29,3.30-45,4.46-59,5.60以上),(M=2.36,SD=1.18);教育程度(1.小學以下,2.小學畢業,3.初中,4.高中或中專,5.大專,6.本科,7研究生)(M=3.01,SD=1.27);個人月收入(1.0,2.450元以下,3.451-1000,一直到8.10000元以上)(M=2.35,SD=1.49)。

(二)變量的測量

知識溝,操作化定義為知識和信息的獲取差異。該變量的測量主要涉及當時的熱點時事問題以及和殘疾人自身緊密相關的知識問題。具體題項有3項:

1.您是否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根據知識掌握程度,從熟悉到不知道予以1-4分編碼;2.您是否知道三鹿奶粉事件?根據知識掌握程度,從知道到不知道予以1-3分編碼;3.您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了解是否充分?根據知識掌握程度,從熟悉到不知道予以1-5編碼。

可見各題項都呈反向性一致關係,即隨著編碼分值加大,其知識獲取越差。統計時將3道題目數值標準化後求均值,求得新變量「知識溝」。3個題項之間的可靠新分析Cronbach's Alpha係數為0.64。

本研究的媒介使用主要包括媒介接入(接觸)水平和具體使用功能兩個維度。傳統媒介接觸的測量題項主要包括:

1.您是否看電視及看電視的頻率,從每天都看到幾乎不看,對應1-7級的編碼;2.您閱讀報刊雜誌的頻率,從每天閱讀到從不閱讀,對應1-9級的編碼。新媒介接觸的測量題項主要包括:1.您使用網際網路的頻率,從每天上網3小時以上到不會上網,對應1-8級的編碼;2.您是否使用手機,1代表使用,0代表不使用。新媒介使用功能的測量題項主要包括:1.網際網路使用功能的測量題項為「您通常上網做什麼?」選項為查看新聞、與親友交流、消磨時間、看娛樂信息或視頻節目、為工作學習查閱資料、玩遊戲、寫博客,編碼1代表使用,0代表不使用;2.手機使用功能的測量題項為「您平常使用手機的功能有什麼?」選項為接打電話、簡訊、上網、遊戲、手機報,編碼1代表使用,0代表不使用。

此外,由於教育程度是衡量人們社會經濟地位的關鍵指標,有學者認為對信息的認知與教育程度和媒介使用間的互動強烈相關,[20]因此本文進一步將媒介接觸溝操作化為教育水平與媒介接觸頻率的乘積,並將該乘積作為一個交互變量引入預測知識溝的回歸方程。

控制變量。根據以往研究,納入控制變量的主要為年齡、性別、收入和教育程度。此外本研究還將婚姻、致殘原因(先天或後天)等設置為控制變量。

四、研究發現

將名義變量設置為虛擬變量,將定序變量轉換為連續變量後納入回歸方程,並採用多階層回歸方法予以分析。

表1  預測聽障者知識溝的多階層回歸分析

註:表中的回歸係數皆為標準化回歸係數(betas);* p< 0.05. **p< 0.01. ***p<0.001:模型2中的電視接觸頻率的顯著性處於P=0.05的臨界值水平;模型4中電視接觸×教育程度的交互變量的顯著性也處於P=0.05的臨界值水平。

(一)社會經濟狀況、傳統媒介接觸和知識溝

在模型1中,只考慮人口統計因素,可知教育程度(β=-0.29,p<0.001)、收入水平(β=-0.12,p<0.01)和年齡(β=-0.17,p<0.01)是顯著預測知識溝的影響因素,即隨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年齡的增長,聽障者可以獲得更多的知識,且教育程度的回歸係數最大,對知識溝的影響力也越大。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是社會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標,因此,聽障者的社會經濟狀況能顯著預測知識溝,即假設1得以驗證。在模型2中,引入傳統媒介接觸變量,可知對知識溝的影響除了年齡(β=-0.16,p<0.05)、教育程度(β=-0.29,p<0.001)、收入水平(β=-0.12,p<0.01)之外,報刊雜誌接觸頻率(β=0.11,p<0.05)對知識溝具有顯著影響,電視接觸頻率對知識溝的影響處於臨界值水平(β=0.82,p=0.05)。因此,傳統媒介中聽障者的電視接觸和報刊雜誌接觸對知識溝有重要影響。

(二)新舊媒介接觸和知識溝關係

在模型3中繼續引入有關新媒介接觸情況的變量,由回歸係數可知,傳統媒介接觸對聽障者知識溝的影響都變為不顯著,而新媒介中的手機接觸(β=-0.23,p<0.001)、網際網路接觸(β=0.15,p<0.01)對知識溝具有顯著影響。可見,相比於傳統媒介,新媒介接觸對知識溝的影響更大,假設2得以求證。由模型4可知,人口統計學變量解釋了因變量12.9%的調整後總變差,傳統媒介接觸解釋了因變量1.9%的總變差,新媒介接觸解釋了因變量7.6%的總變差,大大超過了傳統媒介對知識溝的解釋力,假設2進一步得以驗證。此外,在模型4中還納入了媒介接觸頻率和教育程度的交互效應,網際網路接觸和教育程度的交互作用(β=-0.77,p<0.001)也能顯著預測知識溝,電視接觸和教育程度的交互作用處於臨界值水平(β=0.28,p=0.05)。綜合來看,模型4中的自變量對因變量知識溝有較高的解釋力,共解釋了因變量27.9%的總變差。 

(三)新媒介使用功能差異和知識溝關係

本文首先將網際網路的多項使用功能進行因子分析。由表2可知,最終析出兩個因子,能解釋43.27%的變異量,因子1、2分別命名為網際網路信息類功能和網際網路娛樂類功能。將網際網路、手機的使用功能作為自變量納入回歸方程(其中手機各使用功能變量預先設置成虛擬變量),可知,總體回歸模型具有顯著性,F(7,755)=17.36,P<0.001,R2=0.14。由表3可知,就網際網路而言,網際網路信息類功能(β=-0.20,p<0.001)對知識溝具有顯著預測作用,但網際網路娛樂類的功能對知識溝沒有顯著影響,即相比於網際網路娛樂類功能,聽障者更多使用網際網路信息類功能可獲得更多的知識。就手機使用而言,手機簡訊功能(β=-0.43,p<0.001)、手機上網功能(β=-0.25,p<0.01)可顯著預測知識溝。聽障者越多使用手機簡訊功能和手機上網功能可獲得更多的知識,而使用手機遊戲、手機報以及手機電話功能對聽障者的知識獲取沒有顯著影響。

五、結論與建議

(一)聽障者媒介接入(接觸)情況影響知識溝

表2 網際網路使用功能的因子分析

註:Bartlett 的球形度檢驗中KMO值為0.68,呈顯著性,適合做因子分析

表3  基於新媒介使用功能因素預測聽障者知識溝的多元線性回歸

註: * p< 0.05. ** p< 0.01. *** p< 0.001.

從本研究的統計結果可知,社會經濟地位差異仍是知識溝差異的根本。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對知識溝影響重大,且教育程度會和媒介接觸進一步產生交互作用,對知識溝產生影響。數字鴻溝中的接入溝,即聽障者媒介接入(接觸)差異會影響其知識獲取差異。本研究對聽障者不使用手機的原因進行調查,可知其理由依次為:沒能購買手機,聽力障礙用不了,日常使用費用高,不會用手機。對聽障者不使用網際網路的原因調進行調查,可知其理由依次為:沒能購買電腦設備,不會用網絡,上網費用高,不感興趣。可見,經濟因素(沒有設備和日常使用費用高)、技能因素(不會用)是影響聽障者群體新媒介接觸的主要因素,而這兩者又和聽障者的收入水平和教育程度息息相關。另有研究顯示,教育水平低下還會導致殘疾人減少獲取信息、管理信息的意識,導致對網際網路安全問題的過分擔心,從而對新媒介接觸失去興趣。因此,對於聽障者來說,除了儘快消弭媒介的接入鴻溝,提供獲取媒介信息的機會,更為重要的意義在於改變聽障者的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

(二)傳統媒介中的報刊雜誌、電視接觸對知識溝影響重大

就傳統媒介而言,報刊雜誌和電視接觸對聽障者的知識溝具有顯著影響,即報刊雜誌和電視接觸頻率越高的聽障者,能獲得更多的知識。這從聽障者的媒介使用動機和內容偏好上可以得到解釋。本研究中聽障者閱讀報刊雜誌類型以時政新聞類居多有36.7%的被訪者選擇(位居第二),在收看的電視節目類型中,有58.5%的被訪者選擇了新聞類節目(位居第一)。在與聽障者的交流過程中我們也發現,當前電視節目中的字幕服務以及手語節目內容對聽障者的知識獲取幫助很大。對聽障者而言,附加字幕的電視媒介確實能發揮知識平衡者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國聽障者在報刊雜誌、電視媒介的使用過程中還存在較多障礙。報刊雜誌對識字率有一定要求,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聽障者在使用過程中會遇到一定的阻礙,因此報刊雜誌並非聽障者最常使用的媒介類型。又如學者李東曉所言,缺少字幕的新聞資訊類節目和直播類節目給聽障者獲取信息帶來了影響,在電視媒介的無障礙建設方面還任重道遠。[21]

(三)新媒介使用對知識溝影響重大,手機簡訊功能不可忽視

相比於傳統媒介,使用新媒介對聽障者的知識獲取作用更為重大。這與韋路等學者有關健全人的研究結果一致。數字資訊時代,聽障者如能有效使用新媒介的多媒體功能,對其知識獲取或許能起到「躍遷」作用。具體就新媒介使用功能(功能維度)而言,手機簡訊功能對聽障者意義重大,不僅便利了聽障者群體內部的交流,更是突破了聽障者和健全人之間的交流鴻溝,這和日本、澳大利亞[18] [19]等學者的研究結果一致,但學者大多認為手機簡訊對聽障者而言儀式性功能多於工具性功能[19],而本研究結果顯示,手機簡訊對聽障者的知識獲取意義也很大。這和挪威的一項質化研究結果一致,該文認為手機簡訊對傳播特殊事件(熱點事件)信息意義尤其重大。[22]當然這和聽障者網際網路實際接入和使用水平有一定的關係。手機簡訊和手機上網功能對知識溝具有重要影響,再加上手機費用比網際網路費用更為節省,手機使用技能比網際網路使用技能要求更低,因此,就新媒體而言,手機功能的開發和運用對對聽障者來說意義更為重大。當然在手機開發中要考慮聽障者殘疾限制因素,設計更有針對性的產品。

(四)研究創新與不足

本文以聽障者為研究對象,將媒介「使用和滿足」理論與「知識溝」理論相結合,探求聽障者媒介使用和知識溝的關係。具體對傳統媒介(電視、報刊雜誌)、新媒介(網際網路和手機)接觸和知識溝的關係予以比較,對網際網路、手機的具體使用功能和知識溝關係予以分析,進一步豐富了數字鴻溝和知識溝理論。但是,本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值得後續研究予以改進。第一,研究仍偏向於對知識溝的宏觀視角分析,對影響知識溝的微觀方面(如個人動機和需求等)因素考慮不足,也忽略了人際傳播、人際傳播和傳播媒介的相乘效果對知識溝的影響。第二,信息通訊技術的發展尤其迅猛,而本研究數據調查時間為2009年底,距離現在較為久遠,研究結論不宜推斷當前實際情況,但是今後可以進一步以時間為軸開展縱貫式的對照研究。此外,對知識溝中「知識」的定義也可以進一步細分,可重點關注就殘疾人而言至關重要的健康知識或危機事件知識等內容。

滑動查看

參考文獻&基金項目

參考文獻

[1] Tichenor P J, Olien C N:Mass Media Flow and Differential Groth in Knowledge[J].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970,34(2) , 159-170.

[2]Ettema J S, Kline F G. Deficits:Differences and Ceilings: Contingent Condi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Knowledge Gap[J].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77,4(2): 179-202.

[3]Rogers E M: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Passing of the Dominant Paradigm.[J].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76 3(2):N/A.

[4]丁未.西方「知溝假設」理論評析[J].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4(2);107-112.

[5]Wresch W C:Disconnected: Haves and Have-nots in the Information Age[J]. Educom Review, 1996.

[6] By P. Digital Divide: Civic Engagement, Information Poverty and the Internet Worldwide. Cambridge[J]. 2010.

[7] Attewell P. The First and Second Digital Divides[J].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001, 74(3):252-259.

[8] 韋路,張明新.第三道數字鴻溝:網際網路上的知識溝[J].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06(4):43-53.

[9] 韋路,李貞芳.新舊媒體知識溝效果之比較研究[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 39(5):56-65.

[10]María Rosalía Vicente, Ana Jesús López. 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the Disability Digital Divide: Some Evidence for Internet Use[J]. Information Society, 2010, 26(1):48-64.

[11]Kerry Dobransky, Eszter Hargittai. The disability divide in internet access and use[J].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2006, 9(3):313-334.

[12] Gerard Goggin, Christopher Newell. Disabled e‐nation: tele-communications, disability, and national policy[J]. Prometheus, 2004, 22(22):411-422.

[13] Austin B A. The deaf audience for television.[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80, 30(30):25-30.

[14] Boyd J, Vader E A. Captioned television for the deaf.[J]. American Annals of the Deaf, 1972, 117(5):34-7.

[15]黃葳葳.閱聽人與媒體文化[M.臺北:臺北揚智文化出版社,2004:427.

[16]Blatt J, Sulzer J S. Captioned television and hearing-impaired viewers: the report of a national survey.[J]. American Annals of the Deaf, 1981, 126(126):1017-23.

[17] Belcastro F P. Rural gifted students who are deaf or hard of hearing: how electronic technology can help.[J]. American Annals of the Deaf, 2004, 149(4):309-13.

[18] Naito I, Murakami H. A survey of current usage of telecommunication devices for young persons with hearing impairments in Japan[J]. Technology & Disability, 2000.

[19] Power M R, Power D. Everyone here speaks TXT: deaf people using SMS in Australi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J]. The Journal of Deaf Studies and Deaf Education, 2004, 9(3):333-43.

[20]Jing N, Yang C. Knowledge Gaps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C]// IEEE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10:881 - 883.

[21]李東曉.影視媒體的無障礙傳播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121.

[22] Bakken F. SMS Use Among Deaf Teens and Young Adults in Norway[M]// The Inside Text. Springer Netherlands, 2004:161-174.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新媒體環境下基於視聽障礙用戶的媒體可及性研究」(14CXW044) 。

瀏覽結束

作者簡介  王蔚,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刊載於《新聞界》雜誌 2017年第4期 15頁至20頁

- END -

唯一投稿渠道:www.ixinwenjie.com

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丨 CSSCI來源期刊

相關焦點

  • 知溝假說 | 新傳理論15
    1970年,美國學者蒂奇諾、多諾霍、奧裡恩等人,在《大眾傳播流動和知識差別的增長》一文中提出了「知溝」假說:大眾傳播的信息傳達活動無論是對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還是低者都會帶來知識量的增加,但由於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獲得信息和知識的速度大大快於後者,隨著時間的推移,兩者之間的知識鴻溝不斷變寬,差距不斷擴大。
  • 國內新聞網站對自殺者的媒介再現研究
    這也提醒筆者,新聞媒介所產制的新聞產品雖然看似「真實」,但它並不會直接呈現客觀的世界本身,媒介再現也並非是個體與其生存環境關係的真實表達。 對於自殺者形象的再現研究主要集中在兩方面:(1)文學小說、電影作品、電視劇對於自殺者形象的再現,當然這些文本中所再現的自殺者大多是虛構的;(2)新聞報導中對自殺者形象的再現,這將是本研究所討論的重點。
  • 全球4.66億的聽障者,他們都會做這件事
    由於客觀差異,人們很容易察覺到拄著盲杖的視障人群,卻難以發現聽障人群;只有當產生交流時,由於溝通不便,旁人才會意識到他們的不同。這正是聽障者的寫照,他們如常人一般,但過著不尋常的生活;他們擁有自己的堅強和智慧,續寫每一天的故事。
  • 媒介與傳播物質性研究:理論淵源、研究路徑與分支領域
    早期研究起始於文學研究,他的第一本富有影響力的作品《話語網絡1800/1900》,主要採用的是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早期提出的「知識考古學」的分析框架,來對十八和十九世紀的德語文學進行知識分型意義上的話語分析(福柯稱為episteme知識型,基特勒稱之為「話語網絡」)。
  • 人格特質如何影響人們的社會認知與媒介使用——基於「全民媒介使用與媒介觀調查」的描述與分析
    □喻國明 方可人【內容提要】用戶的媒介使用狀況是傳播學學術研究與傳媒業實務操作的基礎信息,本文是基於喻國明教授領導的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學術團隊2019年「全民媒介使用與媒介觀調查」 的一項調研成果。一般而言,人們的媒體使用行為是各種社會力量綜合、交互作用的結果,其中人們的人格特質是一種深刻而重要的影響性因素。
  • 新媒介和舊媒介——基於媒介史的二者關係理論化探索
    摘要:本文分析了媒介研究中一個非常關鍵的議題:新媒介和舊媒介之間的關係。為了使結論有效可靠,文章回顧大量科學文獻,展示了許多生動案例。通過研究,筆者發現,新舊媒介的關係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個不同的階段,某些階段之間有時會稍有重疊。
  • 溫情建議|聽障者如何做出正確的工作選擇
    於是,小編瀏覽了些信息,採訪了一些聽障者,進行了深度的思考。在這裡,小編綜合自己的看法給大家一些可以參考的意見。不同意的意見可以不採納,希望可以幫到一些比常人更為迷茫的聽障朋友。(1)極其依賴聽力的工作建議可以直接排除,即使你很喜歡。當然,從現代科技的角度講你可以做任何行業,有的科技可以幫你解決大部分聽力問題。
  • 後人類與後學科:前瞻媒介哲學研究的幾個趨勢
    《手勢與言語》(Gesture and Speech,1964–1965)一書從進化論角度論述了人類生理特徵跟其語言和工具使用能力之間的關係,認為人體器官視為技術的延伸,與同在1964年出版的麥克盧漢的《理解媒介》中視技術為人體器官的延伸的觀點恰好相反。彼得斯借鑑《手勢與言語》的觀點,認為人與技術之間並無先後順序,是互為建構的關係。
  • 淺析聽障低年級詞語教學方法及其解決策略
    【摘 要】聽障兒童詞語學習,是整個特殊教育系統的基礎,對提升國民素質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但從目前的特殊教育情況來看,關於聽障兒童詞語教學方法還存在很多問題。關於低年級聽障兒童學習漢語詞彙上所遇到的相關問題,如理解能力差、使用詞語的正確率偏低、「過目就忘」等。
  • 媒介社會學的文化研究路徑:以斯圖亞特·霍爾為例
    ·舒德森的說法,在社會科學領域,對新聞傳媒的研究大體採取了三種不同的研究視角:第一,宏觀視角的政治經濟學分析,關注是的媒介和新聞生產系統與國家權力和資本機制的關係;第二,中觀的新聞職業和傳媒機構的組織社會學。
  • 22公益帶讀Day7 | 議程設置理論、沉默的螺旋、框架理論、知溝理論
    (五)知識溝1、知識溝核心觀點:「知溝」理論是關於信息社會中大眾傳播與社會階層化問題的理論,由美國學者蓋奇諾等人於1970年通過實證研究,在《大眾傳播流動和知識差距增長》一文中提出。這一理論假說認為,由於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會地位低者更快地獲得信息,因此,大眾媒介傳送的信息越多,這兩者之間的知識鴻溝也就越有擴大的趨勢。「知溝」理論提出了信息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困者」之間的兩極分化問題。2、知溝產生的原因:傳播技能的差異、已有知識儲存量的差異、社交範圍的差異、信息選擇性接觸記憶理解的差異、大眾媒介的性質。
  • 聽障者能像正常人一樣用手機!
    為了更好地為聾友們服務,中國聯通溫縣分公司把「營業廳」搬到了活動現場,為聽障者提供「暢聽王卡」服務,並將在現場為大家提供話費捐贈活動,藉助高科技,讓聽障者像正常人一樣使用手機,以便更好地享受生活。活動現場。中國聯通溫縣分公司為「暢聽世界的聲音「溫縣站助殘公益活動贈禮2000元話費,溫縣殘疾人聯合會贈送中國聯通溫縣分公司一面錦旗。
  • 媒介形象的研究現狀及重新定義
    (4)詹成大在《媒介形象的塑造與經營》一文中將媒介形象作為研究主體,提出了媒介形象應該「能夠凸顯品牌可辨識性、能夠營造權威效果、且有利於傳媒市場運作」。(5) 文中將媒介品牌形象、媒介形象與媒介品牌交互使用。  媒介形象理論是一個全新課題,除了學術刊物上偶爾出現專論外,目前還難以找到系統的理論成果加以借鑑。即使現有的一些短論,也讓人無法把握媒介形象知識的精確範疇和理論鏈條。
  • 埃裡克·麥克盧漢媒介環境學研究述評
    在父親去世後,埃裡克和父親合著的《媒介和決定原因》出版,書中,他建立了一個新的對人類活動和創造物的理解方式,一個比試圖把這些現象嵌入簡單的因果關係更有意義的方式。這最終將導向技術決定論「稻草人爭論」的終結。那麼,為什麼說埃裡克的研究,聯繫了亞里斯多德的決定因果觀並將導向「稻草人爭論」的終結?
  • 網際網路使用方式與社會資本的關係研究
    不過這些研究僅是關注網際網路接入者與非接入者的關係,以及網際網路的使用時間對社會資本的影響,而沒有關注網際網路使用方式對社會資本的影響。 在傳播學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不同的人使用媒介,如不同的網際網路方式可達成不同的目的,並最終產生不同的效果 (Althaus & Tewksbury, 2000; Hill & Hughes, 1997)。
  • 研究2014傳播學十大觀點
    3從知識溝到知識生產溝1970年,Tichenor等人提出了「知溝假設」,認為當大眾媒體信息在一個社會系統中不斷增加的時候,具有較高社會經濟地位的個體比地位較低的個體獲取這些信息的速度更快,因而導致他們之間的知識溝逐漸擴大而不是縮小。
  • 新媒體環境下我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研究
    摘 要:20世紀30年代,媒介素養教育隨著大眾媒介的普及而為人們所關注,90年代,這一概念開始引入我國。儘管這期間取得了許多研究成果,但仍未能從我國媒介生態大環境中對媒介素養教育實踐提出有益的建議。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的媒介素養開始呈現出一些問題,由此引發的社會問題也逐漸由隱性向顯性發展。
  • 媒介傳播的發展歷史及作用研究
    正如《春秋左傳集解》云:「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揚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由此可見,「結繩記事」作為遠古時期的媒介,一方面不僅起著記錄的作用,亦是一種信息承載的呈現。
  • 中國聽障者助聽器佩戴率不足5%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約有3.6億聽力障礙者。據2006年全國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中國殘疾性聽力障礙人群達到2780萬。北京聽力協會書記兼副會長王樹峰近日表示,目前估計中國殘疾性聽力障礙人士已達7200萬,而對助聽器技術的應用不到5%。
  • 重構關係:媒介融合背景下傳播力提升的核心路徑
    圍繞這一問題,本文對近15年來的相關研究進行了梳理和分析,以期能勾勒出當前學界和業界對媒介融合與媒體傳播力關係的認知框架,為媒介融合背景下媒體傳播力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顯然,持「力量說」者所說的實際上是「傳播的力量」,而非「傳播力」。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三者之間的關聯:正因為傳播有如此強大的力量(Power),才凸顯出傳播的能力(Capacity)和效果(Effect)的重要性。可以說,「力量說」是與傳播力研究密切相關的研究,甚至是傳播力研究不可跳過的一個層面。